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逐浪网签约作家行知:用作品弘扬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8-19 16:05:43
1605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行知,连尚文学逐浪网签约作者。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报《中国体育报》资深排球专项记者,中国排球协会新闻委员会委员、中国排球超级联赛新闻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组委会新闻部主任、多次担任中国男、女排随队记者。自2004年以来持续跟踪报道中国女排和中国排球协会各项工作,曾参与奥运会、世界排球锦标赛、世界女排大奖赛等各大赛事的采访报道。
经过长期准备并积累素材,以中国女排为主题创作的网络小说《2.24米的天际》自2019年11月在连尚文学逐浪网开始连载,获得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小说以中国女排这个群体为主人公,采用POV(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的新颖写作手法,紧扣青春、热血、团结、拼搏、坚持这几个关键词,通过极具张力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比赛场景、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专业严谨的排球知识,塑造了一群青春活泼,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可爱女排姑娘形象,弘扬了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橙瓜:行知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为您做专访。首先,恭喜您的作品《2.24米的天际》获得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想问一下,您有何感受?您是怎么走上网络文学创作之路的?
行知:谢谢橙瓜的编辑老师和网友们。非常荣幸,我的作品《2.24米的天际》能够得到中国作协各位专家、老师的肯定,入选2020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感谢连尚文学逐浪网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创作平台,也感谢在我创作之初,中国排球协会领导给予的认可和鼓励。
我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是从事文字工作。所以,业余时间做一些文学创作习作,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放松、消遣,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字功底。和传统文学创作平台相比较,网络文学平台对于创作者来说很有亲和力,网络文学的读者广泛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年轻有活力,也很有想法,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与反馈很及时、高效,我当然很乐意把我的作品放到网络文学平台上和大家分享。
橙瓜:您最早开始萌生创作《2.24米的天际》是什么时间?您为什么萌生出写这么一个故事的想法?
行知:我从2004年开始负责中国女排及排球项目的新闻报道工作。在对一代代中国女排运动员、教练员的奋斗历程有了较深入了解之后,就萌生了把这些素材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想法。有关中国女排精神和事迹的报告文学作品很多,但以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这一新的文学表现形式来讲述女排故事的作品目前仍然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也希望能够创作这么一部以中国女排为主题的网络小说,让更多年轻一代的读者通过他们熟悉的网络小说来了解中国女排,了解什么是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恰逢中国女排在2019年国庆节前夕成功卫冕女排世界杯冠军,社会各界掀起了学习中国女排、弘扬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又一次热潮,也让我的创作冲动到达了一个顶峰。于是,我就把想法转化成为了行动,也就有了现在大家读到的《2.24米的天际》。当然,我也很希望《2.24米的天际》能够为弘扬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起到它所能起到的作用。
橙瓜:您担任了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报《中国体育报》资深排球专项记者,中国排球协会新闻委员会委员、中国排球超级联赛新闻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排球联赛(中国排球超级超级联赛)组委会新闻部主任、多次担任中国男、女排随队记者,丰富的从业经历,让您创作《2.24米的天际》有哪些更深刻的视角与独特之处?
行知:在十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有幸在中国排球协会的邀请下,以随队记者身份跟随中国女排、中国男排、中国少年女排等国字号球队一同出战世界女排大奖赛、国际排联大冠军杯、世界排球锦标赛等排球世界大赛。这让我不仅能够像其他媒体记者老师那样,有深入报道排球项目的机会,还难得地能够像球队的一员那样,与教练、队员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排球项目近十余年来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的生活、工作乃至他们的真实内心世界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些了解与熟悉,也成为了《2.24米的天际》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始终做到相对严谨和细节真实的保证。
橙瓜:《2.24米的天际》标题“2.24米”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您选取了中国女排“二队”为故事,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一角度的?
行知:熟悉排球的读者朋友们看到这个标题一定能会心一笑,因为2.24米是成年女排球网的标准高度。了解排球的人看到这个标题,应该就会马上联想到,这是一部写女排的小说。
整部作品我并没有一上来就从中国女排写起,而是让主人公们以中国女排二队作为她们的奋斗开端。这是因为我想告诉读者们,中国女排的成功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一个明星球员的成长也并不仅仅是在一线国家队短短几年里就能完成的。在她们的青少年时期,青年队、少年队的许多教练员都为她们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努力。
如果说,明星球员们在中国女排实现了人生的升华的话,她们的基础和她们的“根”是扎在国少女排、国青女排、中国女排“二队”这样的沃土中,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所以,《2.24米的天际》里的女排姑娘们从“二队”历经磨练,直至进入“一队”并成长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过程,既能够真实地体现她们的成长经历,也体现出中国女排后备梯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橙瓜:在故事里,无论是球队主帅魏心荻,还是夏至、方晗、顾未央等运动员,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人物有原型吗?原型都是谁呢?
