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继承庄子、屈原、李白的文学风格,将性灵派“主真性情”的观点予以提炼加工,提出了尊情、主逆、真风骨的诗学主张。他的诗词作品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最大的特色,就是想像奇特,语言奔放,文辞瑰伟,感情浓烈,寓意鲜明,含义深远,从而使诗歌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他透过乾嘉盛世的外表,深刻地看到整个社会潜伏着的严重危机。因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龚自珍以诗歌为“武器”,主张“更法”、“改图”,他的诗除表现出个性解放和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之外,更充满反对僵化、渴求变革、反对保守、追求创新的革命意味,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一新诗坛面貌,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首位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称誉。
诗歌到了黄遵宪这里,几乎就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黄遵宪继承了龚自珍、魏源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斗争的传统,反帝爱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时刻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从他投身政界到他死前为止,晚清近三十年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几乎无一不在他的诗歌里得到反映。除了“独辟异境”的将当时重大政治事件与旧体诗结合起来之外,他还喜欢开“未辟之境”,将社会理想、时代风貌、异域风情、新名词、新事物统统入诗。因此,黄遵宪虽然对于诗歌的革新做出很大的尝试,但不足也是明显的,他的不少诗歌有意为史,叙事和议论过多,抒情则流于简单的夸张;反映国外风情的诗,偏重于介绍新事物,而并没有把西方文化中深层的内涵引入到诗歌中来。尽管如此,依然不得不承认,是黄遵宪第一个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古典诗歌已经难以充分地反映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了,诗歌必须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等方面需要不断的创新,这对于推动诗歌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古典诗歌内容的扩充,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他的一些诗歌语言通俗且形式自由,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已经带有向白话诗靠拢的意味。黄遵宪,无疑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界革命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