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阎连科:经常怀疑,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一场笑话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6-29 16:36:24
16020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阎连科在社交软件上的头像,是一座金黄色的半身雕塑——那人头发凌乱,眼窝深陷,愁眉紧蹙,嘴角歪歪斜斜地闭着——那是一张苦大仇深、尝尽世间悲欣的脸。当朋友在梵蒂冈一处极不起眼的路边,发现这座“爱读书的小神”雕像,瞬间竟被吓到了,因为他长得太像阎连科。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网络上流传着阎连科的诸多照片,但极少能看到他开怀大笑的样子。他总是习惯用手托住下巴或脸颊,面部表情凝重作沉思状,还带着一点“菩萨低眉”的悲悯感。尽管已经离开农村土地四十余年,他在北京生活的时间,甚至比在河南嵩县田湖的老家还长,但人们还是习惯于把他视作乡土作家,而他笔下的耙耧山脉也确实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地图上的重要地标。
用贺知章的诗句“乡音未改鬓毛衰”来形容现在的阎连科,似乎再恰当不过,他浓重的河南口音并未被北京人同化;虽然刚刚六十出头,但早已满头银白,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沧桑。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在功成名就之后早已“封笔”,但他仍然保持着稳定的高产,还时不时捧得国内外的文学奖项,羡煞同行。
他是近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的常客,虽然他一再表示自己连一个英文单词都不会,根本不关心这个奖项。但每到颁奖前夕,总有一帮媒体记者密切地守候着他的电话,比他还热心。近年来,他越来越怀疑写作的意义,他在上一本长篇小说《速求共眠》的后记中,以《走向谢幕的写作》为题,倾吐胸中块垒,说“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写作的无意义。经常怀疑,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一场笑话吧。若不是到了这个年龄……久而久之会觉得无聊、无聊、再无聊,我就真的不再写作了”。
话虽如此,但他的笔却一天也没停歇过。2019年,在完成长篇小说《心经》后,他又着手写了一部近二十万字的回忆家族女性的散文集《她们》,将他的母亲、姑姑、娘婶、姐姐、嫂子、妻子、孙女等身边的至亲女性全部写了一遍,四代女性贯穿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他在书中说,“女性被挟裹在这个伟大时代里,开始了她们的人生和营生。她们如黑夜中的一盏灯,莽荒空阔中的一条路,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他原本对学理上的“女性主义”了解甚少,但为写此书,他恶补了波伏娃、安托内特·福克、西蒙娜·薇依等女性主义学者的代表作,并针对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大胆地提出了“第三性”的概念。他在下笔的时候非常清楚,“是要写‘作为人的女人’,而不是‘生活流中的人’”。在几代女性的生老病死中,他觉察到她们的人生多少有些像一条浑浊的流不动的河,他看到她们身上的女性光辉,同时也看到乡村土地上难以治愈的沉疴。因而,他说,过往一个世纪里,女性命运的精神本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他用一个极具隐喻意味的微型小说,让萨特、波伏娃等人在他家乡的集镇上登场,来说明女性主义仍未被广泛接受。
离开故土数十年,他从军、写作、当大学教授,作品走向了世界,成为华语作家中首位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并三次入选国际布克奖长名单。虽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面朝黄土的放牛娃,但他魂牵梦绕的仍然是那片家乡的土地。他所有狂放不羁的文学想象,都建构在那片土地之上。
对他来说,“耙耧山脉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人们在那个世界里看到荒诞的现实,看到了神实主义的独有,也看到了匪夷所思的人性、欲望和深切无尽的悲悯。
想要写“作为人的女人”,而不是“生活流中的人”
新京报:一般而言,作家对自己家族史的挖掘和书写,会在早期写作中进行,因为这是自己最熟悉的题材。你为何过了花甲之年,才开始郑重地回顾家族中女性的命运,这距离你写《我与父辈》已有十年?
