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百家争鸣
›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
返回列表
[思想高地]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0-3-10 12: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内容提要:20年的网络文学形成了三股批评力量,即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其中,学院派批评的职能是助推网络文学精品化与主流化;传媒批评旨在凸显热点话题,引导舆论走向;而在线批评则以文学网民的即时互动展现出批评的鲜活与敏锐,因而对行业生态影响更大。20年网络文学批评探讨的问题主要有网络文学现状评判、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发展对策和网络文学资源清理与数据库建设等。而网络文学批评的局限表现为专业批评队伍的力量单薄、技术鸿沟和阅读压力带来的“入场”之困、批评标准缺失,以及批评观念与持论思路的老套等。
关 键 词:网络文学批评 学院派批评 传媒批评 在线批评
如果说,20年网络文学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网络文学批评则是在低调起步、艰难前行中日渐发声的。尽管与繁盛的创作相比,批评的滞后和微弱有着鲜明反差,但小众的批评话语依然在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拟从批评主体的构成和涉猎的理论问题层面做一些史实的梳理。
一、网络文学批评的三股力量
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看,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兴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第二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等。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1.学院派批评:助推网络文学精品化与主流化
文学批评的学院派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批评家构成,历来是文学批评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批评成果注重学理,讲求逻辑,持论谨严而深入,往往代表着文学批评的较高水平和主要成就。网络文学兴起后,少数敏感者较早介入网络文学领域,解读、评介这一新兴文学,对人们认识网络文学、评价网络作品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仅从著作看,1997年
出版
的“网络文化丛书”(郭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电脑艺术学》(黄鸣奋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的《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的《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黄鸣奋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的《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南帆著,江苏人民出版社),等等,是学院派批评家早期介入网络文化、网络艺术的代表性成果。200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学论纲》(欧阳友权等著),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中南大学1999年开始组建的网络文学研究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团队。
学院派批评除解读网络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外,其深层意义在于助推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主流化——不仅做了如鲁迅所形容的“剜烂苹果”的工作,发挥贺拉斯所说的“磨刀石”的作用,还试图把“草根崛起”的网络文学带入高校课堂和主流学术殿堂,通过对创作实践的理论回应和对作品的深层解读,让人们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矫正网络创作的某些流弊,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从网络文学批评成果看,学院派的理论评论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理论著作的形式发表。有研究者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出版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著作83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网络文学研究论文908篇,主流报纸文章1035篇,以网络文学为选题的博硕论文229篇,重要学术会议网络文学论文143篇。①近两年,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呈增长趋势,《中国网络文学年鉴》发布的数据表明,仅论文一项,2016年我国有125家学术期刊发表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论文245篇,2017年有199家刊物发表了408篇网络文学研究论文,2018年则有212家刊物刊发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论文401篇。②
经过20年的砥砺前行,学院派批评已日渐形成了几个区域性学术集群,如以中国社科院、中国作协、北京市社科院、北京大学中文系相关
网文
研究者形成的“京派”阵营,以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湘军阵营,以浙江网络文学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为依托的浙军阵营,以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的鲁军阵营,以广东网络文学院为中心、以《网络文学评论》为园地的粤军阵营,以上海大学、华东师大为中心的“海派”阵营,以贵州网络文学学会为中心的黔军阵营,以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阵地为中心的川军阵营,以及其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网络文学批评团体。
