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群组
›
文化
›
小说
›
书友圈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好书·推荐丨这世界上的好书那么多,我们该怎么读?
[ 复制链接 ]
谁的三叶草
中级写手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0
好友
86
回帖
203
银子
中级写手
中级写手, 积分 4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中级写手, 积分 4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 积分
积分
406
主页
发表于:2020-12-9 10:33:59
900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作者:上观新闻
★学兼中西,读书人的经验传递。
★疏通源流,学问家的文章示范。
★如何以从容不迫之心态阅读那些伟大的书籍,正是我们时代的求学者最需要的。
★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
《书太多了》
吕叔湘 著
上海文艺
出版
社
图书简介
本书从吕叔湘一生著述中精选出有关读书、作文、治学、处世的文章四十余篇,分“书太多了”“语文常谈”“论学忆往”三辑。文章覆盖他一生各时期,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思想谱系。杂文也好,咬嚼文字也好,回忆故人往事也好,这些文章都贯穿着吕叔湘文字不变的清淡风格,节制,却也有张有弛。
作者简介
吕叔湘 (1904—1998),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在苏州中学任教时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回国后曾在云南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大学、清华大学、开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195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文常谈》《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译著有《初民社会》《文明与野蛮》《沙漠革命记》等。
书太多了
文/吕叔湘
今年春节期间,因为感冒,在床上躺了几天,感觉无聊,随手拿来几本书消遣。其中有一本是《现代英国小品文选》(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名著丛书》第280种),共收文章47篇,其中有两篇谈的是书多为患,很有点意思。
一篇的题目就叫做《书太多了》,作者Gilbert Norwood(1880—?)。大意是说千百年来出版了无数的书,现在每年还在大量增加,“我们被书压倒了,憋死了,埋葬了”。(以下撮叙,免加引号。)
请不要误会。我不是指那些“博学”之书,也不是反对那些无聊的低级趣味的小说。我说的是那些好书,英国的和外国的种种名著。相传有句话:萨福的诗少,但都是玫瑰花。可是如果每张桌子上都铺满玫瑰花,每棵行道树上、每根路灯柱子上都挂满了玫瑰花,走进电梯,铺满了玫瑰花,打开报纸,掉出来一堆玫瑰花,怎么办?要不了几天就得发起一个消灭玫瑰花运动。
书,好书,名著,多得不得了,怎么办?对待这个问题,大致有四种办法。一种人是干脆放弃。他说:“我没有时间。”可是他一辈子内心惭愧,人怎么能不读书呢?
第二种人是心里盘算,哪一类作品他读得了,然后找个似乎说得过去的理由把其余的书全都给否了。如果有个青年向他求教:“您觉得吴尔芙夫人怎么样?”他就回答:“亲爱的先生,关于吴尔芙嘛,我的意见恐怕对您没什么用。我怕我是落伍了。这些现代派在我看来是迷路了。我觉得菲尔丁和奥斯丁更合我的胃口。”那个青年想,吴尔芙大概不怎么样。
第三种人面对这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随大溜的办法。他把《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里谈到的作品全都拿来拼命读,拼命读,因为他怕有比他更拼命的人跟他讨论他没读过的书。文学有两大用处:主要的用处是引起并满足人们对生活更敏锐的感受,较肤浅的用处是在社交场所提供谈助。
这第三种人不但是对第一种用处全无认识,连第二种用处也让他搞糟了。人们走到一起,谈谈彼此看过的书,目的是找个共同的题目交换彼此的乐趣。可是这第三种人往往与此相反。他挑选一个多产的作家,盘问他的俘虏,终于找着一本后者没读过的书,于是大发议论,说这本书怎么怎么的好,是这位作家首屈一指的杰作。我们崇拜商业,把读书这个高贵的艺术也给毁了,因为虽然竞争是做生意的命根子,它可是破坏社交及其艺术的毒药。生活中最好的东西的繁荣,有赖于共享而不是通过垄断。
第四种人最可尊敬。他们的主张可以称之为精华主义。他们说,“我们既然无法读所有的好书,那就让我们认识一下从古到今东西各国的最好的东西吧”。他们先饱尝一顿英国文学,然后转向但丁、歌德、托尔斯泰、拉辛、易卜生、塞万提斯、维吉尔、荷马。这些读者令人尊敬,但不足效法。事实上他们是大大的误会了。不能因为一位作家举世尊崇,就断定每一个读者都能够从他得益。
