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百家争鸣
›
韩松: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
返回列表
[文学观点]
韩松: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20-3-30 16: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一、高概念
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概念”。一个科幻作品好不好,要看它里面有没有涉及“高概念”。
科幻作品中往往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它有时超越了纯文学。在纯文学中我们把生活中的事以文学的手法描写出来就可以,但是在科幻作品中一般需要提出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并对它进行讨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
出版
于1818年,后被拍成了电影。小说描写的是一位科学家制造了一个人,而这个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他是用尸体拼起来的人。在这部小说中,就提出了一个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科幻命题:我们能不能造出和我们一样的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不需要用尸体来造人,而是通过人工智能造出机器人。在《弗兰肯斯坦》中,这个被科学家造出来的人想要反叛科学家,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他这样的人,这使他感到自卑,他请求科学家为他造一个伴侣——一个女人出来,可是科学家却拒绝了。这就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我们自己可不可以做造物主,可不可以造出与我们一样的人?现在世界上的人会不会是一个更高级的造物主创造出来的?这个被造出来的人会不会反抗他的造物主,最后毁灭这个造物主?在这部小说中造物主被毁灭了——这个被科学家造出的人把科学家和他的妻子都杀了。之后出现的终结者毁灭人类的题材,实际就是这个主题的延伸。这部小说提出了另一个科幻中的命题:两性关系。这一直是科幻小说中争论不休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高概念,它探讨的是未来的两性关系应该如何发展。女科幻作家勒古恩在《黑暗的左手》中也探讨过这个命题。她认为今后人与人之间不会存在两性关系,并且今后的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这种人的性别会在不同的季节变换,还能与自身的另一个性别产生爱恋的关系,这就打破了二分法。科幻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始终在讨论一种未来的概念性的东西。
电影《黑客帝国》也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这部电影的观影效果极佳,但它最核心的是概念性的东西,它所探讨的命题是:存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电影中,所有人都生活在计算机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但他们意识不到。而当他们意识到时,就开始探究真相,进行反抗。这是一个很哲学化的命题。还有不少科幻,如《银河系搭便车指南》,探讨了宇宙和生命的本质问题,得出的结论很出人意料。
评判什么是好的科幻,要看它有没有对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它是一个形而上的东西。实际上就像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科幻的魅力就在这个地方体现出来了。但在不少科幻作品中没有写出这个东西,因此它们显得一般。我们要知道,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通俗文学,但也是一种严肃的文学。
二、狂想
第二个关键词是“狂想”。科幻有时候也被称为点子文学。
阿西莫夫的小说《日暮》,有一个很疯狂的设想:世界上有一个外星球,太阳系中有六个太阳,它们轮流值班,世界上很难再看到夜晚,只有六个太阳运行周期恰好相同时,也就是要过2049 年才能有一次夜晚。多少代人生生死死地过去,都没有夜晚的概念。所以在夜晚降临时,星球上的人都疯了。这是非常离奇的状况,一个悲惨的故事。
写太阳的故事非常多,如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还有一名年轻的作家滕野也写太阳,他的作品是《黑色黎明》,写的是一位物理学家研制出了能够反射一切电磁辐射的“白体”,并向国际垄断企业提议,用其在太空建造巨大的反射镜列,垄断太阳光。这样通过利用资本和技术,垄断公司战胜了国家机器,控制了全球。还有彩虹之门写的《地球纪元之太阳危机》,写了一种人造生命从实验室中逃到了太阳,造成太阳的亮度下降,地球上所有的人不得不迁移到赤道上居住。刘慈欣还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中国2185》,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的国家被一位女性领导,同时在另一个虚拟世界里建造了相同的国家。现实中的中国和虚拟世界中的中国发生了冲突。最后不得不切断电源,使另外一个世界消失。所以说想象是科幻的一个特点,并且是超出一般想象的狂想。