从批评的学术含量上看,学院派批评呈现为思想的集束状,批评者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学养、系统化的知识和较为宽阔的视野,能够自觉地以“历史、前人”,“西方、他人”的价值体系为参照,让自己的批评谨守学术规范,具有专业化特征。成果的受众大多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精英人士或有专业素养和文学兴趣的人群。学院派批评成果的接受者是相对小众的市场,因而对网络创作的实际影响其实十分有限。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掣肘和与网络文学的隔膜,学院派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沟通失效”的问题。一些入场者对新兴的网络文学了解不深,对网络作品阅读有限,习惯于把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评价尺度简单地套用到网络文学上,其批评成果有时难免靶向失准或隔靴搔痒,人们常说的“批评滞后于创作”现象在学院派批评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2.传媒批评:凸显热点话题,引导舆论走向
我国网络文学的崛起是与大众媒介尤其是新媒体的大范围普及相伴前行的,传媒批评对网络文学批评有着强力介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无不紧扣时代需求,及时涉足网络文学批评。不过,媒体人关注的多是新闻性事件或文化消费性话题,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后,习惯以事件性报道或者点评式发言的形式掌握话语主导权。在当今的报纸副刊、电视屏幕等大众传媒上,有关网络文学行业的图像、文字信息越来越多,但传媒批评中新闻性大于文学性、导向性多于学理性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是彰显传媒批评力量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
杂志
社和北京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经过7个月的推举和评选,最终从1700余部网络文学作品中评选出“十佳优秀作品”(《此间的少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新宋》、《窃明》、《韦帅望的江湖》、《尘缘》、《家园》、《紫川》、《无家》、《脸谱》)和“十佳人气作品”(《尘缘》、《紫川》、《韦帅望的江湖》、《亵渎》、《都市妖奇谈》、《回到明朝当王爷》、《家园》、《巫颂》、《悟空传》、《高手寂寞》)。该项活动被视为网络原创主力与主流文学媒体的一次集中碰撞,标志着网络文学从此正式走向中国文学的舞台。
各类网络文学年度评选活动、特别是媒体主办的活动,是传媒批评介入网络文学的重要渠道。例如,2011年,《山东文学》、《齐鲁晚报》、网易共同主办了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2015年起,《南方都市报》每年主办的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增设“年度网络作家”评选,从媒体的视角关注网络文学生态,推动了大众对于网络文学的接受与认可。2013年开始,《羊城晚报》连续发布的年度“花地文学榜”中,特设了“网络文学榜”。还有如阅文集团的“网络文学年度榜样”和“原创文学风云榜”、百度年度热搜小说榜、艾瑞网络小说榜、涂途研究院“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榜、中国网络小说“好看榜”、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光明网举办的网友文学大赛和新浪微博推出的140字以内微小说大赛等,都是通过各类媒体发布而产生较大影响的推介活动,是传媒批评以标杆和舆论影响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营销的集中体现。当然,政府发布的榜单,也属此种渠道。例如,2015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每年举办的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中国作协每年发布的网络小说排行榜、浙江省作协评选的“网络文学双年奖”,以及2018年上海市作协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江苏省作协发布的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四川省网信办等发布的“金熊猫”网络文学奖、北京第二届全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21部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和20部优质IP作品等,虽属行政行为,但无不通过媒体发布,并且是年度网络文学的重要新闻事件。
随着网络文学的火热,各家媒体网络文学的相关报道也呈爆发式增长趋势,其评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2010年5月至6月,光明日报和光明网同时推出“光明聚焦·网络文化系列报道”,共发表新闻报道、文章14组,对网络文化现状、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展开了专题讨论。2013年10月,央视新闻频道对网络文学产业进行了深入调查报道。其中,腾讯文学因亮相伊始便坚持不断开拓、丰富电子阅读作品里的优秀题材,以及坚持提升旗下网络作品社会价值的业界表现,受到央视重点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肯定。2014年,《人民日报》在“文艺评论”版开辟了“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邀请知名学者撰写系列网络文学评论文章。还有如《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等主要平面媒体,以及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都经常刊发网络文学理论及评论文章、消息报道甚至专版、专题等信息。2016年6月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共同主办“网络文艺评谈”网报联动专栏,针对当下网络文艺领域的热点话题开展评论,并面向社会征集优秀网络文艺评论稿件。
除传统媒体之外,新媒体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微信公众平台不乏众多专业的推送账号,文章的质量与传统的学术刊物相比不遑多让。如成立于2014年的“爆侃网文”,作为国内首家也是最大的网络文学、数字阅读行业资讯媒体平台,一直专注最新网络文学行业动态,聚焦第一手网文圈、数字阅读行业资讯,为网络文学从业人员以及文学爱好者提供行业资讯平台。成立于2015年的橙瓜网,是一个网络文学作者、网站、编辑、读者、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服务平台,它拥有一整套媒体矩阵,包括旗下的橙瓜App、橙瓜首页论坛、橙瓜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账号等
自媒体
