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余华:每次我出新书,最后带动起来的还是《活着》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6-11 14:06:31
1610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我一直是走在中国文学前列的。”1996年我到南海
出版
公司,初识余华。在我们当时的一个访谈中,36岁的余华年轻自信,他如是说。
后来为南海版《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的出版,我和余华在那几年里有过频繁接触。等到《兄弟》出版时,我已经到媒体工作,也跟他有过非常深入的访谈。如今,时间已经过去25年,余华也61岁了。
从《兄弟》《第七天》到今年刚刚出版的《文城》,三本小说,从题材、主题、人物,从结构到叙事、语言,再逆流上溯到《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的六部长篇小说,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在三十多年的漫长时光里,他在写作上不断突破自己,进行文学的试验和革新,坚持走自己的路,继续文学的冒险和探索前行。
“借壳上市”的传奇小说
张英:这次你好像接受采访很少。
余华:这次《文城》的宣传推广,出版方很尊重我的意愿,包括你在内,就3个采访。
我现在不愿意接受采访,害怕过分的宣传。《兄弟》当年出版,那么火爆,接受了太多采访。后来我厌倦了,跟出版方约定:出一本书,包括电视台、网站活动和媒体采访,不能超过3个。我觉得超过3个,完全是重复的,还能说出什么来呢?怎么能说得不一样?问的问题也基本上大同小异,不可能问出新的东西来。
张英:读《文城》,很多人好奇,余华怎么写起传奇小说了?他们应该是没看过你的《古典爱情》《鲜血梅花》。
余华:好多读者,甚至是一些年轻的当代文学研究者,他们都没有读过我过去的中短篇。我发现现在大学里面的硕士和博士,哪怕他们的论文是写《活着》,他们也没读过我的中短篇。而当年那些跟我们同一时期成长起来、有些现在已经退休的评论家,阅读风气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他们研究一个作家,不读完他全部的作品,他们是不会轻易发言的。国际上也是,当年《第七天》出版,日文版的翻译者——一个日本教授马上就说,这个小说让他想到了《世事如烟》。
其实我的作品,都是有点对应关系的。如果你不是做我的作品研究无所谓,如果你的论文是研究某个作家的作品,你应该把他所有的作品全部读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况且我的作品又不多,300万字,也不是读不过来。你说要是有3000万字,要求太高了。现在反而有一些记者,倒是读过我很多作品。
我想通过《文城》,正儿八经写一个传奇小说,不是要戏仿。出来之后,丁帆的评论是我最早看到的。我想把它作为台湾版的序,麦田出版社说评论1.3万字太长了,就放在后记了。台湾出书,不知道为什么老要找人写序。大陆没有这样的习惯,前面没有序,后面没有后记,就跟英文版、德文版一样。因为读者读的是小说,每一个读者都有他自己的感受,不需要某一个专家来指引。
张英:你认可丁帆的评论,觉得好在哪里?
余华: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最早给《文城》定了一个位——这是一个“借壳上市”的传奇小说。被他定位以后我自己也清晰了。
张英:我也听到一种声音,说是《兄弟》《第七天》之后,你的“正面强攻”——对现实世界继续撰写,这条路不可持续,所以写了《文城》这个传奇小说。
余华:《文城》也可以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远的现实也是现实,只是写作手法是传奇。所以是“借壳上市”的传奇小说。我写《文城》的时候,读了那个时代很多地方志、文史方面的文章。之所以有勇气把它写下去,因为一部传奇小说,稍微有一点错的地方,读者也能够接受。
传奇小说也有经典。《收获》
杂志
主编程永新就说:“现在一些年轻的批评家根本不了解,我们这一代作家,当年都想写一个类似于大仲马《基督山伯爵》那样的小说。”像大仲马这样的作家,在我们这一代作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而现在很多人认为那就是一个畅销书作家。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读书的。他们阅读量很大,但是阅读的经典作品好像不够多。他们几乎停留在阅读二十世纪作家的作品,而且读活着的作家读得多。我们当年写出来的时候,都是读死去的作家。因为我们觉得活着的作家还不够经典。
大概十多年前我看到一个节目,克林顿还在当总统的时候跟他喜爱的作家们聊文学,在白宫请马尔克斯和来自墨西哥、美国的两个作家吃饭。吃完饭以后,克林顿说:“你们应该回报我,告诉我你们最喜欢的一本书,每个人提一本。”那两个作家提的作品我都忘了,我只记得马尔克斯说,他认为最伟大的小说就是《基督山伯爵》。我后来到欧洲去,遇到很多大作家,他们一提《基督山伯爵》都是感叹:“我这辈子要能写这么一本书就好了。”
《基督山伯爵》就是一部传奇小说。马尔克斯的作品也有很多传奇性,《百年孤独》绝对是一部传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一部传奇小说。
我觉得可能是阅读的世界影响了写作的世界。
人物应该用复杂性这个标准去衡量吗
张英:写《文城》觉得最困难的地方在哪儿?
