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朱婧:我愿意给小说的人与事预留一份“天真”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4-21 09:38:58
1441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2017年,朱婧在《花城》
杂志
重新发表小说,阔别这个写作场域十年,让她看起来仿若一个新来者。事实上,她与许多“80后”作家的起点相似——于《萌芽》成名,2004至2007年间几乎每月都有作品发表。这次回归,于她而言,是一次复苏。因为即使退场,她也没有停止写作的生长性,蛰伏而再发。
朱婧偏好写一些心理、一些情绪、一些无用和它们背后的那些人,这些人坚持着内心的某一部分,这些部分如其所言“充斥着无用,却又不能丢弃”,小说家苏童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那些不能释怀的”。而切点都颇为细小,朱婧提供的关键词是“不惧微芥”。“世界愈大,个体就愈微茫渺小。人,尤其是写作者必须接受这种微渺,那在这个维度上,如何处理小与大的问题,是我想关注的。”
“微芥”之中,是朱婧敏感于世的那个“点”——人性的软弱和天真,这在她的小说里被放大、强调,因而她的小说向人的心理深处走。她自知这将导致的结果,“在小说的形貌和气质上,或者在一般的小说大道之外,我通向了花草漫径的岔路,这条岔路可能是荒芜的,但也可能自带生机。”但在世道人心上,她更在意人心,“即便世道,也是人心之上慢慢浸渗出来的。”
记者:首先关注到的问题是,不写作或者说很少写作的十年,当你重新回到这个场域时,它们为你的重新写作是不是提供了些什么?或者说,2007至2017年,无论在生活亦是写作轨迹上,于“80后”一代写作者而言其实是个重要阶段,你恰恰在此间退场,重新回来后评论者说你小说风格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应该不是陡然发生的吧?
朱婧:如果真存在这样一个文学场域,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大概因为年纪不大的原因,其实进场的时候是无知无觉的。那时,我写作小说,投递给杂志,获得发表,获得
出版
的机会,参加杂志的活动,认识写作的同龄人,认识读者,一切自然而然发生并未细想;而我不写的这些年,和文学界疏于交流,并未更深入地介入这个场域,甚至中断了以前的联系。所以,我2017年在《花城》重新发表小说,有人以为我是一个新入场的写作者。最近几年,我涉及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才注意到有的研究者把我归类在“80后”或者“萌芽系”,也才刚刚开始对于这个场域有一点整体性的认识。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不在场,有没有被归类,是以前没有认识到,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这么多年的创作感受,我所能在意的部分是我说过的写作的生长性。这种生长性并不意味着更阔大或者更深刻,它有时更像是一种选择。正是正视并接受作为写作者的局限,但亦有不能放下的愿望。选择可以选择的,完成在有限空间的自我生长。在这个世界上,写作者的自我生长,很多时候是在黑暗中的,即使这么多年,我所谓“中断写作”,但不为人所知所见的生长出来没有停止过。评论者看到的往往是他们所能看到的。
而且,世俗的力量如此强大,我看到过写作者在写作这件事情上的艰难。写作由无法克制的自我陈述开始。体会创造之喜悦,写作似乎给人极大力量,也让人更能反观到自身的软弱。我觉得自己只是在复苏和经历的过程中。
记者:其实探究这十年的目的,或许正是因为对你当下写作解析的一种倒推。你在《譬若檐滴》一书后记中自陈现在的小说变化的因由:把力量和愿望写进去了;由此带来的小说面貌是:处理故事时不会再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以及预设的情境,只要把一切推至圆融动人足矣。事实上,两者之间具体如何发生连结的?
朱婧:也许把力量和愿望理解成一种自我觉悟吧。恢复写作以后的最初几篇文章《譬若檐滴》和《那只狗它要去安徽》都有一种去戏剧化倾向。《譬若檐滴》写了一个独身带着孩子生活的女性因为依附于贵人而免受滋扰,获得庇护。这个由世俗流言而得来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种书写方式,它最终成为现在的形貌,呈现了作为叙述者的“我”和窦氏生命交错里的几瞥。小说里有我的困惑和发问。到了《水中的奥菲利亚》,对于美的侵害者和施暴者发问在持续。小说借用高校性侵事件,书写师生“忘年恋”的复杂关系,进而推演至代际之间盘根纠错的命运。我曾经的学生缪一帆给我写的评论文章中说,“《水中的奥菲利亚》的追问力度更强,近乎蛮横的执着,悲哀的情绪往往呼之欲出。”诚然如他精妙概括,“再一次,我们回到了水滴的隐喻,从眼泪,到眼神,再到檐滴,都是无所作为的柔弱,却是美之奥义的恒久庇护”。这些是我带着力量和愿望想到达的地方。
记者:《譬若檐滴》中的十三个故事,甚至是此外你的另一些小说,你所聚焦的一点,似乎都是在写一些心理、一些情绪、一些无用和它们背后的那些人,这些人坚持着内心的某一部分,这些部分如你所说“充斥着无用,却又不能丢弃”,也即小说家苏童评你小说的“日常生活世界那些不能释怀的”。为什么一再描摹他们以及它们?