平台。在橙瓜平台上认证的大神作者和资深编辑已超过千位,平台注册用户突破百万,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网文之王、五大至尊、十二主神、百强大神、年度最受欢迎的作家、年度十大作品,以及年度百强作品、网文编辑伯乐奖等重要网络评选活动。2017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借助官方门户网站、手机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通过图文、微视频、直播等方式,全面展现了大会盛况、网络文学作家风采以及网络文学的发展动态。
总体来看,传媒批评有几个突出特征。一是批评主体的泛化,记者、编辑、作家、普通读者和专业批评家均可进入媒体批评领域,但需要把专业化、职业化、主流化、精英化的意识转换为大众化意识。二是时效性强,媒体人往往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焦点与要害,用指向明确的具象化评判切入现场、针砭时弊,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力,产生文化热点。如盛大文学为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多家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予以报道。三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传媒批评的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与学院派批评的小众化相比,更容易被多数人关注。有学者将传媒批评称之为“时尚化批评”,并以之与专业化的“实质性批评”相区别:“将大众媒体上的文学批评称之为时尚化批评,而将文学专业报刊这类小众媒体上的文学批评称之为实质性批评。时尚化批评是建立在消费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的,它抢人眼球,热闹轰动,但它不触及文学的实质;它会影响到大众的文学兴趣,却不会影响到文学性的消长。实质性批评是建立在精英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的,它静悄悄地出现,甚至出来就被人遗忘,但它触及文学的实质,它能揭示文学的走向,弘扬文学的精神价值。”③由于传媒批评面向的是大众市场,其网络文学批评难免由时效而走向功利,让热点变为“炒作”,乃至使通俗成为肤浅。有学者曾指出过传媒批评消极之处:“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纯文学刊物或者换装,或者改版,争相加入文化快餐的生产流水线,媒体批评对感官刺激津津乐道,热评、快评、短评、浅评流行。即便有精英文学的不断抗争,媒体批评也难免目不暇接,难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加上网络、微信、博客等新兴媒体如鱼得水,它对媒体批评的参与,增添了拥挤、热闹、繁盛的意味,但大都是印象堆积、感性围观,不少是隔靴搔痒,而且存在不少误读。”④对于20年来的网络文学发展来说,传媒批评的优势和局限都是网络文学批评的一部分,都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在线批评:文学网民的即时互动
在线批评是文学网民在网络空间就文学对象或文学话题的自由发声。文学网民是网络文学批评的主力军,他们最早进入网络文学领域,以在线批评的形式畅所欲言,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广场式批评。在线批评的匿名性、交互性、在场性、便捷性、民间性等特点,使它获得了强大生命力。1998年痞子蔡在百度贴吧陆续贴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超过5万人次在线评论,正是网友的鼓励使他有了创作的信心,终于花了两个月零8天业余时间在网络上完成了长达34集的作品连载。随着3G、4G移动互联网以及Wi-Fi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普及,人们上网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脑客户端。手机、iPad、Kindle等各种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以及新媒体App软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得文学网民能以更方便、更快捷、更灵活的方式实施在线批评。有统计表明,我国网民从1999年的62万人升至2018年6月底的8.02亿人。文学用户自有统计数据以来,已经从2009年的1.62亿升至2018年的4.06亿,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上网阅读原创作品,同时也在线评论,有的“忠粉”甚至追更发帖,持续评说。一大批粉丝众多的文学“大神”如唐家三少、月关、我吃西红柿、猫腻、酒徒、血红、天蚕土豆、愤怒的香蕉、烽火戏诸侯、酒徒、梦入神机、风凌天下、辰东、丛林狼、妖夜、蝴蝶蓝、天下归元、耳根等,都有粉丝为他们和其作品设置专门的论坛、贴吧、讨论专区甚至是专门的网站,形成一个个在线批评的聚集区。从早期的“天涯社区”、“舞文弄墨”、“煮酒论史”、“莲蓬鬼话”等泛文学板块,到后来的“豆瓣评分”这类网友评价打分平台,再到“爆侃网文”、“网文圈”、“橙瓜网文之家”、“媒后台”、“麦书房”、“天神互动”等网刊评论,直到近年来以“网文界”、“网络文艺”、“中国网络作家村”为代表的微信公众号网评等,在线批评一直从PC端延伸至移动端和各类自媒体终端。
与传统批评相比,网络在线批评的最大优势是它的互动性,其中既包括网民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也包括网民读者之间的互动。常见的有简短评论式互动、触发式互动及延伸式互动三种模式。简短评论式互动是最为常见的,所占比例最大,如“顶”、“赞”、“支持”、“唯一”、“好看”、“不错”、“签到”、“抢沙发”等行为,还包括读者通过留言等各种方式,提醒作者写新的章节这种催更式互动。触发式互动主要指互动主体对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发展走向等各方面展开对话、相互影响的互动,往往以建议、质疑或是深度长评的形式出现,这种互动是作者最为珍惜的,可以为创作开拓思路,带来新的灵感,以此构成了作者与粉丝的“共同体”。延伸式互动是指源于作品又超出作品的互动形态,主要以同人原创、网友续写的方式出现,并且将续写内容在读者群里共享。
在线批评的独特价值在于形式灵活,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是三言两语的即兴评说,也可以详细地论证分析;既可以在论坛、贴吧、微博、博客上独抒己见,也可以只是在其他人的帖子后面跟帖或“抢座”。在对话和碰撞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可能被激活,为批评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正因为不受篇幅和文体限制,所以在线批评往往可以随感而发,快捷直接,保持阅读过程中鲜活的感受与个性化理解。
