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交流
›
写作交流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古人上班迟到会被扣工资吗?当然,而且很严格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11-16 13:56:26
838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
——欧阳修《集禧谢雨》
这首诗描述的是,欧阳修踩着泥泞冒雨上班时觉得很辛苦,不由得怀念起以前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01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所谓“996”,是当下的一种工作作息制度,即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这种模式多流行于互联网企业,成为一种加班文化。那么,古人工作会加班吗?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古代什么人能上班。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大部分人都是个体务农,没有上班的机会。有资格上班的,多是官员阶层和衙门里的胥吏衙役,另外还有奴婢和工匠。
“上班”一词源于古人上朝。“班”最初的意思是排列,后来成为衡量队列的量词。官员们上朝排成不同队列,分成文班和武班,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上班”一词。明清时期,上班多指到官府工作,如《济公全传》里就有“昨天我在衙门上班”的说法。
古代官员上朝模型(位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接下来,咱们就来考察一下古代官员的上班时间。《诗经·鸡鸣》里曾用“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来描写周朝官员上班的状态。意思是说公鸡打鸣时,官员已经到朝堂上站好了;东方阳光普照时,朝堂上已经开始忙碌了。这么看来,周朝官员的上班时间完全取决于公鸡几点打鸣,要看公鸡的心情。
今天的“打工人”为了能多睡会儿懒觉,上班往往会踩点打卡签到。古代官员上班也要“打卡”。明朝《官箴集要》记载官吏衙役等人要“每日侵晨于上画卯,至暮画酉”。每天卯时,人们就要在签到簿上“画卯”签到,这一环节又称“点卯”。王老师在小时候常听爷爷上班前说“到单位点卯去”,当时还纳闷是啥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源于古代的上朝制度。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咱们取中间值,按照六点算。从“至暮画酉”可知,古人是在酉时下班。酉时是晚上五点到七点,咱们还取中间值,按照六点算。这样算下来,古代官员早上六点上班,晚上六点下班,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二个小时。
那么,古代官员一周工作几天呢?汉朝官员五天一休息,唐朝官员十天一休息。明朝最狠,洪武六年,朱元璋“令百官每月五日给假”,每月只有五日那天放假。平均算下来,古代官员一周要上六天班,再加上每天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六点,可称之为“666”工作制,同今天的“996”工作制简直如出一辙。
古人上班迟到或旷工也会被扣工资吗?当然,而且更严格。《唐会要》记载,在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缺席一天就要罚一个月的工资,这已经非常狠了。还有更狠的!宋末元初著名画家赵孟,任职兵部郎中时,因为上班迟到,被札鲁忽赤(负责地方行政的蒙古官员)打了屁股。明朝皇帝也喜欢打官员屁股,这种处罚被称为“廷杖”,官员上朝迟到或缺席就会被廷杖。魏忠贤当政时期,有个官员上朝时快迟到了,害怕被打屁股,就在紫禁城内一路狂奔,心想“只要我跑得够快,就不会迟到”。不料,慌忙中这位官员失足掉进了御河,淹死了。这真是怕迟到怕到“殉职”。
今人不满“996”,古人对“666”也是满腹牢骚。宋朝的欧阳修在《集禧谢雨》一诗中吐槽:“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欧阳修在描述自己踩着泥泞冒雨上班的辛苦之际,不由得怀念起以前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除了官吏衙役外,古代的奴婢和工匠也要上班。他们的工作时长可能比一般官员还长。清朝的方苞在文章《婢音哀辞》中回忆自己的一位名叫“音”的婢女时,说她“夜四鼓卧,鸡鸣而起,率以为常”,即半夜一两点睡觉,早上六点又要起床干活,常年如此。一天里除了睡觉时间,她都在干活,还没有节假日,可谓“247”工作制——二十四小时工作,一周干七天,像工蜂一样每天不停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今天的“打工人”感叹上班太累,自嘲“上班‘996’,生病ICU”。方苞的这位婢女由于工作太累,年仅17岁就去世了,可谓“上班‘247’,生病就归西”。
到了近代,西方工厂制度传入我国,出现了现代意义的“上班”。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八至十一个小时。每月具体工作天数跟行业有关,纺织业最少,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天;造船业最高,平均每月工作二十八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可以每周休息一天。即便这样,周工时也长达四十八小时。直到1995年,我国才实现了一周双休。 02古代官员的工资高吗?
