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也说《三字经》 自序 一直都想写本书,但没有下笔。最近才理出思路。就从说《三字经》开始吧!因为现在网络很发达,该书中没有过多的去解释原文,只是一点个人理解。期待各位师长斧正! 第一说 《三字经》,可说为三字诗、三子颂、三字文等。是以朗朗上口,好记易懂又能掌握基本社会素养为目的。说为经,是取经典之意。事实证明,三字经影响华夏文明近千年。可以说是古代传统文化之结晶,也可以说是长辈对后代之教导,更可以说是华夏文化传承之手段。古人用心良苦啊。 第二说 人之初,性本善。 一个人来到世上,除了用顽强的求生欲证明人类是物种进化的强者之一外,也是一个接触生活,理解社会,适应生存,力求发展,谋划人生的艰辛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包含很多:嗷嗷求哺,睁眼看人,认识父母,感知环境等等。简单说,就是一张带有父母期待的白纸。这张白纸如何变成一张画,写意也罢,工笔也好,抽象也行。这个过程是在三方作用下完成的:一是父母言传身教;二是实时影响;三是天性使然。性本善就是说的天性使然,善可以理解为天性。 第三说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应该是习相近,性相远,更容易理解些。一个人出生后除了遗传因素外不会有更多干扰。因此可看作带有一定脾性或规格的白纸,类似于A4,A3,60克,90克等。但从作画开始就有差异了。例如素描,水彩,油画,写真等。这里的习是遗传惯性。除了男女有别外其他是暂时看不到的。而开始起笔画人生时,受制于生活条件,感知范围等。例如起名,狗娃、咪咪、铜锣、撅头、抗美、解放等等,都是理性事物对感性认知的影响和干预。 第四说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开始了解社会时须要一些传承,例如桑蚕、织锦、武功、书画等。这时候需要父母能对孩子遗传要素的发现及进行生活上的感染。可以说这个时段很重要,体现在孩子可以断奶或能自行走路时段。重点在于注意发现和主动感染。首先是发现,这个责任在父母,其他人很难介入,除非传说中的大师。这个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的天分的发现。这个天分不受遗传绝对影响!!!不是所有歌唱家的孩子都有唱歌天分,更不是孩子百天抓物那么回事。需要父母观察发现,母亲责任更多点。因为这个时段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与孩子智商最少有66.4%的正相关。一旦发现孩子有某种倾向就要去积极感染。当然这个时段发现孩子天分是很难的,因孩子表现力差异而定,坚持到孩子能表达清楚个人意志时就很明晰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发现不了孩子天分的话就要好好读这本书了。这是个人理解“苟不教”的含义。 现在教育就是普及教养。就是说该让该孩子懂的都教孩子懂得。其实浪费了很多社会资源。例如:一般性识字。过去是以3000字识字标准区分文盲和半文盲。现在孩子入园前基本都有这个标准;一般性算数,现在再不会出现数算神通,史丰收老先生都没想到,计算器这么快替代了算盘,不管是七珠还是五珠。 有一次出差在火车上,一个少妇带孩子途中让孩子背诗歌,孩子就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在陪孩子唱了一首《小红帽》拉拢关系的条件下问孩子,这些字你都认识不?他说:“早都认识了”。我又问,鹅怎么曲项向天歌呢?孩子说:“鹅就是拧着脖子在唱歌”。当时同车人无语。我又问,曲项和拧脖子一样吗?孩子回答:“不晓得,反正看大人都那样”。我又问,曲项是怎么说,孩子回答:“叔叔阿姨到ktv都说,公主,麻烦把音调调低点,这几天颈椎不舒服。叔叔阿姨们整天不知道忙啥哩,肯定是累的脖子歪了”。无语,难怪有代沟,而且太大了。在孩子性格成熟时段里,父母不要带孩子去成年人活动的地方!这可能是性乃迁最好的解释。孩子现在早熟的速度比起咱们这一辈太快了!可塑性极强!!!因此父母要自己多关注。不要让孩子说出爸爸妈妈的故事来。至于博与专的问题,首先要架构在对孩子天分的理解和判断,当然不要忽视孩子的叛逆性格。 持之以恒就是“贵以专”就是的道理。但现在父母应该是取舍的选择,不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某种道理。个人理解,在没有准确判断孩子天分的情况下最好博中取长,让孩子有一定空间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例如孩子很坚定的选择自己的性趣爱好,父母就多支持。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不要去过早干预孩子的选择,让孩子在博学中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专。孩子还没有领悟自己的专之前,父母就给孩子报这个班哪个班的,有点揠苗助长了。这个时候最好是去发展孩子的天性,即性本善,用一切环境和条件去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善。 第五说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子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叫卖。