朱婧:2008年,我回到母校中文系,做了一名大学老师。我从“读中文系的人”的手里,窃取的能量,让我成为了“读中文系的人”,后来又成为了“教中文系的人”。
我所写的人们“内心的某一部分”,那一部分“充斥着无用,却又不能丢弃”,是“日常生活世界那些不能释怀的”。如张大春《小说稗类》所说的“不被视为有意义或有价值的、无结局亦无解决的生活细节”,正是生活中的那部分内容,可能是微暗的火,是无法知晓和具体言说的,却对我的生活和写作产生意义。这两年开始做当代文学研究,我一直关注青年作家张怡微的写作,也写过几篇评论。她以成长中变化的理解力书写世情小说中的生活力。她说:“我只能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验,来展现我所看到的这个城市的细部、这个城市的人的关系的细部。它可能是有代表性的,可能也没有。它可能只对我个人有意义,对很少一部分人有意义。”
从这个意味上说,我是在书写对于我有意义的那一部分吧。我的小说中盘恒反复的部分既是我的提问也是我想试图解答的。《那般良夜》里“我”多年后回想母亲出走的事情,在成长时岁里理解母亲。《危险的妻子》里“我”处于婚姻的危墙之下,可是,“我”总是记得自己和丈夫是“一起长大的人”。
记者:评论家何平说你热衷“那些犹可爱惜的细小物事”,“她的小说是慢的,细小的。……不浓不烈,无大欣喜也不大悲恸。在她,慢与细小,不是技术,而是世界观。说到世界观,其实没有那么多微言大义,就是一个人如何去计量世界,用什么单位去计量世界。慢的和细小的,是朱婧计量她的世界的单位。”确乎如此吗?细小意味着什么?它事实上的外延和意味是“细”、“小”的人生解剖吗?
朱婧:交通和资讯的铺张,个人可以连接到的世界越来越广阔,物质和精神可以探索的疆域都变得更浩渺了,可与之相较却是个人生活反而呈现越加闭锁、谢绝访问的趋向。世界愈大,个体就愈微茫渺小。人,尤其是写作者必须接受这种微渺,那在这个维度上,如何处理小与大的问题,是我想关注的。若提炼一个关键词,我觉得是“不惧微芥”。
我这里说的“不惧微芥”,想到的是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这首诗语言很平实,写的场景也非常普通,无非是一个男性思念亡妻的细小的场景,比如没有送完旧的衣服、未做完的针线活,但读起来感同切肤,而且这种认识随时间和经历会愈加深厚,不仅仅是在文学生活中启发我。诗中有一句“邓攸无子寻知命”,这句诗单提出来没有任何意义与效果,放在全诗中则成为“一句小说”,这句小说包含了古典与今典,几百年前的邓攸与元稹同在其中。多年前我真的把这句话写成一篇小说。我在《世说新语》里找了有关“邓攸”的条目,写成了一篇将近三万字的小说,但是所起的效果未必如书中这一句。我觉得可能那些容易表达的和理解的反而有点难以相信,道不出、讲不明的,一旦能呈现,所谓的神矣圣矣,而我在文学生活中所遭遇的和被吸引的正是这样一种不惧微芥,神矣圣矣的时刻,它们也无不在影响我的创作。
记者:“人性的软弱和天真是让我觉得迷人的地方。不管世俗的教条如何规训我们,总有偏离的时刻,带着对自己的怀疑,亦希望得到在现世的理想安置,但亦有不能泯灭的‘我’在若隐若现。写那些,似乎发生又似乎未有发生,并不激烈,却是人心的波动的过程,可能是我在逐渐偏离和放弃戏剧化的瞬间后转向去书写的内容。”你自己在《那只狗要去安徽》创作谈里的解读,以我看来能代表你的乐趣所在:人心波动,但又无有激烈、决绝,只是选择了另一条岔路罢了,失落时连叹息都轻微。是否如此?其间隐含着你自身对于外部世界和内心坚持的什么看法?
