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马伯庸与马伯庸剧:《风起陇西》的两分法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2-5-6 10:11:18
1112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因魏国间谍“烛龙”篡改蜀谍“白帝”的情报,致马谡失街亭,诸葛亮首次北伐失败。蜀国内部政争因而白热化,代表本土益州势力的李严步步紧逼,代表外来荆州势力的诸葛亮局面艰难,蜀国情报机关司闻曹成两派争夺的焦点,“白帝”反遭蜀国追杀……
影视版《风起陇西》终于上线,令人惊讶:它和马伯庸的原著有啥关系?
好在,影视版改动虽多,却较好地再现出马伯庸“历史可能性写作”的风格,特别是还原了原著的节奏感,遂能“变马而不离马”。
创作者们调动了几乎一切“时尚元素”,如:卧底丈夫审问卧底妻子、在杀场外传暗号、露破绽却又抹去(“白帝”的马掌)、在对质中杀掉对方(“白帝”在五仙道中看穿假魏谍)、身份互换(“白帝”与糜冲)、因误会被自己人追杀,加上宫斗(内部倾轧)、蒸汽朋克元素(木鹊、密语雕版、元戎弩)等……但这些专业级别的精致始终没能超越隔阂感,用专业消解了专业度,影视版《风起陇西》的困境带有普遍性。
赞
把故事讲出节奏来,才是真本事
如果我来打分(5分制),至少会给影视版《风起陇西》4分。
影视版《风起陇西》在镜头运用、演员走位调度、细节把握、故事合理性、叙事节奏等方面,甚至在音乐处理、背景光运用上,均极尽精致,属“用拍电影的方法拍影视剧”的代表。最令人拍案处,是它的节奏——快如美剧,且气脉畅通。
节奏是当下国产影视剧的最大短板,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故事量不够。
一旦节奏加快,往往落入“没什么可讲的”窘境,可依靠场景切换,投入太大,对演员的要求亦高。
影视版《风起陇西》则内容充实,从已播出的10余集看,至少融入了4个“长套故事”:在曹魏内部,“白帝”与蜀国派来杀他的荀诩之间的博弈;“白帝”打入“五仙道”内部,取得信任,成功诱捕魏谍“烛龙”;荀诩持续调查,逼出“烛龙”;司闻曹内部关系纷乱,彼此倾轧。这个“长套故事”都可独立成篇,却被压缩在如此狭小的叙事空间中。
其次,抽象能力不够。
影视创作中,存在着两个时间:一是创作者“讲故事的时间”,一是观众“理解故事的时间”。二者并不同步。当差距太大时,就会出现“看不懂”“节奏乱”等问题。
不同时代,“并轨”方式不一样。
现代人更倾向抽象能力,比如遇到陌生人时,现代人多是“礼貌地疏远”,在现代都市中,这种“礼貌地疏远”每天会上百万次出现在公交车上,写字楼电梯中,格子间不同部门同事交往,与客户沟通中……人们都会使用这种抽象能力——它源于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提炼。唯有如此,才能应对现实中的海量信息。
而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们更渴望看到动情时刻,看到缓慢、细腻、多层次的表达,在信息相对匮乏时代,人们用抒情来逃避无聊。
显然,影视版《风起陇西》更适合现代观众,不煽情,不拖沓,无冗长而油腻的感情戏,无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的悬念。“白帝”“烛龙”之类,都是该出场就出场、该毙命就毙命,绝无藏头露尾之累。
节奏快,才能匹配现代社会的复杂度,才能激起当下年轻观众的深层审美快感。但节奏快也会形成观看门槛,屏蔽部分观众。可能是担心观众看不懂,剧末特别加入“说书人”,且字幕繁多,反复出现。整体看,影视版《风起陇西》赢就赢在这种在线的抽象能力。
其三,对人物理解不够。
简单性格会取缔节奏的推进力,非黑即白、非善即恶才是节奏杀手,这是许多影视剧想加快节奏,却无法成功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影视版《风起陇西》中的人物性格更多元:李严处处给诸葛亮拆台,却不乏大局观,仍有念旧、悲悯的成分;主角之一荀诩充满正气,却不乏幼稚;司闻曹首领冯膺足智多谋、有人情味,但宦海中沉浮,因幻灭而生自私……这些复杂人物,让影视版《风起陇西》有了加快节奏的空间。
影视创作应以人为本,随着生活同质化,越来越多的人已变成单向度的人,讲述人的空间日渐逼仄,这使节奏的重要性抬升——在今天,节奏不再只是手段,甚至可能是全部,它也决定着一部影视剧的品质。考虑到今年以来,让人眼前一亮的影视剧并不多,则影视版《风起陇西》值得点赞。
赞
抓住了原著的“戏谑气息”
节奏赏心悦目之外,影视版《风起陇西》对原著精神的把握,也是亮点。
《风起陇西》原著的语言颇具特色,即不动声色的戏谑气息,这是以往马伯庸剧都未能传达出来的风格。在我看来,马伯庸叙事有三大特色:
其一,用海量的短线悬念,制造出凌乱、纷繁感。优点在于吸引阅读,缺点在于收线有时不完整,易出现“撒个大网,捕条小鱼”之憾。真正头尾完整、针脚绵密的佳作,其实不算多。
其二,设置硬核知识点,创造“异世界”。
其三,戏谑性叙述,提醒读者,用第三者视角去俯视叙述对象,从而强化了“历史可能性”的氛围。
三者之中,后者最难用影视还原。第三者视角是反沉浸的,与影视剧所擅长营造的沉浸感截然不同。影视版《风起陇西》采取了有趣的处理方式:强化了司闻曹内部倾轧的戏份。
