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最近最火的两本推理小说——都不咋样|一周新书风向标

[复制链接]
云飘 发表于 2021-6-28 1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 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121107ke066xec15kk5nz6.jpeg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热门
121108s1zs4t1z6aaul95o.png

《心灵侦探城塚翡翠》

作者: (日)相泽沙呼
译者: 罗亚星
版本:黑猫文库|新星出版社
2021年4月
推荐指数:★ ★ ★ ☆ ☆
推荐人:宫子
121108cl21dcpl2lsjxs4g.png

《字母表谜案》
作者: (日)大山诚一郎

译者: 曹逸冰

版本: 读客|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年5月

推荐指数: ★ ★ ★ ☆ ☆
推荐人:宫子
这是最近话题度最高的两本推理小说,各有特点。首先是《心灵侦探》,塑造了一个能靠通灵手段来破案的侦探,听起来有些扯,但其实,小说给心灵侦探增加的一系列设定让它变得很有挑战性,例如——必须要找到死者去世的位置,否则无法进行通灵;通灵的机会只有一次,每次只有几分钟;即使通灵成功,也不确定死者的灵魂会说出什么样的答案,有时候只是断断续续的话语,需要侦探再次进行推理;最后,即使凭借通灵知道了凶手是谁,这也不能作为定罪依据,必须还要去寻找现实法理支持的证据。有时候明明知道凶手是谁,却无法证明,才是更让侦探费心劳力的地方。
听起来会是充满挑战性的侦探设定,再加上同类型的侦探题材凤毛麟角,没什么其他作家会这样设定一个侦探,如果写好了会变得独树一格,特别精彩。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可以在一个个故事中为通灵侦探设置新的挑战,却在小说结局的地方给全部推翻了,最后看到通灵不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个诱敌深入的圈套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凶手身份,我觉得是可以用“烂尾”去形容的。它的感觉就像看某些恐怖片,氛围什么的塑造都很到位,就到了最后十分钟,来了一波依据现实的科学解释,顿时什么意思都没了。
至于另外一本《字母表谜案》,也绝对是质量与热度不符的推理小说作品。作者被宣传的标签是严格的本格派推理者,但除了推理之外一无所有的推理小说其实很无聊,只有解谜,没有故事和人物,另外,有些短篇故事里的解谜除了开脑洞外,也想不出别的形容方式。在豆瓣上,有很多读者评论这部作品读起来像是在看《名侦探柯南》,就我的阅读感受而言,确实是这样。
但还是给了三星的评价,原因便在于,作为消遣的话读读也没什么,都是短篇故事结构,看个一两篇解闷也不耗费什么时间。
文化
121108ly0i22sb8o0svipp.png

《更新自我》
作者:李静
版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 ★ ☆
推荐人:张婷
“自我”绝对是当代文化的关键词。做自己也一度成为被奉为圭臬的箴言,但几乎每个当代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想要做自己的时候,却发现那个自己越发模糊。到底什么才是那个真实的自我?是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别人眼中的自我抑或是那个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自我?李静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自我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当我们对自我拥有了不断更新不断重新定义的能力,我们也就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这本书中,李静以“自我”为视角,以“此刻”为方法,不断用不同的当代事件、电影、音乐、综艺文本剖析自我的概念,在不断的重述中使得这一混沌的概念越来越清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佛系青年”“小确幸”“内卷”这些词汇在书中获得了系统性的关注与阐发。《乘风破浪的姐姐》《青春有你》《声入人心》《都挺好》《我们与恶的距离》《摩天大楼》《人民的名义》《野狐岭》“新说唱”“新女性写作”,这些都是本书关注剖析的素材,可以说,想从当代文化中重新理解自我这一概念,阅读本书会是一次恰到好处又充满启发的旅程。
新知
121108hugpq8yeukufikjb.png

《探寻记忆的踪迹

作者: [美] 丹尼尔·夏克特

译者:张梦洁

版本: 华章心理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年6月

推荐指数:★★★ ★★
推荐人: 申婵
许多少年时读过的书,终生都不会遗忘,但年岁大些再读书,就觉得记忆已经有些迟钝。不仅是读书,就连接触过的人与事,也是童年时期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们都不知道未来的自己会发生什么,但若说起过去的事,就总能惟妙惟肖地从大脑中提取许多关键信息,甚至跟不同的人讲起,就能提取不同的信息,好像能随时编写出多本个人史,而每一本又能做到真实可信。
我们的记忆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它真的是完全可信的吗?记忆与遗忘对形成我们的性格,促进我们的学业或事业究竟有什么影响呢?错乱的记忆为什么可以成就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觉得有些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能把自己完全包裹在一个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世界里?
记忆是一个迷人的话题,也是这本书的主题。它几乎可以穿插到任何一个领域,也像科幻电影里的时光机,随时随地带着我们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最近这40多年里,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打通了彼此的壁垒,获得了关于记忆的更多研究成果,这本书论述了这些成果,为我们展示了记忆的形成、扭曲与隐藏的科学,翻译也很流畅。
我在意识到自己的记忆正在频频丢失之后拿起了这本书,这可能是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会思考的事,想要在还存留的回忆里得知后半生的归途。
微信公众号ID :ibookreview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辑:李永博,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发。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