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网文论|“网络即文学”:一种敞开的历史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1-12-3 12:08:39
12297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今天或许只有学院派还在较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等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网络已经成为“基础设施”,从阅读形态上,“读屏”已取代了“读书”,更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正在被短视频、游戏、直播等新的娱乐节目所抢占。象牙塔内还在讨论“文学”是“网络的好还是传统的好”,塔外的大众早已把“文学”整体打包成了“传统事物”。
就顺着“打包”说吧,物品被打包后,总需要列一份清单,写清其性状、功用、来龙去脉,这对细致的打包者而言,又有一次重新命名、研究的契机了。一些历史问题终于被重新打开,而网络文学的历史中,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现在的“网络文学”似乎成了网络类型小说的专称,但在文学刚刚触网时,“网络文学”指代的是所有创作、发布在网络的文字——小说、诗歌、散文诸体兼备。这样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要给打包好的历史寻找确定性的解释,并非难事,从结果追溯、建构,总能在时间的尘埃里找到一张适合的封条。但如果面对一个肆意敞开、不断翻新的包裹呢?哪一张标签恐怕都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一种敞开的历史。敞开的历史,就是要反复分辨事物中的偶然、缝隙与消逝的可能性,如此才能让人更清楚它所具备的潜能——这也是其走向未来的资源。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史,难免要被描述为一种新文学形态的成长史。但网络文学的发生,不仅是一个建构性的文学史事件,也是一个解构性的理论事件,它在推动文学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显然也开启了人们对文学观念追索、检视的过程。
在封存的网络文学史中,人们讨论网络文学,往往会在“网络”与“文学”两个支点上做文章,辨析是谁包含谁,谁影响谁。这些立论都有其价值,但如果不是把这两个事物理解为解题的“支点”,而是视为两种可以互相激活的“视点”,就会意识到,“网络”与“文学”的内部实际是高度相通的。链接一切,消除远近、高下之别,让人更好地看到、参与世界,这是“网络”带来的最重要礼物。那么,“文学”呢?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笼而统之的“文学”,便是一张由无数人编织的“意义之网”,它是弱者的伟业,要在寻常中发掘精微,在废墟之上升腾希望之火,要不断发现创造,化腐朽为神奇,它必然需要无限联系,无限交流。更透彻的定义是,“文学是一种奇怪的建制”,是“自己之外的一切事物”,无处不在而又空无一物——这不就是今日之“网络”?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人类对它所包含的变革可能展开了无数畅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数字化生存》一书。但这些看起来极其丰富可感的“生存图景”,对于初生的互联网而言,意义仅在于动员与召唤。与其说是互联网带来了新的世界,不如说它打开了一扇窗户,去鼓舞人们想象世界。对更美更善的事物的想象,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当每一个技术窗口出现,这些想象都会被召唤出来,求得落实的可能。在文学历史中,这些想象被一代一代人付诸笔端,便构造了所谓的“文学母题”。而此刻的“网络”,毫无疑问,正是人们以自由之名召唤出的一种母题:创造一个新世界!
这个新世界中当然包含了新文学。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对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充满期待,这突出体现在对网络写作“自由无功利”这一特性的指认上。2000年,李洁非在《Free与网络写作》里将“free”作为网络文化精神,认为这个英文词包含的“自由的”“自主的”“打闹的”“免费的”等义项,都是网络文化的特征。然而一年后,在榕树下网站担任内容总监的先锋小说家陈村就感慨“网络文学的最好时期已经过去了”,因为“它的自由,它的随意,它的不功利,已经被污染了”。
自由、无功利,只是一种畅想。从生产机制的角度,网络文学迄今二十余年的发展方式,可以被归纳为“榕树下模式”与“起点模式”。“榕树下模式”以榕树下网站的制度为代表,采用编辑审核制,以纸质
出版
为主要盈利方式,内容多样,尤其鼓励诗歌散文作品,堪称文学青年的抒情写作;“起点模式”以起点中文网的VIP在线付费阅读制度为核心,内容以类型小说为主,实为普罗大众的故事消费。
两种生产机制的背后是两种文类,两种关于文学审美的体认方式。文学青年的自由抒情,是碎片化、随机性的,是以抒情、漫游为主的审美现代性,本就建立在对工业现代性的批判的基础上。其商业上的失败,是对文化工业的本能拒斥,这是抒情现代性的宿命。网络文学青年的写作,缺乏持续的读者以支撑起一个有效的文学生产循环体系,在失去轰动效应之后,逐渐淡出了网络。
