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风信子 于 2016-11-13 21:23 编辑
东晋徐陵作诗《鸳鸯赋》,其诗 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情常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后来黄庭坚亦有诗《题话睡鸭》,其诗云:“ 山鸡照镜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诚常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乍看起来,两首诗如出一辙,徐诗在前,黄诗在后,虽徐陵诗中描述的是鸳鸯,黄庭坚写的是野鸭,然而两首诗在体裁,音韵和词的构成来看,黄诗似有模仿,抄袭之嫌。 我们知道,古体诗(五言,七言,尤其是律诗)有这极为严格的声韵,节律,工仗和语言修辞的要求,用词的恰切,工仗和声韵诵读的朗朗上口,对成诗固然重要,但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却是古体诗词的核心所在。在上述两首诗中,徐诗的:“孤鸾照镜不成双”,描述的是一只顾影自怜的鸳鸯;而黄诗的:“孤鸾舞镜不作双”则是写一只失去伙伴,失去爱侣而孤独起舞的野鸭,从而为下句:“两凫相倚睡秋江”那种缠绵绯恻,温情脉脉的意境做了非常贴切的铺垫。用词方面,韵律方面看似相近,但黄诗在语词上略作调整,则达到了完全不同的诗意和寓意。所以,从追求诗的意境来讲,黄诗却是略胜一筹。 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洪迈后来在点评这两首诗时写道:“鲁直(黄庭坚字鲁直)之诗,全用徐语点化之,而末句尤为精工”。对黄庭坚这种大胆的“拿来主义”洪迈不仅没有大加挞伐,反而还极力推崇,可见古体诗词刻意追求的是意境上的表达,对词语的运用则是不拘一格的。借用,引用人家的妙语妙句以求点化,烘托自己所要表达的诗意,从而达到更高的诗词美学境界,这也许就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典应用吧。 三国时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曾一字不改的将《诗经。子衿》和《诗经。鹿鸣》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吹瑟鼓笙”写进了他的诗中,但这并不影响《短歌行》的千年传诵,而且至今仍然还是那么脍炙人口。 由此看来,古体诗的词,韵,句,意,是一个整体,要融会贯通,却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