有人统计过,当下的丈母娘在选女婿时,最喜欢的职业依次为公务员、医生、教师。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最优秀的人才通常都以当官为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古代官员的工资高吗?
先秦时期,官员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爵位的贵族官员,并且可以祖传,老子当官,儿子、孙子也能当官;第二类是非贵族出身的官员,一般随机任用。第一类官员的收入主要来自贵族爵位所获得的采邑。所谓采邑,就是君王分封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人口。从采邑上获得的收入就相当于这类官员的工资了。这种世代做贵族、享有采邑的制度叫作“世卿世禄制”。第二类官员由于没有“贵族编制”,也没有采邑,因此只能从上级那儿领工资,叫作“稍食”。稍食的多少,由雇佣双方协商决定。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时,卫灵公有意留下他做官,但不知道工资该给多少,于是就问孔子:“你在鲁国的时候俸禄是多少?”孔子答道:“一年大概是粟六万斗。”于是,卫国也按这个标准给孔子发工资。
秦朝建立后,官员不再世袭,而是由国家直接任命,世卿世禄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此后,官员的收入主要是国家给的俸禄。汉承秦制,不同等级的官员俸禄水平差距不大。以汉朝为例,根据《汉书》(颜师古注)和《后汉书》记载,汉朝官员从最高级别的三公到最低级别的小官,一共有十七个等级,官员的俸禄级别被称为“秩次”。秩序的秩,反映了不可僭越的等级秩序,秩次也成了衡量官员官职大小的标准。汉朝根据官员的秩次发放相应数量的粮食(有时是半钱半粮食),粮食的计重单位为“石”。所以在不少汉朝题材的文学作品里,官员的大小经常用几百石或几千石衡量。
汉朝三公(类似于今天的副国级官员)的年俸禄为万石,但这里的万石只是个虚数,实际为四千二百石;郡守(类似于今天的省级官员)的年俸禄为两千石,实际为一千四百四十石;级别最小的基层公务员,月俸禄为十一石,折合每日为一斗二升,所以这种小官又叫“斗食”。最高和最低级别官员之间的俸禄差了三十多倍,差距还是很大的。
汉朝官员的收入到底是高还是低呢?我们拿同时期的普通老百姓对比一下便可知。根据学者张兆凯的估算,汉朝三公级别官员的俸禄收入为普通民众收入的四十七倍。这样算下来,即便是最基层的“斗食”,也是普通人收入的一倍多。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六万七千元。假设这个数字是汉朝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那么汉朝高级官员的年薪大约为三百一十五万元,基层公务员的年薪大约为十万元。由此可见,汉朝基层公务员的收入与今天差不多,但高级官员的收入就很高了,属于“高官厚禄”。除了俸禄之外,汉朝高官还能获得名目众多的额外赏赐。比如东汉皇帝在年底时给予各级官吏的赏赐,称“腊赐”,类似于今天的年终奖。
唐朝官员的俸禄是真正的俸禄,分为俸和禄两种。俸发的是钱和布匹,禄发的是粮食。除此之外,国家还会发给官员一块耕地,称为“职田”,官员可以租出去,获得的收入即为工资。但唐朝官员的收入并不高。有学者估计,即使是一个唐朝的五品官员,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其收入与汉朝的基层公务员相比也高不了多少。另外,唐朝还经常扣工资。皇上修宫殿、打仗缺军费,这些都要扣工资。
官员工资最高的要数宋朝。宋朝官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俸钱、禄粟等基础部分称为本俸;第二部分是各种职务补贴,称为“添给”。据《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朝宰相、枢密使等高官,每月俸钱为三百贯,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大概是三十万元。另外还有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的县令级别官员每月二十贯,禄粟每月五石,另外还有盐、茶、薪、酒等各种添给。综合算下来,宋朝最高级别官员的月收入在百万元上下,基层公务员每月也在万元以上。除此之外,宋朝政府还给官员配仆人。最低级别的官员可以配一个,宰相可以配一百个,仆人的衣食开销全由国家报销。所以,宋朝官员的收入是历朝历代最高的,清代文学家赵翼就曾在文中惊呼“宋制禄之厚”。