在线批评常常表现为即兴式批评、娱乐式批评、感悟式批评、颠覆式批评,乃至冒犯式批评、吐槽式批评等,其众声喧哗让批评充满生气,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是随感而发,未经理性思考,有些批评难免信口开河,褒贬失当。虚拟空间的自由性导致一些批评情绪化乃至“拍砖”的粗鄙化,出现不文明用语。就内容而言,在线批评所谈及的往往是一己一时的阅读感受,可能会造成与所评文本的疏离,有的网友凭着一时的印象率性而谈,缺乏对文本深入细致的分析,没有全面考辨研究对象,显得十分零碎而不成系统,甚至为招人注意而有意哗众取宠、夸大其词,有失文学批评的公正性。
二、网络文学批评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存在的局限
网络文学批评起步较晚,其所探讨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一是对网络文学现状的评判。梳理和把握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回应网络创作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是网络文学批评的基本职能。20年的网络文学,“从初创期‘文青’写作高位起步,到世纪之交互联网股市遭遇严冬后的‘断崖式’下滑,再到2003年起点网创新商业模式后带动的整个行业‘类型化’写作的爆发式增长,网络文学基于付费阅读、IP转让、全媒体跨界融合的市场化推进,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之路。”⑥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王强的《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的变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铁马、曦桐《赛博的文学空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于洋等《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蒋述卓、李凤亮《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陈定家《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周志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人民出版社,2015),何志钧、秦凤珍《数字化语境中新世纪文艺审美现象解析》(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等等。众多学人对网络文学现状的梳理和研判涉及的问题很多,下面这些问题可能是最主要和最前沿的:网络作家与读者的“线上互动”对创作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网络“大神”的“成神之路”,即由“
写手
”成长为“作家”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否有规律可循?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如类型小说的“续更”式创作)对文学品相、文学功能、文学消费有何影响?网络文学从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机理何在?网络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金手指”、“玛丽苏”、“二次元”、“爽点代人”,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网络文学从早期的“草根生长”的商业模式,数据为王,到随后的IP热陆续被主流文化和市场双重接纳,再到现在开始出现“策划人”制度的集群式协同创作(一个作品的创作从创意发起,到大纲确认、内容创作、IP孵化、商务合作立项、剧本创作、后期制作等,均围绕策划人来布局和展开,由策划人操盘),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在哪里?文学创作从前喻式“把关人”向后喻式作品效果的市场验证转换,它带来了哪些文学观念的改变?等等。
二是网络文学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基于创作实践研究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核心,职业批评家和学院派是探讨这一领域的主力。黄鸣奋《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南帆《游荡网络中的文学》(《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纲》(《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邵燕君《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南方文坛》2012年第6期),黎杨全《虚拟体验与文学想象——中国网络文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等等,是探讨网络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的代表性论文。在著作方面,黄鸣奋《超文本诗学》,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和其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王祥《网络文学创作原理》,周志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陈定家《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张邦卫、杨向荣《网络时代的文学书写》,刘克敌《网络文学新论》,欧阳友权《网络文艺学探析》,等等,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网络文学,研究的问题也日渐深入,从传统的概念之争、特征之辨、传播探析、价值判断等研究思路,向网络文学创作方式、评价标准、经营策略、热门作家作品等方面拓进;从早年关于网络文学本体、传媒、审美、功能、语言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延伸至相关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文化资本、写手创作与生存状态、青少年阅读、媒介融合、创意写作、文化产业等领域,并且出现了专门针对女性网络文学、外国网络文学、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络类型文学、微博文学、手机文学、微信文学等方面的细化研究,以及向网络文学催生的影视游戏改编、网站产业链模式构建、图书与数字出版经营等产业化研究方向延伸。在拓宽研究边界的同时,也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网络文学理论体系、评价体系、话语体系等建设性研究与网络文学史、网络文学批评史等史学研究,正不断将网络文学引向理论探索与历史沉淀并进的研究轨道。
