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学观点] 破而后立:从基础写作到创意写作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9-11-21 11: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基础写作课上,我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 “今时今日,你还愿意成为一名作家/诗人吗? ”班上41位同学,有19人表示有一定的意愿,但同时坚定地表示写作只能成为他们的业余兴趣爱好,而不会成为他们将来养家糊口的职业。在此之外的22人表示对写作毫无兴趣。在这其中,又有一大半的人不无遗憾与懊恼地表示:“原本我对写作是有兴趣的,但初高中的应试作文无情地摧毁了我的写作梦想” 。其余不感兴趣者则纷纷表示他们深感写作的艰难与无趣:没有写作天分、不知写什么、不知怎么写、不知写了又有什么用、不知写了又有谁会看……
RTTGG.jpg
这次调查尽管样本数量并不大,却已经能够暴露出当前我们高校基础写作教学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该如何教一群并不特别热爱写作的人进行写作?如何重新唤起他们的写作热情?更致命的问题是,如何将他们被应试作文所禁锢的想象力与才华重新解放出来?再往深处想,应试作文被我们视为“禁锢之恶” ,那大学的基础写作教学难道就丝毫没有“规训” 、“固化”他们的一面吗?大学中现行的基础写作教学又是否具备“解放”与“拯救”的能力与功效?

对于这些中文系的大一新生而言,当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告诉他们“千万千万别再用你们应对考试的那套思维与笔法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们同样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崩塌:“我们学了十余年的方法、技巧,就这么被否定了?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真的是如此针锋相对、格格不入吗?倘若进行文学创作,那么又当如何去写? ”

于是,有勤奋、好学的学生便虔诚而认真地翻起了手中的基础写作教材,试图从课本的字里行间寻找文学创作的方法与路径。课本中有与写作相关的种种要素、写作思维的界定及其种种特征、写作手法的分类及特征、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写作方法等等一系列看似齐备的、系统化的知识。但是,当课本要求他们要注重观察生活并从中提取素材时,要求他们要具备创新性写作思维时,要求他们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与各种语言时——他们实际上并未从课本中获得行之有效的进入写作的方式。这就好比课本中说小说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注重细节,但是,如何塑造、如何抓细节等具体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又比如,谈及诗歌写作,总是强调要有浓郁的情感、凝练的词句表达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象等,然而,如何提升情感、如何打磨字句、如何借助意象以传情等具体可行的技法却并不见踪影。即便有,那依然是一些高度概括的而非具体可行的、学术化理论化的而非切实可操作的表述。这对大一新生而言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基础写作,应当是一门以写作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而非空洞而枯燥的理论课程。这正如我时常向他们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尝试着去写,去练,那么就算你把这本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你仍然学不会写作! ”

基础写作教材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是目前高校基础写作教学所遇到的困境之一。授课教师以一种看似系统化的培养方式,将“写作材料”“写作思维”“写作方式”等概念塞进学生的脑海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先是一连串的疑惑,紧随其后的可能就是无止境的厌烦与打心底里的拒绝了。而这与我们基础写作课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初衷无疑是相背离的。

因此,从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看,当前我们的基础写作教学,都应当有新的探索与新的变革。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引入西方的创意写作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着重挖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相较于传统写作理论式的基础写作教学,创意写作教学无疑有着更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它并不以写作理论为基石,而是以写作实践为核心;它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应当以何种写作思维、何种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而是细致地、一步步地训练我们对小说、诗歌、非虚构、影视剧本、书评影评等具体文体的掌握;它要求授课教师应当具有相关的写作经验,而非纯粹的“纸上谈兵” 。因而,我们看到,众多高校或是开启“驻校作家”模式,或是成立以作家(而非学术教授)为主体的创意写作教学中心,莫言、余华、格非、刘震云等著名作家也纷纷走进高校课堂。

从基础写作到创意写作,这是当前高校写作教学的必然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基础走向创意?显然,莫言、余华、王安忆等人不可能担负起全中国高校写作教学的任务——那么,探寻一种新的、可行的、兼具针对性与普适性的写作教学模式就显得必要而紧迫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依我看来,“破”与“立”应当成为探索基础写作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维度。

破除陈旧、固化的观念与落后的教学手段是高校基础写作教学改革的基础。首先需要“破”的是学生对于写作的片面理解:写作并非是小说家、诗人的专属技能,在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写作者。破除了学生对写作的偏见,让他们在对文字的排列组合中尝试着重新发现表达与创作所带来的快乐,才能有效地唤起他们对于写作的兴趣。然而,这依然是不够的。过于理论化的基础写作教材、照本宣科的授课教师,在相当程度上同样应当得到“破除” 。在基础写作课上,学生及其创作实践才是真正的主体与核心。而教材、教师,应当是尽责而有效的引路人——毕竟,写作从来都是个人化的、“孤军奋战的” 。最后,还需要破除的是落后而枯燥无趣的基础写作授课方式。在我看来,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于基础写作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接收了一堆概念、优缺点与技法,但却完全不进行写作练习——这同样是无效的教学。写作教学应当以练笔为中心,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体悟写作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写作能力。而教师,应当以其学识与审美(审美能力显得如此重要)引领学生走向对优秀作品的欣赏与借鉴,应当以其自身的创作经验指导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应当在对学生作品的不断点评中指引学生形成写作风格。在这样一种转变之中,传统基础写作教学的“大班制”同样显得不合时宜了,更具有教学针对性的“小班制”课堂更加符合基础写作教学。

破而后立:“破”是艰难的,“立”同样显得不易。我期待一种日常生活化的、有品质的、持久的写作:写作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不仅仅是毕业需要拿到学分的任务,不仅仅是课堂上那短暂的九十分钟内容,而是显现或内化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能力与品质;写作不是概念化的理论组合以及对这些理论的拙劣挪用,而是带有温度、气味与轻重的生命体悟及其传递;写作不是为了交作业拿成绩,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身的才华,而是遵照内心的声音,言我所欲言,创造我所想创造,在字与字的组合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在词与词的相逢中发现存在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单纯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而应当成为个体生命中一种高尚而珍贵的审美与追求。在这求索的过程中, “破”与“立”将无处不在,且将持续存在。来源:中国艺术报 | 徐威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