一个12岁的孩子,尽管聪明,却无法领会弥尔顿或者萨克雷的奥妙。为什么?因为他还没有为了领会他们的作品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这个道理适用于精华主义的信从者。把一位刚刚浏览过英国文学的读者匆匆领到那些外国大作家面前去,他会丝毫不感兴趣。
熟读莎士比亚戏剧的人会觉得拉辛傻头傻脑;受过英国诗歌传统熏陶的人会觉得维吉尔扭捏,荷马幼稚,但丁根本不是诗人;在英国心理教条里泡大的人会认为易卜生是个老混蛋。
他们苦闷,然而不敢不读下去,因为这些人是伟大的作家。他们不知道要领会这些作家的作品,得先熟悉他们的文学传统,熟悉他们的民族文化,而初次接触的人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任何作家都要求他的读者有一定的装备,越是大作家,对读者的要求越大。
这些大作家总结了他们的民族的政治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的丰厚经验。精华主义是一种海市蜃楼。文学不能这样来领会,生活也不能这样来领会。比如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把六尺峰顶锯下来,搁到您府上的后院里,邀请您的朋友们来鉴赏它的宏伟景色,能行吗?这种方法用到旅游上,大家都知道是不行的。
一个人熟悉伦敦、巴黎、纽约、罗马,不等于认识了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还有,在文学里边也像在生活里边一样,真正打动人的是细节。明白地狱里的地形是一回事,让但丁成为你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是完全另一回事,得通过注意、理解,消化那些个恰好是你说“没时间,顾不上”的细微情节。
精华主义的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是那些可怕的《世界最佳书目》。谁看见了这种书目都会头痛。为什么?因为这种书目不近人情。没有人能照单全收,虽然每个人都会喜欢其中的这几种或那几种。拼凑这样的书目有点像在世界著名的雕像中这儿截取一个最美的脑袋,那儿截取一只最美的胳膊,拼成一座最好的雕像。这能行吗?可就是有那样的书目。结果呢?成千上万的人在追求合成文化,正如有人买合成珠宝一样,在他们的普普通通的西方脑筋里嵌上几块《梨俱吠陀》,像一个霍吞托人戴上一顶丝绒礼帽。正是由于有这些书目,才让基本上读不下去的书留在人们的手上。
这四种读者都没能解决书太多的问题。怎么办?有人说,“能读多少读多少,读不了的让他去。”这也不成,因为那一大堆读不了的书发挥坏作用,它叫老实人心里烦,悲观;它让不老实的人像煞有介事,生骄傲心。只有一个办法:大批地销毁。好书,烧掉它十分之九;坏书,不用咱们操心,有一种力量像地心吸力那样把它往造纸厂拽。倒是会出现两个问题:销毁哪些书?用什么程序进行销毁?Norwood说,他都有答案。
……
这两篇文章都从书太多了说起,都归结为要毁掉一些书。可是理由不同:前一篇是说书多了看不过来,后一篇是说书多了没地方搁;前一篇是替众人着急,后一篇是为自己辩解。两篇文章的用意也不同:前一篇评论几种读者的不同读书法,后一篇刻画一个人事涉嫌疑时的心理状态。两篇文章都是寓庄于谐,这是英国小品文常用的手法,有悠久的传统。
好书太多,读不过来,怎么办?照我看,这也跟游泳一样,走进水里去再说。免不了要喝两口水。多数人都是这样学会游泳的,也有人学不会,那也没办法。
至于书多搁不下,我有切身的体会。并且我看《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登的《我的书斋》系列文章,有不少是为不能把书全上书架诉苦。有人把书搁到衣柜顶上,有人把书塞到床底下。我深深感觉,空间、时间、金钱这三样东西可以交换。空间大,书摆得开,要哪本书,手到拿来;没有这个条件,就只能拼时间,从柜顶上、床底下一撂一撂取出来,一本一本找。你有钱,可以请人抄材料,省下自己的时间,也可以扩大居住面积,不但是不必跟老婆(或丈夫)儿女争座位,还可以坐拥书城,“顾而乐之”。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这不再是痴人面前说梦。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作者推荐
2020年网络文学回顾,60部精品佳作浓缩年度经典,你看过几部?
郭敬明版《阴阳师》电影公布阵容,赵又廷邓伦加盟
小说新人写作的三个重点
吴文辉淡出阅文集团 接替他的为什么是程武?
【盘点】那些被迫绝嗣的皇帝们
喜马拉雅与26家出版社达成合作 协同开发音频产品
写小说拿更高稿费的十大要诀
如何通过写作养活自己
写小说赚钱很容易?三位大神的艰辛成神之路,给你答案
第三届“橙瓜网络文学奖”网文之王百强大神500位候选人即将揭晓
话题
《关于“写手之家”的任何收费项目》
InWonYik创作的新小短文《小姐脾气,丫鬟命!》
月更10万字才能勉强糊口?90%网文作者月入不过万,头部却靠“反
4
轻侯《草原牧医》:一曲治愈系的现实主义牧歌
5
奖金池39W!书旗中文网男频「同人征文」来袭
6
第5季·海狸故事——短篇小说征文大赛,全国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帖子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