朱婧:每一个作家应该都有敏感于世的那个“点”,那是写作者所认为的世界和文学相遇遭逢的瞬间。文学的丰富性其实是这种敏感的个体有差。世界何其大,写作者的“文学时刻”是有限的。世界只有些微的被自己经验到,然后还要被恰如其分的语言和秩序所接纳。对于我而言,特别念念不忘的可能就是“人性的软弱和天真”。而且,也因为“不惧微芥”,对世界的计量单位自然也以“微芥”计,“人性的软弱和天真”在我的小说里被放大和强调,成为我与生俱来的“文学时刻”。也许是心性使然,我的小说向内走,向人的心理深处走,这和我理解的“人性的软弱和天真”休戚相关。这样的结果在小说的形貌和气质上,或者在一般的小说大道之外,我通向了花草漫径的岔路,这条岔路可能是荒芜的,但也可能自带生机。世道人心上,我更在意人心,即便世道,也是人心之上慢慢浸渗出来的。
记者:不难看出,你的语言风格是早已形成的,尤其在述说语体、文字意味上。可能有一些冒昧,我所好奇的是,这其间的“青春”意味,即使你写那些老年的、中年的男性,某些行为模式、情绪心理似乎仍是“青春”式的。这样的解读是否有所偏颇?那么,你和笔下人物各自的生长性究竟在于何处?
朱婧:虽然文学理论里有所谓的零度介入,但真正的零度是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文学都是“有我”的。而且,在我们的文学想象,往往希望作家渐老渐熟,与子偕老。事实上可能是复杂的,比如汪曾祺写《受戒》已经六十岁了,但《受戒》却有一种清澈的少年气。你说的“青春”,我愿意看成是对世界的“纯真心”。虽然,我的小说无论是从写作到现在的生长,还是每一篇小说人物的生长,都是时间上的“不青春”,但因为我对世界褒有的纯真心,我愿意给小说的人与事预留一份“天真”。
记者: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你接下来的写作会去往何方?是否仍然在做着某种探索?
朱婧:就像我小说的“细小”,如果“纯真”和“天真”也可以是审美意义上的,其实是值得努力去做的,至于,会不会“老道”是很难刻意为之的。这一年在东京早稻田大学访学,日常是照顾幼儿,写作论文和小说。《譬若檐滴》作为恢复写作以后第一书,希望是一个好的开始。去年到今年的写作,小说写作,基本上还是按计划的两个序列在完成。一是家庭观察,观察新世代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探讨亲密关系的种种,这个序列去年写作了小说《那般良夜》《危险的妻子》《影》,并有《此时晴那时雨》《葛西》在完成中;另一个序列是“高校书写”序列,也就是我在之前所说的,回到熟悉的世界作另一种打开。这个序列有小说《水中的奥菲莉亚》《先生,先生》完成。此外,因为在东京访学一年的缘故,我系统读了一些日本民艺相关的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去了不少美术馆和店铺实勘,想写一系列关于日本传统民艺并现代工艺美学,美感生活的传统和现代消费世代结合作用下的东京“美的生活”的散文。这是正在进行的工作。来源:文学报 | 何晶
#朱婧
#小说
#与事
#预留
#天真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100-300元/篇《天池小小说》征稿
0
1876
Happy☆小冰☆
2024-07-17
媒体约稿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现言征文
0
1705
写手发布
2024-07-18
交易招聘
番茄小说招聘国际化网文编辑
0
2459
rong199607
2024-07-19
文化新闻
网文20年十大都市小说排行榜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0个...
0
2891
据善于思考
2024-07-21
媒体约稿
10万元/部 | 首届「爱奇艺小说网」文学锦标赛
0
2072
写手发布
2024-07-23
媒体约稿
首奖30万元 | 第5届「七猫小说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
0
2714
写手发布
2024-07-23
文化新闻
这本小说回答了“什么是网感”——评大山头《低俗!订阅了》
0
4207
写手发布
2024-07-24
文化新闻
霸总小说火了10年,为什么还在闷声发财?
0
4753
写手发布
2024-07-25
原创文学
小说《诉讼》(摘要)
0
2135
Wo~
2024-07-27
媒体约稿
掌心雷双男主收稿
0
575
hy0762133
2025-04-0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4
诚求小红书种草文案
5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6
诚聘 各科硕博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