很多朋友都认为明朝官员工资低,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多低。明朝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官员每月俸禄发米八十七石,级别最低的从九品官员每月发米五石。在人均收入普遍都低的明朝,这已经不少了。当时江南一个五口之家的年消费折米五十五石,九品官的年发米是六十石,二者相当,最小的官也能养得起全家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朝官员的工资经常不够发,没米的时候就折成其他东西,比如宣德年间折过布匹。有人会问:布匹拿出去卖不就完了?没那么简单,折换的时候政府往往把价格定得比市场价高出好几倍,出去卖就赔钱。最荒唐的时候,政府还把苏木、胡椒等香料当俸禄发放给官员,满朝文武走路时都飘着十三香的味道。
清朝官员的工资比明朝还低。清朝一品的总督年俸银为一百八十两,禄米为一百八十石。按照康乾盛世时期的米价计算,其俸禄折合大米六万斤,按照今天超市中等价位的散装大米四元一斤计算,清朝一品的总督年薪大约是二十四万元。以此类推,七品知县的年薪是六万元。这个工资水平真心不高,要知道这些俸禄还包含了手下没有编制的幕僚的工资,以及所有的办公费用。所以清朝政府就允许地方官员搞一些制度性的腐败来贴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耗羡银制度。
所谓耗羡,就是地方官收税的时候以损耗的名义加收的赋税。为什么会有损耗呢?清朝征收的税赋主要是粮食和银子。粮食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有发霉变质的,还会有被虫鼠鸟雀吃掉的,所以会消耗一部分;征收银子时,民众交的大多是碎银子,地方官府要将这些碎银子熔铸成官制的银锭,熔铸的过程也会有损耗。这些钱粮的损耗自然要让民众承担,所以政府征税的时候一般要多加收一部分损耗,这就是耗羡。耗羡制度在汉朝就有了。清朝的耗羡加征率一般是10%,因此耗羡成了地方官腐败来源。雍正时,为了打击地方官吏腐败并减轻民众负担,实行了耗羡归公制度,将全部耗羡固定为正税并上交中央,取而代之的是给地方官员的养廉银。总督的养廉银一万六千两,加上俸禄,折合今天的年收入超过一千万元;地方知县的养廉银一千二百两,加上俸禄,年收入约合今天的八十万元。
至于不能收税的京官,就靠地方官的送礼了,而且套路极其繁多。比如冬天的时候要送“炭敬”来买炭取暖,夏天的时候要送“冰敬”来买冰降温,过年时要送“年敬”来买年货,京官领导家里有喜事的时候还要送“喜敬”贺喜,甚至领导家的门卫都要送“门敬”来慰问打点。所以,清朝官员的额外收入非常高,并不靠基本工资过日子。 03古人是怎么出书的?
1990年,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到访中国。当看到街头的书店、书摊到处都在卖他的盗版书,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被气坏了。据说他放下狠话,称自己死后一百五十年内不授权中国
出版
他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的确,对作家和出版社来说,最害怕的就是盗版。古代也有盗版书吗?古人是怎么出书的呢?这一篇咱们就来聊聊古代的出版行业。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前,图书的复制全靠人工抄写,这就是历史上的“写本时代”。在汉代,专门以抄书谋生的人被称“佣书”。东汉军事家班超早年家贫,就靠抄书赡养母亲。他们或受雇于人,或自己抄完再拿到市场上出售,这就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源头。私人抄本没有版权概念,所以写本时代的图书多是“盗版书”。当时也有一些官方编撰的正版书,汉朝的兰台就是官方的图书编纂机构。对于一些经典书籍,官方还会将其内容刻在石碑上,供大家抄写和勘校抄本的谬误。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汉朝的熹平石经,官方将《论语》等七部经典刻在了四十六块石碑上,可视为最早的正版教科书。
唐朝贞观年间,雕版印刷术发展起来,历史进入“刻本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出版业开始出现。雕版又称刻版,操作时先将文字刻在木版上,印刷后装订成书。“出版”的“版”字,本意即古代的刻版。这种刻本图书从唐朝一直流行到近代,兴盛了一千三百多年。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宋朝的毕昇不是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吗,为什么后来流行的仍然是刻本图书呢?这其实是大家一直以来的一个误区,活字印刷术在古代的实际作用一直被夸大了。活字印刷的印书质量远不如刻版,且汉字太多,挑字排版很麻烦,在古代使用极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一共收录了古代图书一万一千多部,其中属于活字印本的只有一百五十余部。
古代的刻版图书分为三种——官刻、私刻、坊刻。所谓官刻,是指官方刻版印刷的图书。私刻就是私人出钱刻版印刷的图书,这种书多是学生出资为老师刻版印刷,或是子孙为长辈刻版印刷。对古代图书行业影响最大的,当数坊刻图书。
