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起风了:马伯庸的“风”还能刮多久?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2-5-13 10:25:38
1178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风起陇西》的第一集,董子健饰演的郭刚对陈坤饰演的陈恭说,“起风了”。这也是马伯庸作品改编电视剧的惯用开头——不管是《长安十二时辰》还是《风起洛阳》,风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隐喻,暗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阴谋又要开始实施了。
“历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内幕,如果没有,那就制造一个出来。”马伯庸向来不掩饰对阴谋论的偏爱。他最擅长从历史的夹缝处入手,给区别于王侯将相的小人物创造一个可以辗转腾挪、发光发热的平行空间。因为风是无形的,所以在马伯庸看来,看得见的历史事件背后总有看不见的好故事可写。
但也正因为风是无形的,所以风波散尽后,一切又都没有改变。《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王朝没有被颠覆,《风起洛阳》里的洛阳是虚惊一场,而《风起陇西》也不例外——众多角色忙活了20多集,策划出一个惊天大阴谋,但最后的结果其实无关痛痒。
这可以被认为是对历史的尊重,当然,更合理的解释是马伯庸无力也无意去创造一个陌生化的艺术世界。他只是想为已知的历史增添点儿戏剧性,就好像广大网友都很熟悉的“下一盘大棋”。听上去煞有其事,但内核是掩饰不住的无聊和空虚。
千奇百怪的幻梦一场
《风起陇西》的观感是非常奇特的:充满解构意味的架空文本,却用极为写实、肃杀的拍法来处理;表面上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从形式到内容却更接近美苏冷战的黑色电影。
最明显的例子,大概就是风格极度割裂的台词。陈恭说,“今天的案情分析会”;李光洁饰演的诸葛亮说,“要尽快做损失评估”;刘亭作饰演的阴辑说,“烛龙专案小组”;还有“出外勤”“开晨会”“找我谈话”之类的现代词汇,数不胜数。然而,诸葛亮上奏却使用文言文,甚至还有“陛下偶感微恙”之类莫名其妙、语句不通的台词。由此产生的错位感,恰如每一集片尾的摇滚歌曲,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恐怕不是本剧在制作上“不用心”,而是作品精神内核的自然体现。马伯庸说过,“如果把我称作《风起陇西》亲生父母的话,那么它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祖母则是弗·福塞斯。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是丹·布朗。”
以《谋杀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历史小说,以《豺狼的日子》为代表的政治谍战小说,以《达·芬奇密码》为代表的阴谋悬疑小说,当它们被拼贴在三国的历史中时,《风起陇西》事实上也就不可能会有什么确定的风格或意义。
没有风格,或许是马伯庸最大的风格。当《长安十二时辰》硬要把美剧里的“24小时”安放到唐朝,《风起洛阳》炮制出现代社会都很难做到的情报系统,《古董局中局》沉迷于考据冷知识的趣味上,马伯庸的小说以及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就成了千奇百怪的幻梦。
做梦的时候很“爽”,醒来之后却是空空,留下一片虚无。
恶搞与戏谑的美学
《风起陇西》原作里的诸葛亮,深谋远虑地设计了一个双重间谍方案,其效力仅仅在于消弭了二号人物李严对他权力的威胁而已。如此设计,使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变得自相矛盾——作者本想赞扬他的足智多谋、忠诚伟大,但到头来,却把孔明塑造成了不择手段、心理阴暗的“情报站站长”。
改编后的电视剧里,诸葛亮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他对手下的杨仪(俞灏明饰演)和冯膺(聂远饰演)设计出的连环计毫不知情,甚至还煞费苦心地劝说李严(尹铸胜饰演)放弃自己的野心,教育杨仪宫廷争斗要有“底线”,活脱脱成了三国时代的“傻白甜”。
与其说这是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失误”,不如说作者及影视剧主创从来没有重视过这项任务。否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有那么多英雄人物,为何陈恭的聪明才智竟能到了超越诸葛亮的地步?