三、异世界
第三个关键词是“异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评判一个科幻作品好不好,要看它是不是带有一种陌生化或是疏离化的特征。小说、电影是否能在这个世界之外,创造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异世界,这些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但是与我们的世界平行。传统的小说,如纯文学,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我们这个世界,一针一线很详细。但科幻不同,它要尽可能栩栩如生地去描写一个想象出来的奇特世界,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不存在的。
吴岩曾经归纳,科幻创造出了四个异世界。读者看小说,是要看作者有没有能力把这四个世界描写得非常好。
第一个是被称为空间的世界。如《2001:太空漫游》,它描述的就是空间世界——无尽的太空及其他星球上的生活。它也写外星人,但与《三体》不同,这里讲的外星人是来启示人类,而不是消灭人类的。外星人在月球上埋了一块黑石,并且在远古时期就改造了人类,人类才得以进化。而人类在进化到相对高级的程度后,就开始追寻他们的创造者。他们来到广阔的太空追寻,看到宇宙中的种种奇景,经过木星,来到了星际空间。航天员被置于外星人设计出来的世界里,最后他也变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这个就是空间世界,它拓展了人类对疆界的想象。既有这种无穷大的宇宙空间,也有小的空间,如刘慈欣的《微纪元》,吴岩的《生死第六天》,人类被缩微,变得非常小,甚至只有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被看到。还有描写更小世界的,这种世界存在于原子、粒子空间。
第二个是时间的世界,我们通常会写到时间机器,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开创了时间旅行小说的先河。我们可以穿梭在时间里,到过去或未来。电影《回到未来》也是讲时间旅行。前往未来、回到过去能看见不同的世界,甚至可能改变现在的存在,真可谓花样百出,展现了无数的奇观。那么我们通过时间旅行能改变什么呢?有一部日韩合拍影片《2009迷失记忆》,讲的是日本人派特务通过时间隧道回到1909年,阻止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结果日本最后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占领了韩国,汉城成了日本第三大城市。后来,韩国的抵抗组织发现了真实的历史,在那个历史中,韩国和朝鲜在2008年实现了统一,他们开始调查我国东北的归宿。于是他们又派人回去使安重根能够杀死伊藤博文。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写的是人类穿越到未来,发现人类已经进化成两种人:一种人生活在地下,另一种人生活在地上,并且开始互相打斗。这种现象令人惊奇,描写的是两个阶级的斗争。书中预言未来的人类世界就是两个阶级进行决斗。继续穿越到更遥远的未来,发现人类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片空旷的大海,海浪拍击着海岸,海岸上有一只奇怪的像蝴蝶一样的白色生物慢慢走过,非常恐怖。时间机器的描写给人类提供了对未来世界的无尽想象。
评判科幻小说,还要看它在时间上的想象是不是更大胆、更创新。科幻不是玄幻,不只是描写穿越的小说,它应该有技术的支撑。第三个世界,我们把它叫作虚拟世界,也可称之为赛博朋克的世界,或是赛博空间。人类可以创造一个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不一样的电脑空间,整个人类都可以进入这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过的是一种虚拟的生活,在这里会发生各种奇迹。电影《头号玩家》讲的就是这样的虚拟世界。所以这个领域的题材也是无穷无尽的。它已经不太是科幻,有的科学家就在研究把人的记忆上传到虚拟空间,使人在里面长生。
《黑客帝国》是一部讲虚拟空间的电影。它的前身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说——《神经浪游者》,它是虚拟世界的开山鼻祖,讲的是人类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使“灵魂出窍”,让整个意识进入这个由数字构成的世界。这本书写得很奇特,它预计的未来世界在虚拟世界里,主要由日本人控制,其中有很多阴谋。这些小说、电影,影响到很多现实世界的科学家。笔者在斯坦福大学访问时,看到他们有一个做虚拟现实的实验室。实验室非常先进,当你戴上眼镜、头盔,就完全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你根本感觉不到现实世界的存在。这个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表示,他们就是在《神经浪游者》的影响下做了20年的研究,把这部科幻小说当作他们的“圣经”。
