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要说的,便是继齐桓公之后的春秋第二代霸主——晋文公。 他的身世令人乍舌。春秋时代的宫廷权斗,血腥程度,比起后世,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公之父晋献公,先是杀了其子申世,还要杀重耳(文公)和夷吾(惠公),是父杀子。献公死后,重臣里克又以三公子夷吾名义,杀了献公临终嘱咐让接班的宠子奚齐,还有奚齐的胞弟卓子,还有那个引起晋国大乱的罪魁,甚新鲜的遗孀小老婆骊姬,这便是以兄杀弟、子杀庶母了。 后夷吾继位为惠公,又为防“社稷之镇、国之重臣”里克迎回兄长重耳,动摇其位,又错杀里克。惠公死后,其子继位为怀公。而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之后终于回归晋国,又杀了弟弟怀公,即位为晋文公,这又是叔杀侄的一段。 这里全是自家人杀自家人,血腥残酷的程度,可想而不可知。 所以的有历史学者说:我们的历史并不光彩,辉煌的背后是血流成河,是自相残杀,是六亲不认。 在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有的人可以迂腐,可以讲大道理。但晋文公不能,他注定一生不能平庸。 对于晋文公而言,他的出身与才能,注定了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么成为晋国国君,如齐桓一匡天下。要么为臣,则终是死于家族亲人之手。他若原本便是平庸之人,也无所谓了。可上天偏又赐予了他睥睨天下的治国之才,所以他的一生没有第二个选择,只能选择一条也是唯一一条从血腥中突围的人生道路。 他能隐忍地在外流亡十九年之久,充分说明了晋文公是心怀大志,有大者之风之人。 我们深想一下,流亡十九年是一个什么概念?
他六十一岁才继位,齐桓公在这个年纪已经开始昏庸,直至惨死,而他却在很多国君开始昏庸的年纪开始创业,更而称霸天下。 六十一岁继位创业,称霸天下。在今天看来都是十分传奇与耀眼的,何论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代。 《国语-晋语》中记载了晋文公的两个小故事。 文公流亡之时,晋国的一个小臣头须没有跟随他。等到文公即位,便不肯接见他。他便告诉使者说:当时跟着走的人,不过是身不由已的奴才,没有跟着走的人,留下来也是在为国家做事,何必怪罪他们?当国家领导人的人,如果要与普通人为仇,那该提心吊胆的事情就太多了。 文公听了这番说话,立即接见了他。 头须说的话虽然有些过,因为跟着文公流亡的大臣,至少有赵衰、狐偃等人,都是人才而非奴才,但文公不以此记其过,足以显示,继位之后的晋文公,除了霸才,更有几分雅量,比起先前家族里的那些人,实在难得。 这段故事,其原文如下: 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 另一则故事是说: 有一次,文公问晋国大夫郭偃:开始我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如今却觉得越来越难了,这是为什么呢? 郭偃答道:主公以为这件事很情很容易做时,做起来自然会越来越难,主公觉得这件事情做起来很难时,只要一直做下去,慢慢也就变得容易了。 晋文公一生颠沛流离,正所谓“艰难险阻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他是真正从底层走出来的国君,明白人间疾苦,深知治国之道。从他见头须和问郭偃的两则故事,都能看出他的治国智慧。 这一则故事原文如下: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对于一个国君来讲,真正明白了这些大道理、大战略之后,治国其实真是“如烹小鲜”,只要任贤人,施贤政,则天下治矣。
许多国君看似明白,实则昏庸,至少平庸,《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则故事: 孟子见齐宣王时,问道:假如有人要到楚国去远游,将妻儿托付给朋友照顾,等到他归来之时,却看到妻儿在挨饿受冻。依大王看,他应该如何对待这位朋友? 宣王答道:马上绝交,不要交这样的朋友。 又问:管理的人管不好手下,该怎么办? 宣王答道:撤他的职,停止他的工作。 又问:整个国家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又该怎么办呢? 这一下宣王尴尬了起来,他望望这边,望望那边,支支吾吾把话题扯开了。 齐宣王与晋文公的差距,一目了然。 原文如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这也便是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出处。 虽然孟子“君为轻”的思想与不留余地的犀利议论不受那个时代国君的待见,但如果假设仅以此上述问题来询问晋文公时,文公的回答或许都没有异议。 虽然古书里面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没有写人民的笔墨(近古代才有),但其实从这些帝王将相的身上,能够看到治国与亡国,当然也能够看到他们身上为人的本质。 一体两面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