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七月新番:拓展网络历史文写作的限度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2-1-20 10:37:47
1648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历史文,在网络文学类型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历史文的写作所考验的不仅有作者的历史素养,还有其驾驭宏大叙事、把握历史风情和掌控故事节奏的能力。七月新番,近年来最杰出的历史文作者之一,他的《汉阙》入选了2020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影响力榜。
从《春秋我为王》到《新书》,七月一步步诉说着他的历史故事。从主角塑造到群像刻画,从展现运筹帷幄,到书写制度改革、战场风貌,七月的创作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并以此拓展了历史文的写作限度。在创作过程中,七月特别重视历史的细节。他翻阅大量历史史料、论文,赴河西走廊实地考察,积累海量的记录。同时他也在思考小人物和宏大历史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洪流中呈现个体命运的沉浮。其创作也由此呈现出网络文学中少有的雄浑沉厚、慷慨悲歌的风格。
李玮(下文简称“李”):七月大大好,还记得您在《春秋我为王》的上架感言中写道:“我希望,哪怕再过十年,只要有人提起写春秋的小说,就绕不开这本《春秋我为王》!”那时候就感觉您很有创作理想。那么,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走上历史文创作道路的呢?
七月新番:这个说来话长,现在想想写历史文可能是命中注定。从小我就一直对历史有很浓厚的兴趣,历史教材都是当课外书来看的。小学的时候就把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看完了。但是高中分科时因种种原因选了理科,大学时又读了生物专业,与历史失之交臂。直到本科毕业以后,因为心中的执念,才选择了跨专业考研,考取了历史系。另一方面我又很喜欢读网络小说。最开始是从《诛仙》这些早一批的网络小说看起,然后一发不可收拾。但随着口味越来越刁,能看进去的书渐渐不太多了。大学的时候也尝试过动笔,比如玄幻、奇幻、仙侠都写过,但无一例外都石沉大海,扑得非常惨,甚至连签约都很难。最后仔细琢磨,自己好像唯一没写过的就是历史小说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刚好那时候是2015年考研结束,知道自己以后要以历史为专业,就想正好推一把懒惰的自己。因为当你认真准备一本历史小说时,需要阅读海量的资料,也算边写边学,一石二鸟。这才有了《春秋我为王》。
李:那当时您为什么选择春秋这个时代进行创作呢?
七月新番:因为当时我对春秋这一段历史很熟悉,已经读过好几遍《左传》《国语》,就资料准备而言,会比其他朝代稍稍更充裕一些。
王献素(下文简称“王”):度过人生中比较繁杂忙碌的一段时间,您将目光投向了秦,写出了《秦吏》。伴随着这本书,您的生活和事业也都走上了正轨,它的成绩也十分喜人。可以介绍一下《秦吏》的缘起和构思吗?
七月新番:我喜欢按照朝代顺序往下写。一来是本人有点强迫症;二来是能以这种方式呈现历史系的视角和优势。当时定下了一个很大的目标,就是用穿越小说的方式书写中国历史,贯穿古今,现在看来这个目标确实有不自量力了。春秋战国以后就轮到秦了,最初时没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毕竟秦朝虽然短暂,但历史太过精彩剧烈,一时间难以下手。直到有一次看了《国家宝藏》,那一期讲的是“云梦睡虎地秦简”。撒贝宁扮演里面的秦吏喜,演绎得非常有趣。笑过之后又感觉那一期的内核很有意思,然后就知道接下来要写的秦朝小说里,应该以什么为主题了。那应该是一个从根基上撑起了秦朝制度的群体,于是便有了这个书名——《秦吏》。
定下主题之后就水到渠成。秦代的资料除了正史,主要还是依靠考古发现。刚好我们男频小说的作者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构建一个以假乱真的世界,不论是奇幻、仙侠小说还是历史小说都如此。所以,这就涉及到对于历史风貌的还原。于是那段时间我就仔细研读了很多云梦秦简的研究资料。虽然确实枯燥难嚼,但里面涉及到了秦朝的律令,包括兵役徭役、户口甚至是奴隶买卖。依靠这些事无巨细的记录,才构建起一个尽量贴近秦朝的故事背景。小说的主角也来自于云梦秦简,著名的《黑夫木牍》,这本中国最早的家书,上过《见字如面》。作为一个小人物,黑夫给母亲写信,希望家里能够给他制作衣服,并寄一些钱来。它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就情感而言,和现代的人并无区别,能够让人产生很强的共情。我就想,这封信的主人可能战死在战场上,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但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加入了这个大时代的涌动中,如果能赋予这样一个人物以现代人的灵魂,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于是就有了《秦吏》的全篇六卷。
王:去年完结的《汉阙》写得慷慨悲歌,在写作过程中您不急于让主角升级,而是从底层士兵写起,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古战场,和边疆征战的艰苦和壮烈,您是否可以谈一谈这样构思的初衷?
