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1
淘帖
0
返回列表
贾平凹 :批判并不是要坠入黑暗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9-18 10:43:25
1451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批判并不是要坠入黑暗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花城》访谈实录
贾平凹 温晨(导演)
关于陕西和路遥
导演: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花城》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本文学刊物的历史,所折射的却是四十年来中国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想请问您,当年的陕西文学是怎样从这片文化相对落后的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
贾平凹: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感慨万千。就我个人来讲,这一下子几十年都过去了,由当年一个才开始写作的文学青年慢慢也就变老了。说到陕西文学的产生,其实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的一批作家和艺术家留在了陕西。这批国内精英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后,就产生了陕西的文学艺术。像柳青、杜鹏程、马健翎、石鲁、王汶石、李若冰这一批作家留在陕西后,很快就适应了陕西本土的一些生活,并结合他们那些国内最好的文学观念,然后就产生了陕西的文学意识。
▲ 贾平凹
然后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批作家,也就是我这一批,像我这个年龄在那一批里面是比较小的。包括陈忠实、路遥等相当一批人。而我们这批作家严格来讲,初入文坛的时候文学素养并不是很高,不过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况都是这样。我记得当时我们搞创作的时候读的书很少,也读不到什么书,陕西甚至没有文学刊物,只有一个群众艺术馆办了一本《群众艺术》,还是讲革命故事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没有多少文学营养。所以那时我们基本上都起步很低,营养不良,可以说是靠几十年慢慢摸索着走到现在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作家一出来起点都特别高。
后来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创作呈现出爆发性状态。此前长期没有开放的情况,为中国文学积攒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他们突然间吸收、看到了外面的东西,大量阅读或者模仿国外的作品。新式的、现代的文学观念和表现办法也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文学也发展成人人都特别关心的事情,整个社会都特别关心文学。大家把好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体制问题都附加在了文学上,所以产生了一批比较好的作品。不过,那个时候的作品有更多的新闻元素在里面,当时新闻不发达,媒体不发达,大家关心社会问题也都是依靠小说。一个作家写出一个短篇或中篇,如果得到认可以后,一夜之间就爆红了。所有的刊物也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发行量。这是现在不敢想象的事情。书籍的发行量也特别大,会有上百万册。这都证明了当时社会对文化文学多么饥渴,大家也把关心社会问题变成了关心文学问题。实际上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那时候的现象也是不正常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产生的。但是,那个时候文学对中国社会的开放与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好多东西也都是文学上开始突破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成长,文学本身也在成长,我们慢慢才明白文学创作应该回归到最本质的一些规律上,回归到人的本身,文学就是应该写人的。但在当时则更多关注的是社会问题。随着这几十年发展,媒体和文学就区分得比较开了,新闻就脱离了文学,媒体也极其发达,社会上发生任何事情,媒体都最早报道出来,而且又比文学表现得更离奇、更传奇、更有意思,大家的注意力就迅速转移。文学后来为什么被大家冷漠和边缘化,都是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一定关系的。
说说散文写作
导演:我们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当中,会穿插讲述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因为人物的故事是最生动的、最吸引人,其中也折射出了一些时代精神。那请问您跟《花城》又是如何结缘的呢?
贾平凹:我最早在《花城》上发表小说是1983年,那时我不到30岁,第一个作品在《花城》发的就是《鬼城》。说起《鬼城》,我就有很多感想。其实,文学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是一样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中间也有过迂回的过程,出现过一些问题。《鬼城》当时写完后,很快就受到了批判。当时文坛上出现过清除精神污染、反自由化两次思潮,我的一批短篇小说,包括《鬼城》,都受到批评。其中有一个月,全国有八家刊物同时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所以提到《鬼城》我想起很多事情,从内心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鬼城》这个小说,虽然它是个短篇。
▲贾平凹《鬼城》首发于《花城》1983年第1期。
那时候,《花城》在国内也是比较有名的大型刊物,它在广州,也是南国。改革开放基本上就是从南方开始,广州也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所以《花城》
杂志
当时发表的东西也是非常先锋的,特别讲究写法和体裁,给读者一种很现代的感觉,它代表了一种风向,也是创作的风向。以前年轻的作家一般都看《收获》《十月》《当代》《花城》这几个杂志,上面的作品都是很厚重的。而南方的刊物则更注重写法和形式。可以说《花城》在成长,我自己也在成长。后来在《花城》发表的作品还有《一个有月亮的渡口》《初人四记》《苍蝇》《抚仙湖里的鱼》等。散文比较多,其中《初人四记》就是一个长篇散文,写的是我童年的事情。
导演:说到散文,您的散文作品是非常经典的,淳朴而富有奇趣,可否谈谈您的散文写作?
