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麦家60岁:第一次讲述不堪回首的全部
[ 复制链接 ]
yinhuier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66
回帖
87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29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3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29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03 积分
积分
297
主页
发表于:2024-7-22 13:04:10
3839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去年8月下旬,杭州的天已不像炎夏时那么闷热,荷花开得正盛,麦家结束闭关写作的状态。“出山”才两天,他就感觉怎么都不对劲,吃个早饭,绿豆粒大的汗珠密密麻麻排满一头、一脊背,妻子帮忙擦了,马上又冒出来。打开空调更受不了,冷得发抖。妻子拉他去看中医,老中医刚一号脉,马上说:“哟,大作家,你这是干什么去了?你把力气全用完了。”
让麦家把力气用完的是刚
出版
的新作《人间信》,一本迥然于以往作品的小说。如果说转型之作《人生海海》因为被迫害的英雄“上校”和他的谍战背景,尚存昔日旧作的影子,《人间信》则彻底拐上另一条路。以往那些紧凑的情节、离奇的故事、令人猜不透的谜底以及在刀尖上舔血的天才和英雄,通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漫长的生命河流,河流两岸是普通乡村中的平凡人,他们被困在命运里浮沉,在自己的泥淖中挣扎。众生皆苦,却又都在“活着”里寻找出路。
熟悉麦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书里的部分情节,是他本人真实的经历。但他说这并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可是有一点麦家承认,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他的精神内部:“它跟我的经历也许只有一点点关系,但与我的精神,至少有80%的关系。”
童年的创伤给他留下了永久的后遗症,麦家到现在也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尽管值得快乐的事那么多——功成名就,作品大卖,还有爱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但他知道,心里一直有个黑洞,可以把一切快乐和幸福都吸进去,像是如影随形的“幽灵”,60岁了,他决定豁出去一次,面对内心那个不敢直视的深渊,把最深处的惨不忍睹和不堪回首全部挖出来,那么也许,他可以驱走那个“幽灵”。
麦家。摄影/本刊记者 王刚
隔壁痛哭的人
2023年夏日,距离杭州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寺院里,一个房客对相邻而居的人感到好奇,他忍不住向前台服务员打听:“我隔壁住着个什么人啊?不知道为什么,昨晚上我听到他在痛哭。”
住在隔壁的正是麦家,早饭时,服务员来问候,他自己很惊讶:“我不知道啊,没有印象。”服务员又问:“那你是不是做梦了?”“我很清楚自己没有做梦。”回忆起当时,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因为那天晚上,我通宵未眠,一直在写,写作已经进入最亢奋的状态。”
情绪如此失控,在麦家长达四十年的写作中,还是第一次。以往也有写到鼻子发酸的时候,站起来走走,喝杯茶,情绪自然就过去了。这一次如此忘乎所以,说起来他感觉不好意思,甚至不堪,毕竟一把年纪的人了,还为写一本书泪流满面、失声痛哭,会让人感觉,这人挺脆弱的,而且,会不会是无病呻吟?麦家一向不是个自我的人,他在乎别人的看法,担心被人指责。幼时父亲因为一句玩笑话被打成右派加反革命,致使他在被欺辱、被唾弃、被孤立中度过整个童年和少年,从此,敏感和自卑长在他的身体里,即便获得诸多荣誉和名气的今天,他也不喜欢和生人打交道,紧张、拘谨才是常态。已经与他颇为熟识的朋友好奇地问《中国新闻周刊》:“谈起作品他居然这么健谈吗?平时聚会,他话很少的。”