第四个世界是什么?是大脑的世界,或者叫意识的世界。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未来科幻小说可开拓的一个广阔天地,一个最神秘的“宇宙”。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和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差不多,但我们还不了解大脑。人为什么会有意识?这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意识与物质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我们生活的世界会不会是我们想出来的?《盗梦空间》刻画的就是一个人的意识与现实互动而产生的一个个奇幻的世界。
还有一部电影——《源代码》,也很神奇,电影中的主角已经死亡,只剩半个身体,但科学家却让他的意识活着。因为人死以后,他的意识还能记住他死前八分钟发生的事情,所以就让这个人的意识回到那八分钟,去探索一场爆炸的真相或世界毁灭的原因。他一遍一遍地回去找真相。这个故事也很残酷,他只剩半个身体,已经死了,依靠营养液,意识还活着,活在那八分钟里,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陈楸帆写过不少小说,涉及意识和心灵,其中一部名为《巴鳞》,讲的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人希望理解它,进入它的内心,但发现那是一个难以被认识的异世界。如果异类之间不能理解,如何相处?这是当代的大命题。
所以,科幻就是关于陌生的奇异世界的小说,它与现实世界有一种非常紧张的关系。我们要看科幻作品里有没有这样一种非常紧张的关系,以此来评判它对异世界的描述是不是足够的大胆、足够的夸张、足够的惊心动魄,它能够让我们通过异世界来反思我们现在的存在,重新审视这个现实世界。
四、科技
第四个关键词是“科技”。这是科幻小说之所以成为科幻小说的关键之一,也是科幻的核心审美。看一部科幻小说写得好不好,往往要看这部小说有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或背景。不管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理论上都应该由科学技术推动。很多人都在写科幻小说,但有时你会发现它写出来的不像科幻小说,中国以前也拍过很多科幻电影,但总觉得不够好,不像科幻电影。它们的问题在哪儿呢?其实就是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整个作品显得很科盲,很幼稚。
《流浪地球》为什么成功?从头到尾,是科学技术在支撑它。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科技元素。一开始它讲述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发生变化,宇宙学、天文学就出现了。然后讲了计算机科学,电影中有一个像管理者一样支配各项活动的人工智能,电影把这个人工智能描写得非常生动。电影中还展现了航天学,不管是在小说还是在电影里,航天技术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航天器的设计与真实的航天器并无二致。这部电影与地质科学也有密切关系,人在地下是如何生存的?怎样才能从地下到地上?还有电影中冰冻星球的展现,能不能给观众带来真实感,这又和大气科学相关。在地球开始“流浪”的情况下,大气的稠密程度会是什么样?还能不能支撑飞机在空中飞行?这些都要考虑到。还有建筑学,城市在地下的建筑,地面上的建筑;再就是机械学,那种环境下各种汽车的设计,都要符合“流浪地球”的地面特征,这又同时体现了交通学。每一处都要考虑得比较周到,都要有较强的科学技术背景,需要做很多的调研。我们说科幻难写,科幻电影难拍,往往就难在这些地方。
科幻并不是作者坐在凳子上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需要我们读很多相关的科学作品。就像笔者写与地铁、高铁有关的科幻,就会把跟地铁、高铁相关的技术方面的书买回来看一遍,因为这些与科技相关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让科技在科幻里面得到体现呢?
第一就是要把科技展开。我们平时看见的科学技术往往就是一个一个的公式。相对论的公式,只有两厘米长,但是可以把它在科幻里展开,变成一个故事。由相对论产生了很多悖论,如孪生子悖论,科幻就是要把它展开变成故事,让大家看见,产生矛盾冲突。展开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科幻作家根据已有原理,再凭借想象,“发现”和“发明”许多现在还不存在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第二就是要在科学的背景下,创造一个新颖的科学意象或画面。这可能是在实验室里看不到的,《流浪地球》就是这样。刘慈欣除了《流浪地球》这部作品,还创造了很多科学意象,如他在《球状闪电》里就创造了量子幽灵的意象,还有宏原子的意象;在《三体》中创造了一个“水滴”的意象,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第三就是在小说里对科学规律进行了再创造,或者说改变科学规律。刘慈欣写降维打击,从三维降到二维,这就是对科学规律进行了改造。在科幻小说里经常出现的超光速航行也突破了已有的科学规律——相对论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可科幻却认为光速在某种条件是可以被超越的。