贾平凹:我挺喜欢写散文的,散文里面有很多关键的东西。有人说散文必须写真实的东西,确实在写散文的过程中是藏不了拙的,也掩藏不了你真实的想法,你的内心基本上是暴露无遗的。且散文对文笔也特别有要求,有讲究。在中国的文学创作领域中,散文其实是比较弱势的,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接触西方的一些现代观念,最早反映的领域就是美术,然后是诗歌、戏曲,而后才到小说、散文。小说在当时有一句话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也就是一个作家冒出来,过两天又出现一个。轮换得特别快,不好好写,很快就把你淘汰了。但散文有一个现象,就是50年代那些有名的散文作家,到了80年代,到了90年代,甚至到了2000年的时候,你还知道他是知名的散文家。如果是写小说,早就把你忘记了,所以说散文创作的更新换代特别慢,慢的背后根本原因则是变化得比较少。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观念也得发展。我记得90年代初,我就办了《美文》,觉得散文路子一定要拓宽,要接纳社会性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些小侧面的抒情性的散文写作,当然,后来这也引起好多的争议,但现在,大散文观念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时代与作家的成长
导演:另外,我也想了解一下您的成长道路,也就是您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的路径。您是怎样从一开始的无名小卒一步步成为著名作家的呢?
贾平凹: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写作的能力,每个人身上都有文学的矿,但是矿的多少、埋的深浅是不一样,肯定要挖掘。所以对个人来讲,小时候就喜欢文学,当时就是尽量看一些书,看完以后觉得有感觉,觉得有意思,慢慢就喜欢了,还能模仿文学作品观察周围的一些人和事。后来搞了创作以后,整个社会的文学土壤都特别瘠薄,确实是自己一步一步摸索走着。改革开放开始后,整个社会都在向前发展,出现大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吸收了西方好多东西,也看到了好多优秀文学作品,才慢慢建立自己的文学观,慢慢知道小说怎么写,过了六十岁以后才更加明白小说应该怎么写,但是年龄已经大了。
随着中国的开放,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因素对文学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出现批评的声音,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进行了大的变革,同时它所产生的物质分配的矛盾,或者是官僚体系和普通老百姓的冲突,还有知识分子的怀疑,年轻人的青春反叛,整个社会内容都特别丰富,也给作家提供了一个大的写作平台。生活在这个时代,在这样巨大变革的社会中,人性的东西表现得特别充沛,你能了解好多东西、能写好多东西。各种碰撞逼着你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丰富自己,才能一直走到现在。
▲ 贾平凹《一个有月亮的渡口》首发于《花城》1983年第6期。
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文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包含的批判因素特别多。一方面中国往前走社会发生了大的变革,各种矛盾、各种冲突、各种怪事奇事、各种正面的不正面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各种正义的邪魔的,所有因素都混杂在一起,泥沙俱下。所以这个时候,作家为了社会的进步,他要有独立的思考,对一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不好的东西,进行思考,进行批判。中国为什么能改革,改革就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吸收更好的东西,社会才能前进。文学也是随着这个潮流走的,所以这个时期的文学里面,批判的东西特别多。因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产生了这样一批作家,作家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这样一批作家他必定写出这样一批作品,这是必然的现象。所以作家的成长环境特别重要。因此,新时期文学里面的批判因素就特别重,批判因素并不是说有了批判就是不好的东西。我经常讲,批判并不是要坠入黑暗,而是要引导光明。不是塑造一种仇恨,而往往是一种爱的表现。它就好比雕塑,把多余的石质去掉,让人像从石头里出来。也好比动物走路的时候,尾巴会扫掉自己的脚印,而断掉尾巴,才可以暴露身后的脚印,更加看清楚我们行走的方向。文学所起到的,就是这种作用。批判实际上并不是要邪魔什么东西、企图什么东西,不是充满着仇恨,而往往表现出的是一种大爱的东西。
两部代表作:《废都》和《秦腔》
导演:说得非常好。您凭借《秦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您的《废都》也备受争议,我觉得这两部作品对您的创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具有符号性的代表作。可否谈谈这两部作品?
