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诗评] 唐诗悟读

[复制链接]
丛林老狼 发表于 2016-12-24 18: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又名少连,字延清。有人说他是今山西汾阳人,也有人说他是今河南灵宝人。他是唐初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宋之问有口臭的毛病,所以武则天不提拔他做自己的近臣。宋之问不仅喜欢写诗,还喜欢抢别人的诗。据说,他曾经想把外甥刘希夷的名诗《代悲白头吟》据为己有。可是,刘希夷死活不答应。于是,他就用盛满土的口袋把刘希夷给活活压死了。《渡汉江》就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唐中宗神龙初年,宋之问被流放岭南。不久,他就从贬所逃回。这首诗就是他逃亡路上渡汉江时所作。

  自从被流放岭外,诗人就长久地未收到家信,不知道家中消息。从“经冬复历春”,不难看出他是长久地盼望着家信的。“近乡情更怯”,诗人著一“更”字,可知他在尚未“近乡”之前,就已经“情怯”了。那他为什么会“情怯”呢?既可能是怕别人知道他的罪犯身份,又可能是担心家人情况。然而,身在异乡,被认出的可能性不大,而担心家中情况也无益,所以,即便“情怯”,也不是很严重。可是,“近乡”之后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近乡”之人,既知道他的身份,又知道他家人的情况。于是,先前的两种担忧便陡然增强了。要想知道家人的情况,他就得“问来人”,而要问“来人”的话,自己的身份又很可能会被识破。因此,他才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然,这份“情怯”之中,还有怕听到家人突遭变故的恐惧心理。西方谚语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杜甫在《述怀》中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大概,对于家人的情况,诗人也抱着同样的心理,既想知道家人的消息,又怕是坏消息,反倒不如没有消息得好。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zhirong 发表于 2016-12-24 18: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祖籍安徽宣城,后迁居河南洛阳。刘长卿以善写律诗著名,尤其擅长五言律诗,被人奉为“五言长城”。据史书记载,他患有疝气,当时的女诗人李冶就曾拿他的这个隐疾开玩笑。唐德宗建中年间,他官终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所以他的诗集取名《刘随州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赏析:“日暮苍山远”是写日暮之际,诗人途程尚远;“天寒白屋贫”是写芙蓉山主人家中的境况。天色已晚,路程还很远,又刮着风雪,所以诗人便想找户人家投宿。恰巧“芙蓉山主人”家就在不远处,是个不错的投宿之地。

  有很多人认为,“风雪夜归人”中的那个“归人”就是指诗人。然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用一“归”字,可知这个“归人”不是诗人,而应该是芙蓉山主人。因为只有主人回家,才能用“归”字,才能说是“归人”,若是客人到别人家中去,怎么能用“归”字?又怎么能把自己说成是“归人”呢?因为主人不在家,所以诗人就径直进到主人家中,看到了主人家“白屋贫”。如果诗人是那个“归人”,他还没进主人的屋子,又怎么能知道主人家“白屋贫”呢?

  狗常与主人同行,僧皎然在《寻陆鸿渐不遇》一诗中说“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柴门闻犬吠”即是芙蓉山主人即将归来的预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唔西。迪西 发表于 2016-12-24 18: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他与柳宗元为文友,并称“刘柳”;晚岁又与白居易为诗友,合称“刘白”。刘禹锡的诗歌与为人都很豪放,于是白居易赠他“诗豪”的头衔。刘禹锡因为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到地方长达十年之久。十年后,他被调回中央,因为写诗讽刺权贵,又被贬到地方长达十四年。十四年后,他再次被调回中央,依旧写诗讽刺权贵。刘禹锡尤其擅长咏古诗。《石头城》《乌衣巷》《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是他的代表作。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赏析:《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边,依傍石头山而建。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在此筑城,储藏金银财宝与军用器械,并派兵戍守。三国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在南京建都,并将石头城视为重地,因此后人又以石头城作为南京的代称。因此,石头城的盛衰也可反映南京城的盛衰,甚至还可以反映六朝的盛衰。

  “山围故国周遭在”,可知“山”依旧;“潮打空城寂寞回”,又可知“潮”依旧;“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还可知“月”依旧。然而,“故国”与“空城”却都明明昭示着今日荒凉的石头城已经不是昔日繁华的石头城。在这首诗中,“国”用它的本意,是指城的意思。“山围故国周遭在”中的“故国”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故垒”意思相似。“故垒”是废弃的堡垒,而“故国”就是废弃的城池,也就是“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城”的意思。“潮打空城寂寞回”中,诗人用“寂寞”二字,表示石头城的今非昔比,就连潮水都能感觉得到,更何况是人呢?

