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李陀: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手机社会”的挑战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18-11-16 17:54:45
1579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我希望大家看看我的新书《无名指》,我看豆瓣有人评论说我,80多岁还写什么小说啊,这个有点太过分了,80多岁写小说的人太多了,这个也值得指责吗?!”听到李陀这番话,现场的年轻人都乐了。
11月10日,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四十年来中国时代变迁中的思想立场”沙龙上,和年轻的读者们畅所欲言,甚至唇枪舌剑。作为文化批评家,李陀对手机社会、“文学工业”、知识分子遭遇的挑战等议题不吐不快。有观众提问,怀疑是不是正确的药方,李陀坚定地说,“怀疑是世界发展的变化的前提,否则这个世界就是一潭死水,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首先是怀疑,然后再肯定。” 他在现场针锋相对地回应读者:“你们首先是肯定世界,我首先是怀疑的。你要是什么东西都先肯定,其实我们就没有办法讨论。”
“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掉入了消费主义的时间里”
李陀认为现在的社会可以被称作“手机社会”,它的主要影响是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他描述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里,几个朋友聚餐,却几乎不说话,各自刷手机,且称他们这种行为是“尊重食物”。“我看我们现在更尊重手机(而不是人)。”李陀笑称。也就是说,手机其实构成了另一个空间,人们都在那个无限开阔的空间里生活,“结果就是真正的日常生活不那么重要了,网络世界的日常成了主要的生活。”李陀继续说,人们的肉身在一个空间里,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而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李陀认为兹事体大,因为我们熟悉的时间秩序性、空间性在被破坏。他进一步指出,人对空间、时间的感受都在变化,“时间不再是连续的,比如说年轻人不知道金庸,不知道王小波,不知道韩寒(以及背后代表的时间),而是只接受当下手机给他的时间……”
对李陀而言,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文化的民主化(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他回溯了19世纪那个文化仍然具有阶层属性的世纪。他说:“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休闲娱乐是少数人的特权。如果看19世纪的小说,那个时候旅游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高等教育还有读博士也是上层阶级的事情,文学写作也是贵族的事情。”但是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这一切都平民化普及化了,至少成了中产阶级和富人共享的一个文化特权。这也是文化民主化的积极一面,譬如文化面前人人平等、网络世界的写作平等。
李陀更忧心文化大众化的后果,即文化消费主义的泛滥。在二战以后,特别是在全球化以后,“文化的民主被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给利用了。”李陀认为消费主义模糊了经济和文化的边界,每一种文化都成了商品。而这一切,中国比美国走得还彻底。类似于电影背后的文化工业化,李陀觉得中国也已经出现“文学工业”。“现在中国开始出现了文学工业。就是一条龙,写作的管写作,编辑的管编辑,
出版
的管出版。小说写作也开始像电影制作那样被生产化。”李陀说。
李陀描述了这个场景,他指出:“生活已经完全被扭曲,不知不觉的我们就掉入了消费主义的时间里。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变得有一种非人性质。因为我们自己现在被消费了,不是我们在消费手机,是手机在消费我们。”
手机社会和消费主义把人变成孤岛
北京社科院文化所副研究员季剑青进一步推进了李陀的看法,他觉得“手机社会”使争论越来越不可能,因为大家都安于自己的那一套知识、价值。而现在整个体制和新科技都在鼓励这样一种消费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去亚马逊、京东上买书,可以根据自己的趣味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很快给你推荐相关的书,整个用大数据作为支撑会牵引你的趣味,不是挑战你的趣味,相对会引导你在舒适区里面生活,推荐给你的书永远是你喜欢看的,永远不是新的挑战,这是消费主义的逻辑。”
季剑青说:“消费主义制造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制造了互不接触、互不交流的小群落。有的群以前还吵架,现在也不争论了,这是由于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逻辑里了。”他认为,消费主义时代文化的整个界限在消失,趣味高低的观念越来越淡化。他说:“一个一个小群落之间没有谁比谁高,我跟一帮朋友天天讨论网络小说,你天天讨论19世纪的作品,我们是不同的圈子,没有高低但是有界限,就是说你的圈子跟我的价值是不可通越,不可交流的,这个界限是在不断地形成,而且不断地固化,消费主义在不断地帮助固化这样的界限。”
季剑青还指出了手机社会造成的语境坍塌问题。这指的是一旦商品变成一个焦点的时候,整个生产过程都被忽略,信息实际上脱离了语境。譬如,一个朋友圈的用户,他每天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帮助确立一个形象,但是这些信息背后的语境是缺失的,谁也不知道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在学术领域也一样,就是这些作为终端呈现的信息,后面的网络生产知识产品的过程,就跟消费的商品一样,生产、运输的过程,整个图景是消失的。
手机社会造成知识分子的大众化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张翔觉得,李陀的小说《无名指》是对不同年龄层的知识分子的某种敏锐观察,“他抓住了当代社会虚无感的问题。”在这场沙龙上,李陀也围绕他对知识分子的观察分享了看法。
李陀认为,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被这么彻底改造的时候,知识分子再没有曾经的优越性了,这是因为系统的知识在零散的信息面前毫无优势了。过去知识会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是在“手机社会”里人们不是靠知识,而是靠信息来接触世界的。李陀觉得,很多知识分子现在都败下阵来自觉进入“手机社会”了。“他的学术搞得马马虎虎,书写得乱七八糟,看学术稿子、论文都是在手机上看,能看仔细吗?”李陀批评道。他也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峻,因为知识的品格和知识分子的身份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手机社会”改造我们所有的文化,尤其是改造我们知识分子,也改造我们知识分子本人。
在座的其他三位知识分子也同意李陀的看法,他们都很关心:在今天这样一个手机时代、技术时代,知识分子如何保持反思,如何适应变化?