七月新番:其实,当书写的朝代确定后,其所暗含的核心也基本确定了。写春秋是想写文化的根源;写战国是想写文化的裂变,虽然最后也没写好;到了秦朝的时候就是大一统制度。当轮到汉朝的时候,我就在想,汉朝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很多人会联想到张骞的千里“凿空”之旅,我也想到了陈汤的那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秦吏》完本后,我有了一次去大西北的旅行。从兰州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看到了很多美景,也感受到了西北的苍茫与荒凉。最重要的一站就是敦煌,除了莫高窟,当地还有大量汉代遗迹,比如长城、边关烽燧、玉门关阳关旧址。里面发掘了很多简牍,是当时戍边士兵的记录,于是我们就能从中看到汉朝人的生活细节。从每天吃什么的日常小事,到匈奴入寇的战争,再到公主和亲、佛教传入等影响历史的大事,都浓缩在一枚枚木简里。
后来又看了一部纪录片叫《河西走廊》,里面的音乐非常好听。它是音乐大师雅尼写的,叫《河西走廊之梦》。当这首曲子响起,第三集《驿站》讲到汉朝使者路过一个小驿站“悬泉置”的故事时,我就知道它该写什么了。我的视角要放在一群普通的边塞戍卒身上,他们和今天的边防战士很像,用自己的躯体和生命守卫的这条重要却又脆弱的通道。一边要警惕敌人的入侵,一边又要保证按照使者能够安全地去往远方。
李:您讲得特别生动。这本书除了主角,您还塑造了许多他身边的人物,像是一种半群像式的描写。
七月新番:对,这一本书就想稍稍有一些突破嘛。在《春秋我为王》的时候,许多人物都是一笔带过,因为根本不会写。到《秦吏》的时候,依然是不会写人物,所有的精力都只能用来塑造主角和秦始皇寥寥几个人。到了《汉阙》就想突破一下自己,所以让自己咬牙写一次,希望能写出更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王:《汉阙》突破了《秦吏》,同样,《新书》较之《汉阙》又有很多不同之处,您为什么会选择“新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创作呢?
七月新番: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强迫症,西汉后面就轮到新朝了。另一个原因是之前准备资料的时候,觉得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很有趣的。虽然新朝才短短十多年,但它的历史很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王莽是一个神神叨叨的人,到死都相信自己是五百年一出的圣人。更离谱的是,他居然让大多数人相信了自己,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汉朝。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做出的改革在如今看来都十分超前。而这种超前又注定了王莽悲剧的结局,他很多想法是当时生产力根本无法承担的。当时就觉得,如果仔细挖掘一下这段历史,精彩程度一定不亚于三国。
还有一个原因是,写《汉阙》前做过读者调查,发现对这一段感兴趣的读者最多。大家很喜欢玩梗,比如说王莽是“穿越者”,刘秀是“位面之子”,但是网络文学里选择写这个朝代的小说非常少。当时我查了一下,酒徒和六道写过非穿越的,女频也有,还改编成了电视剧。要是我再写一本穿越题材,就算完成拼图了。毕竟搞历史的人有个职业病嘛,就是喜欢填补一下空白。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想法还是有些天真了,太过生僻的历史确实对作者和读者都不够友好。
王:您的小说中值得称道的地方其实很多,但是我们觉得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您小说中的历史风味尤为浓厚。与其他许多网络历史文的处理不太一样,您关注历史风貌、历史细节,尤其是您作品所陈述的主体并不是一般
网文
中的主角,而是主角表现和群像刻画的结合。您能谈谈为什么这么写吗?