类型小说针对人的欲求差异对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类型规则相对明晰,方便指导当时的小说创作。网络类型小说是满足大众消费诉求的文学形态。其创作方式是可以进行商业化培育、引导的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网络类型小说的连载继承了纸质期刊出版的连载形式,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阅读交流便捷性,使作品的交互性、陪伴感大大加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类型小说读者所进行的只是故事层面的消费,并不限定于文字形式。在技术手段成熟之后,他们的“故事需求”,可能就会转向视频、游戏等形式。
“榕树下模式”和“起点模式”实际上代表了“网络”对于“文学”的两种解放抑或塑造路径: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宣扬的“要让普通人也拿起笔来”,旨在鼓励普通人自由发表、随意讨论文学作品。这是创作与交流环节的解放,注重的是想象与表达的过程,而不是写作的成果是否符合某种文学规范。互联网让无数的网友成为有无穷创造潜能的作者,他们的发言,当然包括文字、图像、表情符号等等,都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依照此前的审美标准,这些作品或许是粗制滥造的,还有一些是拙劣的模仿,毫无新意可言。但对于个体而言,如果这是他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创造就是“艺术”。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学的意义就不在于创造多少传统文学标准下的“经典作品”,而在于吸引了多少普通人参与了这场文学实践。
在“起点模式”下,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的“网络文学恢复了大众的阅读梦和写作梦”,强调的是网络降低了类型小说的生产、传播和阅读的成本,促进了小说创作的规模化,满足了大众的类型故事消费欲望。他之“大众”,是现代消费者,而非抒情漫游者。商业的成功,使得“起点模式”大行其道,网络文学的文类有了显著的收缩,从小说、散文、诗歌多种文体交相辉映,变为长篇类型小说一体独大。
网络中的“文学青年”写作再难恢复榕树下网站的盛况,但后来的豆瓣阅读、“ONE·一个”等平台的探索可以看作文学青年写作的延续,它们仍在顽强地探索,保留着网络文学在长篇类型小说之外的可能性。在“榕树下模式”“起点模式”之外,还有“新小说”“黑蓝”等纯文学网站论坛,这些作者可以说是“纯文学”的预备军,他们在网络中交流、学习,未形成独立的生产机制,但始终坚持着先锋探索。新小说论坛已经关闭,曾活跃其上的徐则臣、盛可以、曹寇、李修文、艾伟、张楚、朱山坡等人,现在已成为“70后文学”的中坚人物。他们那些自由探索的精神,到底是网络空间赋予的,还是文学本身的,已没有必要分辨。网络即文学,文学即网络。
事实上,在网络类型小说里也形成了猫腻、烽火戏诸侯等“文青作家”,他们的作品在类型小说规则下,注重文学性和思想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当年文学青年写作的另一种殊途同归的深化。类型小说还在不断吸收元素,融化新的文学资源。
文学青年的网络写作虽然在商业中宣告失败,但他们对自由书写与阅读的热切向往,对世界的关注与真诚思考,并没有彻底消逝。他们在短暂、飞逝的时间之网里,留下了恒久的感动,创造了属于自我的意义。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遗产,作为“幽灵”存在于网络空间,随着网络写作实践的展开,会被不断召唤、激活。来源:澎湃新闻,作者:李强
#网络
#文学
#一种
#敞开
#历史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0
1951
qq814509843
2024-07-15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2646
写手发布
2024-07-16
文化新闻
81部网络小说入藏国家版本馆,网络文学上大分!
0
2477
微笑的鱼1
2024-07-17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就一定要日更万字么?也可以越写越短
0
2270
写手发布
2024-07-17
交易招聘
招扩写历史类儿童故事写手老师
0
2353
chao3292392
2024-07-19
媒体约稿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0
1699
李大康
2024-07-24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3938
写手发布
2024-07-29
文化新闻
「番茄·网络文学爱心基金」更新公示,放宽帮扶标准
0
2735
写手发布
2024-08-0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约稿
500-800元/千字 | 「香港文学」杂志长期征稿
南京书迷追来上海,这一抹黄席卷五角场,网络文学有了自己的线下
4
高考,真还有一考定终身的奇效?
5
日本网文,给中国作者,带来新启发
6
1200元/篇 | 「鹿鸣」杂志长期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