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精绝古城》收视与好评齐飞 考古人拨开鬼吹灯迷雾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7-1-13 10: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4840891438928.jpg


《鬼吹灯》作为盗墓题材小说的扛鼎之作,情节曲折离奇是其最大的特点,小说也因此斩获了一票死忠粉。由此改编的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近日在万众期待之中上线,收视率与好评齐飞。无论你是原著小说的死忠粉,还是小鲜肉靳东的舔屏党,都能在这部网剧中各取所需。这部号称是“最原著”的网剧,就这样收割了一票观众,被贴上“制作精良、业界良心”的标签。

尽管如此,在从事考古发掘的小伙伴看来,这部剧还是存在一些小瑕疵,剧中的有些台词、道具、剧情,有些地方与实际情况不符。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进行采访,看考古人教你如何专业吐槽,顺便给大家还原考古工作者的日常。

A 手传手递接文物?

文物清点谨慎着呢

一场好戏刚刚启幕,因为胖爷的一块家传玉佩,胡八一他们和文物贩子大金牙不打不相识。大金牙为了向胡八一示好,主动献出自己新收来的青花瓷碗,请对方把玩。不过,正当观众们为胡八一扮演者靳东俊朗的颜值比心时,文博工作者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二人手传手递接文物——胡八一直接从大金牙的双手中提起瓷碗。

拥有24万粉丝的博主“文物医院”对此提出质疑:贩子献宝让男主上眼,“上眼”?这是给男主“上眼药”吧。先不说这个开光青花碗道具仿得如何,就二人手传手递接文物这个动作,在行内也是少见。

他对这一细节进行了科普,行业交易或鉴赏时候两方不会同时接触古董,一方看完放桌上另一方再自取,以免在递接过程中有闪失,而引发纠纷。“就这最基本的行内细节都做不到,还怎么演老司机呢,猛一看还以为给男主敬茶呢。”

记者曾在四川博物院、武侯祠大庙会上采访过专家鉴宝活动,仔细回忆专家鉴宝的情形,顿时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绝大多数时候,献宝者从红布包、报纸堆的层层包裹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心爱的宝贝,放在文物点交台上,交由专家悉心鉴定。专家待对方宝贝落地,这才用戴着手套的双手托举文物,举着放大镜或者手电筒仔细查看。

特别是亲睹博物馆里经历过的几次文物点交,无论是川博的罗马尼亚文物展,还是金沙博物馆的古罗马辉煌大展,相关工作人员都遵循一套更严苛的工作流程:工作人员需要戴上口罩和干净手套,运输公司逐一开箱,将文物放于铺着绒布、防震的点交台上;博物馆工作人员先用高清相机对着文物360度无死角拍照,对文物的每个局部进行仔细检查、拍照,并与点交单逐一核对。如果发现文物上有破损或瑕疵,必须现场备案,并交由双方工作人员签字认可。整个过程,的确没有出现手传手递接文物的现象。

B 人点烛,鬼吹灯?

那是氧气浓度不够

人点烛,鬼吹灯,鸡鸣灯灭不摸金。

胡八一带着王凯旋第一次摸金,就挑选了捧月里沟的大金国贵族墓地。他们从侧洞下到墓室,一座恢宏的石棺呈现在面前。王胖子正欲上前开棺,胡八一连忙制止,他掏出罗盘找出东南方,在其一角点上了蜡烛,称是祖辈留下的规矩,“人点烛,鬼吹灯”,如果开棺时蜡烛熄灭就得立马撤出,不能带走一物。

烛火摇曳,两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了棺材,发现棺材里是个戴了面具的“大粽子”(指保存比较完好,没有腐烂的尸体)。王胖子从棺材里摸出了两块玉,欣喜不已,谁知这时烛火闪烁,随即熄灭了。“鬼吹了灯”,王胖子却不愿意归还玉器,这一贪婪的行为导致烛火先由黄变绿,大粽子悄悄起身……