李陀觉得另一个严峻问题是,我们很难形成一种有效的描述社会整体状况的话语,因为每个分众都有自己小小的亚话语,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一套词汇。而知识分子越来越无法对社会总体问题提出挑战、质疑,或者是提出大的话语。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建树说,今天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大众的一部分。但这个情况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也更高了,不止是在情感上共情,还要进入别人的趣味和价值体系。“但这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可能会变得有越来越大的挑战。”他认为分众化和亚文化群落作为年轻人很重要的文化形态,包括电子竞技、游戏、科幻、网络小说等都需要很专业的知识,对知识也是提出很大的挑战。“不同的知识群落都自己有一套独有的文化符号,不是很开放的,知识分子能不能被接纳都是一个问题。”孟建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李陀也以抖音直播为例说明知识分子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裂。他说,二、三线城市和县级城市的青年支持直播,而知识分子觉得(直播)是垃圾。
有反思力才称得上知识分子
李陀说,他不认同刘慈欣最近演讲中提出的人类最宝贵的是想象力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特征是反思,因为只有人能反思,其他任何生物是不可能反思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反思。只有掌握了知识且认识到知识是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批评渠道的人,才是一个有反思能力的人。如果没有知识的话,是不可能深刻反思的,“我推荐年轻的朋友读一本书,不好看,但是我们咬着牙看,就是《罪与罚》。这个小说很典型,一个知识分子,如果有反思能力,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且是一个能拯救人类的人,能把我们从日常生活实践当中被消费主义引导走向一个泥沼,使我们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自觉的境地里被拯救出来的这种可能性。”李陀说。
李陀和季剑青都认为,知识分子除了反思自己,也需要走出舒适区,看看其他圈子在讨论什么。正如季剑青的比喻:“如果一个个小的圈子群落是一片孤岛,我们有没有可能去看看孤岛下面的海洋,它下面的潜流,我相信是有联系的,不是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一个的群落,但是内在形成的机制,包括跟消费主义的逻辑,怎么在这个海洋里存在?有没有办法去探索更广阔的海洋。”
消费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需要知识分子去重新介入。“我们通过这个消费者来界定我们自己,界定我们的身份,界定我们的地位,我们不会关心这个生产过程,就是生产和消费现在完全是割裂的,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环节有无数环节完全不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内。我们要越过很多的环节才能把这个图景建立起来。” 他觉得知识分子更大的挑战是跳出终端,把整个图景建立起来,他这些通道,从生产到消费这些环节,什么样的机制,什么样的力量在里面作用,谁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对手机时代知识分子非常大的挑战,要不然我们都变成手机时代的奴隶吧。”季剑青说。
季剑青举例说,“有个文章讲一个日本人喜欢吃鱼,这些鱼都是消费品,根本看不到整个的鱼肉,都是加工好直接给到消费者,这是日常生活方式。然后他就想了解这个鱼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鱼是怎么变成产品的?他就去做人类学的调查,最后他追踪到印度尼西亚,他到印度尼西亚调查,然后他把整个鱼在海洋里面的生活,在运输、生产、消毒,经过很多环节变成在日本市场所购买到的鱼产品,整个环节弄清楚以后,对他的知识、视野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季剑青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多从事这样的工作和研究。
在沙龙的问答环节,一个历史系“95后”学生提问,“我很认同老师的批判性这种说法,但是我做新媒体互联网的同学认为我很落后,说我以后就很难有钱赚,工作也不好找。”李陀回答说,“我觉得很难过,我被认为是老保守我可以认可,但是你也被认为是保守,这就显出问题在哪儿了。”李陀继续说,重点不是说保守不保守,关键是这些议题可以得到讨论和争论。来源:澎湃新闻
#李陀
#知识
#知识分子
#如何
#面对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写作交流
如何给读者放钩子?增强期待感!
0
2024
平反而知足常乐
2024-03-19
写作交流
如何描写“隐忍又自虐”的桥段
0
1621
313061067
2024-03-21
写作交流
如何设计出好剧情,以及怎样判断细纲的好坏?
0
1826
ljl7575
2024-04-12
写作交流
什么是循环爽点、情绪爽点?如何运用并提升小说质量?
0
2126
547218
2024-04-16
写作交流
余秋雨:如何训练语言表述能力?
0
2068
无敌娜娜无敌
2024-05-06
文化新闻
《庆余年》爆火背后的“猫腻”:如何成就网文界“大宗师”?
0
2893
写手发布
2024-06-05
写作交流
如何“头脑风暴”情节和点子?
0
2073
陌路微笑
2024-06-21
原创文学
人的成长如同一棵树,要面对现实的残酷,历经风雨洗礼
0
1054
笑看风云123
2024-06-27
文化新闻
如何做透一个小众书市场?这个品牌用10年来回答
0
2514
写手发布
2024-07-05
写作交流
速通流程攻略,新人如何赚网文的第一桶金
0
2887
neisalaan
2024-07-1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科幻动画《爱,死亡和机器人》5月15日回归,官方唯一授权原著小
当直播带货也在走衰,图书行业能往何处去
喜马拉雅“卖身”传闻背后,有声书能否迎来市场终局?
4
复制的写作——迟子建创作局限论
5
番茄短故事三重暴击「千字炼金」激励计划上线
6
《淮水竹亭》热播,中式美学又赢了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