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诗评] 唐诗悟读

[复制链接]
希乔健辉XY 发表于 2016-12-24 18: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行无题

  钱珝

  万木已清霜,
  江边村事忙。
  故溪黄稻熟,
  一夜梦中香。

  赏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梦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岑参在《春梦》一诗中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金昌绪则在《春怨》一诗中说:“打起黄莺儿,莫教上枝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李煜在《望江南》一词中说:“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辛弃疾则在《破阵子》一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梦这种东西真奇妙,可以让人在转瞬之间跨越千里,到达现实当中自己想去而去不了的地方。

  “万木已清霜”中“清霜”二字表明时间,此时正当秋收时节,所以诗人在江边看见忙碌的农人正在收获水稻。因为看见江边的水稻熟了,诗人马上又联想到故乡的水稻也熟了。于是,不禁惹起诗人的一片思乡之情。然而,此刻诗人前往抚州(今江西临川)上任,而他的家乡却远在更东边的吴兴(今浙江湖州),真是有家归不得。因此,诗人便只好企盼在梦中回故乡了。结果,诗人不但在梦中回到故乡,甚至还仿佛闻到了故乡水稻的香味。

  其实,所谓“真实”包括两种:一种是历史的真实,另一种则是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要求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艺术的真实”则只要有存在的可能即可。诗人虽然说“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但是他到底有没有做梦,即便做梦了有没有回到故乡,即便做梦回到故乡了,有没有闻到水稻的香味?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可是,我们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军少 发表于 2016-12-24 18: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览镜

  李崇嗣

  岁去红颜尽,
  愁来白发新。
  今朝开镜匣,
  疑是别逢人。

  赏析:头发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道具。以题目说,就有《白头吟》《代悲白头吟》《照镜见白发》;以诗句说,就有“白发三千丈”“蹉跎白发年”。其中,李白的《秋浦歌》与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是顶出名的。其实,比较起来,李崇嗣的这首《览镜》也毫不逊色。

  让“红颜尽”的,不仅有“岁去”,还有“愁来”;同样,让“白发新”的,不仅有“愁来”,还有“岁去”。因此,“岁去红颜尽,重来白发新”与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以及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相同,在修辞手法上来说,都是互文。“红颜”又称“朱颜”,代指青春年华。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王国维《蝶恋花》“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白发”则代指颓唐老境。所以,“白头”令人“悲”,甚至还要引起别人的“代悲”。

  虽然李白的《秋浦歌》与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更出名,但是李崇嗣的这首《览镜》却尤为沉痛,特别是最后两句。无论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还是张九龄的“蹉跎白发年”,当他们两人“览镜”的时候,至少还认得是他们自己。然而,在这首诗里,却是“今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诗人打开镜匣,面对铜镜,在一瞬间竟认不出那就是自己,还疑惑见到的是别人呢!由此可见,“红颜尽”与“白发新”给诗人的视觉与心理上造成怎样剧烈的冲击呵!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4 18:40:39
 
  秋日

  耿玮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赏析:四季之中,属秋季最能惹动诗人的愁思,刘禹锡《秋词》一诗,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名句,而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临刑之际,更留下“秋风秋雨愁杀人”的遗言。一日之中,属日暮最能惹动诗人的愁思,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中有云“愁因薄暮起”,而李白《菩萨蛮》词中有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若时当秋季,又恰逢日暮时分,诗人的惆怅该是何等浓稠呢?耿玮的这首《秋日》便是描写秋季日暮时分的一首诗。