三是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20年间,有关网络作家作品的专题研讨会众多。例如,2009年6月,由《文艺报》和盛大文学共同主办的“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十余位著名评论家对我吃西红柿、跳舞、唐家三少和血红四位作家的作品予以专题研讨。2012年6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梁鸿鹰、于爱成、欧阳友权、马季、王祥、刘英、陈福民、邵燕君、白烨、吴长青10位专家学者对李晓敏的《遍地狼烟》、天下归元的《扶摇皇后》、酒徒的《隋乱》、阿越的《新宋》、杨蓥莹的《凝暮颜》五部作品进行了点评。2013年11月,由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席会议组织召开的“起点中文网作品研讨会”于北京召开,邀请了白烨、欧阳友权、张柠、马季、郭艳、于爱成、庄庸、吴长青、桫椤、廖俊华10位专家参与作品评审,两个人评1部,分别对月关的《醉枕江山》、鱼人二代的《很纯很暧昧》、打眼的《黄金瞳》、徐公子胜冶的《地师》及柳暗花溟的《涩女日记》五部作品进行了点评。2014年5月,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联席会议和中文在线联合在京主办了酒徒作品研讨会;2015年4月在中南大学举办了菜刀姓李、梦入神机、罗霸道、天下尘埃作品研讨会;2016年6月,白烨、欧阳友权、李朝全、肖惊鸿、马季、邵燕君等10余位评论家对缪娟的网络小说《翻译官》进行专题研讨2016年8月在湖南怀化举办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为大神作家血红的创作设置了专场研讨;2017年10月,在广西贺州举办的“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就丛林狼、南无袈裟理科佛的作品研究展开了专题研讨;2018年6月在四川绵阳举办的“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学术研讨会”上,对爱潜水的乌贼作品展开了专题研讨;等等。2016年6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等单位举办了我国首届网络文艺评论大赛,共收到近500篇参赛稿件,其优秀成果被辑录为《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分上、下两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周志雄主编,2017)。2018年6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广东省作协联合举办了优秀网络文学评论征集暨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评论奖年度评奖活动。还有,“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自2015年起每年推出网络文学年度作品榜,分男频、女频各推选10部优秀作品,并出版为《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系列著作,以文学性为旨归,特别关注引发网文新类型、新潮流的新锐之作,以及代表某种亚文化思潮或激活某种传统文学资源的探索性作品,具有一定影响力。
四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构建。网络文学亟需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但究竟建立什么样的体系、确立怎样的标准却是一个难题。传统的批评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标准又一时很难建立起来,于是标准构建便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一个焦点和热点问题。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为此设立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欧阳友权为首席专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再次设立“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的重大招标项目(周志雄为首席专家),足见这一问题对网络文学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我国第一部网络文学批评著作是谭德晶的《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其中就论及了网络文学批评特征和评价尺度问题。欧阳友权编著的《网络文学评论100》收集了批评论文百篇,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在其中占了相当的篇幅。在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呼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陈崎嵘,《人民日报》2013年7月19日)、《网络文学亟待确立批评“指标体系”》(王国平,《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空间转向: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禹建湘,《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构建路径》(周志雄,《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邵燕君,《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出路何在?》(舒晋瑜,《中华读书报》2016年9月5日)、《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共同体”》(欧阳友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0日)、《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刍议》(康桥,《光明日报》2013年9月3日)、《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单小曦,《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试论新媒介文化的批评标准与叙事逻辑》(陈定家,《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等。