阎连科:每个作家最初的写作都一定和家族有关,只是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罢了。我最早在小说里,也有不少我们家族的故事和影子,不过那些小说都很幼稚,已经不太被人注意。后来,我的写作风格逐渐从写实偏向于想象。我觉得虚构和想象对我来说更重要,所以家族写实的东西就少了。
《我与父辈》是十年前的作品。当时,北岛先生在主编一本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集,书名就叫《八十年代》,等书稿快完成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被
约稿
的作者全是当年从城市到农村插队的知青作家,而没有一个是来自乡村的写作者。所以他让我帮忙写一篇,我就写了自己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写完交给北岛后,又想索性再写几篇出本书,于是又写了父亲、大伯和四叔等人的人生经历,这就是《我与父辈》那本书。书出来以后,口碑和销量都超乎我的想象。这时
出版
公司的朋友,希望我趁热再写一本关于家族女性的书,但我硬着头皮没有写,因为觉得这件事情来得太容易,而我希望写作是有难度的。如果没有难度,只是一篇篇地累加,对我来说没意思。
不过,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写这些女性,所以也就一年年地搁下了。一年前,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教书,每天和刘剑梅教授一道散步,她是典型的女性主义者,与她的交流让我忽然意识到,我完全可以从“女性”的角度去理解乡村的女人们。恰好那时我刚把长篇小说《心经》写完。一般我在写完一部长篇之后,都会写点别的东西,于是就写了这本《她们》。
新京报:在书写家族亲人的时候,会有情感上的顾忌和压力吗?尤其是在写到他们的一些性格缺陷、不幸遭遇或某些负面内容的时候。在写之前,有做哪些功课?
阎连科:我不会有顾忌。一个作家如果能够理解他所写的人物,那么反过来,他所写的人物也会理解他。我不会刻意去想哪些东西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并回避某些负面的东西。我认为,只要作家能真正理解人,就不必有什么顾忌。
写作中我没有特意去采访她们,因为不需要,她们对我来说太熟悉了。写作中需要准备的事情,就是提前思忖好把书写成什么样子,以何种结构来呈现。《我与父辈》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而《她们》是提前设计好结构的,包括“聊话”的设置,以及对“第三性”的讨论,都是事先想好的。
新京报:你在序言里说,不想把家族中的女性写成像父辈一样的人物,在你看来,他们有何不同?书中四代女性差不多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里,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阎连科:作家在书写家族亲人的时候,题材一定是经过选择的。选择代表了作家的立场,以及对人的认识。《我与父辈》是自然地凸显那个时代和家庭男性的活着、生存、坚韧、爱和死亡,写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困苦、伦理和不测的命运。而在写女性的时候,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是要写“作为人的女人”,而不是“生活流中的人”。我确实是希望自己从女性的视角去看待她们和人生,所以写作素材的选择,也一定尽量是与女性特质相关的片段。当然,也许她们在生活中对此并不自觉,以为自己和别人一样,都是吃喝拉撒、结婚生娃。然而,作家的任务,不只是简单还原她们的生活状态,而是带着某种自觉性去看待她们的命运。
在这一百年的乡村历史进程中,裹小脚没有了,包办婚姻没有了,但是,女性命运的精神本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代女性的日常存在,生老病死,多少有些像浑浊的流不动的河。
也因此,在《她们》第七章中,我虚构了萨特、波伏娃和安托瓦内特·福克及西蒙娜·薇依等外国学者,来到那个镇上,他们为当地人欺压女性打抱不平,结果却遭到当地人的暴打,闹成了轰动世界的大事件。这个表面虚构的小说,其实是我深思熟虑去写的。那些来自西方为女性维护权利的人,在那儿会被当成是神经病。我想这不只是在北方农村会如此,在许多城市的很多场合,也同样会如此。这暗示着女性主义在中国仍然未被广泛接受,是一段失败的过程。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出“第三性”的概念,我所理解的是女性性格中男性化的一面。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就应该是柔顺温婉的,而男性就应该是威武阳刚的,但在男权主导的乡土社会,出现了一些男性化的女子,因为生活的压迫,她们需要像男性一样从事粗重的体力劳动,需要“顶半边天”,是客观环境塑造了你所说的“第三性”?