表面看,司闻曹是蜀国重要情报机关,制度严密,人才济济。可像所有现代科层机构一样,一旦制度化,它便脱离了设立时的初衷,走向自利,从而在不断膨胀中自我消耗。于是,司闻曹反而成了最没秘密的机构,它的真正敌人不再是魏谍,而是人性的懒惰、拖延和放纵。在它们的缠绕下,是非判断反而被排斥在外。
李严以司闻曹为突破口,加剧了司闻曹原有的裂痕。努力平衡各方势力的冯膺、才具不足却自视甚高的孙令、有才干却贪腐的阴辑、心胸狭窄的李邈……他们之间的争斗不在全剧主干上,也非剧情转折的关键因素,属于可有可无的另一个故事。为把这条线硬性并到主线上,《风起陇西》中荀诩的行为迹近添乱,包括点火给“白帝”示警、伪造手令夜闯阳平关、被当成间谍审讯等,可这些“复杂行动”对结局并未产生影响——在捕获“烛龙”过程中,荀诩几无贡献。这些貌似华丽的操作,属于典型的“枝蔓情节”。
然而,内斗故事未让观众产生“跑题感”,因为它“有趣”,不仅不冲戏份,反而激活了“谍战”,为“谍战”找到了“在场感”。
这是因为,“司闻曹内斗”的故事最契合“戏谑性叙述”。
当影视无法传达马伯庸的“笔”时,可以用故事来传达马伯庸的“味道”。改编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复制,至少在还原马伯庸写作的“不动声色的戏谑气息”上,影视版《风起陇西》比此前的马伯庸剧更成功。
弹
“高度不够靠节奏”仍是死胡同
在细节上,影视版《风起陇西》赏心悦目,可在整体上,却有巨大漏洞:高度不足。
铺垫了这么精彩的细节、结构出这么繁密的故事、塑造这么多的人物,可没有高度,就成了“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说,影视版《风起陇西》初期还有合理性——“白帝”如不能抓住“烛龙”,自身生命堪忧,可“烛龙”落网后,“白帝”突然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只好强制并到“司闻曹内斗”的线上,他原来是李严的高徒,这就带来难以挽回的逻辑混乱:有李严这样的强靠山,司闻曹当初怎能毫无忌惮地追杀?李严早不出手,非等“白帝”历经万险后,才突然叙起旧交?
最终,只好编造出第二个“烛龙”,赋予“白帝”价值。
不必绝对否定“为故事而故事”,但与“为人生而故事”,前者总是落于下品。
没有高度,则影视版《风起陇西》未找到“白帝”的性格立足点——他为什么忠于蜀汉?为什么如此多谋?为什么能赢得敌方信任?本应先有后者,再有“白帝”,可剧中正好掉过来,成了因为他是“白帝”,所以……
于是,“白帝”成了没有血肉的“死美人”,成了一个符号。
符号是无法驱动的,只能用故事转折来推动,为让推力足够,影视版《风起陇西》加入太多似曾相识的情节,不惜成为《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风声》《潜伏》《一地鸡毛》等的精华文摘版。可线性的情节再曲折,也无法形成立体感。从结果看,影视版《风起陇西》在同一平面上来回挣扎,与节奏恰成互耗:再复杂的悬念,再离奇的故事,都会被叙事的快节奏拖垮,为避免重复、雷同,只能匆匆收尾。
确实,影视版《风起陇西》也加入了一些壮烈殉国的场景,以及感情戏,做出“要拔高”的姿势,但这种佐料式的添加意义不大:在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尚未诞生的时代,忠君更重要;个体尚不独立,何谈现代意义的独立人格、爱情……这些硬找高度、硬性抒情的部分,反成全剧的海拔最低点。
总之,影视版《风起陇西》未承担起探索人性的责任,它表面精致核心空洞,随着人被故事驱逐在外,影视版《风起陇西》成了一架玩具——好玩,但也只是好玩而已。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陈建新
#风起陇西
#两分法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马伯庸出任掌阅影业首席文学顾问,重启《风起陇西》开发
0
14540
写手发布
2020-06-20
文化新闻
古装+谍战!高希希《风起陇西》已备案,马伯庸操刀,网友:期待
2
44422
逍遥野
2020-10-26
文化新闻
老“凡尔赛”了!电视剧《风起陇西》定角,原著作者马伯庸:逃避毕业论文,写了这部长篇
11
67304
云飘
2021-04-25
文化新闻
《风起陇西》官宣阵容 杨颖Angelababy饰演柳莹引期待
0
16894
我党万税
2021-04-25
文化新闻
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将播,无声硝烟处,古装谍中谍,英雄尽显
4
50196
ccccato
2022-04-04
文化新闻
《风起陇西》首播,收视下滑,不像马伯庸的风格
0
12825
写手发布
2022-04-28
文化新闻
《风起陇西》原著作者马伯庸发文评价八集的感受
0
11721
vivdb
2022-05-03
文化新闻
专访|马伯庸谈《风起陇西》:一切历史小说都是写给当代读者
0
11723
眉瘸丶
2022-05-09
文化新闻
《风起陇西》余音未了,“观剧门槛”真的存在吗?
0
11523
Sunday丶J
2022-05-1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4
诚求小红书种草文案
5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6
诚聘 各科硕博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