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历史] 梳理东北方言人文内涵,还原东北人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龙凤 发表于 2016-12-30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引言:从特征性语义内容看,东北方言里蕴含着面向现代的文化根底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利用国图、上图等图书馆的纸质书和数字资源中的相关资料,对东北方言特征性语义内容(包括方言特征词以及特有短语和熟语)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梳理。做这些,我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力求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文化上的根底。经过先打运动战后打阵地战的持续努力,我领略了很多未曾预料的风景,对东北方言有了系统的新认识。

  我清楚的认识到,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不是零散的存在,而是构成了一定的文化体系。不论从全国的角度看还是从东北的角度看,这个体系都有重要的价值。

  在全国的文化结构中,这个体系很有特点。从根源上看,这个体系从中国内部生成,但不是扎根于古代社会,而是主要形成于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根源,决定了其在整体上是面向现代的一种姿态。不扎根于古代社会,就没有那么多包袱,人的观念就不致于总在包袱里转来转去。面向现代,则蕴蓄着活力。

  在东北的文化结构中,这个体系具有一定的纲领地位。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它集中了最近几百年里积淀下的鲜活的生活经验的主要部分,为东北人的立身处世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遵循。茫茫大地上哪里有坐标?什么都难以辨认时,之前走过的路就是最基本的参照。其二,它直接反映了东北社会里最深层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过去几百年中,东北社会形成的新形态首先是突破封禁政策后“闯”出来的,而“闯”出的新境界和开辟的新生活大多在语言中留下了印记)在理解东北地域文化的整体深度时,它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线索。大致可以说,由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构成的文化体系就是东北最基本的文化家底儿。

  这个体系,基本是由人们普遍知其名而不解其实的闯关东历史现象所造就的。几百年间,几千万人,选择同一个方向,开辟出新的家园,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东北全区域的深度融合与稳定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这样的实践,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的一部分就凝结在日常语言中形成方言特征性内容了。

  闯关东不是重复性的历史现象,你能找出来与其属性一致的先例吗?正由于是历史上的新现象,闯关东所造就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家园,还有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凝结在东北话中的人文内涵,是这个精神家园中一部分基础性的内容。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90

正序浏览
q565136048 发表于 2016-12-30 1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体系显然有不成熟和不齐全之处,其价值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在这里要做的,是第一步,即捞出“干货”并整理成有条理的形态。这一步整理工作要有扎实的基础,除了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经过社会的检验。至于整理出来以后的应用问题,则是另一个阶段的事了。这两步是应该分开来做的。   

  关于我梳理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的思路等事项,还应该给出一些说明。后面会陆续谈到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qqoli 发表于 2016-12-30 1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东北话中的“劲”

  东北话中带“劲”的常用说法有三四十个,这些说法构成了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体系性内容,体现出具有特色的生活气息和一定的时代新意。下面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从“劲”的角度理解个体的心灵成长之路

  人的成长可以看作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运动是由“劲”促成的,从“劲”入手,就可以理解人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现象。

  心劲儿:生活中,小孩子如果能动脑筋想到照顾长辈的事情,大人常常夸到“你看看人家这心劲儿”,或者“这孩子真有心劲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孩子的心劲儿里既有思考问题的智力,也带有他们对长辈的情感。人的成长是从孩提时代起步的,那么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智力和情感就是人的心劲儿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心劲儿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进而,也可以说心劲儿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原动力。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需要释放人的心劲儿,在重视发挥出智力的同时,也应该树立起健康的情感。是否有健康的情感,常常决定了人的心劲儿能否有正确的方向。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表明,放纵动物性本能,压抑基本的情感需求,否定情感的社会价值,以健康的情感为可耻,玩弄扭曲的情感意识,用虚假的情感欺骗人,是低级蒙昧的社会生活形态。

  走心劲儿:多用于少年。到了少年阶段,人开始形成集中注意力认识某一事物的习惯,心劲儿开始活跃起来。

  与走心劲儿在形式上比较接近的一个说法是“不走心”,一般是指成年人处于马大哈的状态。到了成年人这里,就不说“不走心劲儿”了,把劲儿给省略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孩子的世界比较单纯,心和劲儿常常直接连在一起,而成人的世界很复杂,心和劲儿各有一定的独立性。