阎连科:我们都知道波伏娃提出的“第二性”,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法国女性学学者安托瓦内特·福克(“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的《两性》,恰恰反对波伏娃的这一观点,她认为人类生来有两性(男性和女性),女性有对生育的欲望,那是原始的“子宫的欲望”,女性应该接受自身性别所赋予的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命运,并对波伏娃的“厌女症”观点进行了斥责和嘲弄。
当然,还有一些美国女性学家提出的“多元性别”论,指的是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等等。我所说的“第三性”和这些概念无关,而是指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在乡村,自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就出现了所谓的“女人能顶半边天”,不把女人当女人,而把从前都归男性的劳动同样施加于女性。因而,女孩除了与生俱来的第一性的生命与生理,和后天加诸她的历史与政治的第二性(即波伏娃的观点),还有历史、环境和文化加诸她们的第三性——作为社会劳动者身上的“他性”或“男人性”的存在。当然,我还是希望大家把“第三性”当成一个随笔——而非学术论文来看,它没有那么复杂和深奥。
新京报:对你来说,写散文和写小说的状态有什么不同?记得你打过一个比方,说写散文就像是田间散步,而写小说像是跑步。
阎连科:写散文会更悠闲,可以走走停停,而写小说则需要延续不断和更多的起承转合,要一直地讲究韵味和节奏。当然,散文也需要有韵味和节奏,但它的核心毕竟不是故事节奏问题。我写小说,通常都需要构思非常长的时间,表面上看一部小说只需要写半年,但没有一部小说的构思不需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就构思而言,散文相对简单一些。散文可能会表现得更柔软、更温暖、更深情,它接续了中国抒情的传统,同时散文也必须限定在客观事实里;而小说写作会更自由。我渴望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自由。
“经验是写作的一条法律”,而我是违法者
新京报:在《她们》中,你写到父亲的隐忍和懦弱,但他也极其罕见地在与三叔发生争执的时候以死相搏;而你的母亲更开放,更有社交能力,她是乡村的媒人。你的性格受父母谁的影响更多一些?
阎连科:我父亲走得早。我在性格上有懦弱的一面,这其实有些像父亲。但我母亲也非常懦弱,一旦遇到强硬蛮横的人,她会自然地往后退缩,想要息事宁人。在乡村做媒人,其实不是靠社交能力。乡村媒人大多是通情达理、明白是非的那种人,因而,这些人能承担一些相对具有公共性的事情。
新京报:你在书中坦承,一生中最困扰自己的问题是性格懦弱,说“懦弱决定了我的命运和写作”。但我觉得对作家而言,懦弱未必是一件坏事,懦弱的人往往对人与事更敏感,有更好的洞察力,心理活动也更丰富,从而为小说带来更大张力。莫言也有类似境况,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你的小说也极具反叛精神,这与你的性格有关吗?性格中的自我压抑,是否会在文学中得到报复性的释放?
阎连科:可能有一定关系,因为性格懦弱,就会在小说中某些地方表现得更强烈和敏感,甚至表现出一种残酷。卡夫卡就是一个懦弱、敏感的人,他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等小说里表现得非常残酷,这与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是相关的。在生活中做不到的,也许在文学中就会努力去弥补它。
就我个人而言,性格对文学可能会有潜在影响。不过,我不会刻意地在文学中去完成文学与作家性格的反叛。每个故事、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准则和逻辑,不是作者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的。比如,你让一个从来没有进过皇宫的人去讲述皇帝的生活,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作家没法谈论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经验会限制人的想象力。
新京报:但是,小说家的一个才能不就是能创作出超越自身经验的作品吗?比如,苏童就写过一本《我的帝王生涯》,把自己写成了一个从君临天下到失去权势的皇帝;再比如,那些历史小说或者通过采访(体验生活)去获得经验写出来的小说,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自己固有的经验。
阎连科:我对所有采访来的经验都是特别怀疑的。
我认为,一个作家的想象力要远远重要于体验生活。一个人没有想象力就做不了作家。然而,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需要依赖并回到一定的经验之上。比如说,一个人可能只蹲过一天监狱,但是,他能写出惊天动地的监狱生活。而有的人,蹲了一辈子监狱,却写不出来。这就是想象和经验的某种特殊关系。想象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人的经验,但不是没有原则的想象。
为什么小说对我而言很重要?就是因为小说中那些没有逻辑的、完不成的、不合理的东西,恰恰是我写作的兴奋点。那些荒诞不经的人和事,一旦移植到那片耙耧山脉上,就会获得合理性、合法性和逻辑性。是那块土地上的生活经验给我弥补了很多“逻辑”的东西。我需要去想怎么让一件别人眼里百分之百不会发生的事情,在我这里合情合理地发生。这就是我所希望的有难度的写作。我不要写1+1=2,我就是要写1+1≠2,这件事情对我更有吸引力。
新京报:因为你的写作,耙耧山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地图中的重要地标,你觉得故乡对你的写作意味着什么?
