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娱乐休闲区
›
文化新闻
›
网友抱怨“读不懂”“文学格斗”是谁的胜利 ...
返回列表
网友抱怨“读不懂”“文学格斗”是谁的胜利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12-22 22: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由“鲤”“腾讯大家”“理想国”联合主办的匿名作家计划,自2018年5月底正式启动以来,以每期“7位匿名作家+1位踢馆作家”的方式,将35篇优秀的匿名小说在网络公开,交予读者评判。每期作品以匿名的方式,交给化名为“韦小宝”“唐璜”等文学人物的初评评委,评选出11位入围作家长名单。随后,该名单交由小说家苏童、毕飞宇、格非组成的终评评审团,最终,他们从中选出6篇作为决选作品。
12月15日,三位评委带最终评选出的6部作品进入评审密室,展开第三轮关于首奖获胜者的选拔。此次评选采用“开放式”,即用全程直播的形式,评委密室中所有对于小说的分析、作家的猜测,甚至风格争执都被实时公开。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匿名作家011号郑执凭借作品《仙症》,获得匿名作家计划的首奖。
历时7个月的“匿名作家计划”终于揭晓,除阎连科的《信徒》和路内的《巨猿》较易猜中,其他均让人跌破眼镜。
匈牙利作家、《宁静海》的作者巴尔提斯·阿提拉曾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用笔名,如果读者以笔名称呼他,他会感到非常别扭,俨然自我已经分裂。
事实上,作家总是喜欢使用笔名:鲁迅至少有115个笔名,沈从文至少有43个笔名,胡适亦有40多个笔名。
后人常以实用来解释“作家多笔名”现象,但以鲁迅为例,即使在相对宽松时,他也同时操作多个笔名,并试图为其赋予“个性”:有的用来战斗,有的用来正论,有的只写闲文……
多笔名,体现了人性的基本事实:我们都是多角色的,我们在不断切换中生存。
“匿名作家计划”的价值在于,为作家们赋予了新角色——“文学格斗”者。
匿名计划不是娱乐节目
“匿名”创造了游戏性,似与娱乐节目同调,却有本质不同。
娱乐节目(如《蒙面唱将》等)会尽最大努力降低原创因素,以使评判简单化,让普通观众产生“我也可以把握”的错觉。
总之,看看歌手的音色、旋律、节奏、能否飙高音乃至颜值等,只需几分钟,便足以下断语。其结果是,节目的品质不断下滑。
音乐本非竞技,听者各有喜好。但现代人从7岁起便接受学校的集中规训,此后10多年间,必须经历无数次考试,则他的感觉系统自然会被驯服,坚信一切都能通过考试衡量,都能打出具体分数来。
事实是,PK已成现代人的“亚本能”。
“匿名作家计划”有趣,在于它既顺从了“亚本能”,又保留了足够的空间——标准更开放,节奏更宽松,评判更多元……它依然是一个专业本位的计划。
其实,当代作家大多是通过PK成长起来的,只有经过
杂志
社或
出版
社的文学编辑们的筛选,作品才能与读者见面。只是在过去,这一PK过程不对外公开,更易落入“小圈子误区”。
所谓“小圈子误区”,是指专业人员在集体决策中,常出现误判的现象。因为支撑决策的不只有专业因素,还有博弈因素——当两名评委意见相左时,表达更强烈、立场更坚定的一方总能胜出。并不是他的判断更正确,而是他情绪拉票能力更强。问题在于,被拉票的评委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意见被绑架。
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在封闭决策中,随着博弈次数增加,最终都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对此,最好的应对之道是增加决策透明度。
“匿名作家计划”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相当于将传统文学编辑的筛选过程公开化。
它们代表了当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
从结果看,入选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长名单的11篇作品均属精品,呈现出当代专业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
这些作品的专业度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达现代情绪,能被世界各国的读者所理解。
不论是《海雾》(作者班宇)的青春感伤,还是《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作者叶扬)的无奈,乃至《巨猿》(作者路内)中深刻的孤独,都带宿命意味,它们紧紧地包括着现代人,不可挣脱,无法超越。更恐怖的是:越清晰地看到它们,就越会被它们套牢。
凡此种种,都是现代人所遭遇的心灵创伤:现代性唤醒了自我,却又强迫自我接受格式化,并在格式化中泯灭。
这种现代经验是舶来的写作传统,随着社会发展,如今中国作家们已能很好地驾驭它。
在今天,小说无需再负担唤醒读者、指引方向的义务,但它需要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气质。它至少要告诉读者,还有哪些看世界的新角度。
11篇小说,恰好提供了11个新角度。
其次,它们都是复杂小说,而非简单小说。
读一篇小说,犹如经历一次人生,则好小说能让这次人生更丰富、更生动,遂有复杂小说与简单小说的分野。
简单小说专注于纪事本末,以完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串联为能事,只能靠简单的类型人物赚取泪水。简单小说将培育出单向度的人:他们坚信一切皆合理,处处以对错、善恶等二元对立的角度看问题。
复杂小说则专注于表达复杂经验。
以本次计划获奖作品《仙症》(作者郑执)为例,只有1.8万字,却浓缩了精神病患者王战团曲折的一生。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不仅达成文本极简,且将常态经验与神秘经验融会贯通,使小说像人生一样饱含辛酸,却又不可言说。