五是网络文学发展对策问题。发展对策是引导网络批评健康发展的保障,探讨正确的发展对策是网络文学批评的重要职能。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谭伟平《未来文学形态探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邵燕君《网络文学时代的文学引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庄庸、王秀庭《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张立等《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等著作,以及《网络文学:前行路上三道坎》(欧阳友权,《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周志雄,《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网络文学的可能与限度》(黄发有,《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第二次起航》(马季,《人民日报》2011年4月19日)等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在具体观点上,有评论家提出了当下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十大热点问题:(1)“网络文学现象”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2)文学网站的商业模式对网络文学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掣肘;(3)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建设;(4)网络文学“IP热”与泛娱乐产品的精品化;(5)文化资本市场对网络文学发展的贡献和局限;(6)网站“寡头现象”与中小文学网站的困境问题;(7)网络作家职业困顿及其扶持与引导;(8)政府引导、民间发力与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新格局;(9)打击盗版、净化网络与网络文学生态优化;(10)“剑网”、“净网”行动和版权保护对网络文学的影响;等等。⑦这些发展中必然要碰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聚焦并解答这些问题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使命。
还有,由批评团队开展的网络文学资源清理与数据库建设,也是20年网络文学批评的一大贡献。网络信息流转迅速,显隐无定,去留难测,特别是有关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信息,由于其专业性和学术思辨性特征,更是屏显短暂,易于被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而传统媒体中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信息因其不占学术主流,散落在各种传媒渠道,也容易被忽略。于是,对网络文学资源进行系统清理,并据此建立中国网络文学数据库就显得特别重要,它能为新媒体文学留存史实和史料。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置了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欧阳友权主持),中南大学团队实施对网络文学文献资源进行系统搜集与整理,从“源”与“流”的纵向疏瀹,到“史”与“论”的横向普查,从传统媒体文本到数字传媒信息,从海外、境外资料到国内相关文献,将网络文学术语概念、站点写手、作品文类、语言表达、文学事件、相关成果等,做了全面的查证、辑录、整饬和厘清。这项系统性工程为此后的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史源、史实、史料和史识的重要意义。2014年该项目以《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网络文学词典》、《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和“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软件”及系列论文完成结题,被评为优秀成果。其中,《网络文学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分11个大类,收录网络文学词条1177条。《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把1991年以来汉语网络文学诞生及其发展的历程,逐日、逐月、逐年地进行搜集、清理和记录,保存了迄今为止网络文学最为完备而原真的第一手资料。《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收录了重要网络文学主题的学术期刊论文、报纸文章、硕博论文、学术会议网络文学论文、学术著作和出版作品以及名作家博客文章的目录,而将原文存放于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软件。后来出版的《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网络文学100丛书》,⑧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文学资源数据库。另外,邵燕君领衔的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自2015年起推出网络文学年度作品榜,也被称为“学院榜”,在参照各主要文学网站榜单和粉丝圈口碑的基础上,筛选佳作,广有影响。2018年邵燕君主编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在三联书店出版,以“学术粉”姿态打破文化与次元之壁,具有资源与启蒙的双重价值。同年出版的《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夏烈著,花城出版社,2018年),记录了网文评论家与网络作家的交往活动,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网络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和局限首先表现为专业批评队伍不足,力量单薄。网络文学批评的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作协系统,相较于网络创作力量和庞大的原创作品体量,评论人员的数量还很有限,远远赶不上行业发展需要。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年轻的学者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时下能持续在该领域前沿发声的累计不过二三十人,以至于在各种网络文学研讨会上见到的总是老面孔。其二是批评者的“入场”之困。与传统的文学批评相比,从事网络文学批评要面临两大难题:技术鸿沟和阅读压力。前者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这对那些“网络移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后者则要求有一定的网络作品阅读量,而网上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特别是网络小说,一个作品动辄上百万、几百万字,读起来需要好眼力,也需要大把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其三是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缺失。