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每一个句子都改过”金庸小说由连载到出版对网文的启示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2-6-13 11:21:40
1161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曾改过”
——金庸小说由连载到
出版
对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启示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书在图书市场表现突出。有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虚构类纸质图书中,销量前100位中网络文学作品占据31席,新书销量前100位中网络文学作品更是占了63席。这些数据不禁让人思考,网络文学在纸质图书市场为何如此受欢迎?从线上连载转向纸质出版,作者和出版方应该如何赋予网络文学新价值?梳理此前的类型小说从连载到出版的历程,我们发现,金庸小说由报刊连载到修订出版的经历提供了一些别样的启示。
网络文学纸质出版走过的路
事实上,纸质出版一直是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20余年来,网络文学的纸质出版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主导力量与出版内容的选择上则各有侧重。
1997年至2002年是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第一个阶段。此时的网络文学多为文学爱好者的业余创作,仅有少量知名的小说、散文获得了纸质出版机会。较早被搬到纸上且产生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是老榕关于看球经历的《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1997年11月刊登于南方一家报纸。此次“纸质化”始于
杂志
读者对编辑部的建议,之后这篇散文被600多家纸媒竞相转载。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上火热传播,次年就由知识出版社出版。此后,一些作家在网上的作品也很快被搬到了纸上。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重要网站“榕树下”,将图书出版作为重要盈利渠道,不仅推出丛书,还与出版社合作编选“年度最佳网络文学作品”。但这些内容在纸质图书市场接受度有限,销量较少,未给网站带来稳定收益。
2003年后,网络文学逐步商业化,纸质出版成为网络文学生产的重要盈利途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左右,构成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第二个阶段。此时出版的作品主要是奇幻、玄幻、言情、仙侠等长篇类型小说。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此阶段的纸质出版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由文学网站主导,比如“龙的天空”网站主打奇幻、玄幻等小说类型,在台湾地区图书市场大受欢迎。大陆地区的图书读者则对这些新兴类型接受度不高,这导致出版销量并不理想。2003年,起点中文网建立在线付费阅读制度,推进了网络小说创作的商业化,同时也保留了纸质出版渠道,还专门成立了主打纸质出版的起点文学网。但总体来看,纸质出版只是在线付费阅读模式的一种补充。第二种模式由书商主导,一些图书公司发掘出版了《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后宫·甄嬛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畅销书。相对于文学网站,书商更熟悉纸质图书市场的需求,宣发策略也更有效,他们走通了网络小说的纸质出版之路。
第三个阶段是2015年至今,主导力量是文学网站及其背后的商业资本。2015年被称为“IP元年”,商业资本强势入场,打造文化产业链,纸质出版成为网络文学“IP开发”的一个环节。一些书商和出版社建立文学网站来吸收、培育网络类型小说。虽然前两个阶段也有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漫画等,但规模不大,并未上升到产业层面。此时纸质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更像是“读者粉丝”的收藏品,具有“礼品书”的特征。
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网络文学纸质出版更加精细化,与影视行业的联系也更密切。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各方争夺的稀缺资源,出版方像以前那样去网上“淘金”,独力打造网络文学“爆款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网络文学“IP开发”的依赖,使当前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热闹景象下潜藏危机。转换观念,摆脱依赖,通过纸质出版赋予网络文学新的价值,是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可能出路。
对网络作家而言,纸质出版可以修正疏漏、弥补遗憾
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下的创作,直面读者,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在反映大众心理欲求和折射现实生活方面,比传统文学生产机制更直接有效。
但网络文学生产机制要求连续更新,网络作者每天的写作,就是“按纲施工”,上传之后一般不会再改。虽说网络连载也有随时修订的机会,但正如资深
网文
评论者weid所说,在要求快速连载更新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下,费时精修是不太现实的,“所有贴上去觉得不好拿来再改的作者,全都被淘汰了”。
另一方面,网文创作需要保持感觉,一气呵成。网络作家猫腻说自己在创作《庆余年》时就“全靠一口气撑下去”,不回头看,也不修改,“我连错字儿都不改,担心一修就错。回头看会修补情节,让它变得更缜密,可第一感觉就没有了,一往直前的锐利感会在修改中消耗殆尽。这种情况我们都遇到过,可以等写完了再修嘛,金庸当年就这么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急迫地想让读者们看到,特别得意”。快速连续更新,让作者保留了一种鲜活的感觉,但在具体行文中难免存在疏漏。
