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每日签到
好友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淘帖
动态
日志
相册
分享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群组
门户
导读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专访天瑞说符:我是“降临派”,但ChatGPT不会取代我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3-4-11 12:11:11
8894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在末日的语境下,人类会走向怎样的未来?日前,青年科幻作家天瑞说符的长篇科幻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由中信
出版
社出版。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南京。到了2040年,这座城市已经被宇宙未知生物“刀客”夷为废墟,新街口长满了青苔,逸仙桥早已被堵塞填满,紫金山里住着食草的长颈鹿,而唯一的人类幸存者不得不只身应对出没于黑夜的孟加拉虎。作者天瑞说符并非南京本地人,他说以南京作为创作背景,主要是因为这座城市“名字好听”。他去参观当地的地标建筑,了解风土人情、方言口音,在田野调查式的采风基础上,生物系出身的天瑞开始想象和推演这座城市同时存在于2019年和2040年的样子。
在2019年的南京,距离末日降临还有五年,还是高中生的白杨从无线电台另一端、来自2040年的半夏那里获取了关于末日的信息。由更遥远的“母机”所派来的“刀客”充当了人类生命收割机器,刀客没有背面,能够同时面对很多人,一经对视就会被锁定,人类在凝视他者的时刻就迎来了被毁灭的命运。为了拯救未来,小说里两个年代的主人公以时光慢递的方式,传递必要的装备和武器。天瑞说符对于黑月、刀客还有时光慢递规律做了一定的阐释,但他坦言,身为科幻作家,这些理论只能“看起来像那么回事”,而那些或许圆不上的背面,永远隐藏在文本的黑箱里。
根据故事的设定,由于“黑月”的降临导致时空压缩,让横跨二十年的通讯互联成为可能。天瑞说符表示,时空穿梭是科幻创作中的经典设定,而他的故事灵感和几年前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也有关,跨时空的年轻人独自迎接末世命运,试图拯救人类世界,在天瑞看来,日式科幻迷人的不只是这种孤独悲壮的宿命,还有对于人物及其内心的塑造。而在《我们生活在南京》里,主人公半夏、白杨、连翘,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三人组,都各有自己的鲜活性格,在拯救世界的主线之外,也有各自的生活和身份。
澎湃新闻:在《我们生活在南京》里,从无线电交流开始,涉及到2019年和2040年两个年代的跨时空互联,这个设定是怎么来的?
天瑞说符:无线电交流的设定纯粹是巧合,我朋友里刚好有玩无线电的,就找他们讨教。从无线电延伸到时空穿梭,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展开,其实不稀奇。为什么是2019年和2040年,因为这是一个现代背景的故事,需要找一个自己熟悉的年代,我对1999年没什么印象,但是对2019年是很熟悉的。至于2040年,小说需要给末日后世界一个位置,写时间上的错位,其实是科幻作品里一个非常传统的问题。
澎湃新闻:小说最初是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你平时的写作节奏是怎样的?
天瑞说符:对于网络作家来说,我的写作节奏是比较慢的。现在
网文
行业日更4000到6000字都已经不算快了,快的一天写上万字。我还是保持一天写千把字,快的我也写不出来,但是慢了读者也不满意,只能找一个比较折中的速度。
我希望能够在网络平台上给偏传统一些的科幻打开市场,但是尝试这么多年下来发现阻碍还是很大,从更新连载的模式,到读者的口味,和以前的纸媒和期刊都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是网络平台现在算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平台,如果能够在网络平台上给偏传统的科幻一条出路的话,会是件好事。
澎湃新闻:《我们生活在南京》里,2040年的女主角半夏独自生存在像是废土世界的环境里,从《死在火星》到《南京》,都是从小人物独自面对末世、互相支持、拯救世界来展开的,这种主题是你在科幻写作里的一个内核吗?
天瑞说符:其实2040年的设定也不是废土,废土是很荒凉的,但是半夏生活的环境其实是有生机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反废土的。之所以写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里,我是出于一种对美感的考虑,我觉得这么写审美上会好一点。最早对于2040年的人物设想是一个生活在战争年代的战士,在抵抗外星人入侵或是别的问题,那样写出来的故事矛盾在剧情架构上要方便得多。但最后这种设定被放弃了,一来我觉得写打仗很老套,再来我觉得它在审美上没有目前设定的世界那么高明。
澎湃新闻:之前你在讲座里说到受日本科幻的影响比较大,日式科幻里就有很多年轻人孤独抗争末世命运的设定。你所说的这种科幻的审美是怎么形成的?