  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在孩子和成人这两个阶段,对于心和劲儿的不同关系,都应该有充分的体验。在孩子阶段,如果心和劲儿总是不能连在一起,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到了成年时,如果心和劲儿仍然总是连在一起,就不够成熟,在东北话里就叫“老直巴头”(或“老实巴头”)。

  带劲(有时带“儿”音):这种说法都用于少年人,而不用于中老年。比如儿童过年时穿新衣服,少年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好,青年干活干得利落,都可以说“带劲”。因而这“劲”是少年人的朝气。

  不带劲(有时带“儿”音):多用于成年人。指说话、办事时不像样子,不带有正常的生活氛围里所具有的得体、积极的态度。此中的“劲”,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正能量。这种批评性说法能够流传开来,表明社会的基调是正常的向上的。

  差劲(有时带“儿”音):可用于形容物,表示有不足之处,若是商品,就指存在质量问题。

  用于形容人时,也是存在质量问题,因为这样的人在言行上违背常情常理、公序良俗,严重者干脆就是悖情逆理之人。差劲的人,心劲儿不正常。

  如何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呢?

  根据东北话中的生活经验,差劲的人,可能在三个方面存在问题。

  其一,人生方向是堕落的。这样的人,也可能成长环境和生活空间都很好。但是,他们的人生稳定的朝向堕落的方向。对于这种情况,东北话中的说法叫做“缺火”(在《东北方言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不够人”)。火,升腾向上,散发光与热,因而人类文化中多有圣火的观念。在中国,五行文化中火也是基本的一员。若是缺火,就严重了。可能,一些个体的生理性因素,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之一。

  其二,缺少建立或维持个人精神世界的正常的社会条件。一个人要实现精神上的成长,需要和正常的社会空间进行接触。如果缺少接触正常社会空间的机会,就会导致精神上的发育迟滞,并在其精神世界里表现出某些结构性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不足,东北话中的说法叫做“照好人差半个月节气”。一个人要维持正常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必要的社会空间。现实中,不良的社会空间会压迫正常的人出现精神上的扭曲与变态。在东北话中用“缺损”来形容人时,大致就是指这样的扭曲与变态。

  其三,缺少正常稳定的心智模式。这样的人一般在智力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处理事情时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搞一些惹人发笑的小聪明小动作。这样的情况,也就是东北话里说的“二虎不精”、“二虎巴唧”、“奸不奸虎不虎”。

  挂不住劲儿(有时不带“儿”音):指人在感觉受到某种打击后,不能保持日常那种自然的情绪,面部表情有了明显的改变。年青人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人在年龄达到一定阶段后,会把注意力从脸上是否挂住劲儿更多的转移到心里是否挂住劲儿。在心里常能挂住劲儿,善于排除无谓的干扰,就是一种修养。

  要劲儿(有时不带“儿”音):这个说法出现在东北人的生活里,首先就有自然气候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冬季的酷寒。遇到特别冷的天气,人们常说“这天儿真要劲儿”。在寒冷中,拒绝被冻僵,那你就运动起来吧。在这个过程中人是被动的,体能消耗也很快,但只能尽力的抵抗住。

  出于抵抗寒冷的需要,东北人常常多做一些准备——饭量比较大。饭量偏大,使身在外地的东北人有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体会。在北京,就有东北人说,北京和东北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在北京吃饭时盘子里的菜码比较小。而到了平均气温较高的江南,生活一段时间后,不少东北人的饭量会下降,甚至有一些人说自己的胃变小了。可见,要劲儿的气温明显影响了东北人的生活形态。

  除了抵抗寒冷,“要劲儿”在东北话里也用于其他面临困难的场合。想来,胃口比较好也有抗冻经验的东北人,在困难之前应该是坚强的,不应该是软弱的。

  给劲儿:这个说法和近年在中国社会流行起来的“给力”一词比较接近。

  够劲儿:适用于成人的世界。有人与你情感相通,为你费心费力,你心怀感激的评价对方时,就可以用这个词了。

  很明显,前述这些带“劲”的说法,表述出了个体心灵成长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内容。当我们把这些说法聚合在一起时,就可以看到一幅曾经带有时代新意的社会图景。

