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写作的朋友,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如何积累素材?如何培养写作的敏感,每天都能找到话题?」
自从我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并保持几年来的持续更新后,我开始刻意训练自己对世界、生活、自我和写作这个领域的敏感度。写作需要素材,那我就要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对能激发我文字表达欲的人、事物的敏感度。
所以,今天,我会给大家分析一下找不到话题写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培养写作的敏感。
一、对世界有态度有意见
我们人是社会动物,会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向这个世界宣示我们的情感、欲望。只要他具备了基本的表达能力,也就有了重要的写作基础。正如古典所说:「记得,写你最有表达欲的东西。」
其实,写作能力的培养,就跟说话一样。只要你能说得清楚,那就会写得明白。
一个发表演讲的人,一个写文章的人,都会是一个很有自己态度的人。因为他有话要对这个世界讲,有思想观点要传递给读者听众,从而通过表达来融入、参与和引领这个世界。
写作,不只有自我表达,更是为了创造价值。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有哪些态度和观点要发表,这是你的自由话语权。比如,我觉得现在的 90 后身上都会那么几个关键词:年轻人、高房价、条件一般、压力大,那这就让我想到一个话题:「90 后的我们,到底赚多少钱才够?」比如,我身边会遇到许多伸手党,并且又觉得他们很烦,那我就会忍不住写一篇文章来描述一下他们。比如,我看到许多在校学生提不起劲学习,我就特别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刺激一下大家,告诉他们生活不容易,让大家存在危机感,推动他们向上成长。
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什么话题内容都无所谓的人,否则你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值得思考的、也没什么可表达的东西。
我写的第一篇 10 万+文章是《优秀的人,凭什么要和你在一起?》当时成为爆款,被许多官方大号转载。其实这篇文章来源于网络上的一个经典回答,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但从这个角度写的人很少。
在常人的认知里,大家都想和优秀的人打交道,做朋友,觉得他们对自己都有很大的帮助和益处。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你想要链接到优秀的人,自己又能拿出来什么资源或价值作为交换呢?如果没有,优秀的人凭什么要和你交朋友?当时想到这点,又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故事,我心里就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见要表达、要发声。
所以,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你要不停地问自己对这个世界持有什么态度,还有什么想法和意见,还有什么话要表达。
二、对生活事物的敏锐度。
写作素材普遍来源于整个生活里,只要你热爱生活,感受力强,总能找到源源不断的话题。
而当你不知道要写什么,找不到话题内容的时候,这就很可能是你对写作范围的理解太狭隘了。写作的核心是思考,万事万物都可以引发思考,成为你写作的对象。
契诃夫说过:「怎么会没有题材呢?一切都是题材,到处都是题材!」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 24 小时,除了睡觉,其他所有的时间你都是醒着的,大脑都保持着较清晰的意识,学习,工作,聊天,听说读写几乎都在经历。一天下来,随时随地都在取得经验,而且使经验越来越深切,越来越正确。其实,真的会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思考的,也值得被记录和分享。
我平常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无意中说了哪句特别有道理的话,就会留心记下来,当作下次写文的标题、金句或话题内容。比如,有一次我跟群里成员交流知识付费的事情,然后我顺手发了一句话感叹:「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都是活在未来的人。」这时群里立马有人回应,称赞。之后,我就写了一篇「投资成长」的话题文章。当然,在听到别人分享的好观点、优质话题时,我也十分关注,会去仔细品味一番。
再比如,你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被领导批评,那你下班回去后就可以写自我反思;参加一次线下的培训活动,听到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就可以写点你的思考与理解;在网上认识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在他身上发现了许多闪光点,那也可以把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写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灵感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敏感。可能一个金句,一个故事,一个观点就能够触发我们内心一连串的反应,展开许多联想和思考。
但我在这里要给大家强调的不是为了等灵感才写作,而是在刻意察觉和练习中触发灵感。
举一个例子,比如漫画作家亚当斯每天早上起床、洗簌、吃早餐等一系列的固定事情完成后,他便清空大脑,然后打开电脑、看新闻、读文章,了解这个世界都在发生着什么。因为他必须从这些日常的信息里,寻找专栏文章的素材和下一幅漫画的灵感。
我们的生活大多时候是平淡的,但总不是平淡无味。这时,乍光一现的灵感就是糖,生活是水,偶尔加点糖确实很甜,但能在淡淡的水里看到澄清,才真懂了生活,真悟了道理。
所以,你要在澄清的水中,找到那些调动你内心情绪的、不同的口味糖,那些让你受触动的,震撼的,惊讶的,欣喜的,严肃的,愤怒的,困惑的,这些都是添加糖,也都是你写作的源泉。
如何在大家生活节奏快且信息泛滥的媒体时代,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来阅读自己写的内容?我们要如何明确自己的内容定位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