第四就是科学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科幻作品中经常讲到的科技与政治道德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科技的伦理命题给科幻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克隆人出现了怎么办?当人类被基因编辑之后,整个社会又会发生怎样的颠覆性改变?今后我们还会对人类大脑进行改造。这样一部分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甚至有钱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没有钱的人,就会在进化上落后于有钱人。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阶层分化了,而是一种物种的分化——人会分化成两个物种。人跟人的差别会与人跟狗的差别一样大。
第五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理性的、实证的、求实的、可重复检验的。就像小说《冷酷的方程式》和《冷酷的平衡》,实际上就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一批航天员在另一个星球上遇险了,人们派飞船去救他们。一个小女孩偷偷溜进了这艘飞船,要去看她遇险的哥哥,但是飞船上不允许多载一个人,因为这样会使飞船的承重超过限定值,从而使它飞不到目的地,所以只能把小女孩扔到太空里,使她丢掉了性命。这很残酷,但却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科学就是这样,在它面前,没有任何的人情和人际关系,没有任何的额外条件可讲,在自然规律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很多科幻作品写出来不像科幻,就是因为缺少科学精神。
五、假定
第五个关键词是“假定”,我们经常会说如果这样,将会怎样?也就是what if。
在科幻里常常会出现假定,这是科幻的一个定律,一个基本的方程式。所以科幻小说有时又被称为推测性小说。《三体》就是这样的,它假设存在三种宇宙。在第一种宇宙所有生物的道德水平都非常高,所以一切都是美好的;第二种宇宙就是一般性的,类似于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宇宙,有好人也有坏人;第三种宇宙是被称为“零道德”的宇宙。《三体》描写的就是零道德宇宙。如果说真的在一个零道德宇宙里,我们又会如何呢?这时黑暗森林就出现了,宇宙中的每个生物都是带枪的猎手,同时也是猎物,谁都不敢暴露自己的坐标,一暴露就会被杀死。刘慈欣在这个基础之上创作了《三体》三部曲,他所运用的就是假定思维。所以我们评判一部科幻作品好不好,也要看它有没有做出假定。菲利普·蒂克的《高堡奇人》也是一部带有推测性的小说。他假定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赢得了胜利会怎么样。书中写道,日本和德国把美国瓜分了,日本占领了美国的西部,德国占领了东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故事。后来有人又写了一本《日本合众国》来向《高堡奇人》致敬,内容是美国被日本占领了,美国人民坚持抗战。
有的科幻小说中有假定,就像《高堡奇人》,其中的科技因素并不太多,虽然作者也设想了德国会发明太空飞船等科技产品,但这只是一个背景,和《三体》不一样。《三体》里有很多很硬的科幻元素,《高堡奇人》里都没有,它更偏向社会性。但它也是科幻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假定,假定就包括了“如果……将会……”的逻辑推理。科幻小说是一种智力的游戏,而这是一般的纯文学没有的,这也是它与一般的纯文学的区分点,更接近于推理小说。
六、奇观
第六个关键词是“奇观”。所有的科幻小说都有奇观式视觉,它不仅讲人的心理活动、内心活动,而纯文学常常这样,多是靠语言展示人的内心的活动,而科幻小说是要你看到一些东西。《星际穿越》正是如此,它甚至还向我们展现了穿越黑洞的场景。航天员来到外星看到了非常惊人的景象,飞船降临在一个全部是水的星球上,之后那个地方又升起了海啸,这些场面都是非常令人惊叹的。《与拉玛相会》这部小说也是如此,它详细描写了外星飞船内部的种种奇观,使人身临其境。但是科幻电影及小说中的视觉奇观并不是为了奇观而奇观,它其实是科幻逻辑的一部分,它是在符合物理学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这个奇观,就没有我们所存在的客观世界。所以我们评判一个科幻作品好不好,同样也要看这个作者有没有强大的构造奇观的能力。而且这个奇观应当是构造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这是与玄幻、魔幻中奇观最为本质的区别。
七、工笔画
第七个关键词是“工笔画”。我们常说的科幻,描写的都是不存在的世界。科幻也因此常受人指责。不少人认为科幻描写的都是一些不存在的事件,是假的东西,是“画鬼易”。但真正的科幻、优秀的科幻,并不像这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好的科幻一定就像是刘慈欣所说的那样:要像新闻报道一样,让人如临其境,把每一个细节描写得非常真实,而且越是假的东西,越要把它描绘得真真切切、如假包换,甚至比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还要真实,这是科幻最为基本的特征。《阿凡达》正是如此,它动用了大量的人力来设计潘多拉星球,甚至专门雇了一个团队,为这个星球设计了一种语言,可以说为了追求真实感花费了很多心思。
