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专访丨郭小寒:五条人的爆红可能代表了一种草根的逆反
[ 复制链接 ]
囡栗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78
回帖
135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3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4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35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4 积分
积分
356
主页
发表于:2020-11-2 08:08:50
1510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新京报
在视频节目《中国摇滚小史》里,郭小寒说自己是一个给世界写说明书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郭小寒看了很多轻博物类的书,关于植物,或者是描述香水、精酿啤酒的文字,她觉得那些叙述很准确,文案也很迷人。她有些厌倦当下的传统乐评,有太多情绪化的东西,而信息是不足的,于是她想把这样的博物类的文字用来描述音乐。
于是,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季,所有事物都陷入停滞之时,她认真地做出了一个拖延许久的决定,作为一名摇滚和民谣的重度乐迷,她系统地梳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关于民谣、关于摇滚的内容,记录下那些难忘的音乐人与场景。于是,就有了《沙沙生长》,以及《生而摇滚》。
采写丨吴俊燊
十八岁时,郭小寒从北京附近的小县城考上兰州大学,坐着火车从北京去往兰州。她选择兰州,是因为乐评人颜峻的文章——在他的笔下,兰州是中国的摇滚重镇,中国的西雅图。新世纪初的兰州,还不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一座铁桥孤零零地跨过浑浊的黄河水。月亮照在铁桥上,孤寂和落差感就这样罩在20多岁青春躁动的心上。”
大二、大三的时候,学校附近开始有了网吧。郭小寒和朋友们一起,十块包夜待在网吧不回宿舍,通过互联网去到所有的摇滚论坛找专辑、下载专辑来听,然后大家就一起聊,通过音乐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在这个时候,她听到了朋友传给她的野孩子的音乐。那是一种很独特的生命经验,听着野孩子的歌,每天路过黄河、路过铁桥。野孩子在北京,用音乐回望自己的温柔乡,她也一个人,从北京到兰州,回望自己的家乡,在这些歌里找到了归属感。
在郭小寒读大学的几年里,野孩子在北京有了河酒吧,定期举办演出,小河、万晓利、左小祖咒在那里演出,许多诗人也在那里聚集。她在摇滚
杂志
上看见这些消息,对自己说:“既然兰州没有这些,那就回北京看看吧。”从兰州大学毕业,郭小寒坐着回北京的火车,穿过兰州到天水的56个山洞,耳机里反复播放着野孩子的《咒语》。这首歌反复唱着:“我看见他们来了,我看见他们走了!”
初到北京,郭小寒经朋友介绍到一家报社实习,后来去《北京青年周刊》任职,创办了文化副刊,成为第一任文化主笔。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她得以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处于生长中的民谣音乐界,去见证那些不同时代的音乐人的成长与发展。她和摇滚论坛上的网友们见面,以网络ID相称,一起结伴去看演出从最早的无名高地酒吧、好运俱乐部、13club、D22到愚公移山和Mao星光现场,每一个这样的夜晚都混乱且充实。
郭小寒
2010年,河酒吧十周年,张玮玮发起了一场纪念演出,名字是“静水流深——纪念河酒吧十周年”。郭小寒第一次作为制作人和策划人,参与民谣现场的表演。作为制作人的她手忙脚乱地定灯光音响,排演出流程,做预算订盒饭买矿泉水,开始了从一个记者的轨迹逐渐偏向演出策展人的角色。从此之后,她跟着乐队奔波于各个城市与国家,开始了“走江湖”的日子。
彼时,“民谣经纪人”成为了郭小寒新的称呼。2011年至2013年,她带着周云蓬、万晓利、小河、张佺、张玮玮、郭龙、吴吞等音乐人,行走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城市,用“行走”丈量着时代,也体会着当代民谣的厚度。在这些与民谣同行的日子,郭小寒看着民谣歌手们逐渐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圈内走到圈外,从野蛮走到正规。2014年,她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乐童音乐”这一音乐互联网公司,把自己行走的经验变成平台,帮助更多的音乐人。2016年,她在北京创立了一个“音乐演出现场和多元文化空间”——乐空间,成为音乐空间主理。