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也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子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孟子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摔坏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圣人。这只是古人对教育子女粗浅的看法,认为环境可以引导人。当今社会大了,孩子去感知那个环境呢?因此,择校、择市只是父母愿望而已。 个人理解: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否则容易造成叛逆。因为孩子的感知面远远超过父母。孟母幸运啊,用一段破碎的布教育了一个圣人。咱们怎么做呢?摒弃老套,与时俱进。先认知孩子的世界,再加入个人想法。不然,70%的孩子会选择不和父母交流。因为有借口:代沟。 第六说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即窦禹均,五代后晋时期人,家住今天天津的蓟县,即古时燕云十六州之地,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因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窦燕山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就非凡,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这也是五子登科一词的来历。对于父母来说,养子育女是生活责任,也是心理期待。 古人一句话养儿为防老,真的吗?最近想法颇多。自己在外奔波,父母在却是家无限的牵挂。因此问自己,儿子有用吗?如果自己是个女儿多好啊!做个父母的小棉袄其实更好。窦燕山用自己的能力教育了五个争气的儿子,儿子们用自己的努力给父母以安慰。其实五子登科真的不容易。 第七说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用五子登科的不容易来理解,这句话只是责任,而不是必然。父母和老师是文化传承的船,儿女后辈是接替长辈的篙。无船不能出海,无篙更是难行。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无原则的去承担。因此养和严是父母、老师的本应责任,学和习是历史传承的社会需要。努力吧,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是做人目标或理想,纵观今古,有几人做到了? 第八说 子不学,非所宜。 我有个闺女,羽毛球现在陕西同龄里面的佼佼者。当时闺女六岁时跟她小姨打完羽毛球回来,说她想学打羽毛球。我问,很辛苦,你确定吗?闺女十分肯定的回答了我。我平常就开始带闺女做跑步、跳绳、掷远等基础训练。机会也好,第二年我市里有了羽毛球馆,暑期办培训班闺女就报名了。当时的唐教练对闺女有伯乐性作用,还专门和我谈了一次,认为闺女有羽毛球天分,希望闺女走职业化道路。我征求了郭教练意见,并和闺女商量,闺女选择了业余。之后郭教练,杨教练,宋教练等都为孩子付出了很多,闺女也争气,没让教练失望。因此,一个孩子的教育方向很多,看伯乐的发现,看孩子的选择,看父母的支持。不是宜(应该)和不宜(应该)的问题。 第九说 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小时候学习是多向性的。学文化,知社会,铸人生。但和老何为关系不大。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个人原来规划70岁开始写书,认为能精炼些。偶然受朋友启发,开始动笔了。因为可以在学中写,在写中学。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完成计划内的事。定位先说《三字经》就是觉得没有必要浪费这些时间,从简入手。就是到了70岁觉的写的粗糙还可以再写啊! 第十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古人用玉比人,的确应该尊重。琢玉既有外因,如师之传道解惑,家之言传身教。主流在内因,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都是个人的选择。做人强调义,不管你富贵,你邋遢,只要一个义字在心中,你就会有很多真正的朋友。老板老批评我说我太老实,但没有老实能有好老板吗?朋友如此,老板更如此。 玉和义是等价的。 第十一说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与其说是对年少的孩子说,不如准确定位这句话是给父母说的。现在孩子累啊!古时孩子只是习文或者弄武,兼学一些待人接物常识,名人之流也是在成年之后才努力的。曹冲称象,孔融让梨仅仅只是个案。现在孩子苦在父母选择的各类美其名曰的补习班,培训班,智商班等等。个人觉得,还给孩子天性,放手孩子天真,让孩子在逐渐明白的生活中去选择理想和人生,父母只要配合就行了。 第十二说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热,再让父亲上床睡觉。古人在生活颇为艰难的情况下都有如此孝举,当今衣食无忧条件下尽孝更容易,只是看个人态度而已。我们镇上有位老党员,多年卧床不起,只有一个儿子。后来儿子出门打工,照看老人是儿媳妇。我去看老人时很有感触。有句常言:久病床前无孝子。作为儿媳妇能照看卧床不起的婆婆多年很不容易。我后来和村书记谈话,让村书记尽快联系她儿子回来。老人年龄大了,没几年活头了,儿子不应该把赡养责任留给媳妇,好好陪老人几年,哪怕少收入点,日子紧点。一旦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后悔都来不及了。