行知:《2.24米的天际》从上线之初,就有很多的读者朋友、球迷包括关注这部作品的媒体同行老师们都问过我,作品中的主人公们的原型是谁?其实从创作之初,我就特别不希望读者或者球迷来把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与现实中的某一位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来“对号入座”。
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排连续获得十项世界冠军头衔,这是袁伟民、邓若曾、张蓉芳、李耀先、栗晓峰、胡进、陈忠和、蔡斌、王宝泉、俞觉敏、郎平等一代又一代教练员和数百位运动员们团结一心、艰辛付出、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在塑造小说人物的时候,无论哪个角色和人物,我都没有单纯地以哪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而是以近四十年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教练员、运动员的形象、特点和她们的事迹或轶闻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的形式,转变为笔下的角色。
我觉得,熟悉并了解中国女排的读者,或许能够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他们熟悉的教练或球员的影子,但我更希望,不是很熟悉、了解中国女排的读者,也能从这部小说的众多角色身上,看到一支跃然纸上的中国女排。
橙瓜:《2.24米的天际》有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就是成长,教练魏心荻从国手退役成长成优秀主帅,年轻队员成长为主力选手,她们的成长有哪些不同?您在写作主角成长的过程,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行知:成长,是这部作品的主线。主教练魏心荻从国手退役之后,走上了教练的成长道路。从大学球队教练,到中国女排二队教练,再到中国女排一队的执行教练、主教练,其实当大家读到结尾也能够发现,她在卸任国家队主帅之后,又担任了一家国内女排俱乐部的主教练,成为了一个职业教练。这几乎是一个教练员“全景式”的成长历程了。
在现实中,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角色转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优秀运动员甚至顶尖球星,即便经过专业教练员课程的培训与学习,也未必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教练员。这不仅需要其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也是一个不断谋求自身成长的过程。
所以,在带领中国女排走向奥运会卫冕的最后关头,魏心荻向中国排协表达了奥运会后卸任的想法,并不仅仅是刻意制造情节上的戏剧性矛盾冲突,而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成长速度已经追不上麾下队员们的成长速度。最终她选择了从光鲜靓丽的中国女排主教练位置上急流勇退,到一家俱乐部继续“充电”、继续成长。未来她是不是还有可能重掌中国女排帅印,就留给读者们去遐想吧。
年轻运动员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突破、自我认可、自我否定,进而迎来新的自我突破的波浪形成长过程。所以在整部作品中,我笔下的年轻队员们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谁是一帆风顺,能够握有“金手指”一路开挂拿到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她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过队友之间的良性竞争,面临过要改变自己熟悉的位置和技术风格打法的考验,面临过实力强劲的对手,面临过盲目的自信,也面临过国外职业球队给予的高薪诱惑,当然更面临过严重的伤病……而这些,也恰恰是她们成长的动力。
在写作这些故事的同时,我渐渐体会到,其实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生之中也都会遭遇很多的困难、诱惑和挫折。只有正面面对这些困难,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努力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能成长、前进。这,就是体育精神带给每个人的启示。
橙瓜:您笔下的故事,和您作为记者真实记录的女排故事,有哪些异同点?您保留了什么,又扩展了什么?
行知:新闻报道的体裁多种多样,在报道中国女排的过程中,无论是短平快的消息,还是犀利的评论,生动的侧记,我们体育记者都会恪守职业操守,既以客观的角度来报道球队的佳绩,也不会忽视问题的存在。不过无论是在报道过程中,还是在创作《2.24米的天际》过程中,我坚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正面弘扬。
创作《2.24米的天际》时,我着力于在整体故事的文学化创造过程中,尽可能把握细节真实。例如,小说中我描写过,老一届中国女排队员会在出国比赛的飞机后舱找地方进行身体训练,普通人想来可能很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功勋教练袁伟民挂帅中国女排时,曾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再如,小说中曾描写中国女排二队在23岁以下女排世锦赛半决赛大逆转对手,则是取材于中国少年女排2013年在泰国呵叻举行的18岁以下女排世少赛半决赛大逆转秘鲁女排的比赛,那真是一场极其艰苦且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一波三折的比赛。那场比赛我在现场,比赛从当地时间傍晚7点多一直打到接近午夜12点,是排球规则更改为每球得分制后,一次极为罕见的“马拉松”式比赛。当时,中国少年女排队员们顽强且绝不服输的表现也感染了全场的泰国球迷,他们都热情地为中国少年女排呐喊助威,把客场变成了如同我们的主场一般……那个场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真的令人终生难忘!
又如,女排姑娘们以爬山作为体能训练,并通过相互帮助扶持,磨练了她们的团队精神等情节,也是取材于陈忠和教练和他的“黄金一代”队员们的故事。此外,小说中几场关键性比赛,也或多或少取材了我所报道过的中国女排这些年来在女排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等一系列世界大赛中的经典比赛。
不过正因为这部作品的角色本身并非哪一位真实的女排教练或队员,比赛过程和结果就绝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而且整部小说采取了POV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每一个章节其实都很像一篇“微缩”的人物特写,所以,小说中无论是比赛场外故事的描述,还是比赛场上激战的描写,都要服务于角色形象、性格的塑造。我都对这些取材于现实的素材进行了文学化的改造,增加了角色的心理描写等,以更有利于塑造角色,推动情节的发展。
橙瓜:“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您在写作这本书,对“女排精神”有了哪些更深刻的感受?您认为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传递这种精神?