七月新番:一来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我,让我能发挥自己的一些知识优势。另外一点,仅就个人喜好而言,我喜欢的历史小说就得是“写一段历史要像其风貌”。不只是表皮,最好能摸到某个朝代的精髓,把时代的兴衰也给描绘出来。
举个例子,马伯庸老师有一本书叫《显微镜下的大明》,它从明代一些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了很多个尘封的故事。在这些正史从不提及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朴素百姓的诉求以及一些狡黠的民间智慧,甚至有那些小吏耍奸耍滑的手段。从这些细节里能看到非常鲜活的当年生态。马伯庸老师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聚焦在很小的地方和事情,比如说一个小县城、一个小村庄;比如说当明朝的人遭遇税收不公的时候,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的时候,那些官员又是如何急于从中造假。我认为历史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要想打动人就必须从细节处入手,不能只关注于大的朝堂,还要关注各种更底层的东西。
王:您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中心人物有始皇帝、霍光、王莽、刘秀之辈,其他人物有李信、马援等武将、扬雄、喜等文士、孙十万、巨毋霸等小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坚持和理想。人物不胜枚举,却各自有各自的精彩。他们的价值并不因围绕着主角而产生,主角只是给了他们去蓬勃激昂地创造价值的机会,这其中是否寄寓着您对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
七月新番:也谈不上特别独特的理解。之前就说过,人物一直是我的短板。比如说《春秋》和《秦吏》,很多角色都是工具人。当时写作经验不足,就只能盯着特别重要的人物塑造,在《春秋》里,我主要塑造的是孔子和主角的父亲赵简子。虽然有一些瑕疵,理解也不够全面,但真的是尽最大所能去还原人物的喜怒哀乐。把他做得对的事情和不对的事情都写出来,然后就像“留待世人评判”一样留给读者去理解。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历史小说里,主角才是最无趣的那个人,因为读者越来越无法接受主角犯错。但是配角不同,他们能有千里百怪的经历,他们才是那段历史真正的主角。
李:在情节上,您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喜欢以史写史,善于采用非历史节点的历史故事去构造小说的故事情节。这种将大量历史元素综合运用到历史文写作中的方式,一方面产生了历史原汁原味的传奇感;另一方面则又塑造了许多搞笑的情节,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幽默感。您能谈一谈怎样融合历史性和故事性(趣味性)吗?
七月新番:大概是从《秦吏》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的文风会太过严肃了。正如李老师您说的,认真看的话会让人感觉疲乏。很多读者也这样反馈,说好看是好看,就是看得太累了。当时我就在想,我能否加入一些搞笑的桥段?如果能让读者看的时候会心一笑,他可能就不觉得太累了。当时正好起点推出了“本章说”,每一个段落后,读者都可以留言。我就开始研究读者对哪些段落更感兴趣,更有参与讨论的趋向。于是就加入一些“历史梗”,让读者能够乐一乐,调节一下整体严肃的文风。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好的一面是能增加读者的参与度,让他们倾向于支持正版,因为盗版网站是没有这种功能的。现在很多读者不是在追一本书,而是在追“本章说”。他们就像看弹幕一样,很想知道有没有其他人对这一段剧情产生相似的感觉,从中找到的共鸣会增加付费读者的黏性。但另一方面,插入的“历史梗”和其他的一些东西也会打断阅读的进度。当读者紧张地阅读一个情节时,作者在中间插了一个梗,这样就会中断阅读的集中度。这就是它有利有弊的一面,我也在尽量寻找一个适中的度。
李:有些作者写历史文是依照“任何古代史都是当代史”处理的,但是您的作品总体而言似乎更为关注历史风貌本身。我们很好奇,您的历史观是怎样的?