“人点烛,鬼吹灯”,这是传说中四大盗墓门派之一摸金校尉的不传之密,意思是说进入古墓之中,要先在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如果蜡烛熄灭,需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传这是祖师爷留下的规则,一条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契约,纵然才高八斗的摸金校尉,也不敢破例。

这是“盗亦有道”的佐证?时事评论家梁宏达曾经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对此进行吐槽:“这个蜡烛一旦灭了,说明墓里面的氧气浓度不够,没有氧气人在里头不得憋死嘛!氧气不够,咱得赶紧走,说白了这是科学道理,非得扣上一个‘盗亦有道’的感觉,其实是‘假仗义’。”

那么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也需要“点烛”吗?省内一名从事了10余年考古发掘工作的木子(化名)透露,并非如此。真实的考古发掘过程有一套很严谨的工作流程,并不是像盗墓小说里写的打个洞就进墓、见到棺材就开、拿起文物就走,而需要找到墓穴的位置,搞清楚墓穴的整体结构,然后制定详细的发掘、文保方案,从上往下慢慢清理文物,综合评估墓穴是否可以开棺。这一整套工作流程中,每一项都有具体的指标,并不是点根蜡烛不灭就可以直接开棺那么简单。

C 考古=盗墓 ?

陶罐碎片都要悉心取出

胡八一和胖爷成功加入了考古队,为了探寻精绝古城的遗迹,他们找到当地最有经验的向导安力满。老奸巨猾的安力满被誉为“沙漠中的活地图”,他问众人:“你们是盗墓的?”领队回答:“我们是考古,是研究。”谁知老汉并不买账,调侃“那就是国营盗墓的了”。

这句台词,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也有不明真相的网友点赞“耿直的老爷子,瞎说什么大实话”,但是被业内人士反唇相讥:“你见过把盗墓的宝贝放在博物馆里给大家看的吗?”

其实关于“考古等同于盗墓”的偏见由来已久。早在2015年,自海昏侯主椁室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有人质疑“考古和盗墓对古墓而言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文博爱好者“螺旋真理”看来,“这一误区在大众心目中的构建,和层出不穷的以盗墓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关系密切。然而盗墓在传统价值观中是缺德的,在法律中则属于犯罪,这不利于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的传播,所以就要有意无意的暗示‘考古和盗墓是一样的’,来为作品传播做背书,以消解传播过程中因为和道德、法律冲突所产生的罪恶感。”

木子对这种偏见习以为常。他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常被当地人称作“挖宝的”,甚至更难听的称呼是“挖坟的”。对此,他哭笑不得:“考古和盗墓有显著的区别,首先,考古以研究为目的,盗墓为了获取财富;其次,考古是经过文物部门审批同意,而盗墓是非法的。举例来说,如果在古墓中发掘出陶罐和青铜器,盗墓者肯定先取青铜器,因为更值钱。但是我们不同。”


问及为何要从事考古发掘,木子告诉记者:“如果考古人员不及时清理,地下遗存就要被基建工程当地基,你连墓葬的存在都不会知道。”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大部分是因为兴修水库、配合基建,或者经群众举报有盗墓破坏,极少数情况下才会为了科研主动发掘,但这种情况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过程。

一篇《请不要再把考古与盗墓联系在一起》的博文,罗列了考古与盗墓的7个区别,从目的、方法、提取过程、历史等方面分析,以正视听。例如,考古的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而盗墓主要是打洞;考古提取文物的过程有加固处理、保湿处理、拍照、绘图、登记、编号、逐层逐件提取等,而盗墓主要是掏;考古更加关注遗迹现象而非遗物本身,盗墓除了能拿走的都会破坏掉。

尽管如此,这部网剧在考古人眼中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木子意味深长地说:“考古原本是一个很冷门的学科,日常工作中的艰辛并不为外人道,这部网剧的后半部分试图向观众科普考古和盗墓的区别,这点已经善莫大焉,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看了网剧之后,报考、从事考古工作。”来源:华西都市报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3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