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徐刚:论如何在小说里优雅地“掉书袋”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0-8-17 13:18:28
15518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主持语
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李洱的《应物兄》颇显特别。虽然它赓续了当代小说表现世情伦理、反映现实生活和勘察存在困境的文学传统,但因其内容的繁复和形式的松散,却也让读者见识了小说的另一种写法。我们知道,受文学现代性规范的影响,当代小说历来就在主题范式与形式法则上自成一格。但不能忘记的是,在文学现代性形成以前,小说根本上就是贩夫走卒道听途说来的那些街谈巷语,它致力于探索主流知识之外的各种另类知识,同时也醉心于制造和我们日常经验判然有别的奇异美学。因此未经文学现代性异化的小说,从来都是内容离奇和结构松散。从这个角度看《应物兄》,则不难理解它为何会引发争议。至少对我们这些被现代性话语霸权所规训的读者来说,李洱的写法实在是过于离经叛道。而本期专辑的三篇文章,也主要是从这一角度展开讨论。
徐刚关注的是李洱如何“掉书袋”。他从事件转向知识角度看作品,自然是洞察了作家对于小说现代性谱系的突围。只不过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的救赎意义早已消失殆尽”,至于“更具意义的文化普及、儒学与现代性变革,以及我们今天如何做一名知识者的宏阔议题,不仅是应物兄,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答案。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思索,也注定随小说一道,长久地纠缠我们”。
严靖认为“《应物兄》可以归入精神漫游乃至冶游的文学”,是“近乎世情小说与训诫小说的综合体”。他看到了李洱在弥合知识与生活的裂缝时所耗费的苦心,但“小说存在一种物象迷恋。因为这种迷恋,导致一种时感茫然”。
至于张广海的文章,则从小说的词与物之关系入手,以为《应物兄》“既营造了曲折动人的故事,还吸纳了现代哲学的视角,聚焦于词与物的辩证关系,探索了名称、表象、实在、本质、自我、知识、声音、意义等诸多问题,开拓了中国当代小说的表现领域”。
——叶立文
2018年底,李洱近90万字的长篇小说《应物兄》甫一
出版
便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这不仅仅是“13年90万字”这一时间和长度的绝对数字带给人们的震撼这么简单,当然也包含着熟悉李洱创作的读者对他《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之后创作水准的新期待,好在李洱这次并没有让人失望。
作为一部“事件小说”,《应物兄》的故事特别简单,它以济州大学筹备建立儒学院为线索,讲述了大学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众生百态。一群文化人,以及与之有关的政商两界,不断滋生的层层波澜,如漩涡般将更多的人席卷其中,三教九流都参与进来,形成了一幅广博且极具反讽意味的社会生活画卷。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既然涉及知识界的方方面面,那么必然在小说层面与知识高度相关,因此小说的突出特征在于知识的层层积累和叠加。诗人耿占春曾言:“小说可以允许插入各种不同的知识。虽然这些嵌入小说的体裁不一定是插曲式的叙事风格,但它们都增加了作品的‘杂语’性,或深化了小说的一种百科全书的倾向。”[1]不错,这部《应物兄》就被人欣喜地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用评论者的话说,小说驾驭的是人类浩瀚的知识场域和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这些遍布的知识,让小说的主体情节变得不再重要,以至于小说的动力不在于故事的推进,而在于不断的延宕、悬搁和旁逸斜出。无数知识性的细节兀自生长,构成了小说节奏变化的重要契机,也维持着小说叙述的微妙平衡。当然,这些“杂碎一般的知识”,也让阅读变得饶有趣味。