所谓坊,即书坊,是专门编辑、刻版、印刷、售卖书籍的商业部门,类似于今天的民营图书公司。本书的出版策划公司读客文化在古代就应叫作“读客书坊”。书坊在唐朝就已出现,繁荣于宋朝,鼎盛于明朝。有学者粗略估算过,明朝共有四百多家书坊,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南京、苏州、杭州为多。
书坊采取的是完全的市场化运营,多是前店后厂,前面卖书,后面刻版印刷。什么书好卖,书坊就刻什么书,市场针对性很强。什么书最好卖呢?查看当下的图书畅销榜,排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小说。古代的情况也如此,小说最好卖。清人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说:“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明朝也是印了一版又一版。可惜古代没有版权意识,作者一毛钱的版税都拿不到。
尽管没有版税收入,但古代的作家可以通过“
约稿
”赚钱。明朝后期,很多文人兼职做畅销书作家。比如参加应天府乡试失利的凌濛初,为了赚钱,就应了书坊的“约稿”,编纂了针对通俗市场的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结果大卖。几年后,他又写了续集,称为《二刻拍案惊奇》。所谓“二刻”是指第二次刻版,即为续集之意。再比如明朝小说家许仲琳,没钱给女儿置办嫁妆,就潜心数月写了一部长篇玄幻小说,给女儿当嫁妆。女婿把书稿拿给书商看,书商大喜,认为此书必定会大卖,遂重金购得。这部书就是《封神演义》。
古代书坊也深受盗版困扰,好不容易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盗版翻印。宋人因此有了版权意识,刊印图书时会在书中加一页“牌记”,即版权声明。比如《东都事略》的牌记就写着“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这与现在图书版权页上写着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是一个意思。 04古人是如何逛街购物的?
今人酷爱逛街,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约上三两好友,不知不觉就能逛上一天。这得益于当下商场的全方位服务,不仅能购物,还能吃喝娱乐,还能美容理发,甚至还有睡觉的地方。那么在古代,人们能去哪里逛街购物呢?
人类最初没有市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吃饱饭都是问题,没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人们会把多余的产品拿出去交换,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这样,出现了交易,市场也应运而生。《易经·系辞》里说:“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神农氏(炎帝)发明了市场。这种说法牵强附会,因为商品交易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早期市场是社会进步中自然形成的,并非官府或领袖创设的。
后来,民众交易日益频繁,市场也从偶然的交易地点演变为固定的商业场所。此时,政府开始介入市场的管理。城内是市场的集中地,“城市”一词也因此而生。西周以后, 官府开始管理城中的市场,对其地点、规模、形制、时间等做了规定,这便形成了“官市”。依据《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布局规定,最初的官市都设立在王宫的后方。可能是王宫客户群体较大,也方便进行采买,故而设立在附近。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官市的消费人群逐渐以民众为主了。再加上考虑到王宫安保问题,官市都转移到王宫外的城市中心位置了。
唐朝以前,官市被限定在固定的区域里,周围筑有高大的垣墙,类似一座城中城。唐都长安,最初有严格的坊市制度。民众居住在一个个坊里,类似于今天的一个个居民小区。坊的周围有坊墙,墙上开门,居民在早晚固定时间内出入。官市的形制也类似坊,只是内部并非居住区,而是店铺林立的商业区。长安城主要有东西两大官市,各有特色。东市距离皇宫、大明宫、兴庆宫较近,周围坊内居住的都是达官显贵,所以多售卖高端商品,相当于今天北京的SKP;西市附近多是民众和商人居住,售卖的商品更为亲民,相当于今天北京的西单王府井。另外,西市在城市西面,是丝绸之路进入长安的最近市场,所以也售卖大量进口货。西市内有专供胡商存放货物的“波斯邸”,类似于今天北京东四十条外贸一条街。但是长安西市卖的可都是纯正进口货,并非忽悠人的“外贸尾单”。除了东西两市,长安城还有个南市,以经营牲畜买卖为主,并非普通的百货市场。