那么思考一下,这次失控到底是怎么了?他觉得大概因为自己正在老去,无论身体的肌肉还是内心的“肌肉”都在流失,控制能力自然消退。但他也感到欣慰,因为,这会不会说明,《人间信》前所未有地探到了心底最深处,那些最痛楚的悲苦,一旦被唤醒,就崩溃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把这视为一次难得的机会,选择不去克制,让那些积压多年的情绪释放出来。在寺庙的那次情绪失控他确实已经忘我,但是有两次痛哭,麦家能记得。其中一次是写到早已与家庭决裂的蒋富春离家参军,小妹不知从哪得来消息,赶来送行,蒋富春故意躲避不见,她在人群中寻着,找着,直到火车开动,“一个人一直在持久地跑着、追着、望着”,隔着文字,眼看小妹“彻头彻尾透着一身风卷残云的悲凉和凄惨”,麦家泣不成声。笔下的人,活了过来,变成了他的亲人,盛放他真实的感情。
麦家没有小妹,但他有和蒋富春一样的罪与罚。幼年无以自拔的苦难里,被人欺负、辱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挨揍到鼻青脸肿,看到提着扁担赶来的父亲,以为有了依靠,等待收获一个温暖的怀抱,结果等来的是劈到脸上的巴掌和挥过来的扁担。之所以被歧视、被时代抛弃,起因本也是父亲。一模一样的情节被腾挪到书中,书里的“我”跌入深谷,在心里咒怨着:“父亲,我恨!恨你!咒你死!”书外的麦家,与父亲决裂二十年,从故乡“逃离”,等他想再叫一声爹时,父亲已患阿尔茨海默病,直到去世,再未认出他。
麦家切开了心中最幽暗的角落,拉出了那个让他感到羞愧的自己。这是他写《人间信》的初衷——对自己的过往做一次清算。清算的欲望一直有,过去大概因为年龄的原因,内心还不够坚韧,文学能力也还不足够强大,让他不敢触及内心最脆弱的部分。如今60岁了,年龄让人肌肉流失,却也带来看待世事的老辣。
还有五年前出版的《人生海海》,那被视为麦家的转型之作。经历了《风语》和《刀尖》两部他视为失败的作品后,当麦家再提笔,他与旧日题材彻底告别,把目光转向童年和乡村,与惊险刺激的谍战相比,这无疑不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人生海海》发行至今,销量超过350万册,豆瓣评分8.0。
《人生海海》的成功也给了麦家一些力量和胆识,原来读者并不仅仅是来看故事的,他们愿意看到作家的内心。麦家知道自己擅长写故事,《风声》里密室“捉鬼”的悬疑,《暗算》中诡谲莫测的迷阵都曾牢牢吸引读者并被影视剧改编了一次又一次。但这回,既然是要清算,要剖开内心,从动笔那刻起,麦家就想好了,抛弃故事,至少故事和情节是次要的,被他抑制,甚至剪碎。
出版社的编辑直到看完《人间信》的上卷,还琢磨不透,故事到底要往哪讲,真正的主角是谁。故事上卷好像散文,随着作家的视角在村庄里流动,早逝的爷爷、生死未卜的奶奶、“潦坯”父亲、隐忍一生的母亲、阿山道士、红房子……他们一起建构了特殊时代里一个南方山村的人情百态。正是在这里,映现出这个世界的幽暗和人性的复杂,当伤痕累累的“我”终于摆脱家庭束缚,向新生活驶去,撕裂、背叛和伤痛的过去却始终如影随形,时时惊扰和牵绊着日后的人生。
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同样是写故乡,“这本书是站在《人生海海》肩膀上写的,同时又是跪下来的。如果说《人生海海》是与外部世界的和解,《人间信》就是我面对内心的深渊,前者是阳面,后者也许就是阴面”。
“一辈子,是阅读拯救了我”
麦家有过短暂的膨胀,影视剧热播带来市场追捧,曾催促着他三年写出100多集电视剧和四本书——分上下卷的《风语》和《刀尖》,但世俗的热闹还没真正温热他的自信时,就迅速“反咬”了一口,他很快发现,喧嚣里写的东西都缺乏好的质地,麦家更彻底地退回到了不安和谨慎里。
麦家是个大器晚成的人,1986年开始写作,2002年38岁才出版了第一本书《解密》。《解密》的出版历尽波折,遭遇17次退稿,那时没有名气,作品打回来就反复修改,前前后后共写了121万字,最终发表只有21万字,几乎耗掉了他整个青春,足足花了11年。十几年的折腾加深他的自卑,但也磨炼人,他现在庆幸没有年少成名,因为那样很可能有缺陷,有破绽,这么跌跌撞撞从“石头缝”里挤出来,根基打得还算扎实。
文学之门打开得如此艰难,换作别人也许就算了,但麦家一直放不下,文学对于他不仅仅是爱好,还算是救赎。
1964年出生的麦家,成长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在杭州郊县富阳一个名叫蒋家村的小山村里,麦家童年最初的记忆,与数不尽的批斗和打压相交织。长达五六年时间,他反复做一个梦,梦到一只五彩斑斓的大鸟,铺天盖地飞过来,把他叼走,带他脱离充满窒息和苦闷的生活。