关于这些知识,有细心的研究者做过统计,“小说涉及的典籍著作四百余种,真实的历史人物近二百个,植物五十余种,动物近百种、疾病四十余种,小说人物近百个,涉及各种学说和理论五十余种,各种空间场景和自然地理环境二百余处,这种将密集的知识镶嵌于小说中的写法,在当代文学中几乎是空前的。”[2]举凡风土名物、琴棋书画、文学艺术、医药杂学等,诸多知识都充斥在文本的各个角落,足见作者为此所做的案头工作之深入。这也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惊呼,将之视为一种作为知识类型的叙事文学典范,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小说而言,如此庞杂的知识,当然会引起人们有关“掉书袋”的委婉批评。因为在人们看来,精彩好看的聪明、知性和学识,反而会削减了生活本身的“实在感”。这也难怪,“掉书袋”自然包含着十足的贬义,它原本指的不是“掉进书袋里”,而是“向人摇动书袋”,利用一切机会向人炫耀,显摆自己读书多。现实生活中,喜好卖弄知识的人固然令人反感,但于小说而言,有时候卓有成效的“掉书袋”,或许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糟糕。这一点,在《应物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部皇皇巨著,似乎在郑重地提示我们,如何在小说里优雅地“掉书袋”。
蒙田曾说,“我转述别人,是为了让自己说得更清楚”。“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转述”,让别人替自己说出不能说的话。要想使文章“经世致用”,写作者的“书袋”不可或缺,但关键还应在“掉”上见出功夫。环顾今天的文学圈,能把“书袋”“掉”得令人大开眼界、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心悦诚服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在这个故事为王的时代,知识型叙事越来越不受待见。作家们对故事的兴趣,永远大于对知识的兴趣。这倒颇有些像是李敬泽所讽刺的“地铁司机”,他们“只管一路狂奔,把人拉到目的地了事”。而那些稀有的知识叙事型作家,则有些像是“三轮车夫”,“一路骑来,叮当作响,吆五喝六,客主迎风而坐,左右四顾,风土人情,世态俗相,可见可闻,可感可知”。[3]
事实上,正是凭借这种丰富而驳杂的知识,李洱的《应物兄》重新让写作成为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大概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方岩将之称为“知识补偿及其带来的智力训练”,认为这恢复了小说一个非常朴素的功能。其实,这里的智性不仅意味着难度,也包含着乐趣,即所谓知识的乐趣。小说中,李洱往往会抓住故事进程每一个细部大做文章,以某种新鲜的知识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构筑文本愉悦不可或缺的环节。比如小说第6节曾谈到犬和狗的区别:“严格说来,即便在生物学意义上,‘犬’和‘狗’也是不一样的。《说文解字》说得很清楚,‘犬,狗之有悬蹄者也’。犬有五趾,与人一样,而狗只有四趾。犬的第五趾平时悬着,不着地。只有在奔跑或者搏击的时候,第五趾才会派上用场。”[4]另外,文中对于各种稀奇古怪的美食如“鱼咬羊”“仁德丸子”,乃至“套五宝”都有生动的介绍,这些冷僻的知识不禁让人脑洞大开。
关于知识的争论焦点,显然在于作为叙事的细节是否被充分小说化了。这里当然会出现不同情况。有时候,知识的穿插会构成情节必不可少的元素。比如小说第91节关于“觚不觚”的讨论,就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穿插,而包含着某种暗喻式的深刻阐释。贺绍俊就认为,这里讨论的是国家的法度,因此郑重地将之视为“全书的核心”。从叙事的角度看,这种有机联系自然是知识型叙事的理想形态。然而以这样的叙事要求来看,“离题发挥”的地方也着实不少。比如第43节应物兄师徒围绕珍妮《儒驴》的漫谈,以及唐风几次关于风水的玄谈,就很难说与小说整体密切相关。或者真如郜元宝所说的,“为了把知识点引入,一定要编一个故事”。然而即便如此,我们发现,一些情节看似与作品融合度不高,但这种扩充的细节所带来的生动感,却又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在李洱那里,“掉书袋”式的知识引入,显然有着更深的用意。就小说来看,无数的细节,知识的穿插,不仅构成了小说丰富生动的细部,某种意义上也指向着理想小说的样子。如他所言:“百科全书式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是一种道德理想。借用罗兰·巴特的话说,那是一种仁慈。在小说中,各种知识相互交叉,错综复杂,构成繁复的对话关系,万物兴焉,各居其位,又地位平等。”[5]在他这里,知识被应物赋形,织入小说肌理,而知识的流连,也是人与广博世界的对话形式。因此,亦如李洱在另一个场合所说的,“‘掉书袋’对我来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小说的互文性,以使站在话语的交汇点上,与多种知识展开对话。在我看来,这也是激活小说与世界的对话关系的一种手段。”[6]正是借助这种知识形成的对话关系,小说不再局限于叙事的小天地,而走向更加开阔的境地。