官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还受到营业时间的限制,这都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民众旺盛的购物需求的催化下,更方便的社区市场应运而生。唐朝中后期,坊墙和市墙逐渐被毁,商业行为突破了官府设定的区域限制。坊内也出现了许多店铺,很多坊还因店铺而闻名。如以乐器铺闻名的崇仁坊,丝绢铺集中的宣阳坊,金银玉器店林立的延寿坊,还有以青楼妓院吸引人的平康坊。从此,古代商业由“官市”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到了宋朝,坊市制度完全消失,民众皆可临街开店。很多商铺在门口摆摊经营,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和市容市貌。在整顿市容时,宋朝政府的管理颇为人性化,他们在店铺五步之外立一个“表木”,“表木”之内的区域划给店铺,允许他们自由地设摊摆桌、种植树木、搭建凉棚,大力发展地摊经济。与唐朝坊墙外毫无生气的街道相比,宋朝的街道充满了热闹与烟火气。
城市内交易便利,如果生活在偏远的农村,逛街购物是不是很不方便呢?完全不是。城市之外,古代还有名为“草市”的民间集市。草市是相对于官市而言,多存在于乡村和郊外。草市分布广泛,交通便利处、人口集中处、商品生产处,都可能有草市的存在。草市的种类也很多,还因地制宜。比如茶叶产地附近有茶市,渔港附近有鱼市,养蚕集中地有蚕市。白居易在《放鱼》一诗中描述了浔阳江头的鱼市:“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草市类似于今天农村的集市,极大便利了乡村居民的生活。一些规模较大的草市,在后世就发展成了小镇或县城。比如宋代延津县的草市镇,就是由隋唐五代时期的草市发展而来的。唐末五代至宋初,类似这样由草市转变为市镇者多达二十四个。
古代也有类似今天“618”或“双11”之类的购物节,这便是定期举办的庙市,也称庙会。随着佛教和道教的繁荣,寺庙道观常有宗教集会,因此聚集了大量人群。人多的地方就有市场,庙市便是以寺庙为依托的定期性民间集市。庙市兴起于唐朝中后期,在宋朝达到鼎盛。根据现存史料统计,北宋东京(今开封)每年一次的庙市就有二十五个。东京城内的大相国寺,一月内的庙市有五次之多。庙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餐饮食品、日用百货、文玩珠宝、飞禽走兽等。不仅有土特产,还有进口货。宋人爱逛大相国寺庙市,使其成为网红打卡胜地。公元1101年,一个十七岁的北宋才女,在大相国寺的庙市上遇见了她的一生挚爱——一位年长她三岁的太学学生。后来,二人终成眷属,其爱情故事也成为千古佳话。这个爱逛街的才女,就是李清照。如果能穿越回古代,朋友们可一定要多出去逛逛街!
本文节选自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典藏版)
作者: 讲历史的王老师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标题: 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出版年: 2021-8-30
编辑 | 仿生沙虫、巴巴罗萨主编 | 魏冰心
#古人
#上班迟到
#到会
#被扣
#工资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赚几千块工资的网文编辑如何挤出几千万的奶?
0
20403
00bigradish00
2020-09-23
写作交流
在搞宠物饲养这方面,古人胆子是真的大
0
6686
写手发布
2020-10-20
原创文学
结婚12年多,一直不知道老公的工资有多少!后来他的一句...
0
7463
13404674537
2020-10-23
写作交流
长夜漫漫,古人度夜趣味多
0
6459
写手发布
2020-11-18
写作交流
每日写作,稿费是工资的三倍:不起眼的小事,往往影响着你的未来
19
34193
轩辕剑圣2008
2021-01-14
文化新闻
工作十几年工资却没过千,写作一年多之后月入十万
0
15977
写手发布
2021-02-08
写作交流
古人深夜为什么要打更?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令人叹服
12
32459
1断翼天使1
2021-07-27
写作交流
爵、觚、觥、卣、盉、斝……缤纷青铜器 古人怎么用?
0
8893
有梦就不怕痛1
2021-09-10
写作交流
古人看颜值第一标准,竟然是眉毛!
0
9211
瓷器娱乐
2021-09-13
写作交流
古人修纂地方志有报酬吗
0
7031
1144058650
2021-12-2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休闲分享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诚聘 各科硕博
总奖池超百万!第五届七猫现实题材征文大赛颁奖在即
4
探索文化出海新范式,阅文在日本举办小说征文大赛
5
《绍宋》原作者:宋穿历史小说为何有一个“强宋梦”
6
【喜马拉雅】第2届悬疑征文大赛,火热征稿中!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