还有部小说《发条女孩》,同样刻画得非常真实。它描写了在未来世界灾难到来之后,世界上像美国、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消失了,只有像泰国、缅甸这些保留了原生物技术的地方幸存下来了,这个小说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未来社会,它的优点除了选取了未来生物技术这样的题材进行描写,就是刻画得很真实。这本书对未来社会中的每一个社会组织和它们的名称,包括每一个场面,每一种人造人和人造生物等细节都不厌其烦地进行了描写。它就像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非常强调细节的展现。
严格来讲,科幻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而不是一种幻想文学。或者说不仅仅是一种幻想文学。更甚者,我们可以说它是超越了幻想的一种文学,是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文学。所以,不要认为坐在家里靠空想就能创作出一部好的科幻作品,这需要作者多去读、去看、去行走、去体验、去思考。
八、宗教
第八个关键词是“宗教”。这跟我们讲的第一个关键词有一定的相似性。为什么把它单独提出来呢?其实所有好的科幻小说,都是宗教小说,它是在追寻存在的终极,那可能是在科学之外的。不少好的科幻小说,会有一个“非科学”的东西、超验的东西、神秘的东西,这才能达到科幻的极致。
刘慈欣最崇拜的作家是阿瑟·克拉克,他写的所有小说都在向克拉克致敬。克拉克是一位科学家,还是英国宇航学会的会员,他提出了卫星通信的原理。他的小说到最后总是带给我们神秘感、宗教感,让我们感觉到似乎存在着一个上帝。这个上帝到底是我们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还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上帝,他没有给出答案;是机器的上帝还是精神上的上帝,他也没有给出答案。人类出现至今才300万年,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就几百年,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远远不够。还有的科幻小说是直接讲宗教的,比如《莱伯维兹的赞歌》。它把幻想中的科技跟宗教直接结合到一起,未来,在战争结束之后,修道院把文明火种保存了下来,并通过研究下一代科技,重新复苏了人类。
九、灾难
第九个关键词是“灾难”。有很多很好的科幻小说,都是跟灾难相关的。有的写毁灭,有的写世界末日。写灾难仿佛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恒定“癖好”。基本上,科幻大片都是灾难大片,《流浪地球》是这样,《2012》也是这样。没有灾难可能就不会如此吸引眼球,可是它不仅仅是好看这么简单。
在科幻中既有全球性的灾难,也有很多个体性的灾难。有一个很有名的个体性灾难小说叫《苍蝇》。《苍蝇》描写了一个科学家,他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想要发明一个“交通工具”——身体可以分解成原子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再复原重新组装起来。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但是在一次移动过程中,当他进入移动舱时,与一只苍蝇混到了一起。科学家的妻子发现他的身体每天晚上都会发生变异,不断长出一些很奇怪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像苍蝇一样的人,两个人没有办法再生活在一起,只有迎来自杀的结局。
那么为什么灾难主题会频繁地出现在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中呢?因为这是科幻较为深刻的一个地方。科幻是反映时代的。人类首次进入了一个可以进行自我种族毁灭的时代。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发明了原子武器、纳米技术、基因工程、人工智能,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把整个人类乃至地球上所有物种连根消灭的武器。这在地球40亿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重大事实。而纯文学常常回避了。
并且,科幻来源于恐惧,反映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恐惧,不管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抑或是对环境的恐惧,它都能深刻地反映。读科幻小说,培养了我们的谦卑,在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随时会毁灭的,不要妄自尊大。要评判科幻小说写得好不好,我们要看作者是否有一种灾难情结,是否把我们人类最深的恐惧写出来了,而且还写出了在黑暗的深渊中涌出的战胜恐惧的勇气和能力。
十、文明