  诗人运用石头城本身的变化(故国、空城)与石头城周围自然景物的不变(山依旧、潮依旧、月依旧),来表现石头城的今昔盛衰之变,并借石头城的今昔盛衰之变,表达出自己对南京以及六朝的无限今昔之感与盛衰之叹。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数字的时钟 发表于 2016-12-24 18: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不如意,后隐居不仕。《月夜》《春怨》是他的代表作。

  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同样是写夜色,刘方平这首《夜月》比张祜《金陵渡》更加细腻,更有咀嚼不尽的余味。同样是感情淡,孟浩然的诗几乎淡到没有味,咀嚼许久才能咂出一点淡味,而刘方平的这首《夜月》却是淡而有味,稍加咀嚼,便满口诗味。

  诗中“更深”二字领起全诗。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三更之后即谓之“更深”。夜深了,月亮西偏,只剩东半个院子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天上的北斗与南斗也斗转星移,改变了傍晚时的样子。夜虽已深,然而屋子里的人却还没有睡。我们从“今夜偏知春气暖”中“今夜偏知”可知,他(或她)的夜深不眠,并非只有“今夜”,而是从前很多个夜晚都“夜深不眠”。而“偏着今夜暖”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虫声新透绿窗纱”,是“虫声”透漏了春的消息。诗人在“虫声新透绿窗纱”中著一“新”字,可知以前的夜里并没有“虫声”,同时也进而从侧面证明在此之前的很多个夜晚,他(她)也同样是夜深不眠的。另外,“绿窗纱”还让我们想起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中的“芭蕉分绿与窗纱”。而且“透”字应用得也非常巧妙,仿佛能让我们感受到,“虫声”就是从窗纱的小孔中钻到香闺中来的。我们不禁要感叹:诗人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体会是多么细致入微啊!

  那他(或她)为什么夜深还不眠呢?是思念家乡,还是怀念情人?诗人一字未提,因此这首诗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内涵。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同青岛 发表于 2016-12-24 18: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早发白帝城》又名《下江陵》,写于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的三月。起初,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平定安史之乱的队伍,一心想着“为君谈笑静胡沙”。不料,李璘却别有用心,想趁机与太子李亨争夺皇位。结果,李璘在皇位争夺战中失败,也害得李白跟着受牵连,被唐肃宗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可是,当行至四川夔州的白帝城时,他得到被朝廷赦免的消息。于是,他便以愉快的心情,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

  白帝城建造在白帝山上,自然很高。诗人用“彩云间”来形容白帝城的高,这自然是李白一贯的夸张手法。“千里江陵一日还”,自然也免不了有夸张的成分,然而却也不是完全夸张。据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记载:“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所以,“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完全有可能的。然而,郦道元所说是在夏季,此时李白则是在春季。因此,李白未必真能“千里江陵一日还”。

  关于两岸的猿声,郦道元在《水经·江水注》中也有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但是,李白在这里着重表现的,不是猿声的悲凉,而是借猿声来写出行船的速度之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思是说,两岸的猿声尚在耳边萦绕,而轻舟却已经越过了万重山。李白又用他惯常的夸张手法,写出了行船的速度之快。其实,也只有这样快的行船速度,“千里江陵”才能“一日还”。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郦道元的这部文辞优美的地理学名著《水经注》自然难逃他的法眼。所以,当李白在创作《早发白帝城》时,胸中一定装着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这篇名文。虽然参考了郦道元的文章,然而这并不妨碍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名诗,也不妨碍郦道元的《水经·江水注》是名文,而且还可以两相对照着来读。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科普学识 发表于 2016-12-24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李太白集》。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李白可能是古今中外所有诗人之中天赋最高的诗人。据说,他写诗全靠灵感,与苦吟一派的诗人完全不同。因此,后人说“杜甫可学,李白不可学。”李白的诗歌兼善各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乐府、古风,无不精通,且都留下了名篇。天宝初年,贺知章在长安第一见他,就惊呼他是“天上谪仙人”。“诗仙”的名头也由此而来。安史之乱时,他应邀参加永王李璘的平叛队伍,不料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唐肃宗李亨即位后,李白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侥幸被赦而还。不久,李白便病逝。传说,他骑鲸逐月而去,实际却是醉后堕江而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赏析:《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名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明月光”比作“地上霜”,是修辞手法中典型的比喻。然而,古人的比喻却不是随便乱用的。大概那时正值秋冬之季,诗人才将“明月光”比作“地上霜”。诗人抬头望见一轮圆月,而自己却远在异乡,不能与家人团圆,所以才会“低头思故乡”。其实,所谓“思故乡”实在是思念故乡的亲人。而秋冬之际唯有中秋节的圆月最能让人想念故乡、思念亲人,所以李白这首《静夜思》很可能作于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从整首诗来看,诗人因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望月,又因望月——“举头望明月”——而思念故乡——“低头思故乡”。有时,人的很多感情说也说不尽,而且所能说出来的,总不及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多且深,比如思乡之情,反而不如不说得好,所以诗人面对浓烈的思乡之情,只能低下头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68029 发表于 2016-12-24 18: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赏析:《杂诗》是一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第一首与第三首都以女子的口吻写出,表现了她想得到丈夫消息,更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感。这首诗则是以男子的口吻写出。既然妻子日夜思念着丈夫,我们的好奇心就不禁驱使我们追问:这个男子是否也同样思念着家中的妻子呢?我们猜想,他一定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试问,若是一个不顾家的男人,他还会在乎窗前的是否寒梅开花吗?而一个顾家的好男子又怎么会不想念他的妻子呢?