行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国庆节前夕接见中国女排代表时,把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总结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老一代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获得“五连冠”时,克服了训练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是女排精神的发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中国女排无论是运动员的身高、天赋、眼界、知识储备,还是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手段、方法、器材、设备,包括训练环境、生活条件等都已今非昔比。
但在更好的外部条件下,这些“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队员们不仅同样需要克服训练、比赛给她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伤病,还需要战胜外界的种种诱惑,从生活、训练和比赛的点点滴滴中学会如何信任队友,学会如何团结一心不计较个人一时得失,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不忘初心冲锋在前。这在我看来,就是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在小说中,我设置了一系列的故事与矛盾冲突,描写了排协领导和中国女排教练员如何大胆改革队伍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尊重年轻队员的个性化发展,刻画了队员们怎样处理好队内良性竞争,年轻教练员如何把中国女排传统技战术成功经验与世界排坛发展潮流相结合等,力求把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具象化,让读者们从一段段小故事中了解到,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并不是喊喊口号。
也正像前面我们聊到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诱惑和挑战。在勇敢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都在传递着新时代的中国女排精神。
橙瓜:您是如何与连尚文学逐浪网结缘的?逐浪网打动您的原因有哪些?
行知:2018年很巧合的情况下,我了解到连尚文学逐浪网这个很优秀的网络文学原创平台。在2019年初,我尝试在连尚文学逐浪网连载了一部以传统武侠为主题的小说《花郎赋》,意外地收获了很多读者的鼓励。
连尚文学逐浪网打动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连尚文学逐浪网非常重视编校工作和作品质量,他们的编辑团队专业性强,很重视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几位媒体同行老师都称赞《2.24米的天际》这个标题拟的好,其实这个标题正是我与当时连尚文学逐浪网的责编老师反复交流之后才敲定下来的。
我觉得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连尚文学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的培育、扶持与推广。我认为,经过连尚文学领导、编辑们的共同努力,目前平台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现实题材创作氛围。而这恰恰与目前国内网络文学界越来越重视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发展潮流相吻合。
橙瓜: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在近几年掀起热潮,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好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
行知:我觉得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者一定要对生活怀着热情,愿意沉下身心去探索、积淀。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寂寞的“修行”,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只可能会更加寂寞,所以坚守创作初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橙瓜:对于创作《2.24米的天际》,还有之后的作品,您有哪些规划?在网络文学创作多部作品之后,您有哪些特别想对读者朋友说的心里话?
行知: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所以我并不想给读者一个认为我就是现实题材或者体育题材创作者的刻板印象。接下来,或者我会尝试去写一部玄幻题材的作品,去挑战一下创作出中国的《冰与火之歌》……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参与体育锻炼。每周都会进行长跑、拳击、跆拳道训练,正是这些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让我有着充沛的体能来更好地完成业余时间的文学创作。所以,我希望读者朋友们在追更各位大神作品之余,也能够放下手机,走出户外,去享受阳光、空气,去进行适量的运动,祝福大家都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女排精神,多么让国人热血沸腾的一个词。行知的《2.24米的天际》带我们重温了女排精神,带我们了解女排背后更多的故事,让我们对女排精神更加铭记于心。无论是在报道过程中,还是在创作《2.24米的天际》过程中,他坚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正面弘扬,这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签约作家
#行知
#作品
#弘扬
#新时代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是文学的机遇
0
6020
写手发布
2023-08-09
文化新闻
《星际天团》萧子屈:作品要合为时而作
0
4390
写手发布
2023-10-31
媒体约稿
《作品》杂志旗下 "超新星大爆炸"栏目征稿
0
3755
xth2462
2023-11-10
文化新闻
书旗签约作家耳东岐:比起天赋,更相信勤奋的力量
0
4022
写手发布
2023-12-07
写作交流
12种悬念设置方法,让你的作品挑动读者的神经
0
2431
小米粒kpm
2024-01-08
文化新闻
阅文发布全球华语IP榜单,32部作品获推荐近七成已出海
0
3159
写手发布
2024-02-08
文化新闻
作家谈经验|晋江纯爱作品,写好其实也没那么难
0
3671
babyface(
2024-03-08
文化新闻
江西一诗会获奖作品被本地人“包圆”
0
3288
写手发布
2024-04-16
媒体约稿
《教师报》急需大量作品
0
1410
cizzy
2024-07-14
文化新闻
80%新人作品,这个传奇品牌为何能将纸书推向荧屏?
0
3557
写手发布
2024-07-24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4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5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6
七猫短剧诚邀优质合作方共创精品短剧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