七月新番:虽然历史小说的视角经常集中在一些英雄人物身上,但在整理资料时,我就会发现历史本身还是被小人物推动着的。我举个例子,比如《史记》中,最打动我的不是各篇慷慨悲歌的“列传”,也不是雍容庄重的“世家”,而是《货殖列传》。这是司马迁非常独特的一篇文章,甚至后面二十三史都找不到相似的篇目。因为司马迁把目光放在了普通人身上,那些当时很被朝廷士大夫瞧不起的小商贩,低头耕耘的农夫,以及他们贩卖的货物、种植的蔬果等,这才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从其他的篇章里,我看到的是王侯将相,但是从这一篇里,我看到是芸芸众生。我的历史观就是人民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李:能请您谈一谈对您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作品吗?
七月新番:有的,非网络小说的话,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的书我非常喜欢的,他把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非常好,我读过很多遍。
网络小说的话,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阿越的《新宋》,这是我最喜欢的历史穿越小说,它甚至还影响到了我的人生。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大学期间,也关注了阿越的微博。我看到他因为喜欢历史就从工科跨专业考研到了历史专业,还考上了历史博士,这也是推动我敢于踏出这一步的原因。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阿越一直住在昆明。我们这才有机会线下聚会,我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
李:您怎么看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七月新番:我认为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后,已经不算新事物了。但很多传统文学的作家还总觉得我们是新冒出来的,外界对于网络文学的误解依然存在。其实网络文学已经很成熟,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下沉市场和免费阅读的网络文学方兴未艾。而一些创作多年的老作者,渐渐不太懂年轻读者想看什么了,他们渐渐倾向于自我表达。但我依然认为,网络文学的未来,应该是精品化和大众化结合。
李:今年您的《汉阙》入选了“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影响力榜”,能否请您谈一下获评感想呢?
七月新番:根本没有想到。因为参加这次活动时,我以为我竞争的是网络作家新人榜。对于《汉阙》能入选影响力榜,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这本书是我最用心的小说,没有之一。《春秋》和《秦吏》还是坐在书房里做道场,靠资料和臆想来写作。写《汉阙》的时候,我是亲身跑到西北考察。原本定的路线是到了敦煌以后,从青海那边绕行西宁。只因为想看看西域,就临时改了计划,从敦煌出玉门关往吐鲁番走,去看了交河古城,在沙漠边缘绕了一大圈,又去看了巍峨的雪山。这些经历最后都成了小说里主角的行程。
再者,我的知识先前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涉及到汉朝,便走出了舒适区。为了写好汉阙,我需要翻看更多资料,去补上知识的盲点。虽然很用心,但这本书的成绩有些不尽如人意。《秦吏》赶上了18年移动互联网阅读最后一波热潮,它的成绩拔得很高。而《汉阙》的订阅成绩只是《秦吏》的一半,难免会有落差,自己还挺失落的。今年忽然一下子就获了奖,这本书两次登台,被读者和主流媒体重新发现它,甚至能够有机会改编影视,那种喜悦一时难以言说,不免想起一句话:你做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来源:扬子江网文评论(微信公众号)
#七月
#新番
#拓展
#网络
#历史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网络小说怎么写才赚钱?来看一下这三条经验
0
1813
对你就是这
2024-07-07
写作交流
用通俗的语言说一下,我理解的网络小说爽点怎么写
0
1929
嘀咕。
2024-07-10
文化新闻
网络作家梨花颜:微短剧剧本创作如何构思与落地
0
2553
写手发布
2024-07-12
文化新闻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0
2565
写手发布
2024-07-13
文化新闻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0
2619
写手发布
2024-07-16
文化新闻
81部网络小说入藏国家版本馆,网络文学上大分!
0
2450
微笑的鱼1
2024-07-17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就一定要日更万字么?也可以越写越短
0
2237
写手发布
2024-07-17
交易招聘
招扩写历史类儿童故事写手老师
0
2290
chao3292392
2024-07-19
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0
3905
写手发布
2024-07-29
文化新闻
「番茄·网络文学爱心基金」更新公示,放宽帮扶标准
0
2544
写手发布
2024-08-0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休闲分享
写作交流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喜马拉雅】第2届悬疑征文大赛,火热征稿中!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4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5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6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