余华:对话。我都不愿意去写那些对话。因为当时的人说话的那种腔调,你可以去模仿,就像读鲁迅、茅盾他们那代人的小说,你可以去模仿他们那个对话。但是后来我一想,算了,模仿起来好累。我就完全按照自己的表述方式写对话,它不能精彩,一精彩就会导致当代感太强了。这里面的对话仅仅是一个交代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文城》不像《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人物对话那么精彩的原因。这是我在处理过去题材时的一个经验。
张英:在人物成长上,《文城》也不像《兄弟》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叙述宋凡平和李光头的变化。我看到的几篇评论里,我认可一种批评,说《文城》的人物性格过于清晰鲜明,前后缺乏变化和逻辑,单向抹去了人性的复杂,他们的遭遇对人性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来。是否因为是传奇小说,所以会像戏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到单一,单一到了极致,才会形成张力,很短时间让人记住这个人物?
余华:还是看小说的需要。一个有性格的人物,肯定很容易抓住读者。但一个人物有性格,和这个人物有无复杂性不是一回事。
另外还取决于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出现的时段。比如我们重新回到《兄弟》,李光头这个人物相对来说复杂一点,他好的时候很好,也有很坏的地方。宋凡平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当时有很多批评,说我把他写得太好了。问题是他出现的那个段落,他出现在极端的时刻,要保护两个孩子,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他的一生未必是这么好。《文城》中,林祥福的性格从头到尾都是非常好的。如果《文城》人物还有某些复杂性,那就是小美是复杂的,其他人物都不复杂。
我觉得读者当然有他们的期待。我不知道该怎么来理解这一点,我希望他们能够提供给我,他们认为当代文学中哪个形象是复杂的?
如果用人物的复杂去要求莎士比亚,那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都是毫无价值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没有一个人物是复杂的,就是自始至终的,永远是这样的。托尔斯泰的人物复杂吗?安娜·卡列宁娜稍微复杂一点。《战争与和平》里面的人物也是自始至终的,没有一个是有变化的。
人物是很难用复杂性这个标准去衡量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面的人物复杂吗?一个一个出现,没有一个复杂的,但是都有性格。你要是用复杂去衡量,那他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有价值的。但是马尔克斯别的作品,比如说《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的人物,就比《百年孤独》里面的人物复杂多了。什么原因?是这个叙述、这个故事、这个题材,决定了人物是这样。巴尔扎克的名篇,人物都非常鲜明,一点都不复杂,高老头彻头彻尾就是高老头。
阿Q复杂吗?孔乙己复杂吗?孔乙己、阿Q为什么没有两面性?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物创作成功与否,我觉得批评者在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思维有一点点偏。在鲁迅他们所处的时代,人性也是复杂的,因为他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人性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关键还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作品表现一个人,你的题材是什么。因为《文城》是一部传奇小说,这个小说决定了,他们的性格没法变。