不仅是猫腻,在许多人眼里,金庸武侠小说都是类型小说的标杆。但人们容易忽略的事实是,金庸小说能够成为雅俗共赏的“经典”,也与他的多次修订有关。金庸于1955年至1972年间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当年报刊连载要求作者赶进度、按时交稿,作者没有空闲时间细细雕琢。1970年,金庸开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长达10年的修订,有了日后广为流传的《金庸作品集》。修订版与连载版有很大差异,有不少内容“近乎新作”。据金庸在后记中介绍,《天龙八部》在出版时“曾作了大幅度修改”,《射雕英雄传》“作了不少的改动”,《碧血剑》“增加了五分之一的篇幅”,《雪山飞狐》“原书十分之六七的句子都已改过了”,《书剑恩仇录》“几乎每一个句子都曾改过”。后来被当作“武侠经典”来研究的金庸小说,采用的多是修订版,而非最初的连载版。
林遥在《香港的“大武侠时代”》中指出,当年香港的武侠小说创作盛况空前,但是,“能够像金庸一样重新校订自己的作品,在武侠小说的写作中实属少见,多数武侠小说作者没有这样的幸运,他们甚至连重读自己小说的时间都没有”。这些武侠小说在连载时热闹非凡,但很快被读者遗忘。几十年过去,能够流传下来的武侠小说,只有金庸等寥寥几人的。同样是快速连载更新的创作方式,同样有大量读者追捧,武侠小说的历史境遇,或可给今天的网络小说作者们提供参照。
对网络文学作者而言,纸质出版提供了一个修正疏漏、弥补遗憾的机会。纸质出版时的修改,为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节奏。它让作者能够慢下来,仔细打磨作品,同时也能够吸收连载过程中的读者意见。如此一来,最后的纸质版便成为吸收了多种意见后的“综合文本”。对读者来说,网络文学的线上阅读场景极为复杂,与聊天、游戏、影视、新闻等信息混合。纸质书的阅读场景相对单纯,完全依靠文字构建想象世界。此时,阅读文字成为一种古老却又先锋的交流方式。说它“先锋”,是因为在万物趋于直观化的影像时代,文字阅读再次凸显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读者在纸质阅读中可创造的部分反而更多。
纸质出版的意义,不是将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结晶带回传统文学生产机制,进行削足适履的“改造”,而是通过两种生产机制的联动,赋予网络文学新的价值。
“经典意识”推动网络作者进行纸质修订
文学乃至所有的艺术形式,本无所谓“纸质”与“数字”之分。单从载体看,未来的文学可能都是“网络文学”。从历史看,一切文学又都将成为“传统文学”。在现实中,新旧媒介之间不是简单地此消彼长,而是融合新生的关系。在大众的印象里,网络文学的兴起似乎夺走了传统文学的读者,但事实上,网络文学更主要的作用是吸引了新的阅读人群,反而为纸质书创造了新的读者市场。纸质书不会消失,只是会调整自己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在媒介变革时代,文学阅读的重要问题恐怕不是“怎么读”,而是“读什么”。
“读什么”的问题,关系到文学阅读的价值评判。从常识来看,读甲作品而非乙作品,必然是因为甲有乙无法提供的价值。纸质网络文学作品形成新价值的来源,当然不是纸张,而是作者的修订工作。对于一个有更高追求的网络作者而言,能够推动他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的力量,是他本人的文学价值标准。
这些文学价值标准,包括语言表达、情节逻辑、思想深度等层面,共同塑造了作者的“经典意识”。“经典”没有固定形态和本质,但它在历史发展中有物质载体。经过千年发展,古老的文学传统与纸质媒介捆绑在了一起。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形态相对稳定的纸质文学书,似乎具有了一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光环。这种光环及其背后的艺术等级秩序当然是可以消解的,网络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艺术等级秩序。但也应该看到,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正是这种光环吸引着无数作者向“经典”看齐,自觉精益求精,提升作品价值;也是这种光环,推动读者们建构自己的文学评价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学”中的“传统”不应该被理解为“旧的,过时的”,而是古老绵长的经典文学脉络。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的目标,不是靠近“传统的纸质文学”,而是靠近具有“经典可能性”的文学传统。
面对这个文学传统,网络作者也不必妄自菲薄,而应该有更大的雄心,要有穿透热闹潮流的历史眼光和为时代存照的写作抱负,自觉弥补短板,提升修为。在修订过程中,网络作者要珍视连载创作时的经验,特别是作者自己的独特感觉和读者的即时反馈意见,在纸质修订时为这些经验寻求合适的呈现方式,而不是将其完全抹除。
在这方面,金庸也提供了一个“教训”。1999年至2006年,金庸对修订本再次进行修订,出版了《新修版金庸作品集》。然而,不少读者对“新修版”的评价并不高。这背后有读者恋旧情结的因素,也与金庸再次修订时过度“提纯”,剥离了作品诞生时的鲜活经验有关。毕竟,他初次修订是在连载结束不久,一切感觉都是鲜活的,再修订时已过去四五十年,离连载的现场越来越远了。
网络文学的纸质图书策划与编辑们,应该尊重作者和读者的意见,探索合适的方式,尽可能地留存网络文学特性。如果固守旧观念,完全按照纸质作品的习惯简单地修改网络文学作品,只会得不偿失。但只做“文字搬运工”,校对、排版后等着“收割读者”,那也不是有价值的“IP开发”。“开发”应该是有探索性的,需要以新的方式赋予作品新价值。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强,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一个
#子都
#改过
#金庸小说
#连载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金庸唯一存世连载版手稿亮相
0
3429
写手发布
2024-03-11
写作交流
在番茄写小说写书的一个相对全面的总结
0
5306
被玩坏的狗胖
2024-04-11
文化新闻
当一个编辑说他要“拼命”,他可能真的在拼命……
0
2992
写手发布
2024-04-13
写作交流
推荐一个在番茄写小说容易爆量的题材
0
4978
fjy房俊宇
2024-05-14
交易招聘
来一个写散文杂文小小说的老师~
0
2425
小胖老虎
2024-05-17
写作交流
推荐一个在番茄小说比较容易爆的题材
0
3879
惠州海之子
2024-06-05
文化新闻
当一个大三学生决定成为全职网文写手
0
2786
写手发布
2024-06-10
写作交流
在番茄写小说一个多月,就踩了这么多坑......
0
3086
敏敏而
2024-06-30
文化新闻
如何做透一个小众书市场?这个品牌用10年来回答
0
2529
写手发布
2024-07-05
休闲分享
读大学,还是不读大学,这是一个问题
0
1168
吴云云
2024-07-11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管三建议作者别全职,现在还有哪个网站对底层作者好?
网络文学:加速迈进主流化精品化
烟云梦:从网文作家到短剧赛道的实战转型
4
150~300元/千字 | 「少男少女」上半月刊 2025年最新约稿函
5
招聘有经验写手
6
大家都是怎样开始小说创作的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