第十个关键词是“文明”。科幻小说不像主流小说、纯文学那样,常常描写一个男人或者一个从小到大、从出生到死亡的故事。科幻小说往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关注的是整个文明。比如王晋康的小说就是这样的。《类人》《逃出母宇宙》《蚁生》,都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科幻通常关注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它用一种“上帝视角”,关照整个人类、整个文明或者一个民族的出路。科幻偏向于宏观的思考,有时就不太注重个体的存在,这也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特点。所以科幻小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寓言,也是预言。
对文明的描写,常使科幻突破一些思维模式。比如,可能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比如王晋康写应对天外巨灾时,可能国家之间的界限也会打破,中国人会放弃汉语使用英语。
十一、探险
第十一个关键词是“探险”。探险所表达的就是一种未知。科幻小说吸引了很多少年儿童,就是因为它也是探险小说或者冒险小说,里面包含了未知。科幻小说始终在探索未知。凡尔纳与威尔斯是早期科幻小说的两位领军人物。《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从地球到月球》,这些作品的核心就是探险。小说主要描写了寻找异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危险,在战胜这些危险后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火星救援》《地心引力》都属于探险的题材。评判一部科幻作品好不好,就要看有没有这个“险”字,所谓无险不科幻。要在小说中体现冒险,内容不能过于平淡,或者司空见惯,一定要充满未知和艰辛险恶的环境,用来考验主人公战胜艰险的勇气。
十二、艺术
第十二个关键词是“艺术”。科幻最终是要成为一种艺术的存在,而不仅是讲一个故事,它不是故事会;它也不仅仅是在表现推测与冒险,同时它还表现出对艺术的追求。最好的科幻应该是有艺术追求的,这样的小说也有很多优秀的例子,还须大家去努力探索。
什么是艺术呢?艺术就是与众不同,艺术就是独具一格。它不是直接的,而是一种间接的表现,但不仅仅是再现。它是非常个性化的,是有形式感的,有复杂性的,有诗意的,有语感的,是潜意识梦境,直觉而非理性的,是审美。在那些科学技术之后就有艺术的存在,这是科幻最妙的地方。好的科幻就会带有一种艺术感,在克拉克的作品中就有这样的艺术感。当你看见整个宇宙中都布满外星人留下的黑石时,也会觉得是在欣赏艺术。
有些科幻作家把科幻融入纯文学中,展现出了巨大的艺术表现力,如《五号屠场》《万有引力之虹》。科幻作家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应该把融合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潜意识、规则与欲望、科学与人文、主体与客体作为创作的追求。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都在写科幻,似乎让审美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写出来的作品比较粗糙,没有去追求更高的表现境界,只是满足于把一个故事像流水账一样说完,或者生硬地讲解一些科学道理。所以中国科幻要提升水平,需要有一个更高的追求。
十三、无用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无用”。写科幻是为什么呢?我们说科幻小说既可以预言,也可以改变,但从根本上讲,它的目的既不是改造社会,也不是预言未来,科幻什么都改变不了。很多人觉得科幻能够培养科学家,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促进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但这些想法给科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科幻其实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无用的。好的科幻就是要看它的内容是不是能带给人一种无用感。科幻作家写科幻仅是为了自娱自乐,满足一种好奇心,他没有耗费太大的力气,不需要去改变什么,也不需要去赢得什么奖项。好的科幻需要这样的无用性。
(本文根据韩松在“2019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科普科幻评论培训班”上的讲座整理而成,经作者确认刊发。原文转载自《科普创作》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代表作品有《宇宙墓碑》《 再生砖》 等。最新长篇作品《医院》三部曲被称作“新时代反乌托邦的里程碑”。
标签:
韩松
科幻
三个
关键词
TA的其他文章
如何唤醒沉睡的民间文学资源
徐则臣:今天怎样做小说家
新手写小说易犯什么错误?
《沙海》上线引热议 网剧新作离精品仍有一步之遥
涨价对纸质书影响几何
网络文学的“流量玩法”与“免费逻辑”
“马甲文”会一直火下去吗?
台作家李敖去世 近年健康频亮红灯被诊为罕见病例
相关帖子
•
200元/千字 | 「科幻文学」全国征文
•
70-100元/千字 |《科幻世界》杂志,长期征稿
•
《科普时报》“科幻微小说”栏目,全国征稿
•
第四届「贺财霖科幻文学奖」征文启事
•
《三体》带来的科幻春风,还能吹拂多久
•
《三体》何以成为国际顶流?科幻界资深编辑对谈剖析
•
誠招科幻小說寫手
•
撬动3000亿网文市场的三个支点
•
掌握这三个写作技巧,让你的文章从万千网文中脱颖而出!
•
2023网络文学十大关键词出炉,考研、种田、非遗等上榜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