阎连科:它对我的写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那块土地,也就没有我全部的文学;没有那块土地,我就没有了想象力。
耙耧山脉只是我家乡的一座小梁子,大约只有一公里长。但是,“耙耧”两个字,有很多农耕文明的韵味,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我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耙耧山脉那个地方,然而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能是来自广东、山东、新疆甚至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对我来说,耙耧山脉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很多人的写作,是从家乡土地生发出去,而我是将外来的想象,拽回到那片土地上,二者是有本质差别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在固有经验上加一层想象,那是现实主义的东西,现实主义是无法脱开固有环境的。而我希望,自己的想象要离那个地方非常遥远,然后再把它拖拽回来——这样,可能大家会说它是荒诞无稽的或荒诞现实的,但我希望是这样。
新京报:既然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安放在耙耧山脉才能获得合理性?
阎连科:这就是经验对作家的限制。经验是写作的一条法律,不违法那个法律是没有意义的,违法法律才显出经验价值。我其实是写作经验的违法者。经验限制我,而我是违法者。我和经验就是这样的关系。
有人说要脚踩大地,但我在高空行走又有何不可?
新京报:你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年,为何写作还是以乡村题材为主?
阎连科:我一直说,一个作家可以写任何题材,但是能写好什么,则是由他的家庭和他青少年时期经历决定的。我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比我在乡村的时间更长,但是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块乡村的土地。一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世界观的塑造,在20岁左右就已经完成了,除非后来人生发生特别重大的变故。而我,是生命中没有惊天动地变故的人。
新京报:城市生活会影响到你的写作吗?你需要不断回到故土去汲取力量、灵感和题材吗?
阎连科:我认为,一个作家写作,需要与故乡的土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是在同一个语言环境(比如汉语)里,而又距离故乡的土地越远越好。如果真的让我回到村庄,我反而什么都写不出来。不是说对那里的生活厌烦或者不熟悉了,而是离得太近,跳不出生活本身。当然,我每年都会回老家,但那不是因为所谓的“乡愁”,而是因为那里还有亲人。所谓的“乡愁”,可能对我个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但对我的文学,其实没那么重要。
新京报:文学能够让人抽离,一定程度地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
阎连科:对,尤其对一个来自乡村的作家而言,只要是在同一个语言环境内,抽离得越远越好,越高越好。有人说,要踩着地面走,但我在高空行走又有何不可?在高空中能够看得更清楚,而非只注意到脚下那片土地。
新京报:对很多人而言,“故乡”的概念更多地是与农村相联系,而城市只是暂停的谋生之地,即便在城市扎根落户多年,但仍然会视出生地为精神原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差异?我们有很好的乡村文学,但为何一直没能诞生特别出众的城市文学?
阎连科:首先,中国乡村文学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我们一代代作家都受到这种传统熏陶;其次,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那么长时间,不过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而且,我们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城市化,只是户籍变了,基础设施变了,但是人本身并没有彻底完成转变。我们的城市化才刚刚开始,充其量也就是“在进行中”,而不是一个完成的状态,而文学又往往是落后于现实的。今天发生的事情,可能要等到十年后才能写出好作品。我相信,我们的城市文学会慢慢多起来,好起来。
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城市文学,千万不要忘记《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那可是在大城市里;老舍、王朔的很多小说,也都是在写都市生活;还有王安忆一直在写上海,苏童一直在写苏州,如此等等。城市文学的传统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表现方式不一定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
文学的上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而下一页正等待打开
新京报:你特别注重讲述方式的创新,对你而言,故事、结构(或形式)和语言三者的重要性该如何排序?