  心灵能够成长,社会才能走向文明。个人能够成长,民族的发展才是坚实的。遗憾的是,我们民族在这方面有严重的历史欠账。到了清朝时,“奴才”还是很正式的称呼。鲁迅曾经写道,“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出自《灯下漫笔》)在东北话中能积淀下这些关于个体心灵成长的说法,主要源于闯关东带来的影响。闯关东是人民大众自发的行为,广大民众在开辟新生活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主体地位,因而促动了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诱发了对于心灵成长的注意。



  在一些维度或场域中“劲”的体现

  满大劲:这是在数量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这功劲儿:意思是当前这一时刻。这一说法表达了话语中所涉某项内容正在做功,而且进展很快的含义。所以,这是在时间维度上以功为媒介的劲的一种体现。

  能耐劲儿:是本领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碰巧劲儿:是机缘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赶劲:这个词说的是对话场合中出现的一种情景,即谈话中的一方受到对方言谈中薄弱之处的逗引,敏锐的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在语言表达上产生了一种强有力的效果。“赶劲”并不涉及情绪,不是因为带着很大的情绪才强有力的。对话是一个信息往复的过程,双方之间的信息会交互起作用,因而“赶劲”是对话场合中客观信息互动场域里“劲”的一种体现。

  前面这几种说法,表现出一种从劲儿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偏好。其实,“能耐”和“碰巧”等说法已经表意清楚,但在东北话里时常还是要缀上“劲儿”。出现这种语言现象,可能是因为闯关东后社会生活趋于开放和活跃,需要人们加强对动态世界的认识,而“劲”就是理解动态世界的线索。



  除了上面提到的,在东北话里带“劲”的常用说法还有来劲、对劲儿、寸劲儿、得劲儿、色劲、劲儿、劲儿劲儿的、摽劲、褃劲儿、费劲、别劲儿、过劲儿、铆大劲、可劲儿、老劲儿、借劲儿、解劲儿、隔路劲儿、转不过劲儿、不善劲儿、不服劲儿、不愤劲儿等。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2-30 10:30:30
 
  发现自己原来的格式发上去以后反映不出来,给阅读带来了不便。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一人不宜裸奔 发表于 2016-12-30 10: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凝结在方言词语中的文化寓意,就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文化。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哓杰 发表于 2016-12-30 10: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东北话中的“项”

  考察东北话中带“项”的说法,是深入认识东北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

  首先,围绕经济活动,东北话中带“项”的日常说法已经形成了一个意义比较丰富的体系。
  进项:指的是收入。
  指项:指的是可以指望的收入。在东北人的口语习惯中,指项有时也等同于“指望”。
  用项:是支出。
  花项:是消费。
  落项:是纯收入。
  大概是因为有了这些个“项”,东北话中就有了“把家虎”的说法,把家虎就是专门管这些个项的。

  生活中涉及“项”的时候比较多,还使东北话中出现了“连项”“一连项”的说法,用于表达“接着”的意思。

  如果说“连项”“一连项”注意到的是项与项之间的关系,那么还有“项眼”的说法,算是进到项的内部了。项眼,和“节骨眼”差不多,有的东北方言词典也是这么解释的。但是这个说法的明确提出,显然是以项的观念为基础的。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东北话中带“项”的说法涵盖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以经济生活趋于丰富为基础的。关于“项”的观念意识被凸显出来,表明人们的认识在趋于深化。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2-30 10:27:59
 
  (三)、东北话中关于过往生活的几个词语

  准    有人解释为“从中有计划的拿出”。并且给出了一个贴切的例句:
  一天准出一两粮食,一年以后所积蓄的粮食是很可观的!