张英:现在的文学评论有很大问题。这20年来,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文化比较等等很多理论工具性的东西进入了文学评论,有时就可能出现过度阐释,而且取消了审美体验,拿着手术刀去解剖文学作品。
余华:文学更关心什么是有意思的,哲学更关心什么是有意义的。在阅读思想类作品的时候,重要的是我有了什么判断、有了什么理解。但是对文学来说,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文学并不是没有意义,文学的意义就是写出来以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哲学相对来说解释的空间很小,它都给你一个定义放在那里。
不能给人印象永远是一个悲哀的人
张英:《文城》和《兄弟》《活着》在有一点上有某种相似——人处于时代巨变的洪流,身不由己。
余华: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面,其实是做不了主的。人都是水上浮萍,随波逐流。但是《文城》的林祥福和《活着》的福贵还是有点不一样,福贵是因为前面经历了太多,他认命了。林祥福一直到死他都没有认命。
张英:《文城》的文本结构很有意思,“文城”到“文城补”,相对独立,形成互补的完整的镜像。和《兄弟》上下两部的结构有点像。采用这样的结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余华:《文城》从1998年开始写,写到2003年才写了20多万字,而且还不太满意,写得特别艰难。有些地方写得快,像溪镇保卫战是一口气写完的,有些地方写得特别慢。后来就放下了,去写《兄弟》。最终在疫情期间才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
正文里开始写南方的生活,写着写着林祥福去了北方,完全没有小美的章节了。中国那么大一个国家,找不到一个人很正常。但作为一个小说家来说,那是一种逃避,不太负责任。尤其是一部完整的传奇小说,肯定应该有头有尾,该交代的事情都要交代。所以我就写了一个“文城补”,是从小美的角度展开叙述,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人生的结局。我希望我的读者们,不仅不要恨骗子小美,还要爱上那个小美,理解她的不容易。
后来我在修改小说的时候,一遍又一遍,都是在忙“文城补”。在我老婆那里,总是过不了关,她总说“你还没有爱上小美”。我发现我确实还没有爱上她,后来不断地修改,改着改着发现我已经爱上她了,终于可以拿出去发表出版了。
张英:《文城》这个结构是短、长、短,倒叙、顺叙、补叙。也有人说,如果删掉《文城补》,合并到第一部分,会不会更好一些?
余华:是有这样的声音。反过来的声音也有,说“多亏这个补,救了这个小说”。所以众口难调。
张英:读者习惯完整的叙事,第一部分前1—25章节是浪漫传奇,到了26—75章节是突变的历史叙事,大时代的人身不由己。如果没有那个补,这种结构比例的断裂感更加突兀,有这个补,好像又找回来了一下。
余华:就像音乐里面主题是什么,这个小说的主题还是寻找。音乐最后的乐章,永远是主题回来的,不管你是交响乐,还是四重奏。所以这个叙述也需要它回来。另外,如果没有补,小美这个人物立不起来,阿强也不够。简单说,由于他们的生活、命运,驱使他们迫不得已去做这样的事情。小美就是这样,我希望把小美这个人写完整了。补是从小美角度出发的,同时把阿强写得相对完整一点。
张英:《文城》写不写续集?
余华:我现在再也不写新的题材了,准备把手上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按照计划写完。之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写了开头,有的写了很长的篇幅,后来感觉都不顺,只好暂时搁置。在我写不动的时候,也许我会考虑给《文城》写一个续集。这样一看,我可能还会有五部长篇,我得一步一步来。
张英:大环境会影响作家的现实性表达,这会对你“正面强攻”起副作用吗?