这只“大鸟”真的出现了。12岁那年,麦家和家人去名叫“阿牛”的郎中家里拜年,在阿牛家的土灶柴火堆里,无意发现了一本书,封面尚在,但书后缺了十几页。这是本残破的《林海雪原》,阿牛从街上捡来的,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引火。大人们在客房聊天,麦家无聊,只好翻翻看,却不料,在灶房里看着了迷,连吃饭的时候也不肯放下,阿牛说“书送你了,你赶紧吃饭,书你拿回家去”。
读这本书以前,他想当然地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像村子里的人一样,粗糙地生活。书中的世界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原来有一个地方是这样的生活,和自己家乡的差别是如此之大,这让他荒芜的世界里冒出了一点绿意。之后整整一年,书中的人物、地点等都被他来回抄写,甚至于全篇都抄写下来,他变着法子与书“纠缠在一起”。
后来,麦家是高中时期整个学校借书借得最多的人,军校毕业,他又是单位里“在芒果树下读诗的神经病”。他说:“一辈子,是阅读拯救了我。”很多年后,他开书吧“麦家理想谷”,门口写着“读书就是回家”。而写作,成为他情绪和交流需求的出口。被孤立的童年,他把恐惧、屈辱和苦涩不安全部发泄在日记里,一写就是十几年,写作几乎变成了生理需求。直到如今,如果哪天没读点东西再写东西,他就感觉没着没落。写作疏解了他,内心中所有蛮横、暴力、无理的力量,都收归于平和。
也许是这个原因,他把文学视为整个生命的支撑。曾经迷失自我而拿出的作品,被他不留情地称为“垃圾”,在央视的节目公开请读者原谅,“自己把那么一部破绽百出的书交付你”。
再写《人生海海》,头上悬着一个警告,他要求自己每天只写500字,有时候写得顺,一上午就有1000字,那下午就删去一半,他怕了,怕自己一不留神,手又滑掉。创作《人间信》松弛了不少,不再要求每天的字数,但一折腾仍是五年,和《人生海海》的写作时长一样。
虚荣心吹起的气球被戳破后,对文字的敬畏钉在了心里。“我觉得我不是靠才华写作的,没那么多才华,不像有些作家很自信,我是一个内心自卑的写作者。”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几年,麦家几乎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早上四五点就起床,上午写作,中午1点吃饭,饭后小睡,下午4点锻炼身体,晚上阅读,以历史传记和哲学著作为主,尽量不在晚上看小说,因为睡眠不好,只要稍微兴奋就睡不着觉,即便如此规律小心,每晚也还是需要吃安眠药。
锻炼身体,好好睡觉,都是为了尽量把写作状态调整好,麦家的创作欲是丰盛的,可是出口很窄。他羡慕那些坐下来马上就能写,写出来的东西改一两遍自己就很满意的作者,他不行,“说不好听点,特别娇气”,像调收音机一样,必须调到那个“静水深流”的频道。
每天早饭后,麦家会散步半小时,那半小时里,始终是焦虑不安的。孩子早饭后去上学,也尽量欢欢喜喜地送他们出门,不要有事影响情绪,才能安稳地坐到电脑前。状态好就写得顺,状态不好,可能坐三五个小时,也只写出几十字,最后又删掉,也有过一整天,一个字也写不出。
所以,麦家快不起来,不断推翻,不断重来,近乎洁癖地对待每一句话。他感觉自己写一本书,好像在“爬”一样,但是这种“爬”让他心安。他已经坦然接受,岁月的流逝没让他长出写作的速度,只长出了年纪。
这样探入内心,又“爬”出来的《人间信》,语言的味道似乎变了。年龄相仿的作家格非是第一批读者,他的评价是,《人间信》的语言,松弛又精准。麦家觉得,这可能是水到渠成,一个人上了岁数,内部变得越来越细腻,也柔软,如果是个作家,就可以对人的情感更加摸高或探深。回看以前的作品,他承认情节和语言有时候有矛盾,为了推动情节,有些语言必须提快速度,速度提快了,自然就松弛不下来。现在这个岁数,也该“熟能生巧”了,如果还能有些自我的突破和改变,是挺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麦家新作 《人间信》。
在挣扎中站起来
“奶奶眼睛倏地亮了一下,响亮说:‘蒋富春!’旋即光亮熄灭,目光散开”,在《人间信》的结尾,“我”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奶奶,只是她已经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见任何人都是两句话:“你吃饭没有?”或者“你是谁啊?”
