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诗评] 唐诗悟读

[复制链接]
东莞兄弟车行 发表于 2016-12-24 18: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鹿门处士,以字行,今湖北襄阳人。“浩然”二字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特别佩服东汉时隐居鹿门山的襄阳人庞德公,他也隐居在鹿门山。所以“鹿门处士”这个号,既可能因为他仰慕庞德公的缘故,也可能因为他自己隐居在鹿门山的缘故。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尤其擅长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春晓》是他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赏析:民间谚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所以春天的夜感觉特别短,仿佛刚闭上眼睛,天就亮了。所以,诗人开篇即说“春眠不觉晓”。从“不觉”二字,我们可以体会到夜的短。当然,夜也不见得短,只是我们感觉它短罢了。从这个“晓”字,我们似乎也能感觉到惺忪睡眼刚睁开时,对大天地明的不适应。单单五个字,含义却如此丰富,不得不令人赞叹!

  “春眠不觉晓”是视觉之所见;“处处闻啼鸟”是听觉之所闻;“夜来风雨声”是记忆之所忆;“花落知多少”是思维之所思。短短的四句小诗,却调动了那么多的感觉器官,又不得不令人赞叹!

  若是此时诗人已经起床,只需三脚两步跨到院子里,就能知道花因风吹雨打落了多少。“花落知多少”的意思是说:不知花落了多少。既然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就说明此刻的诗人是不能轻易跨出屋子的。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只因此时诗人还没有起床。因此,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大概是诗人在某个春天的早晨躺在床上所作。

  另外,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人对春天被“雨打风吹去”的怅惘之情。虽然这种“怅惘之情”非常淡,可是我们依然能体味得到。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科普学识 发表于 2016-12-24 18: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今山西太原,到他的高祖时迁居到今山西绛县。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王昌龄、高适齐名。《登鹳雀楼》与《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赏析:“白日依山尽”是实写,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黄河入海流”是虚写,是诗人心中所想之景。从“白日”二字,我们又可看出“山”的高;从“入海流”三字,我们又可想见“黄河”的气势磅礴。因为山太高遮住了西坠的太阳,又因为海太远看不见入海的黄河,诗人想起“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就想“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一个朴素的科学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从中,不难体会出诗人想要一眼望到天尽头的雄心壮志。天的尽头处,有入海的黄河,还有徐徐落下的夕阳。然而,不幸诗人又忽略了另一个科学道理——“人的目力是有限度的”,即便站得再高,也看不到入海的黄河与徐徐落下地平线的夕阳。不过,诗歌毕竟不是科学,诗人的气魄又有远在科学的是非之上者!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4 18:51:57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门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曾经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因此,在他晚年,不仅律诗的对仗更加工整,就连绝句也往往对仗工整。比如这首诗开头的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门前几度闻。”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这之间却横亘着唐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事件——“安史之乱”。“岐王宅里寻常见”与“崔九门前几度闻”本是从前太平时节的寻常之事。如今经历过“安史之乱”,回想起来,却有恍如隔世之感。

  诗人在“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著一“又”字,便将“安史之乱”前与后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而且这一“又”字又包含多少劫后余生的感慨呢!“正是江南好风景”则是“以乐境写哀情”,其中的悲凉又更加深了一层。像“安史之乱”这样的大事件,诗人只字未提,却又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我们禁不住要感叹,这是怎样遒劲的笔力呵!这又是怎样博大的情怀呵!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hyhb 发表于 2016-12-24 1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今浙江慈溪人。他是著名的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又兼诗人、政治家。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借蝉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中国古人在科学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于是就不免闹笑话。拿蝉来说吧,它们长而尖的嘴巴是要插到树的身体里面吸吮汁液的,与露水没有任何关系,而古人却认为蝉是靠吸吮晶莹的露水为生。因此,蝉在古人眼里便成了最高洁的动物。所以,诗人才有“垂緌饮清露”的说法。无独有偶,古希腊人也这样认为。《伊索寓言》中就有一篇《驴和蝉》的寓言,说有一头驴子羡慕蝉有一副好嗓子,就问它吃了什么。蝉说它每天都吃露水。于是,从此这头驴子只喝露水,不再吃草料,结果最后把自己给活活饿死了。

  “桐”前著一“疏”字,桐叶硕大稀疏的特点就如在眼前了;“响”前著一“流”字,蝉鸣持续不断的特点就如在耳旁了。从“疏”与“流”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古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具匠心。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面写蝉声辽远,是因为蝉所处的位置高,而不是凭借了秋风的力量。实际则是写诗人声名远播,不是靠身居高位,而是因为自己有像蝉一样高洁的品行。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到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时说“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就与本诗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含义相同。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神逸茗茶 发表于 2016-12-24 18: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东岸的山名叫“博望”;西岸的山名叫“梁山”,又名“东梁山”与“西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如门户,故合称“天门山”。下文“两岸青山相对出”即指“博望”与“梁山”。当涂一带,战国时属于楚国,此段的长江,名之曰“楚江”。对长江各段,分别根据当地的区属命名,十分常见,比如“荆江”“扬子江”。

  天门山之所以中断,是长江经过若干年冲刷所致。今日看来,本是极平常的地质学常识。然而,古人并没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在当日恐怕还要被当作是“天上谪仙人”的奇特想象。恰巧的是,李白的想象正与今日的地质学知识暗合。