贾平凹:《废都》是1990年开始动笔写的,自己有一些感悟,想写东西把它表达出来。在这之前的作品都没有专门写过日常生活的。当时也是看了《红楼梦》和《金瓶梅》,《金瓶梅》是上大学借别人的看的,就看了四个小册子,四个章回。看完以后,我发现还有这种写法,后来看《红楼梦》就慢慢觉得应该写写日常的东西。用吃喝拉撒睡这些日常的东西,来反映中国社会的一种变化或者人的一种变化,以及其中展露出的与人性有关的东西。
写完以后就是
出版
,出版后前半年还是好评如潮,呼声挺高;半年以后就开始受批评了,受批评它就被禁止出版了,一共有十八年,没让出,后来这本书基本上是靠盗版把生命延续下来的。我觉得,人有命,书也有命。有些书命运很好,有些书命运就比较坎坷。所以《废都》给我带来的影响特别大,那个时候到处都在批判。对《鬼城》的批判一阵就过去了,但对《废都》的批判基本上十多年一直都在。现在,反而好多人都说这本书中有很超前的东西,后来社会发展情况基本上和作品里写的差不多。在我看来,倒不是超前不超前的问题,但起码在当时也是种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家身处在哪个时代,你就得反映哪个时代,反映时代就是作家的命运。每一个年代的作家都有这个年代的命运,你该写什么东西这都是必然的。《废都》涉及当时很多社会问题,所以也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我在那以后,就不停地写,只有靠写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因此我作品量多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老觉得有东西要写,另一个方面就是别人不停地批判,我也想要证明自己,相对来说就写得比较多。后来就写了《秦腔》,以及后面的《古炉》《山本》《带灯》这些。但基本上是从《废都》之后开始写日常生活的,写法转变成了写日常的自己。写《废都》时技巧上还不是特别成熟,后来才慢慢更顺手一些。
《秦腔》这部作品则主要是写农村的变化。我来自乡下,对农村几十年的变化确实是特别熟悉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时间段,农村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我都特别关注,我也为此写过好多东西。写《秦腔》时是走城市化道路的时候,城市进行扩张后,农村出现了好多问题,比如说那个时期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年轻人基本上走光了,现在几乎还是这样。我觉得农村再这样发展下去,年轻人没有人会种庄稼,没有人懂得二十四节气,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种麦子什么是种稻子了。当然也有好多打工者很成功,涌进了城市,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但更多的人还是到城市以后,不被城市所接纳,但回去又适应不了农村的情况,变成一种无根的人,这其实也是很可怕的。所以当时写的时候,觉得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传统的农耕文明的那些东西一步步在消解,在衰微,但就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又必须走城市化道路。所以我当时就决定写这种矛盾。
中国原来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人的思维也更多的是农耕思维,农民的思维,这种思维目前也基本上大致还是这样,思维没变,但那些传统的文化却慢慢衰败了。当时一方面国家要富裕,农民要富裕,必须走城市化道路;另一方面,走城市化道路出现了好多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这个时候就特别矛盾,特别彷徨,就通过《秦腔》把这种复杂的心态写出来了,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思考,里面也牵扯到对人性的好多探索。人性的问题是个极复杂的问题,原来在社会贫困的时候它表现得不是特别充分,当社会发生各种变化的时候,人性的那些东西就暴露无遗,许多不好的东西也都展现出来了。
导演:最后一个问题,当下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纸媒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们作为文学工作者,作为作家这个群体,还是要写的。那么,您觉得当下的文学该怎样更好地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它变得更丰富,回到当年的辉煌呢?
贾平凹:现在谁也不好下这个结论,就像当时谁也无法料想80年代那么辉煌的文学,刊物发行量达到几百万册,而到现在发行几万或者几千册。所以说任何时期,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它的道理。至于后面,我觉得不管是文学全民热或是受冷落或是边缘化,那都是正常的。因为每个时期,中国文学发展都是和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比如在我的小时候,戏曲演员都是当时大家特别崇拜的,特别追逐的,他们代表一种时尚,代表一种美丽,代表一种美好的东西。而现在都是追歌星和影星。所以每一个时期的人都有一个时期的命,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整天抱着手机,看微信、看抖音,那是这个年代的小孩的命运。我那个时期没有书只能看杂志,那是我的命运。所以不管以后发展怎样,我觉得文学是永远不会消亡的,因为文学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东西,人到任何时候感情的东西都变不了,只要人的感情没有消退,文学就不会消退的。
导演:非常感谢您。
【全文刊载于《花城》2020年第5期,责编 李倩倩,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纸刊。】
#贾平凹
#批判
#不是
#坠入黑暗
收藏
送赞
・
1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为什么你不过稿?编辑不是故意的
0
6650
日暮之都
2022-11-06
写作交流
写作不会编故事,是不是不适合写作?自己写的很枯燥乏味跟 ...
2
12853
稻草人第二
2022-11-25
文化新闻
远瞳:网络是浮躁的,但网络文学不是
0
8716
写手发布
2023-03-31
写作交流
写小说并不是一定要灵感的
0
3478
小潴我的最爱
2023-09-18
文化新闻
文学对谈|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0
5017
写手发布
2023-09-22
文化新闻
刘慈欣绝不是中国科幻唯一的存在
0
4417
写手发布
2023-10-08
文化新闻
藤萍:文学创作不是流水线,要写自己最想写的
0
3921
写手发布
2023-12-09
文化新闻
陈墨:谁能超越金庸?这不是个好问题
0
3210
写手发布
2024-03-11
写作交流
跳舞:套路不是剧情和桥段!
0
1867
ahexiaoyang
2024-03-12
休闲分享
月更100w日常,网文写手从来不是什么舒适的自由职业!
0
2030
写手发布
2024-04-0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诚聘 各科硕博
总奖池超百万!第五届七猫现实题材征文大赛颁奖在即
4
探索文化出海新范式,阅文在日本举办小说征文大赛
5
《绍宋》原作者:宋穿历史小说为何有一个“强宋梦”
6
【喜马拉雅】第2届悬疑征文大赛,火热征稿中!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1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