天瑞说符:因为我看的日式科幻比较多,从小看《哆啦A梦》,后来看《高达》《EVA》,现在还有看新海诚的电影,所以很自然地受到影响。在国内,人们所熟知的欧美科幻主要还是那些以前黄金时代的经典,而日式科幻毕竟是东亚文化圈的东西,可能和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更契合一些。另外日本科幻在整个世界科幻圈里有很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可能未必是关于年轻人、孤独的人,只是说他们对于人物的塑造、人物内心的剖析很擅长,这恰好也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关于科幻审美,我觉得不需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好的科幻作品会有它的某种特质,让你觉得它的审美是很厉害的。它表现在方方面面各种细节上,没法用一两个词把它概括起来。
澎湃新闻:《我们生活在南京》里,有好多次讲到了信息论,包括无线电交流、时光慢递这些设定都和“信息可以塑造现实”有关。对于信息论的理解和你的科幻写作有怎样的关系?你是怎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幻写作里的?
天瑞说符:我对于信息论其实没什么很深的理解,我在小说里写信息论,也是“拉大旗作虎皮”,就是让它看上去像那么回事。毕竟科幻小说不能承担科普任务,对于某些理论,作者自己可能也只是有很粗浅的认知,读者读到的也是个粗浅认知,是经不起深挖的。
提到这些理论,一方面科幻小说首先总得有些理论基础,可能内部逻辑不是很坚实,但是至少看起来要像那么回事,要让读者觉得它看上去好像是可能的。比如《三体》里的水滴,如果我是作者,要对水滴做设定的话,首先要找到世界上最坚硬的材料,可以打穿地球,然后就想到强互作用力,我告诉你这是世界上最强的力,用它来组合的材料可以无坚不摧。到这一步,呈现给读者就已经很合理了,但是隐藏在这后面的理论基础是没有人知道的,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因为除非是中子星或者超大质量的天体引力把它压缩,否则在人类目前的理论里,这种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要把后面的理论隐藏起来?这个东西重要吗?它不重要,搞一个复杂的理论,再去解释是怎么做到的,这已经超出了一部小说的任务范畴。如果硬要解释的话,会显得像“民科”,没有任何意义。留下没有解释的空间是被迫的,我只能做到至少在面对读者的那一面,看上去没有什么漏洞。
澎湃新闻:很多人会把你的作品分到“硬科幻”的范畴里,你自己对于这种分类是怎么看的?
天瑞说符:我认为这种以往的科幻分类早就被圈内抛弃了。它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出现的,但是现在三四十年过去了,去探究科幻作品的硬软其实没有意义,如果真的要钻牛角尖的话,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可以被排除在硬科幻的分类之外。作为一本小说,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它好看不好看。
澎湃新闻:怎么理解硬科幻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
天瑞说符:首先硬科幻不是一个中国本土的概念,它是美国科幻
杂志
《惊奇科幻》的编辑约翰·坎贝尔提出来的,他提出这个概念也有功利性的目的。因为在他之前,科幻作品被当成地摊读物,充斥着各种惊险、低俗、刺激的故事。坎贝尔提出硬科幻,相当于把它严肃化了,那之后才有了美国科幻的黄金年代,有了科幻三巨头。
但是在国内,科幻的分类是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一批人认为科幻应该承担科普的任务,不能随便虚构,否则就是误人子弟。在这种情况下,科幻的创作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不管写什么都得遵循科学规律,必须是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当年那一辈的科幻作家,像叶永烈、郑文光,就引入了硬软科幻的说法,偏技术一点的是硬科幻,偏人文一点的是软科幻,相当于在当时的环境里给自己拓展了一些创作空间。但是经过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现在已经没有人要求科幻作品必须承担科普任务,也没有人把科幻小说当成“精神毒草”了,所以我说它是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如果今天还在纠结它的意义,就不合时宜了。
澎湃新闻:对于不同时代的科幻写作,除了背景不同,作者的想象力和技术可能还有一个互相追赶的过程,是否可以说现在这一代的科幻写作和过去的思路已经不一样了?