  男子遇到故乡的来人,便迫不及待地想向他打听家中的消息。于是,他开门见山地问道:“您从家乡来,一定知道家乡的事情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男子是多么急切得想知道家中的情况。然而,他所问的问题——“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却让我们感到疑惑不解:难道他那么急切想知道的事情就是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了吗?绝对不是!

  那他最急切想知道的是什么事情呢?自然是他妻子的情况!于是,第二个疑问又来了:那他为什么要先问这个无关紧要的寒梅是否开花的问题呢?据我们猜测,大约有两种可能:或许,他本来就想直接问妻子的情况,可是又怕家乡的来人笑话他儿女情长,于是他就临时换了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又或许他事先就准备好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以便为接下来询问妻子的情况作好铺垫。

  然而,诗到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就戛然而止了。寒梅开花没有呢?不知道。接下来,他又没有询问他妻子的情况呢?还是不知道。我们猜想,他家窗前的寒梅大概已经开了。因为他计算到寒梅已经到了开放的时候,所以他才会问这个问题。接下来,他也一定问他妻子的情况了,因为他也日夜思念着他的妻子啊!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郁闷的我 发表于 2016-12-24 18: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一位妃子正在庭院里等待着君王的到来。大概她听到消息说君王将要来临幸。也许她是从早晨开始就一直等待着的。

  可是,夜已深,汉白玉砌成的台阶上已经生了露水,自己穿的罗袜也已被露水打湿,却依旧不见君王的人影。于是,绝望的妃子只得无奈地转入房内。

  躺下也睡不着,妃子索性放下水晶帘挡一下屋外的寒气与湿气,并从帘子的缝隙中呆呆地望着明亮的秋月。她为什么要望秋月呢?这是因为月宫中的嫦娥就像她一样寂寞,或者说她就像月宫中的嫦娥一样寂寞。“玲珑”二字用得特别好,我们仿佛能看到妃子眼中晶莹的泪水。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yhb 发表于 2016-12-24 18: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后更无花。

  赏析:北宋年间有个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大诗人林和靖。只因他喜欢梅花,所以后人在提到他时也往往顺带提及梅花。以至于宋代另一位诗人王淇在《梅花》一诗中感慨道:“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与梅花同一遭遇的,还有菊花。只因陶渊明说了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也将菊花与陶渊明联系在一起。周敦颐在《爱莲说》里不也说“晋陶渊明独爱菊”吗?“秋丛绕舍似陶家”也是这个典故。这且不去多说。

  《淮南子•说山训》里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元稹这首《菊花》诗浅显易懂,无需多言。但是,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两句,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就诗论诗,在菊花开放之前,元稹是不会喜爱菊花的,因为还有其他的花在;假设菊花之后,尚有其他的花,大概元稹也不会喜爱菊花。他之所以喜爱菊花,只因“此花开尽更无花”。对待菊花如此,对待人事必然也是如此。

  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遣悲怀》(三首)读来让人肝肠寸断。而《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让人感觉他对亡妻中忠贞不渝。元稹是《莺莺传》的作者,也是里面始乱终弃的张生的原型。他对“莺莺”如此,对亡妻韦丛也是如此,对其后他生命的诸位女子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文人无行”这四个字是对元稹最恰当的评价。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erlin 发表于 2016-12-24 1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赏析:这首诗也是王维隐居陕西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居时所写。那么,他送别的人是谁呢?当王维隐居蓝田山中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裴迪”的年轻人与他来往密切。王维不但写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送给他,还写过《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一信,邀请他到蓝田山中游春。据此,我们判断在这首诗中,诗人送别的很可能就是这位裴迪秀才。
  这首诗中“日暮掩柴扉”中的“柴扉”,正就是《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倚仗柴门外”中的“柴门”。“春草明年绿”是指明年春天山中的美好景色,也正就是《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中所说“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诗人送罢友人后的喃喃自语,对友人明年春天再次来访充满希冀。这两句诗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是说王孙不归,而诗人却希望王孙再来。《汉乐府·王孙游》一诗,则反用《楚辞•招隐士》的意思:“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然而,无论王孙明年来不来,诗人却是决定在这里常住的,正如他在《山居秋暝》中所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则指诗人自己,而“王孙归不归”中的“王孙”指诗人送别的朋友。另外,从“王孙归不归”中的“归”字看,诗人王维送别的这位友人也是隐居在蓝田山中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1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