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话中的“劲”
东北话中带“劲”的常用说法有三四十个,这些说法构成了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体系性内容,体现出具有特色的生活气息和一定的时代新意。下面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从“劲”的角度理解个体的心灵成长之路
人的成长可以看作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运动是由“劲”促成的,从“劲”入手,就可以理解人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现象。
心劲儿:生活中,小孩子如果能动脑筋想到照顾长辈的事情,大人常常夸到“你看看人家这心劲儿”,或者“这孩子真有心劲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孩子的心劲儿里既有思考问题的智力,也带有他们对长辈的情感。人的成长是从孩提时代起步的,那么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智力和情感就是人的心劲儿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心劲儿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进而,也可以说心劲儿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原动力。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需要释放人的心劲儿,在重视发挥出智力的同时,也应该树立起健康的情感。是否有健康的情感,常常决定了人的心劲儿能否有正确的方向。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表明,放纵动物性本能,压抑基本的情感需求,否定情感的社会价值,以健康的情感为可耻,玩弄扭曲的情感意识,用虚假的情感欺骗人,是低级蒙昧的社会生活形态。
走心劲儿:多用于少年。到了少年阶段,人开始形成集中注意力认识某一事物的习惯,心劲儿开始活跃起来。
与走心劲儿在形式上比较接近的一个说法是“不走心”,一般是指成年人处于马大哈的状态。到了成年人这里,就不说“不走心劲儿”了,把劲儿给省略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孩子的世界比较单纯,心和劲儿常常直接连在一起,而成人的世界很复杂,心和劲儿各有一定的独立性。
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在孩子和成人这两个阶段,对于心和劲儿的不同关系,都应该有充分的体验。在孩子阶段,如果心和劲儿总是不能连在一起,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到了成年时,如果心和劲儿仍然总是连在一起,就不够成熟,在东北话里就叫“老直巴头”(或“老实巴头”)。
带劲(有时带“儿”音):这种说法都用于少年人,而不用于中老年。比如儿童过年时穿新衣服,少年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好,青年干活干得利落,都可以说“带劲”。因而这“劲”是少年人的朝气。
不带劲(有时带“儿”音):多用于成年人。指说话、办事时不像样子,不带有正常的生活氛围里所具有的得体、积极的态度。此中的“劲”,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正能量。这种批评性说法能够流传开来,表明社会的基调是正常的向上的。
差劲(有时带“儿”音):可用于形容物,表示有不足之处,若是商品,就指存在质量问题。
用于形容人时,也是存在质量问题,因为这样的人在言行上违背常情常理、公序良俗,严重者干脆就是悖情逆理之人。差劲的人,心劲儿不正常。
如何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呢?
根据东北话中的生活经验,差劲的人,可能在三个方面存在问题。
其一,人生方向是堕落的。这样的人,也可能成长环境和生活空间都很好。但是,他们的人生稳定的朝向堕落的方向。对于这种情况,东北话中的说法叫做“缺火”(在《东北方言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不够人”)。火,升腾向上,散发光与热,因而人类文化中多有圣火的观念。在中国,五行文化中火也是基本的一员。若是缺火,就严重了。可能,一些个体的生理性因素,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之一。
其二,缺少建立或维持个人精神世界的正常的社会条件。一个人要实现精神上的成长,需要和正常的社会空间进行接触。如果缺少接触正常社会空间的机会,就会导致精神上的发育迟滞,并在其精神世界里表现出某些结构性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不足,东北话中的说法叫做“照好人差半个月节气”。一个人要维持正常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必要的社会空间。现实中,不良的社会空间会压迫正常的人出现精神上的扭曲与变态。在东北话中用“缺损”来形容人时,大致就是指这样的扭曲与变态。
其三,缺少正常稳定的心智模式。这样的人一般在智力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处理事情时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搞一些惹人发笑的小聪明小动作。这样的情况,也就是东北话里说的“二虎不精”、“二虎巴唧”、“奸不奸虎不虎”。
挂不住劲儿(有时不带“儿”音):指人在感觉受到某种打击后,不能保持日常那种自然的情绪,面部表情有了明显的改变。年青人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人在年龄达到一定阶段后,会把注意力从脸上是否挂住劲儿更多的转移到心里是否挂住劲儿。在心里常能挂住劲儿,善于排除无谓的干扰,就是一种修养。
要劲儿(有时不带“儿”音):这个说法出现在东北人的生活里,首先就有自然气候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冬季的酷寒。遇到特别冷的天气,人们常说“这天儿真要劲儿”。在寒冷中,拒绝被冻僵,那你就运动起来吧。在这个过程中人是被动的,体能消耗也很快,但只能尽力的抵抗住。
出于抵抗寒冷的需要,东北人常常多做一些准备——饭量比较大。饭量偏大,使身在外地的东北人有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体会。在北京,就有东北人说,北京和东北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在北京吃饭时盘子里的菜码比较小。而到了平均气温较高的江南,生活一段时间后,不少东北人的饭量会下降,甚至有一些人说自己的胃变小了。可见,要劲儿的气温明显影响了东北人的生活形态。
除了抵抗寒冷,“要劲儿”在东北话里也用于其他面临困难的场合。想来,胃口比较好也有抗冻经验的东北人,在困难之前应该是坚强的,不应该是软弱的。
给劲儿:这个说法和近年在中国社会流行起来的“给力”一词比较接近。
够劲儿:适用于成人的世界。有人与你情感相通,为你费心费力,你心怀感激的评价对方时,就可以用这个词了。
很明显,前述这些带“劲”的说法,表述出了个体心灵成长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内容。当我们把这些说法聚合在一起时,就可以看到一幅曾经带有时代新意的社会图景。
心灵能够成长,社会才能走向文明。个人能够成长,民族的发展才是坚实的。遗憾的是,我们民族在这方面有严重的历史欠账。到了清朝时,“奴才”还是很正式的称呼。鲁迅曾经写道,“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出自《灯下漫笔》)在东北话中能积淀下这些关于个体心灵成长的说法,主要源于闯关东带来的影响。闯关东是人民大众自发的行为,广大民众在开辟新生活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主体地位,因而促动了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诱发了对于心灵成长的注意。
在一些维度或场域中“劲”的体现
满大劲:这是在数量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这功劲儿:意思是当前这一时刻。这一说法表达了话语中所涉某项内容正在做功,而且进展很快的含义。所以,这是在时间维度上以功为媒介的劲的一种体现。
能耐劲儿:是本领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碰巧劲儿:是机缘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赶劲:这个词说的是对话场合中出现的一种情景,即谈话中的一方受到对方言谈中薄弱之处的逗引,敏锐的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在语言表达上产生了一种强有力的效果。“赶劲”并不涉及情绪,不是因为带着很大的情绪才强有力的。对话是一个信息往复的过程,双方之间的信息会交互起作用,因而“赶劲”是对话场合中客观信息互动场域里“劲”的一种体现。
前面这几种说法,表现出一种从劲儿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偏好。其实,“能耐”和“碰巧”等说法已经表意清楚,但在东北话里时常还是要缀上“劲儿”。出现这种语言现象,可能是因为闯关东后社会生活趋于开放和活跃,需要人们加强对动态世界的认识,而“劲”就是理解动态世界的线索。
除了上面提到的,在东北话里带“劲”的常用说法还有来劲、对劲儿、寸劲儿、得劲儿、色劲、劲儿、劲儿劲儿的、摽劲、褃劲儿、费劲、别劲儿、过劲儿、铆大劲、可劲儿、老劲儿、借劲儿、解劲儿、隔路劲儿、转不过劲儿、不善劲儿、不服劲儿、不愤劲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