阎连科:我想,所有关于文学要素的排序都是狭隘的,因为任何一个要素都极其重要。一个作家如果单纯只是语言好,那么,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优秀作家,但一定不会成为伟大作家。作家一定是对每个文学元素都以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只不过有的人更擅长语言,而故事结构能力相对弱一些;而有的人,很擅长讲故事,但语言要差一点。
对我而言,相对陌生的地方,恰恰是最有可能创造出新东西的地方。我经常说找不到陌生感,摆脱不掉顺手拿来的写作习惯,如果能找到陌生之处,我的写作就会好一些。
新京报:像《炸裂志》《速求共眠》等作品,都在有意识地突破传统小说的写作套路,虚实结合地把自己写进了小说里,你如何看待形式对小说的重要性?
阎连科:我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四书》《日熄》《心经》等小说,那些写作对我更重要。现代小说的写法,其实深受19世纪文学的影响。19世纪确实是世界文学的高峰,几乎每位中国当代作家,都从那批伟大作家身上汲取过很多东西,包括故事、人物、情感、灵魂等等。然而,随着对文学认识的变化,我发现20世纪同样是世界文学的高峰,是不比19世纪文学高峰低矮的高峰,是不同的、不可比的高峰。
但比起19世纪,我们对20世纪世界文学经验的汲取却少得多。像博尔赫斯的小说,完全违背传统小说的“规矩”,他根本不写人,不写人的情感和灵魂,甚至不写人的生活,我们所谓的生老病死、人间烟火,几乎都与他无关。且不说博尔赫斯的小说是否伟大,但至少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提示我们文学有太多的可能,提示我们小说仍然有非常多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开拓,只是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去认识,去开拓。或者说,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要去思考,要去开拓。小说是可以不写人的,是可以不关注人的灵魂的,这是对既往小说认识的颠覆。可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炸裂志》《速求共眠》的写法看上去很新颖,但世界上早有作家在这样地写作。所以,我希望读者有机会看看《四书》《日熄》和《心经》。
新京报:你在《速求共眠》的后记里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写作的无意义和无趣。”但你同时又保持着稳定的高产,一边自我怀疑,一边努力精进,这看起来很纠结。
阎连科:所谓无意义和无趣,就是发现自己的写作没有多少创造性,包括语言、结构、叙述、人物等各个方面,都太是小说了。我们的写作,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我是真的认为,有一种小说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读者。作家努力的应该是别人根本没有那样努力过的事。比如,我在疫情期间才认真去读的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90万字的巨著,我每天读20页左右,真的是被这部小说折服了。我觉得自己要是能写出这样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便不枉一生的努力。
新京报:不过,单就乡土文学而言,现在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作家,已经很难再超过你们这一代。在城市文学传统根基尚浅的情况下,青年作家该如何拓展自己的文学空间?
阎连科:不是谁不如谁的问题,而是我觉得——有可能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只是悄然不知。青年作家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超越上一代,而是如何创造一种不一样的新文学。下一个伟大文学的时代可能正在来路上,这是需要更年轻的作家去迎接的。文学的上一页已经翻过去了,而下一页还没打开。谁能掀开下一个文学时代的第一页,谁就是伟大的。
新京报:你能够想象出未来那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样子吗?
阎连科:肯定想象不了。如果能想象出来,那我自己就去写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一定和今天不一样,如果你写的和今天的文学一样,那就别想超过前面的作家和作品。年轻作家需要用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去完成新作品,这是又一代人写作的困境和机遇。
穿越过理想与虚无,明白无奈才是人生的常态
新京报:你曾在部队里待了二十多年,部队有严明的纪律和对整齐划一的要求,而作家天然地追求思想的自由,具有反叛精神,军人和作家两种身份是否会有矛盾?
阎连科:没有矛盾。对于作家来说,生活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体验都是财富,哪怕是屈辱、卑贱的经历,也可以是写作的财富。当然,军队有非常严明的纪律,但纪律束缚的只是肉体和行为,人的头脑仍然是自由的。对于某些人,头脑是永远无法被束缚的,除非他自己束缚自己。当然,谁都有对类似权力和死亡的恐惧,然而恐惧本身也是文学的一种选择和出发点。
我在部队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我感谢命运给了我很好的写作时期。一生能遇到这几十年的宽松和开放,我已经非常感谢命运了。那时候,不光是经济发展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头脑的无限自由。即便在军营,思想也是无限自由的。我们这代人从巨大的禁锢到巨大的开放,就像是过山车一般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对作家写作是有益的,所以我觉得我的人生命运是异常幸运的。
新京报:那么,做大学老师的经历对你有何影响?教书看似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它有没有一定的反哺作用?