系统的网络文学批评刚刚起步,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要使网络文学批评既保持文学的人文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又切中“网络”和“文学”双重背景下的艺术创新,回应网络时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问题,就有赖于科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建立。正如有文章指出的:“十多年来,批评家对于网络文学的常见态度是婉转回避。时至今日,学界仍然对大量发表于网络,与传统文学在审美方式、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明显存在差异的文学作品等而视之,笼统评价。例如,或采取两分法解释网络文学现象:‘文学只有好与不好之分,没有网络与传统之分’;或强调网络文学只是传播方式的改变:‘网络只是发表作品的媒介,不是区分作品优劣的手段’;或因其具有商业特性而放弃对其做出深刻的价值判断:‘网络上追求的是点击率,点击率却与文学品质无关’等等。”⑨这些现象说明,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四是批评观念与持论思路的陈旧。我们知道,最具批评活力的是网络在线批评,但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职业批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因而,在媒介变迁、文学转场的语境中,迫切需要批评观念的转型。如专家所言:“思想观念方面,要厘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认清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泛娱乐化是我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现实;在研究重心上,要实现从个别热点作家作品向整个网络文学现实的转移;在理论资源上,要减少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积极借鉴‘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资源,通过二者的‘结合’,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批评创新。”⑩
①欧阳婷:《网络文学批评的学术梳理》,《求是学刊》2016年第3期。
②所列三年的数据参见欧阳友权主编:《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6)》,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第148页;《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7)》,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年,第163页;2018年的数据为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调研所得,拟载入《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9)》,该年鉴将由新华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③贺绍俊:《媒体时代的文学和中国社会的媒体》,《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23日。
④杜国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与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⑤网络用户数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1999年11月首次发布,以后每半年发布1次,上半年数据截止时间是6月30日,下半年截止时间为12月31日。截至2018年8月20日共发布了42次。网络文学用户信息从2009年第25次统计报告时开始有了统计数据发布,截至2018年8月已发布网络文学信息19次。
⑥欧阳友权:《网络文学:驰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蓝海》,《中国艺术报》2018年12月7日。
⑦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怀化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
⑧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网络文学100丛书》(欧阳友权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一套7本,分别是: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论100》、禹建湘《网络文学关键词100》、纪海龙《网络文学网站100》、聂庆璞《网络写手名家100》、欧阳文风《网络文学大事件100》、聂茂《名作家博客100》等。
⑨潘桂林:《学院派新媒介文学批评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
⑩党圣元:《网络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与理论突围》,《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长沙 410083;张伟颀,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83
标题注释: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6ZDA193)阶段性成果之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欧阳友权
标签:
中国网络
网络文学
文学批评
TA的其他文章
后虚无主义写作——论“90后”的青春叙事
言情大神洛万万:人生三大乐事“吃饭、睡觉和写作”
宋金时代语汇简释
网文大神老鹰吃小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晋江S级作品《首辅养成手册》改编剧《长街长》将影视化
17K小说网总编辑余帅: 不难的路没意义 年轻就是敢折腾!
纽约文化地标史传德书店向公众求助:我们已无法生存
宋代士大夫的从政精神
相关帖子
•
「番茄·网络文学爱心基金」更新公示,放宽帮扶标准
•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
网络文学就一定要日更万字么?也可以越写越短
•
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5亿,一半的网民都在“追文”
•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
•
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发布
•
《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发布 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超5亿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