其三,诗化的细节处理。
令人惊讶的是,入围小说均带有诗意小说的色彩。
《海雾》的首句是:“去野海要绕过那一趟狭长的铁栅,前几年是不必这样做的,低矮的树丛里有一道坦途,看海的人们从这条路上走过去,潮湿的尘土散落在脚踝上,再任由海水冲刷干净。”
《信徒》(作者阎连科)的首句是:“初若地看见了天,天见到了地,这一发现和相遇,世界与原有,就不再样一样一了。”
《卜马尾》(作者马伯庸)的首句是:“琴德木尼的小马驹丢了。那是一匹纯青色的小母马,浑身一点杂毛也没有,只有四个蹄子是白色的,远远望去好像蔚蓝天空下的四只羊羔。”
凡此种种,均见匠心。
为什么网友抱怨读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的参赛作品,不少网友抱怨“看不懂”。
在高度专业化时代,写小说已成“手艺活”,只靠感觉,普通读者已难准确把握小说。
“写作手艺”浮现的条件是:写作市场上存在大量“行活”,正是与它们相对照,才形成了写作的“工艺标准”,只有沿着这个“工艺标准”来阅读,才能明白专业作家们的功力与匠心体现在哪里。
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采用了“文学格斗”模式,参赛作家们争相炫技,使之成为当代小说技法的大PK,客观上加大了“看懂”的难度。
毕竟,普通读者的小说阅读经验是有限的,他们没有义务站在世界小说发展的大背景下看问题,他们希望小说表达身边的经验,能满足娱乐需求,这无可厚非。
如果从读者的标准看问题,就会发现,入围的11篇小说也有短板,即:展现生活面相对狭窄。
几乎所有作品都没考虑小说主人公的生计问题,他们就像来自彼岸的空降兵,无需经历日常的焦虑、恐慌、嫉妒和堕落,只为形而上的问题烦恼。不靠生活驱动情节,只能过多依赖突然的疾病、死亡、爱情等。这就构成了彼此重复的问题:11篇小说堪称血债累累,好几位作家亲手杀死了主人公。死亡是陌生经验,其强烈的刺激性确实可以震撼读者,但只能一次性成功,随着不断重复,读者将变得越来越麻木。当然,不能用“读不懂”来指责作家,但一提严肃文学,便必须远离日常经验,也是另一种拧巴,说明我们依然未能尽除严肃文学中的虚伪成分。
是什么让严肃文学掺入虚伪
推敲专业写作的“工艺标准”,会发现它背后隐藏着现代主义的误会史。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踏上开放之路不久,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轰动一时,是为“新时期文学”中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
《你别无选择》的语言、情绪、故事契合“黑色幽默”,但在气质却完全不同。《你别无选择》总是俯视苍生、高高在上,这与“黑色幽默”的平民立场并不同调。
在当时,现代经验、现代情绪远未普及,只是出于“别被世界文学发展大潮甩下”的焦虑,才将贵族意识、优越感、怨气等伪装成现代经验、现代情绪。在中国作家模仿现代小说,更多是为了争胜,而非内生需求。
这种误会颇有传统。
从近代文学起,作家们便假设西方小说更高级,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教化民众、普及科学的任务,我们必须割断自己的传统,将别人“优秀的东西”嫁接过来。
这个“嫁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小说的主人公们也开始哲学思考,并为此承受心灵痛苦。可事实是,有多少人真是这么生活的?在我们的传统中,有多少人会在心中虚拟出一个上帝,天天向它倾诉?
现当代文学已出现了读者与专业创作分离的倾向,随着现代主义小说进入,我们小说的主人公也开始发疯、生病、怪诞和死亡,猛甩哲理反思,毫不考虑医保、失业、养儿负担等,进一步拉大了小说创作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也许,小说的“工艺标准”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以避免在将来的“文学格斗”中,“魔幻现实主义”一家独大。
“文学格斗”只是表象
第一届“匿名作家计划”踏出小圈子,交出一张完美的答卷:对于想“阅读升级”的读者来说,入围长名单的11篇小说均自带金线,完全读下来,对理解小说是什么、什么才是好小说等,会有极大帮助。
文学杂志的编辑部是个小圈子,其实,小说创作也是个小圈子。
写小说的人很多,但专业作家不多,靠作品养活自己的专业作家更少。小圈子的弊端在于:大家秉持相同的标准,很难意识到系统性问题的存在。特别是这个圈子较少遭遇市场化的检验,未建立与普通读者交流的稳定渠道。
小说不应讨好读者,但也不能无视读者,踏出圈子,才有创造力。这不能靠几个口号、几条命令,要靠“匿名作家计划”这样的系统性推动。
但愿,未来的“匿名作家计划”能面向更多的读者和写作者,能有更灵活的形式,能有更大的号召力。“文学格斗”只是表象,其核心在打破严肃小说写作的封闭状态,真正将作家和读者沟通起来。既提升专业创作,又能完成读者教育。来源:北京青年报 | 唐山
标签:
网友
抱怨
不懂
文学
格斗
TA的其他文章
商务印书馆评出2017“十大好书”
我和精英之间 隔了几个知识付费产品
网络文学走向“付费+免费”双核时代
阿耐网文改编剧集《都挺好》今日开播
中国硬核科幻电影元年,真的到来了吗
小主子&加菲不会飞:又一对创作姐妹花在网文圈绽放
随侯珠:创作10年,在爱情小说中写出生活的味道
叶兆言:写文章的乐趣在于两种气质
相关帖子
•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
50-80元/千字 | 「瞳日文学网」最新约稿
•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
《中国校园文学》专刊征稿
•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
500元起/篇 | 「传记文学」杂志主题征稿
•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2024年最新约稿函
•
《传记文学》杂志,全国征稿
•
公众号【黄滩酱油】长期征集文学作品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