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郭小寒都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疫情到来,这段空闲时间似乎被无限地放大。郭小寒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天生写作的人,她只是在长久的暂停之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沙沙生长》更像是她生命运转休止符中产生的东西。书中穿插着郭小寒十多年来的各种采访与文章,她喜欢把这些视为植物观察家的日记,十多年来积累的文本,足以让她像自然观察家那样去梳理民谣发展的脉络,体验亦或是重温,民谣在这个土地上如何“沙沙生长”。
《沙沙生长》,郭小寒著,理想国丨北京日报
出版
社2020年9月版。
所有这些书写,落到书中都是以人物志的形式出现。郭小寒在其中埋下诸多隐秘的线索,她不想把所有节点、所有关系都显露出来,而是暗藏进去,等待有心的读者去发现。她写小柯,想从大篇幅的对话中向读者呈现那个时代节点中的音乐人——从盗版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向,以及他们不知如何选择。她写顶楼马戏团,那个已经消失的乐队,是为了呈现这个乐队和五条人在风格上的相投与彼此之间的影响。
在写完大陆的民谣演变之后,她又写了台湾的几个音乐人,从胡德夫一直到林生祥、张悬。她把这样的安排看作是一个“莫比乌斯环”——书写胡德夫,是为了钩沉台湾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歌运动,这样的运动是如何影响了台湾的民谣,进而影响台湾的流行乐。而老狼、高晓松的音乐,又是来自于他们早期听的台湾流行乐。
《生而摇滚》,郭小寒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同时,郭小寒也想在两岸的音乐中找到可供参照与镜映的对象,她写林生祥,是为了对照九连真人与五条人,他们都是方言的、摇滚乐基调,同时又带有社会反抗意识的音乐。关于张悬的书写,则是因为她的音乐一直在并行——从12年和朴树一起做演出,后来又被拿来和曹方相对比。“张悬的存在,犹如一个镜像,又似乎是另外一个版本,观察她的成长可以对比到内地很多人的成长。”
民谣似乎正继续生长着,就像那条始终流淌着的河流,但有很多时候,郭小寒却也感受到时代渐渐拉上了大幕。正如梁文道在封面上写道的:“虽然说是生长,可奇怪,我听见的却是落叶成堆的沙沙声响。或许正因为这是民谣,书里我还意外读到了侧面的时代,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未来,以及早已熄灯的所在。我希望,这一切都是春天的故事,但事后回想,只怕那是深秋灿烂。”
独立音乐与商业市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地上”和“地下”到底指代着什么?在与市场的互动中,独立音乐人有没有可能,又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与锋芒?带着这些疑问,对郭小寒的采访从《乐队的夏天》开始。
“地下”是靠自己生命的本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新京报:野孩子应该是在你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一支乐队,你会怎么评价他们在《乐队的夏天》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退赛?
郭小寒:
他们第一场《黄河谣》的现场真的很好,当其他乐队都在比谁更“炸”的时候,只有他们展现了沉静的力量。但这种沉静的东西又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能量,它比“炸”的能量更能让人受触动——原来安静也可以,原来没有歌词也可以,原来没有乐器也可以,它颠覆了大家对乐队、对摇滚乐的想象。
关于他们的退赛,首先,我觉得离开有两种意义上的离开:一个是人的离开,一个是作品的离开。野孩子恰恰是选择了作品没有离开,只是人离开了。比如《竹枝词》,在流传范围上是非常广的,而且一度成为“乐夏”所有的歌里面收听率最高的一首歌。作为一个乐队,参加这样的一个比赛,到底是想让别人记住你?记住你的作品?还是既能记住你,又能记住你的作品?我觉得是他们选择让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留在这个舞台上,于是就把人退下来,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智慧的选择。
我认为“乐夏”这样的舞台,可以一下子把你的声量放到巨大,它就是一套巨大的音响工程。你作为一个很小的声音,通过系统可以放得很大,但这所有的东西都基于你本来就有的东西。所以,“乐夏”所放大的是乐队本来就有的那一面。比如国风的环节,如果让他去唱这些网络歌曲,在他生命中本来就没有这一面,你怎么让他去放大?这真的不在他的性格里面,也不在他的作品任何一个表达层面里面。
新京报:你怎么看五条人的音乐和他们在今年的爆红呢?