要是能清醒一小会儿,哪怕几分钟,听听“我”的忏悔和思念该多好,可是命运没有给机会。“悲痛把我废掉了……我哭着,走着,冲着,越哭越响”,“呜啊——呜啦——”这是书里蒋富春的哭声,也是书外麦家的哭声。结局处蒋富春与奶奶的重逢,是麦家书写中另一次失声痛哭。麦家体会过这种折磨。
父亲晚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像是对麦家的惩罚。病症抹杀掉父亲的记忆,使麦家内心的挣扎再也没有尽头。父亲偶现的清明时刻,很多亲友赶上过,唯独麦家没有,直到父亲去世,在他心里想象过无数次的忏悔、安慰,哪怕是一个父子间彼此释怀的拥抱也没有发生。误会消散,多年后和解的完美结局,没有出现在现实里。
2021年,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出殡那天,全村人来送行,因为她是村里的“活菩萨”。同样在特殊的年代被村子伤害,母亲却早已原谅了他们。正是父亲去世后,与母亲一起居住的半年,麦家得到宽慰,修复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也修复了和童年的关系,有了《人生海海》,进而又决定,与过去彻底做个清算。
《人间信》完成后,麦家感觉整个人轻盈了不少,不再为过去所累,就是放过自己,从困苦中走出来。他开玩笑说,说不定下次可以写写爱情。他已经开始创作新东西,只不过还没太多轮廓,先把零星的思绪记下来,也许写着写着,像乐高一样,零件就可以拼出骨架。
2018年辞去浙江省作协主席职务以后,社会活动已经精减到最少,他与外界连接的通道,一是“麦家理想谷”,说是书吧,其实咖啡和茶免费,他觉得,书籍拯救过自己,那么说不定也有和自己相似的年轻人,就可以到这来,书吧也不大,他养得起。他没事就来“理想谷”转一圈,隔着窗户看到里面哪怕有一个人,他也高兴。另一个是他的公众号“麦家陪你读书”,分享他日常看的书,内容包罗万象,不久前,还推荐过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推送后面动辄就是上百条留言,他常翻着看,就像和书友聊天一样。
“理想谷”开了11年,线上的“理想谷”——“麦家陪你读书”也有7年了。当世界翻天覆地的时候,麦家成了一个不变的人。有人说他提前好几年就过上了老年生活,他觉得没问题,而且很向往这种生活,他已经准备好,成为一个老人。年轻的时候总想着怎么能得到更多,现在这个年纪,得到太多反而会不安,常常想着给出去点什么了。如果说“理想谷”和“陪你读书”是“给”,那么新书,他希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
斩断与噩梦的牵连,与过去和解,总是漫长而艰难,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深渊。麦家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人,赶上特殊时代,童年不幸,内心倍遭蹂躏和歧视,“我的深渊比别人肯定要更深”。而命运不仅是承受,还要奋力过招。麦家希望自己先带个头,直面心中最屈辱、最恐惧的深渊,那么也许读到书的人可以获得一点勇气,那些和自己一样被过往和缺憾困住的人,可以和他一起,在挣扎中站起来。
发于2024.6.3总第1142期《中国新闻周刊》
杂志
杂志标题:麦家:直视内心的深渊
记者:李静
#麦家
#第一
#第一次
#一次
#讲述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法医秦明新作:以悬疑小说讲述亲子关系
0
6329
写手发布
2023-07-25
休闲分享
第一天来报道一下
1
5968
yyukkll
2023-07-26
媒体约稿
【百态人生】七猫男频第一人称文征稿
0
4367
1断翼天使1
2023-09-01
休闲分享
新人第一天
1
3966
李慕白321
2023-09-09
写作交流
我在起点的第一本精品书,回顾创作和投稿的全过程
0
3231
蔴沧叶
2023-11-13
文化新闻
莫言与于和伟的第一次见面,撞出了什么样的火花?
0
3828
写手发布
2023-11-21
媒体约稿
300元/篇 | 网易邀您讲述2023年牵动人心的那些事
0
2449
通痛、
2023-11-27
媒体约稿
「七猫中文网」女频第一人称主题征文来啦
0
2163
313061067
2024-01-18
媒体约稿
纵横女生网“第一人称”中短篇征文【虐恋情深】
0
2176
2336
2024-04-20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评论列表
(1)
作者推荐
网飞版三体演员公布!艾莎确定出演,网友:背景还是中国吗
为什么读了不少网文和文学作品,却依然无法构思故事?
我国网文作家超过2200万,90后已成创作中坚
写文章有哪些实用的技巧?
晋江文学城起诉追书神器侵权传播《知否》,获赔10余万元
阿乙:小说一定有比真实更富于魅力的地方
刻意练习:网文认知训练
《庆余年2》被指换人:肖战郭麒麟离开,费启鸣可能演范思辙
想知道我的写作有哪些硬伤?
疯读编辑如昔:免费小说是怎样的?网文爽点如何写?
话题
他们所提供的稿酬颇低!
金七猫奖得主:以非遗为舟,在现实题材中疗愈与成长
网文大神“杀虫队队员”现场签名排长队:一场打破常规的网络文学
4
七猫征文大赛颁出112万奖金,非遗题材作品斩获金奖
5
112万元奖金投向现实题材,1.5亿元投入微短剧,上海头部网文平台
6
15年了,为何中国科幻,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