  毁    也常说成“改”。就是利用旧有的成件物品,改制成另一件可用的物品。“毁”的本意是进行破坏,在这里,毁后又是有新生的。

  打平和    “和”读轻声。有人解释为“(平民)聚餐(一些普通食物,钱均摊)”。显然,这是年代久远的AA制消费方式。这种说法也常说成“打平伙”,而且通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呼    与打平和有些相似,但在付钱方式上,是由卖东西的人指定消费者中某一个人付钱。这样就使这种消费带上了一些赌博的色彩。在这一过程中,有赌带来的刺激,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赌赢了,还尝到了一些吃食。至于那个被选中掏钱的人,往往也只是请平日里的熟人吃了一些简单的东西。

  我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干活时短歇的农民在田间地头吃呼、打平和的场景。现在想来,那场面和娱乐活动有些相似。可能在应对长时间艰苦劳动的过程中,那些简单的消费活动更意味着氛围的调节,以及群体性的自我激励。

  细粮    细粮就是指大米和白面。和这两种今天最普通的主食品种相对比,其他的粮食也被叫做粗粮。高粱曾经长期是东北第一位的主食品种。转变的明显出现是在1980年代的中期,以后细粮就不再稀罕了。那背后除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因为东北开始种植更多的水稻。“细粮”这样的说法已经退出了当今的生活,但它反映了过去的饮食结构、种植结构等方面的事情,很多人仍然有着深刻的记忆。

  上面这几个词语都来自过往生活中的消费活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消费时往往体验得细致和深刻,而且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社会生活通常要在有所积累的情况下实现前后连续的发展,消费行为向前演变的过程应该也是这样的。留存一些对过往生活的记忆,也许可以为消费文化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匿名  发表于 2016-12-30 10:27:13
 
  试一下天涯上的格式
  出飞儿      有人解释为
  蹲仓        有人解释为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471984348 发表于 2016-12-30 10: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原格式是多少个空格,天涯上反映出来的只有一个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ueliang663 发表于 2016-12-30 10: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东北话中关于自然生态的一些说法

  出飞儿  
  有人解释为:雏鸟自己飞出去(打食),比喻孩子独立生活。


  蹲仓
  有人解释为:黑熊不吃不喝躲在树窟窿里过冬的现象。


  大孤棒子  
  全称是大孤棒子野猪,指的是单独行动的大公野猪。这样的野猪攻击性很强,而且身上常常带有一层松树脂凝固后形成的保护层,很难被击伤。


  傻狍子  
  有人解释为:即狍子(常因跑后还要回原地看看或同伴被击伤后仍不迅速逃走而被捕获,故称)。


  白踪  
  有人解释为:雪地上的足迹。也有“黑踪”的说法。黑踪,有人解释为“(兽)在河边泥地上的足迹”。


  冒烟儿雪  
  有人解释为:暴风雪。也有人解释为:风搅动落雪成弥漫雪雾般的大雪。这两种说法都对。在大雪过后,空气会特别清新,天空也非常澄澈。


  美人松  
  长白山特有的一种松树,可以长到二三十米,形体挺拔,姿态优美。


  武开江  
  有人解释为:(天气骤暖)冰层爆裂、冰块淤积重叠的江面解冻。(流入冰层下的大量桃花水凸爆冰盖儿所致)


  鳇鱼  
  出产于黑龙江流域,有人称其为淡水鱼之王。在清朝,鳇鱼是皇室贡品。张学良的回忆录里也曾提到,一个鳇鱼的鱼头就需要两个人抬。


  靰鞡草  
  在东北被习惯称作关东的年代里,靰鞡草与人参、貂皮并称“关东三宝”。把晒干的这种草填充在鞋里,对于抵御严寒有非常好的效果。


  庄稼没棵  
  “没”读第四声。庄稼在经历了夏季的疯长之后,又高又密。这时庄稼秆棵下面容易隐藏野兽或坏人,走路就要小心了。


  五花山  
  在秋季,东北山区里红、黄、白、紫、绿等各色植物杂陈在蓝天之下,使山野之中布满了烂漫的色彩。与此相近,还有“自老山”的说法,指的是霜冻来得晚,山上草木未经霜打而自然枯萎。这意味着好年成,因为粮食作物不会因早来的霜冻而减产。


  棒槌  
  大概是早年间采参人把洗衣时用于捶打衣服的棒槌和人参联系起来了,后来棒槌干脆成了人参的代名词。采参人发现人参后要喊山,所喊的就是“棒槌”。


  山神爷  
  这是早年间流行的说法,指的是老虎。老虎是森林之王,处于生态链的高端,人们称老虎为“山神”,也含有一种尊敬生态系统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人参是植物中的极品,东北虎是动物中的极品,早年流传下来的“棒槌”和“山神爷”的说法都不直呼其名,应该是传统文化中避讳文化的一种体现。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