后来这件事在全镇影响很大,她儿子也很感激我,和我成了好朋友。 第十三说 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近2000年,不差于同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虽然两个故事没有可比性,但都由于当时社会压力而不能给社会留下更多传颂而让人遗憾。孔融的礼,曹冲的智真的能对历史产生影响的话,历史是不是会改写?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是不是大家现在生活好多了。 第十四说 弟于长,宜先知。 对已经开始懂事的孩子,父母长辈且特别是祖辈应当怎样去做呢?就是用善与爱来引导孩子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处。即所谓的父尊子善。同时,兄弟姐妹之间,亲戚朋友之间应该是相互助力的结合。先知应该是自己先去理解别人的难处,为和谐共处付出自己的努力。要不然知之再多有什么用处?华夏传统追求是和和睦睦,相扶相助。长辈只要努力了,最起码会有心安理得的收获。 记得在我干校长时,每周一上班我学校一位年长的老师总是会聊起他4岁的孙子。有一次我问他:“你和你儿子对你孙子的爱有区别吗”?他想了几天没有结果。就问我这里面的区别在哪里?我答复:“你儿子爱他儿子是一种严父的爱。而你爱你孙子是一种祖辈的溺爱,这就是区别”。他思考了很久赞同了我的说法。因此,祖辈不要把对孙辈的爱溺化,更建议子女自己去带,哪怕再忙! 第十五说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华夏传统观念讲一个人立身之本为守孝道,存大义。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不断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包含书本和社会。学的东西多了就能更好的服务于孝和义,个人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第十六说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古人把天、地、人并为三才。既是对人的尊重,更是对人的期望。人自立于天地间,就要顶天立地,享受着日月星的光辉,不努力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天地,对不起日月星辰的无私光辉。 第十七说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三纲五常”是古人最朴素、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意识形态。并用这些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约束人的个人行为。约束到位了就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就是父子间,夫妻间要和顺都离不开这些准则和形态。 第十八说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这里讲的是四时与四方。四时周而复始,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可能并给养着人类,其功大也。四方是相对,只有选择中位,自然而然就明确了四方。这里强调,中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的中庸理论,这也是华夏最传统、最朴素的治人、治世、治国之理。 第十九说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古人把士、农、工、商看作国家社稷之根本是十分睿智的。士是保家卫国的核心所在,农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工与商是繁荣经济和社会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故此说善莫大焉。 第二十说 曰笔墨,曰纸砚。此四宝,藏文房。 文房四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中纸张的制造被列为我国四大发明之首。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对文化传承之关注。这种持续关注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文化瑰宝的产生 ,为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众多的历史积淀。 第二十一说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华夏五行论是对天地人文之间必然联系的有益探索和总结。其理论高深以至于有诸如史前文明或外星文明之说。但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来说功不可没。华夏瑰宝中医学更是将五行看作中医的核心理论。因此,五行理论在华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这里的“数”不是简单的数字意思,理解为命数、命运、气数更为确切。 第二十二说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按习惯而称该句天干者,甲至葵。地支者,子至亥。因为我读过的书中很少有这样的提法。