郭小寒:
我在书里写了一场五条人不可复制的演出,他们最后一次在海丰的音乐会。我和他们最早的设计师在县城里面逛,你会发现他们的老师、同学、表妹,各种亲戚朋友都在一起搭台唱戏,那种感觉很好。他们和我讲:哪里是换港纸的地方,哪个是陈炯明,照着他们的歌走一遍县城,你会发现他们的音乐和他们县城彼此之间的生长。
我觉得五条人当下的爆红,可能代表了一种草根的逆反。但是我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个节目并没有太多展现他们音乐上的特色。当下媒体各种对五条人的采访,在我看来是很糟糕的,那些采访得到的东西,过了这个夏天大家还会记得吗?但是过了十年之后,我觉得拿出一篇我当年在海丰县的经历,观察他们的县城如何影响了他们的音乐,这对我而言是更有意义的。
五条人的好玩是在于他们真的是心怀宇宙的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媒体过来问他们:你对世界怎么看,你对宇宙怎么看?没有人去做这样的探讨,整个时代都是基于故事来消费,消费情绪、消费人设,就像以前左小祖咒唱的那样:“把这个故事再给我讲一遍”,但是有什么意义呢?大家不想去探讨,或者没有时间、不愿意去了解和打开一些人。
五条人乐队
我写了这么厚的书,我真正了解仁科吗?我不了解,但是我用十年的时间慢慢去了解和打开一个人,在这个速度放缓之后,你会有很多丰富的东西,就像在一个长镜头里面,它会有其他的东西出来。它可能会比直接的非常浅层次的交流要稍微有空间感和层次。
再说回五条人的音乐,他们非常受东欧的那些东西影响,一个是波西米亚或者吉普赛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东欧在苏联解体之后,那种空泛的自由主义所展现的个体对群体的反抗。他们也受德国一些先锋音乐的影响,还受布拉格先锋乐队“宇宙塑料人”的影响。他很喜欢看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以及他所喜欢的东欧文学、电影艺术,这些都影响过他。如果我要写说明书的话,我会讲它的配方和原料是什么,他们是从哪里汲取养分。
更深一层,为什么他作为一个海丰县的人会跟这些有连接?就是因为全球化之后,信息的高速传达。他对那里的信息掌握得太多了,他很喜欢苏联文学,而且他对共产主义在苏联的瓦解一直有着迷一样的好奇。这些隐蔽的连接,是我试图通过书去找到的,我很喜欢做这种连连看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当中张悬没有被标签化
新京报:在评价乐队的音乐时,“地下”似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你觉得“地下”到底指代着什么?
郭小寒:
“地下”是一种气质和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贫困潦倒的状态。所谓“地下”的状态,是一种自发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是大众流俗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他宁愿让自己现实生活是一个没那么好的状态,但是他坚信自己的东西,这才是“地下”。这还包括一些DIY的手段、独立的发行、出版、周边产品的设计制作研发。这些都是没有得到谁的许可,也没有什么资格证,他都是靠自己生命的本能,克服了重重阻隔在做的事情。在国外,有很多乐队都保持着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所做的东西,都是发自本心的,而不是为了讨好谁。
新京报:周云蓬在微博上评论“乐夏”说:“《乐队的夏天》,会过早的消费和透支刚刚好的中国音乐市场。会让后来的音乐人生存更加艰难,除非你放弃自我投靠垄断性的音乐公司平台。那时的独立音乐也就不存在了。”你怎么看这段话?
郭小寒:
会有这样的影响,但这不是“乐夏”的错,是整个行业不够健全、不够丰盛造成的。 一是“乐夏”这样的节目,这样可以把独立音乐人的能量放大的平台太少,二是独立音乐人见过的世面太少,以及大家对自己的坚信的力量太少。
如果全中国有10个“乐夏”这样的节目,有20个像摩登天空这样的公司,所有的独立音乐人都还可以借助各种平台,而不是挂靠到某个公司、某个节目,也不是傍某一个大哥、靠某一个农民企业家来资助,就能获得很好的发展;如果全国有1000家livehouse,可以从周一到周日去演出,可以有500人、1500人、一万人的场馆,那没有任何问题,这是一个健康的良性的体制。这样的体制在东京、伦敦、纽约,在任何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里都有发生,但只有在北京、上海、深圳没有发生。
现在突然有了“乐夏”作为一个出口,整个行业的所有东西就都到了这儿,现在“乐夏”火了之后,所有做音乐节的主办方都会来收割在“乐夏”出头的人,其他的音乐人就没有机会。但其他人就一直在找这些出头的人,因为没有别的渠道。所以就有这样的状况,但不是“乐夏”的错,周云蓬说的也没有错。
新京报:刚刚你也提到了livehouse,你在书中这样问道:“livehouse走到尽头了吗?民谣改朝换代了吗?麻雀瓦舍的倒闭是不是证明独立音乐是个伪命题?”这是你2015年时所写,到今天又有什么样的观察呢?
