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海里总闪着“起兴”两个字,这是一种常见于诗经的修辞手法。
最近用在文章结构里,效果还不错。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意思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现在网络上写文章大概也就是这个路数。
先用一个故事把读者视线拽过来,然后就着这个故事做一步展开,最后点明自己的主旨。
也可以称之为“三段式”。
最近的一篇文章就是这个结构,在公主号的私域流量里,还是能带来一些自来水的。(当然我粉丝基数小,阅读量是相对而言)
题目:总有人会跨过不可相逢的距离,同你一起看星星
结构:
1、切题,一个共同看星星的故事
同时代,但地域上不可相逢。一个身在丹麦,一个身在中国(明朝)。
但由于一颗很难得的肉眼可见的超新星,两个人联系到了一起。
一个是天文学家,一个是钦天监的官员。
2、展开,围绕“联系”这个关键字
由此我想到的是一连串的相扣。当然要能自圆其说才行。
从一首歌的前奏(宇宙质感)-->歌名在台湾地区翻译为“克卜勒”-->大陆翻译为“开普勒”-->开普勒是天文学家-->开普勒超新星-->《明史·天文志》超新星记载-->钦天监官员。
这是第一个链条。
开普勒-->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推翻-->拿破仑出现在小说《树上的男爵》里-->主人公住在树上,更靠近天空。
这是第二个链条。
3、扣题+点主旨,将“联系”转换为“相逢”,再延伸到出发
论述上,就沿着这个逻辑就好:联系-->相逢-->出发。
最后,再来点直白的点题:
“要出发,才能迎来两个身体的相逢,并开出美丽的花朵。
而所有不辞辛劳的追逐和探索,也正是相逢最好的理由。“
这样,一篇文章就完成了。总字数在一千字多一点。
三段式,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讲逻辑、讲延展,第三段讲心得。
当然,论据材料要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积累来补充。
这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