余华:现实题材的出版,这一部可能还好一点。再下一部,会更加困难,写法和《第七天》的简练不一样,完全相反。好多年前就开了个头在那儿放着了,我一定要把它写完。那个小说可能是我这一生中唯一一部喜剧。虽然《兄弟》下部里,有很多喜剧的东西,但是故事到了最后还是一个悲剧,让人觉得太苦了。我不能给人家的印象永远是一个悲哀的人,其实我生活得很愉快。
张英:韩国版电影《许三观》,最后把悲伤的东西大大减弱,变成了一个诙谐的喜剧。
余华:所以我想写一个纯粹的喜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闹剧。这样我在文体上的追求就完全结束了,武侠小说也写了,侦探小说、才子佳人小说、模仿那一代作家的戏仿,这些传统的都写了。
《活着》是我的幸运之书
余华:这次出版社的广告说“写《活着》的余华回来了”。我就问那些年轻的编辑,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他们说,主要原因是有很多读者只知道《活着》,不知道余华。这个现象确实是有的。
我一直说《活着》是我的“幸运之书”,差不多是我所有作品中(起码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如果没有这本书,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很多读者是读了这本书以后,又去读我其他的作品,才开始慢慢了解我。《活着》的畅销,有时候会让我其他作品起死回生,这个很奇怪。
张英:你分析过吗,《活着》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余华:我以前一直觉得,《活着》那么多年来长盛不衰,可能是靠中学语文老师们的推荐。但这几年情况有点变了,有一个关于《活着》的视频,被人放到抖音上,传得还很广。前几天我到自己的母校海盐中学有个活动,几个中学生上来跟我说他们语文老师没有推荐过《活着》,他们是在抖音、快手上看到那个视频,自己找书读的。《活着》已经发行到1500多万册,已经不需要任何人推荐了,完全就是读者之间口口相传。一个班上只要有一个同学看过,就会增加两个读者,然后再变成四个,就是属于这样的现象。
张英:你自己也说:“在中国,我想再写一部比《活着》受欢迎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
余华:真的是不可能。上周他们给我发了一个数据过来,《活着》十几年里在“当当”的排行榜上始终是第一。即使我的《文城》是新书,也排到《活着》后面去了。当时《第七天》也是这样的,每次我出新书,最后带动起来的还是《活着》,奇怪了。
《活着》对我写作的意义非常重大,让我知道当一个题材吸引我的时候,我首先要做的是去寻找最适合这个题材的表现方式。这个前提是努力把自己过去的特长、已经很娴熟的叙述手段给忘掉,用一种空白之心去面对一个新的题材。
张英: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微博、朋友圈、视频,都在说话表达,现实社会里的各种离奇、匪夷所思、稀奇古怪的故事,没有穷尽,远远超过作家的想象力。很多作家都有焦虑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文学究竟还剩下啥?
余华:在今天这样一个传媒时代,文学确实面临巨大挑战,当一个好作家会很辛苦。但到了我这个年龄,没法改行了。所以我只能继续干下去,继续一部一部的小说往下写。而且我还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作家,我拥有一些读者,哪怕他们对我深表失望,但是每当我有新书出版,他们还会买回看。这次有一个读者,他读完《第七天》以后,发誓永远不读我的书了,结果《文城》出来之后,忍不住还是读了。就是说,读者还是对我有一种期待。
我说过,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到《兄弟》《第七天》,原来五部长篇的写作,我拉了一个平均值。现在有六部长篇了,我又要拉出一个平均值来。对一个作家来说,要求他一部小说写得比一部好,那是一种希望和期许。对于一个已经成熟的作家来说,“超越自己”这种词汇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马尔克斯写了《百年孤独》,那是运气,因为马尔克斯在最适合写《百年孤独》的时候,写了《百年孤独》;我的《活着》之所以那么受欢迎,也是运气。《活着》让我成为了一个高度受关注也受批评的作家,这一点也是要感谢时代和读者的。来源:北京青年报 | 张英
#余华
#每次
#新书
#最后
#带动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王安忆、余华对谈人工智能,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有败笔的
0
9901
写手发布
2023-03-27
文化新闻
余华对谈王安忆:GPT不会对我们俩构成威胁
0
11265
写手发布
2023-03-27
文化新闻
余华:90后作家是个强大群体,要重视他们
0
8140
写手发布
2023-05-19
文化新闻
莫言余华等北师大畅谈青年写作能力如何养成
0
6716
写手发布
2023-06-27
文化新闻
月收入10万+! 新书斩获多项第一 !网络作家踏天青访谈录
0
8308
写手发布
2023-07-15
写作交流
浅观白金大神最新一批预热新书,扑街该何去何去?
0
4289
写手发布
2023-08-06
休闲分享
浓农深情实践团最后的答卷
0
1981
啊对对对对
2023-09-04
写作交流
极简大纲法,送给头疼新书的朋友
0
2239
heneica
2024-03-29
文化新闻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经典再版
0
3130
写手发布
2024-04-24
文化新闻
6月,十位网文大神重磅新书来袭!
0
3092
兰若离悠
2024-06-18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4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5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6
七猫短剧诚邀优质合作方共创精品短剧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