  有人认为,“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回”字,是江水回旋的意思。长江一路东流,到此折而向北,此“回”字,当是转弯的意思。这首诗的另一个版本把句作“碧水东流直北回”,可以作为一个证据。“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孤帆一片”是指李白自己乘坐的船。李白自己就坐在船上,那他怎么能将头顶上的船帆看作“孤帆一片”呢?原来,李白本人坐在船上向前眺望,看到了“两岸青山相对出”;他又幻化出另外一个自己,站在天门山上沿长江逆流眺望,看见自己乘坐的帆船,从天边而来,这不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吗?此种写法,明末著名文学家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也曾经应用:“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张岱又幻化出另外一个自己,从极远处眺望长堤、湖心亭、张岱自己乘坐的船以及他自己与舟中人。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猪皮蛋 发表于 2016-12-24 18: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全唐诗》仅录存《春怨》一首,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上枝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赏析:少妇的丈夫到辽西戍边去了,剩下她自己独守空房。丈夫一去不返,又没有任何消息。丈夫不能回家,她又不能前去相见。于是,她想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话,就打算在梦中到辽西,去与丈夫相见。她把一切都收拾停当,正准备睡觉,却忽然发现院子里的树上正有一只黄鹂鸟。于是,她赶紧将它轰走,生怕它搅了自己的好梦,不得到辽西与丈夫相见。

  殊不知,即便她睡着了,也未必会做梦;即便做梦了,也未必能如她所愿顺利到达辽西,正如沈约诗中所说“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即便能在梦中顺利到达辽西与丈夫相见,而“春闺梦里”的丈夫在现实中也未必不早已成了可怜的“无定河边骨”!

  在梦中与丈夫相见的愿望虽然美好,但是这样的希望却渺茫到几乎不可能实现。然而,诗人却并不将它说破,更不把残酷的现实展现出来。带着一个虽然渺茫到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少妇至少能睡一个好觉。诗人也真是厚道!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妖孽独飞 发表于 2016-12-24 18: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银烛奋力地燃烧,但它的光和热,却刺不破周围秋夜的寒意。似乎那火焰是冷焰,那火光是寒光。这寒光映射在屏风上,让人想起冬天里凝固在物体上的寒冷,不敢触摸它,甚至也不敢多看它一眼。

  整座皇宫笼罩在寒意袭人的月光之下,月光如水,但却是秋天早晨的河里,那澄澈而没有温度的水。诗人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营造出一派凄清的气氛。

  无忧无虑的小宫女追赶着那些飘忽不定的萤火虫,手里握着轻罗小扇想把它们扑打下来。虽然凉风习习,但她们却丝毫没有在意。无忧无虑的小宫女正好与下文幽怨的妃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失宠的妃子坐在裀褥上,呆呆地望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是多么不幸呵,一年才见一次面!然而,想想现在的自己呢,连他们也不如,恐怕再也见不到想见的君王。
  这是一首宫怨诗,然而却是“哀而不怨”,深得含蓄婉约之旨。失宠妃子的哀怨都深藏在“坐看牵牛织女星”一句中。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云清 发表于 2016-12-24 18: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更是晚唐著名的词人,与温庭筠其名,合称“温韦”。唐朝灭亡前夕,他入蜀做王建的掌书记。唐亡后,他劝王建称帝,建立后蜀。在此期间,他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的旧址。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台城在今南京,本为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自东晋至南朝,它又一直是尚书省与皇宫之所在。“雨霏”“草齐”“鸟啼”本是台城美景。然而,诗人在“六朝如梦鸟空啼”一句中著一“空”字,便顿时令这些美景黯然失色。此“空”字未必定是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中来,然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蜀相》中除了著一“空”字外,尚有一“自”字——“映阶碧草自春色”。此诗中除了著一“空”字外,尚有“如梦”二字——“六朝如梦”,其中又包含了多少诗人对六朝兴亡的感叹!

  如果说“空”字还只是让“雨霏”“草齐”“鸟啼”黯然失色的话,那么“最无情”三字简直就是诗人对“台城柳”的愤慨了!“柳”本无情,诗人以“无情”来责备它,又是何道理呢?原来,诗人不过是用它的“无情”来反衬自己的多情罢了。用物的“无情”来衬托人的“有情”是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比如岑参《山房春事》“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甚至还有用物的“有情”来反衬人的“无情”的,比如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龙凤 发表于 2016-12-24 18: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的陈独秀呢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清清清高 发表于 2016-12-24 18: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
  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中国有一部仅有十回的幽默章回体小说《何典》。在最后一回的结尾诗中,著者张南庄说道:“文章自古无凭据,花样重新做出来。”作诗也是如此,需要能推陈出新。

  许浑这首《塞下曲》与陈陶的那首《陇西行》无论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很相似,都是借用生与死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来抒发诗人对战争的痛恨。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又稍有不同。就是这点不同之处,正是诗人的创新之处。

  许浑的“犹自寄寒衣”与陈陶的“犹是春闺梦里人”都表示闺妇还以为自己出征的丈夫尚在人世。从“誓扫匈奴不顾身”来看,这位出征的丈夫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从“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推测,这封“乡信”的内容一定是让他的妻子给他寄御寒的衣服。也就是说,他觉得自己不会战死。比起《陇西行》中的只有闺妇认为丈夫尚在人世,在这首诗中,是连征夫都以为自己不会战死。结果,却是“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自然,这位给妻子写乡信的征夫也在殉难者之列。这样的生与死的对比,就更强烈一层。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1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