如果当初作者是为了简单易教的话,那么下一句黄道与赤道的关系就不应该收集到三字经中了。尽然如此,这些华夏经典还是值得说一说的。天干地支是古人对天地各自运行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规律理解的总结。虽然这种理解受天圆地方学说的影响,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古人的智慧和总结能力。夏历也称夏阳历,夏时等。即为古人依照天干十之数与地支十二之数循环搭配为基础推算出来,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历史原因以及相关的知识面。但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中对天干地支已经运用非常成熟了。这部历法于是就随着后代天文学者或历法学者的不断完善,一直在华人中传袭,即现在所说的阴历。虽然定位每年天数时有微弱差距,但又能用增润来妥善解决。在指导农时一事上农历远远优于公历。 至于黄道即太阳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视运动轨迹,运转的轨迹即为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地球自转的中心大圆为赤道,也就是地球上的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天球可理解为天或者宇宙。虽然赤道与咱们关系不大,但黄道却影响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真实生活。不可谓不奇,不博,不深远矣。 第二十三说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这几句是古人告知后代我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外貌等。明确了我国在亚欧大陆的东方,又在远离赤道的北方,四季分明,幅员辽阔。而且简明扼要的描述了我国地形地貌,西有高原,东临大海。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第二十四说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关于古代纲常理论,本人已在第十七说中描述,此不再赘言。至于三字经为什么要把三纲五常分开来讲述,除了追求押韵和工对,本人再想不出什么理由了。 第二十五说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古时普遍食用粮食品种并不比今天人们食用品种少多少,这是古代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地域性种养业的概括。例如谷、畜、瓜、果、蔬菜在公元200年所出现的《伤寒杂病论》验方中具名道姓的就不少于120种。 第二十六说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此七情、五色、无味、五臭为古人对人的情感、视觉、味觉、臭觉等的客观总结,当然也受到五行理论影响。但这些总结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特别在中医中的望、闻、问当中。 第二十七说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八音是古人对美乐追求过程中聪明才智的集中反映。古人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匏瓜、陶土、皮革、木器、石器、金属、丝类、竹子等等,受对美乐追求的强烈热情激发,古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卓绝的慧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创造出了独具风格华夏民族乐器。其中也不乏焦尾琴,黄河埙等凄美故事和二女争筝等美丽传说,给华夏传统乐器增添了无限神秘。关于四声,即抑扬顿挫。是古人对演讲艺术长期研究的结果,现在还以此为基础不断深入研究着。 第二十八说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这是古人对九族(九辈)的一种说法,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第二十九说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古人十分看中十义,这既是对三纲五常伦理的完善和补充,也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指导和约束。同样也属于意识规范和道德标准之列。古人效之,出现了历史上诸多的情义,忠孝类故事。例如:有名的二十四孝,桃园结义等。有力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民族情节,意识形态,社会道德等,当然也包含社会正能量。 第三十说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这是中国治丧文化的传统。子欲孝而亲不在时,很多奔波于外的儿女们这时才想起自己跟父母简单相处的时间太少了!现在北方农村这种习俗还在,只是各地风俗各异而已。亡灵祭奠仪式更是一个地方这一文化传承沉积的具体体现。但不论何地,当一个有贡献,有功德,有威望的,丧葬也必然会很风光。因为大家都在传承着这一传承!虽然丧葬礼仪无非是人世间亲情观念的一种流漏,只是摆设罢了,但仪式的庄严,子女的悲痛会成为一场深刻而生动的现实教育课堂!