  诗人“返照入闾巷”中的“返照”二字,与王维“返照入深林”中“返照”二字意思相同,都是指日暮时分。诗人也与孟浩然一样“愁因薄暮起”。从后文“秋风动禾黍”一句不难看出,诗人的“忧愁”不是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愤懑,而是为国事衰颓而怅惘。可是,这样的忧愁却无人可以诉说。诗人所谓“古道少人行”中的“古道”与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行”中的“古调”都一语双关,虽然表面意思不同,但是深层含义却是一样,都指从前古老的道义。具体到这首诗中,“古道”就是指士子的忧国忧民之情。“古调”只能“自爱”;“古道”也“少人行”,诗人的孤独不言而喻。怀抱一种无比高尚的情怀,而又孤独无告,这样的痛苦绝非寻常痛苦可比。情郁于中,必发之于外。此时,诗人一定想起了《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一诗。于是,他便借古人之杯酒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秋风动禾黍”中的“禾黍”二字,除了表面意思之外,其深层含义就是指这首诗。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谊列传》中曾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借一千多年前的一首诗来间接“呼天”!从“返景入闾巷”中的“闾巷”一词,可知诗人并非达官贵人,甚至只是一介布衣,然而他却“位卑未敢忘忧国!”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小猪皮蛋 发表于 2016-12-24 18: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其二)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赏析:《绝句》(两首)是杜甫入蜀之后所作。《其一》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其二》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鸟本来就是白的,然而在“碧江”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白,所以诗人著一“逾”字;花本来就是红的,然而在“青山”的衬托之下,显得更加红,所以诗人著“欲燃”二字。江碧、鸟白、山青、花燃,饶是如此美丽的春景,也抵挡不住诗人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笔锋一转,陡然写出“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两句诗来。

  宋朝大诗人王安石也有两句著名的思乡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相似,确实却是大有不同。王安石之所以将“还家”与“春风”联系起来,是因为他看到春风又来到了自己在江南的家乡,并再次将自己的家乡吹绿,而自己却正要离开家乡,所以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而杜甫为什么要将“还家”与“今春看又过”联系起来呢?也许,我们从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可以得到答案。他不是说过“青春作伴好还乡”吗?大概,在杜甫看来,春天是还家的最好季节。然而,看看今年的春天又要过去了,而自己却到底没有成行。所以,他才发出“今春看又过看,何日是归年”的感慨!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雪妹 发表于 2016-12-24 18: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赏析:迟日,也就是春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为了避免与下一句中“春风”的“春”字重复,所以诗人特意写作“迟日”。江山在明媚的春日照耀下,显得格外壮丽;花草的香味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到处飘溢。春日、春风、江山、花草,甚至江山的壮丽、花草的香味,都被诗人巧妙地融入诗中。

  从“泥融”与“沙暖”,我们不难推测出,此时正值初春时节。所以,此时的燕子,绝不是“新燕”,而应该是“老燕”。诗人之所以将“泥融”与“燕子”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燕子要啄泥筑巢。不过,此时的景象,该是瞿秋白所谓“检点新泥筑旧巢”,而不是白居易所说“谁家新燕啄春泥”。鸳鸯是一种独特的水鸟,雄者为“鸳”,雌者为“鸯”。它们喜欢双栖双宿。由此,可以看出鸳鸯的闲适与安逸。

  纵观全诗,诗人用前两句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而后两句则止于燕子与鸳鸯,并没有写到人,更没有写到诗人自己。然而,燕子与鸳鸯在这样的情景下,尚且如此安逸,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敏感多情的诗人呢?这是老杜惯用的写作手法,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对于花的美丽,他也仅仅点到“戏蝶”与“娇莺”为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对于黄四娘家的花,蝴蝶与黄莺都如此留恋,何况是人呢,更何况是敏感多情的诗人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然而即便是“无我之境”,“我”也自然隐藏其中。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总统 发表于 2016-12-24 1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黄师塔前江水东”是诗人寻花之地;所谓“春光懒困倚微风”,是说春光娇羞慵懒地倚靠在春风中,它本身都被春色陶醉了,更不用说身在春光之中的诗人了!