天瑞说符:我不认为50年前的科幻作家想的东西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因为大命题都是一样的,科幻小说的大命题,无外乎一个是文明的向外拓展,比如你写《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写地外殖民、写航天宇宙;另一个就是关于他者,比如人类成为造物主,创造出另一种生命,像人工智能、《终结者》里的机器人反叛等都在这一大命题之内。
无论是5年还是50年后,你会发现科幻作家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无论怎么写,人类面临的问题就是两个:向外和向内。我们现在写和星际相关的科幻小说,上世纪的人也在写,我们写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上世纪的人也能想象得到。区别在于,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纯幻想,但现在,这些东西开始入侵现实了,给人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这种想象会有尽头吗?如果说的是科幻小说的点子的话,我认为点子是有限的,但是这个不要紧,在长篇小说的创作里,点子或者说设定只占很小一部分。在整个科幻的小说、电影、游戏等文艺作品里,有很多设定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曲率驱动、跃迁,只要你写这一类作品,肯定就会用上这些框架,甚至大家对老的框架和套路更容易接受。重要的是你需要在一个可能不是很新颖的点子上,写一个新的故事出来。
澎湃新闻:《南京》里有提到“拯救世界无线电紧急通联指挥部”利用人工智能来帮他们判断时空慢递可能成功的场景,还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你觉得未来科幻作家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会是怎样的?
天瑞说符:在客观世界,科幻作家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与其说科幻作家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不如问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历史上绝大多数科幻作家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不准确的,而在现在的时代,信息这么发达,会有很多专业人士来为我们讲解相关的知识。
站在科幻作者的角度上看,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我是“降临派”,相比于你在有生之年可能看到的社会的巨大变革而言,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我也不担心像ChatGPT会取代作家,不是因为我认为它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我觉得如果它能替代我,也能替代国内大约90%的科幻作家,大家都一样,所以我不担心。
澎湃新闻:前面提到欧美、日本的科幻,你觉得目前中国的科幻是否也可以被统领起来?
天瑞说符:我觉得还不行,原因在于国内的科幻力量太弱小。在整个科幻发展史上,无论国内国外,文本在整个科幻文艺的框架里都是很小众的,科幻主要不是靠文本支撑起来的,而是靠电影,靠游戏。像日本的科幻主要是以动画和游戏为主要的产业力量,美国的科幻电影就更不用说。但是在国内,类似的下游衍生品太少,电影的数量很少,其他那些支撑整个科幻的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现在国内还在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像《流浪地球》两部成功以后,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笑话,说《流浪地球》第二部拍出来以后,中国电影虽然没有走到工业化,但终于走到了工地化。这其实也是很大的进步,科幻电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前我们都是小作坊,现在走到工地,下一步可能就是工业了。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专访
#天瑞
#说符
#我是
#降临派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轻松赚稿费】| 投稿就爆文,我是这么做的
0
4271
三木8379
2024-02-28
媒体约稿
「我是九爷」公众号长期征稿
0
3854
安奈纯寻
2024-01-31
文化新闻
古言网文的大手笔——专访白金作家意千重
0
3219
写手发布
2024-01-23
文化新闻
专访 | 金克丝的救赎:“年代文+美食随身空间”,金榜TOP1...
0
3288
写手发布
2023-12-30
文化新闻
专访《烟雨楼》作者一夕烟雨:如何度过新手期
0
3951
写手发布
2023-12-26
交易招聘
招收大量专业写手
0
3515
我是专业写手
2023-12-21
文化新闻
专访蔡崇达:400万销量的《皮囊》之后
0
4750
你的美瞬间倾城
2023-10-07
文化新闻
我是怎样创作网络小说的 ——网络文学名家六人谈
0
5241
写手发布
2023-09-22
文化新闻
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0
5118
写手发布
2023-09-21
回复
TA的其他文章
谢有顺:找到自己的根据地,并成为该领域专家
茅盾文学奖作品《这边风景》将影视化改编
肖映萱 | “大女主”的多副面孔
入行10年,“乘风破浪”的编辑,你们还好吗?
“苏大强”系列表情包火了,作者:感觉自己“闯了祸”
写爽文也有雷点,这些雷点需要避开
地坛书市今落幕 10天迎客超44万人次
有良知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新作曝父亲是侵华日军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版权属于本人InWonYik自己的
版权属于本人InWonYik自己的
100-300元/千字 | 「中国青年作家报」征稿函
4
300元/千字 | 「博爱」杂志约稿函
5
七猫女频创新征文2025第2期「古言新作」
6
写手之家站内推广位最新报价(下调后的报价)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