李洱当然知道,《应物兄》的有效读者终归是学院中人,他以学术性或学究式的论文写作形态来对待小说,进而召唤出一种知识上的敬佩与叹服,自然能够为其作品赢得喝彩。而事实上,这些知识的智性与乐趣,大概也只有学院中人才能领悟,才愿意领悟。在这个知识者“啸聚书房”的年代,在这个知与行空前分裂的时代,知识者置身其中的知识体系,显然是空前复杂且含混的。知识总是让人感到困惑和迷惘,这大概正是文化多元时代的“馈赠”。于是,我们的应物兄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怀疑,对各种知识展开怀疑。在他那里,密集的知识,连同无数嘈杂的声音,让他既气闷又苦恼,原本聒噪的他终于变得沉默,只能借助三重自我的“腹语术”疲于招架。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应物兄》里无限的知识清单其实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劲瓦解力的巨大反讽,因为知识的救赎意义早已消失殆尽。今天的知识,终于蜕变为无聊的游戏、聊胜于无的拼贴,以及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更具意义的文化普及、儒学与现代性变革,以及我们今天如何做一名知识者的宏阔议题,不仅是应物兄,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答案。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思索,也注定随小说一道,长久地纠缠我们。
注释
[1]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第68页,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孟繁华:《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3期。
[3]麦家:《我用大脑写作》,《人生中途》,第112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李洱:《应物兄》上,第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5]李洱、傅小平:《李洱:写作可以让每个人变成知识分子》,《文学报》2019年2月21日。
[6]李洱:《问答录》,第207-208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年版。来源:《长江文艺》 | 徐刚
#徐刚
#如何
#小说
#优雅
#掉书袋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100-300元/篇《天池小小说》征稿
0
2004
Happy☆小冰☆
2024-07-17
媒体约稿
首奖15000元 | 「书旗小说网」现言征文
0
1723
写手发布
2024-07-18
交易招聘
番茄小说招聘国际化网文编辑
0
2587
rong199607
2024-07-19
文化新闻
网文20年十大都市小说排行榜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0个...
0
2915
据善于思考
2024-07-21
媒体约稿
10万元/部 | 首届「爱奇艺小说网」文学锦标赛
0
2224
写手发布
2024-07-23
媒体约稿
首奖30万元 | 第5届「七猫小说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
0
2756
写手发布
2024-07-23
文化新闻
这本小说回答了“什么是网感”——评大山头《低俗!订阅了》
0
4350
写手发布
2024-07-24
文化新闻
霸总小说火了10年,为什么还在闷声发财?
0
4795
写手发布
2024-07-25
原创文学
小说《诉讼》(摘要)
0
2135
Wo~
2024-07-27
媒体约稿
掌心雷双男主收稿
0
697
hy0762133
2025-04-02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网络文学从草莽成长为“数字文明奇观”
500元起/篇 | 「传记文学」杂志长期征稿
他们所提供的稿酬颇低!
4
金七猫奖得主:以非遗为舟,在现实题材中疗愈与成长
5
网文大神“杀虫队队员”现场签名排长队:一场打破常规的网络文学
6
七猫征文大赛颁出112万奖金,非遗题材作品斩获金奖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