  “桃花一簇开无主”最有意思。桃树都是有主的,比如大林寺中的桃树是寺中的和尚栽的;玄都观里的桃树是观中的道士栽的;桃花庵里的桃树是桃花庵仙人栽的……这江畔的桃树想必也自有它的主人。然而,在诗人看来,即便桃树有主,而桃花却可以无主。桃树属于主人所有,而桃花却任人欣赏,它既不属于主人,也不属于众人。众人可以爱“深红”的桃花,也可以爱“浅红”的桃花。可是,也仅止于喜爱而已。因为无论你怎样喜爱,它永远不会属于你。桃花花时虽短暂,然而它也像日月山川,不为尧存,不为纣亡。

  “可爱深红爱浅红”一问也有意思。深红的桃花有它深红的可爱处,而浅红的桃花也有它浅红的可爱处。你可以更爱深红的桃花,而浅红的桃花却并不会因为你的不爱而不美;你也可以爱浅红的桃花,而深红的桃花同样也并不会因为你的不爱而不美。老杜问道:“可爱深红爱浅红?”大概,在他心目中,深红与浅红都有可爱处。自己竟委决不下,不知道更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Y709394 发表于 2016-12-24 18: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早年隐居嵩山,年近五十才考中进士。他在《登科后》一诗中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考中进士给他带来的快乐可见一斑。他与贾岛齐名,都是“苦吟派”诗人的代表,有“郊寒岛瘦”之称。孟郊作诗态度严谨,苦思不辍,人送外号“诗囚”。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对他非常推崇,并根据“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在诗中写道:“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游子吟》与《登科后》是孟郊的代表作。有《孟东野集》。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孟郊的《游子吟》是古往今来歌颂伟大母爱的诗篇中最著名的一篇。在古代的中国,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都是家人自己亲手做的。如今,儿子将要出门远游,慈祥的母亲正在为他赶制一件新衣服。因为儿子将要远游,母亲怕他长时间出门在外衣服破了没人缝补,所以针脚比平日更加细密。然而,就在缝制衣服的时候,儿子尚未出门,她就 已经在盼望着他能早早归来。“临行密密缝”是为了给儿子减少出门在外的麻烦;“意恐迟迟归”是怕儿子多一天出门在外就多受一天委屈。母亲为即将出门的儿子一定做了很多准备,绝不限于缝制衣服这一件事。诗人只不过是选取了这一个场景,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一下用了三个比喻:将儿子比作小草,将母亲太阳,将母亲对儿子的爱比作太阳对小草的德泽。是啊,小草报答不完太阳对它的德泽,儿子又怎能报答完母亲对他的慈爱呢?就拿出门远游这件事来说吧,儿子又何尝不想念母亲呢?然而,却恐怕还远远比不上母亲对他的思念,正像《增广贤文》里说的“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这首诗的原注说“迎母溧上作。”考中进士后的第四年,孟郊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这首诗就是他迎接母亲到溧阳奉养时所作。但是,他这首诗中的游子与母亲并不是专指自己与他的母亲,而是普天之下所有游子与母亲的代表,所以千百年来传唱不息。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唔西。迪西 发表于 2016-12-24 18: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贾谊是西汉初年文帝朝著名的政治家,因家在洛阳且人又年青,时人称其“洛阳少年”。他的《治安策》是西汉一朝最著名的政论文,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毛泽东曾评价道:“《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时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汉文帝看了他的文章,先是提拔他为大中大夫,并想进一步提拔他为公卿,进行一系列改革。可是,贾谊却遭到了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灌婴等人的排挤。文帝为保证朝局的稳定,只得将贾谊贬谪为长沙王傅。