阎连科:反哺作用非常大,我们的写作研究生班是一个特殊班级,是自我成立的青年作家“自由协会”。同学们个个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作家,他们每天都在课堂、饭桌、说笑及碰杯中讨论文学,这是一块最有“育新”能力的文学场。和他们在一起,对我的写作非常有帮助,他们让我的文学之心不死,让我回到文学爱好者的激情和对文学总有一探一试的好奇中。
现在对我来说,除了写作,没有别的选项。如果我现在是和你一样的年龄,那我可以选择做记者,或者开个小公司,能做好就做好,做不好赔一点也无所谓。并不是说一定要让文学成为我生活和灵魂的一部分,而是因为别无选择。和年轻作家在一起,他们让我的这种无可选择的努力有了活力和动力。
人要经过理想主义,再越过虚无主义,最终明白无奈才是人生常态。过了六十岁,我就经常这样想,留给自己的写作时间越来越少了,人生的终点在那里站定以后是不会挪动的,不会因为你向前跑,终点就往后退。所以,在离终点越来越近的写作路途上,能多尝试一点,就多尝试一点吧。
新京报:现在,你还有野心或者说欲望写出更有突破性的作品吗?
阎连科:我不相信我能写出来,但又特别想要试一试。反正每天都得做点事情,那还不如去试一下。如果老天眷顾,可能侥幸就写出来了;如果老天不眷顾,也就认了,反正自己努力过了。
新京报:文艺理论家杨晦先生曾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但现在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都有类似的作家班,你觉得对作家而言,哪些东西是可以培养的,哪些是需要依靠天赋的?
阎连科:文学院的确不负责培养作家,作家是可以靠自己野蛮生长的。但是,我们的作家班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咖啡馆,是文学的一个育新场。它不负责把同学们培养成伟大作家,而只是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学场。进到这个文学咖啡馆,你愿意喝什么,聊什么,写什么,拥有巨大的选择空间。如果你是一颗种子,或许可以在悬崖峭壁上的石头缝里生长,也可以在黄河古道边的沙漠里生长,然而,这里提供了一片最肥沃、最适宜的土壤,提供了最好的生长环境,差别就在这儿。
至于人的天赋和后天训练,其实是难以区分的。有的人悟性很强,可能因为别人的某一句话就悟到了;而有的人可能读了一千本世界名著,写得还是不怎么样。种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好种子在悬崖石缝和在肥沃土壤的生成结果一定是不同的。
新京报:高校的写作训练会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很多相似性吗?
阎连科:一定不是流水线,我们那儿的文学教育自由而灵活。比如说,我们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要讲课。不是老师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作家,而是他们自己想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作家。他们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要求每个作家都要读,然后同学们自己再去讲课、去和大家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而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是课堂学生中的一员。学校给予我们非常宽松的授课条件,对我们的课程方式给予很大支持。
我们上课最多的三位老师是梁鸿、杨庆祥和张悦然,他们都读了非常多的书,但三个人又完全不一样。梁鸿是写纪实文学起家的,杨庆祥是文学理论家和诗人,而张悦然是典型的小说家。老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很多学生读的书都比我多得多,感悟也深得多。我经常和大家说,你们来到这里,能写出好作品或者拿个文学奖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这比拿奖更重要。
伟大的文学都是超常的,而非日常的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
阎连科:首先要看到,世界非常大,伟大的作家层出不穷。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学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以欧美国家为例,中国的书能走进它们的书店就是胜利了。事实上,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程度,从某个方面说,是不如日本文学和韩国文学的。在某些语言中,我们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越南文学。
韩国和日本已经有很长时间不间断的文学输出,而我们的文学走出去,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改革开放四十年,前十年是我们的文学准备期,那时因为政治原因翻译出去不少作品,但许多作品我们自己都已经忘记了,何况其他语言;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莫言、余华等人的作品才慢慢地、真正地走出去,从那时到现在,其实时间很短。当然,今天政府也资助了很多文学翻译项目,但这也只是被翻译出去而已,并不等于被海外读者接受,甚至很多资助的翻译,就是一种花钱的游戏,是从印刷厂到纸浆厂的一个过场。这个情况中国作家都知道,但没有谁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
新京报:纯粹从艺术水准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处于何种水平?一种文学是否能被国际接受,仅仅是翻译问题吗?