他是谁不重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物有没有完成自己在作品中的根本使命——连接起错综复杂、纵横勾连的阴谋的每一个环节。
所以,《无间道》里的陈永仁和刘建明会对自己的双重身份进行不断的怀疑和反思,而陈恭和荀诩(白宇饰演)只会在嘴里重复念叨着“一切为了兴复汉室”。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忠诚到底从何而来,正如戏仿的历史故事永远无法为我们提供真实历史的答案。
谈到很多读者批评《风起陇西》的西式翻译腔实在太重时,马伯庸坦承,“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只是单纯觉得将两样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会有别样的美感。换句话说,这是一部27万字的恶搞,我真闲。”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马伯庸的作品从不肯定什么(比如杨仪和冯膺策划的宫廷夺权),也不否定什么(比如李严对北伐的反对)。或许,在一个终极价值极度匮乏的时代,我们确实不该对任何事情太认真。
于是,明明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陈恭和荀诩的谍战工作相当于悲情无用功,蜀国和主人公即将迎来双重失败,但追剧的观众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戏谑与恶搞的美学,不管你同不同意,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它能让现代人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又不必担心自己会触及到人们的精神困境,并与真正的社会历史发生互动。或许,这也正是马伯庸的作品总能得到商家的青睐,不断“风起”的根本原因。
马伯庸宇宙,无限的重复
尽管在平台上,马伯庸的影视改编作品评分有高有低,但事实上,我们无法说哪一部更好,哪一部更差。因为它们在创造性上,本就是无限的重复。
故事里永远有一个来自底层、一心想要破解迷局的主人公,永远有一个野心勃勃但又不乏个人魅力的反派高层,永远有一个躲在暗处、编织阴谋的第三方势力。无论是陈恭、荀诩,还是张小敬、高秉烛,乃至李严、林九郎,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棋子。他们的作用,只不过是帮助主创下完那一盘“大棋”罢了。
正因如此,马伯庸的宇宙可以轻松地建立、复制起来。《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天启异闻录》《长安的荔枝》《大明书商》……一大串IP作品还在排队等候,说马伯庸是商业层面上的“天选之子”,并不夸张。
下一次“风起”会是什么时候?这阵风还能刮多久?或许,答案都不取决于马伯庸和他的小说。如果观众需要的只是休闲和放松,那么文艺作品就不能游离于“正常”的组织架构之外;如果观众需要的只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不断地轻松游弋,那么无止尽的“反转”“揭秘”就永远会有市场。
马伯庸自称历史“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他并不想触摸真实的生活。于是,陈恭、荀诩们总是会在奋力一搏后,心甘情愿地消失在历史的大幕之下,而我们也在蓬勃的想象力释放中消磨掉了时间,收获了一份轻松。
作者| 李勤余 编辑|陈凯一
本文来源《北青艺评》系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起风了
#还能
#多久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让年轻人“又爱又恨”的剧本杀还能火多久
0
13584
糖果123
2021-06-25
写作交流
都被别人写过了,你还能写的更好吗?
0
13132
江北荔枝
2021-09-05
文化新闻
996还能兼职写作月入破10万|在逃兔子专访
0
15018
写手发布
2022-01-15
原创文学
悠悠岁月,破境重圆还能维持多久
0
5045
作家梦
2022-02-01
原创文学
悠悠岁月,破境重圆能维持多久“好马不吃回头草…””
0
5108
作家梦
2022-02-17
文化新闻
纸价上涨“阵痛”,出版业还能承受多久?
0
13794
写手发布
2022-05-16
文化新闻
“大女主”之后,“她”的职场生活还能怎么演
0
12673
写手发布
2022-07-15
文化新闻
2024年,京东和当当还能为行业带来哪些新动能?
0
3560
写手发布
2024-01-12
文化新闻
《三体》带来的科幻春风,还能吹拂多久
0
3183
写手发布
2024-04-14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喜马拉雅】第2届悬疑征文大赛,火热征稿中!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
对话新时代青年先锋获奖者疯丢子:重拾正能量题材创作
4
800元/篇 | 「零杂志」杂志5月主题征稿
5
机器人瓦力:成为作家只有一条路——写!
6
给短剧设计爽点的人,已经入账百万!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