郭小寒:
麻雀瓦舍是这些民谣在北京的一个很重要的摇篮,因为麻雀瓦舍能容纳500人甚至最多1000人。野孩子的听众也都是从十几个人慢慢发展到1000人。到了1000人之后,因为场地所限,麻雀瓦舍就再也上不去了。它也没有能力开连锁或者再扩大了。
超过1000人之后就是被更多人看到,于是被唱片公司收割,收割之后,野孩子就属于所谓地上的状态。但这样之后野孩子每年都会在麻雀瓦舍演出。但实在爆满装不下的时候,就要去体育馆,就需要有唱片公司来包装他,于是进入到了一个契约里面,进入到一个商业社会中。所以livehouse是一个商业的临界线。
新京报:你和马世芳对张悬的评论都很相似,你说:“她是一个独特的‘范本’,为如今枯竭的流行音乐发展寻找下一个出口。”为什么张悬的音乐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郭小寒:
张悬就是从独立音乐开始的。她从个人化的野生状态变成正规军之后,是没有被改变的。她的音乐有一个很坚硬的内核,依旧有着自己做音乐时的那种清醒和犀利,包括那种表达的准确,是没有失去的。随着她自己的成熟,她看世界的层次越来越丰富,她的洞察越来越深刻,这个东西使得她没有迷失自己。之后,她进入唱片工业,从在30个人的小酒吧里卖唱到去环球这样的大唱片公司,几乎当年出来就是“一姐”。 这也是她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她没有被标签化,没有产品化,没有被过度扭曲,依旧有一个很坚硬的质感在里面。
新京报:独立音乐和整个商业市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或者说,独立音乐的蓬勃发展期待一个怎样的生态?
郭小寒:
独立音乐、独立厂牌发展得最好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伦敦,当时有一个“酷大不列颠”的概念。有了这个概念,很多厂牌,包括一些小厂牌,包括很多中国人喜欢的厂牌,都是在那个时间被发展壮大的。
说到底,独立音乐是一个生态,它生长于整个商业市场之中。这样的生态可以有很多的丰富的层面,但每一个生态都需要主理人。这个主理人要有自己强烈的性格、审美和能力,同时需要整个大环境——“酷大不列颠”就是鼓励年轻人创造自己的文化。所以有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会有百花齐放。这个时候,所有的大唱片公司都会投资或是直接做子厂牌,可以非常垂众的子厂牌,从而产生非常垂众的音乐。
与此同时,所有的媒体,所有的音乐奖又非常开放,他们用审美标准而不是风格标准把所有音乐放在一起,再向大众推广。整个体系是一个闭环,这是一个有机的生态,它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取舍。这个生态很可能十年就没有了,但是其中的确产生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这样一个生态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存在吗?当然不存在。所以不要把同样的标准放在当下的中国市场。但是,这样一个野生的状态下,会不会诞生有意思的音乐,我相信会有的。
作者丨吴俊燊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吴兴发
来源:新京报
#专访
#五条人
#爆红
#可能
#代表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专访蔡崇达:400万销量的《皮囊》之后
0
4771
你的美瞬间倾城
2023-10-07
休闲分享
律师、会计师、教师等“师”,可能会遇到重大危机
0
1735
吴云云
2023-12-07
文化新闻
代表作出海阅读量过亿 公子衍:言情是全世界的主题
0
3778
写手发布
2023-12-16
文化新闻
专访《烟雨楼》作者一夕烟雨:如何度过新手期
0
4067
写手发布
2023-12-26
文化新闻
专访 | 金克丝的救赎:“年代文+美食随身空间”,金榜TOP1...
0
3306
写手发布
2023-12-30
文化新闻
古言网文的大手笔——专访白金作家意千重
0
3219
写手发布
2024-01-23
文化新闻
当一个编辑说他要“拼命”,他可能真的在拼命……
0
2971
写手发布
2024-04-13
文化新闻
文学在抖音“出圈”,这可能是最“励志”的故事
0
2977
写手发布
2024-04-23
写作交流
干货 | 格非:你也有可能成为大作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
0
3127
萧盛
2024-04-28
写作交流
你为什么一直扑街?可能是这两点没有做好
0
2102
野爹
2024-04-2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作者推荐
想问那些大神是先练文笔再写网文的?还是在写网文中练习文笔的?
有哪些比较适合新手发布小说的网站?
《雪中悍刀行》播出后骂声一片:烂剧!角色不符合原著,死亡滤镜
登陆Netflix!杨洋赵露思新剧《且试天下》何以受到关注?
【资料】北宋时期两京地图
女频写作学习男频技巧?
我这种写作水平怎么样啊,或者说给人什么感觉呀,各位老师 ...
网文的第一章到底要怎么写?
封建王朝的300年“魔咒”:盛唐也就289年,为何突破不了?
【书单】2020年豆瓣最受关注图书榜
话题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4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5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6
七猫短剧诚邀优质合作方共创精品短剧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