阎连科:并不是说中国文学就一定不如国外,中国的文学输出面临着语言翻译、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或许我们并没有比人家差,但我认为也确实没有好到哪里去。如果好得非常多,那是会被人接受的。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文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翻译和认识,这是不能忽视的。
而所谓的接受,包括市场接受和文化接受两个层面。有不少人认为村上春树不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但必须承认,他是一个被世界各国的读者市场普遍接受的作家。也许很多人的作品比村上春树好,但离开母语不被市场接受,这是没有办法的。而所谓的文化接受,是指影响了另一个地方和语言的文学生态和文学写作。即便卖了一百万册,但没有影响到那儿的任何作家的写作,那也只能是市场的接受。
我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中国作家的作品,真正影响了另一个语种的写作。这说起来很悲观,但也无所谓,好作品就是好作品。中国作家的写作,首要目的是希望它在华语中好,而不是在其他语种里好。
新京报:疫情期间,灾难文学的话题不断被提起,你的小说也经常写到历史上的很多天灾人祸,你认为,文学对灾难的反映和反思能起到什么作用?
阎连科:灾难是帮助我们认识人性的最重要窗口。人类共同走过的历史,是一部布满灾难的历史。并不是说灾难就是文学,但没有灾难就一定没有文学。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特洛伊战争,哪里会有《荷马史诗》?如果没有《荷马史诗》,后来的欧洲文学会是什么样?不过,说到底,文学是关于创造和审美的事情,灾难只是给作家提供了一些素材和思想。灾难是记忆,审美同样是记忆,把灾难转化成文学审美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立马完成。
新京报:哈佛大学文学教授马丁·普克纳有一个论断,“所有伟大的作品中,都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如果只是描写日常生活,缺少太多戏剧性冲突,则很难称得上真正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你是否同意?
阎连科:我想一定是这样。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的超常性,而不在于它的日常性。伟大的文学都是超常的,而我们很多作家总喜欢把文学弄成日常的。即便像《边城》这样的作品,其实也是在描写世俗中的超常。一个作家找到了超常性,就抓到了文学的特质;找不到,就没有长久的文学性可谈。
当然,这里说的超常,指的一定不是偏颇、传奇和脱离精神实在的荒谬,而是说生活现实的内真实和我们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甚至是“不存在”的灵魂的真实。是指小说在艺术创造上超常规、反习惯的一种冒险的、不同凡俗的追求和表达。是那种对现有的小说规矩具有破坏性的创造。
#阎连科
#一生
#写作
#就是
#笑话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交易招聘
招聘各类写作人员,硕博经验者优先,会实证分析者优先
0
2529
超级大学霸
2024-05-29
写作交流
Lithe:套路就是读者最喜欢最买账的写法
0
1557
313061067
2024-05-29
交易招聘
诚聘兼职写作老师,全职写手,硕士,博士,优先!长期有效!
0
2464
akhr
2024-05-31
写作交流
近期拆书心得,以及一些写作技巧总结
0
1689
nana831025
2024-06-12
写作交流
写作干货:终于有人把言情小说的爽点说清楚了
0
2230
heneica
2024-06-23
写作交流
写作素材:暗恋的10种表现,言情小说必备
0
1690
玲儿1234
2024-06-26
交易招聘
不限专业,本、硕写作老师,可长期合作+q397377934
0
2250
林皇
2024-07-01
交易招聘
不限专业,本、硕写作老师,可长期合作+q397377934
0
2299
林皇
2024-07-01
休闲分享
想要快速通过写作变现的看过来
1
1848
弄墨
2024-07-06
写作交流
适合新人的小说大纲写作思路
0
1761
iiMessi
2024-07-07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4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5
七猫短剧诚邀优质合作方共创精品短剧
6
乐感文化基因与网络小说“爽”之发生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