  文帝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高手。他虽然将贾谊贬出长安,却将他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主张,不动声色地施行了起来。他趁齐哀王去世的机会,将齐国一分为七,又趁淮南王刘长谋反的机会,将淮南一分为三。因此,在《贾生》一诗中,李商隐的观点全是书生之见。倒是北宋政治家兼诗人的王安石的《贾生》一诗,比较符合历史真实。他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也许,李商隐的《贾生》只是“借他人之杯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假借贾谊被贬长沙来抒发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懑罢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yhb 发表于 2016-12-24 18: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赏析:虽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曾夸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似乎孟浩然是一副完全不屑于做官的样子。然而,实际上,孟浩然却并没有完全忘情于做官。因为在《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中,他自己就曾说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话。此次,诗人到洛阳,大概就是为求官而来。访问袁拾遗应该是他求官之余顺道来访,或者是他专程前来拜访,希望得到袁拾遗的提携。

  “洛阳访才子”中“洛阳才子”本是指西汉时期洛阳著名的才子贾谊。诗人在这里则用它来指称袁拾遗。“江岭作流人”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际诗人心中一定无比沉痛。就因为这句诗,原先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也立刻含义深刻起来:此处的“不遇”二字,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不遇”,字面相同,但是含义却大不同。贾岛所寻的“隐者”只不过是采药去了,今天见不到,明天还可以见到,而诗人所访的“才子”却是被流放到岭南去了,不仅今天见不到,恐怕以后永远也见不到了。“袁才子”的官职是“拾遗”,因此他的被流放,很可能是因为直言劝谏而获罪。

  既然诗人这次到洛阳是为求官,那么面对袁拾遗的被流放,他也只能“顾左右而言其他”了。因此,诗人最后说两句无关痛痒的话——“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即便此次诗人到洛阳去不是为求官,为了明哲保身起见,他也不得不如此说。这样的欲言又不得不止,不禁让人想起西晋时候,向秀写的那篇《思旧赋》。

  西晋时候,有所谓“竹林七贤”。其中,嵇康便是他们的头儿。他因为不肯与司马氏合作,拒绝做官,便被司马昭找个理由给砍了脑袋。向秀也是七贤之一,而且与嵇康的关系非同一般。嵇康死后,他在司马昭的压力下,便不得不接受官职。有一年,他因故要到首都洛阳去,经过嵇康的旧居时,恰好听到嵇康邻人凄恻的笛声。于是,他不免悲从中来,深深地怀念起老友嵇康来。“情郁于中,必发之于外。”因此,他援笔便写起一篇情深意切的《思旧赋》。可是,刚开了个头儿,为了明哲保身,他便也不得不终止。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总统 发表于 2016-12-24 18: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赏析:孟浩然对他的故乡襄阳有种特殊的感情。离开襄阳的时候,他就想念襄阳。所以,他在《早寒江上有怀》中说“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在襄阳的时候,他又想念襄阳历史上的圣贤。所以,他在《夜归鹿门山歌》中说“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又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总之,无论他身在哪里,他的心里老是念念不忘他的襄阳。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离开襄阳赶赴洛阳求取功名,可惜依旧名落孙山。为了排遣科场失意的苦闷,他又漫游吴越。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在漫游途中,途经浙江建德段的新安江时写下的。

  “移舟泊烟渚”中著一“泊”字,就是与题目中的“宿”字相呼应。“日暮客愁新”中著一“新”字,可知在日暮之前,诗人也还有“旧愁”。“旧愁”大概是科场失意的苦闷。而“新愁”则是“客愁”,诗人到底忘不了他的襄阳。

  “新愁”加“旧愁”,诗人怎么承受得起呢?于是,诗人便独自站立船头观景遣愁。暮色之下,只见田野空旷无际,然而天却低得厉害,甚至还不如远处的树高。让人感到压抑。等到夜深时分,寒月倒映在身旁冰凉的江水中,更给人一种凄清的况味。自始至终,诗人的愁也没能排遣得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似客观写景,其实却是景中含情,只不过所含之情很淡罢了。“淡”是孟浩然诗歌的最大特点,然而情虽“淡”,却也“真”!

  金性尧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新注》中,提到这首诗时,说道:“诗里没有用秋字,但野旷加上江清,秋色就萦绕在读者眼前了。”这真是过人的见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1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