前些年出现了一个专门为丧葬增添悲痛气氛的服务项目,哭灵!唉!得失尊左不想评说。祖坟之地,只需安魂,何以求尊!归安之处,只求记住,何求形象!我们当地老百姓一句话:只要活着时享受温暖,活的滋润,去世后就不会有任何遗憾,哪怕抛尸荒野!话糙理端,精辟! 第三十一说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古人把礼尊为六艺之首是有道理的。一个人没有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何融入社会?一个社会没有道德约束怎能海纳百川?反过来说不扫一屋焉能扫天下?当然时代进步,博士满天飞,六艺已经不是最终的人生哲学!做好自己的事,不管你才艺多高。一个环卫工都可以让有感觉的人感动!足以!跟着这种感觉走吧!明天会更好! 再说写字。自仓颉造字开始,华夏文明就已经摆脱了结绳记事,口述相传的岁月。随着六书的应用更是华夏文字进入到表意结合的地步。一个字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成一首诗,可以是一个人的写照!过去名与号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的确!当你写一个字的时候首先是你理解不理解这个字,如果不理解你就只能写出它的形,当你理解了就可写出它的意!古人尊重《说文解字》,现在媒体十分丰富。是你去主动理解还是被动感知一个字?道有不同,谋有异样!但门面终究是门面,理解好字,写好字,演绎好文字文化传承人人有责! 第三十二说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汉字从起源到演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从六书造字到文房四宝的充分推广,再到书籍的不断普及,汉字这一文化奇葩得到了长足传承和发展!也随着纸张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提高为书法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条件!大小篆到隶行草楷以及硬笔的使用,让汉字成为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但有点缺憾,简化字的推行少了很多传承!万幸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写毛笔字,在理解字的起源与本身携带的意义!希望汉字这一艺术能回归古原,发扬光大! 第三十三说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博学广记是每个人的梦想!但除了少数天生记忆力强悍还要有辛勤努力才能成就博学之才!现在提倡术有专攻与自身喜好条件相结合是一个好路子!但真正核心是治学态度!多看多问,活到老学到老才有机会成就梦想!例如,现在很多人的工作岗位并不是自身专业,而做出成绩的不在少数。只要去针对性的努力学就会有成绩! 愿天下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追求进步的人事业有成,身体健康! 第三十四说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这一大段是古人教学用的!说明了传统典籍的出处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对当今教育而言,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到考上大学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这个时段不建议过早去涉猎这些知识!到一个人有一定古文字基础后再去学习,事半功倍!而且现在教材体系中也有相当内容。如果有精力分配的话可以适量选择看一些! 读典籍关键在悟!悟不透刚凭翻译注释只会是一知半解。这只是个人看法! 第三十五说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此为华夏三千年历史,谈不上本质的文明与否!但不了解国史的人是不会有太大出息的。以史为鉴可以正身、立志、知善恶、懂分寸! 第三十六说 剩下的一段是说致学态度!原文版本不太一样,不列举了! 关系这方面的看法前面说明了,不再累言。只想举个例子,我有个同学,家境贫寒。但锲而不舍,补了六年终于考上大学。现在带全家落户新疆,过的很好!希望有读《 三字经》和看过拙作的大小朋友借鉴! 后说 虽然写完了这本书初稿,但自己不满意!会在以后说写中再努力! 下一步计划说《千字文》希望各位师长、朋友多交流支持! 拙作敬请斧正,谢谢! 附: 偶游植物园 春节过的有点颓废!好长期间没写东西了,写一篇游记吧! 昨天去了趟植物园,有点吃惊!叫我这个农业专家竟然不认识大部分树种花卉! 知识会过时,经验会老化,感悟颇深!于是乎觉得应该多走走、看看。社会在进步,知识在发展。过去玩泥巴的童年已经找不到了,炊烟袅袅一词会成为历史,祠堂祖庙也会是传说里的描述!……很多记忆随着时间而流失,恰如树叶春发秋落。 对时代有种失落感,罢了,年岁不饶人啊! 植物园里有座不高的假山,自己没勇气一览众山小,对于经常可以当华山导游的我来说是无言的打击!后来在房东闺女的央求下爬了上去,会当凌绝顶的感觉一触而发!的确,人都有征服欲,当你征服不管是山,是沟,还是任何难题,征服了就是一种愉悦,或者说就是一种成就! 回来后想了很多,觉得伟人一句话说的好啊:“活到老,学到老”。 人要随时代而进步,在不断学习和进取中完成自己的理想。 是不?大家说说! 201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