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古代的时候,游人客居他乡,作为异客的愁闷总会是逃不过的话题,他们除了将情感寄托于诗词,还会常常从游赏美景中陶醉自己。在传统乡土情结的驱使下,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盼望归去的心绪就会更加强烈,在外流年易逝,青丝在不易发觉的平淡时光中换成了白发。 苏轼常年客居在外,也曾在美景中迷醉心情,在秋霜中感叹光阴。从词中走近,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丰七年秋日,苏轼陪同友人王胜之来到江苏仪真,同时拜访了真州太守袁陟,三人在同游东园时,苏轼被东园美景吸引。 他感叹,东园的风景亲眼见过后的确非常美,借此可以消除他心中的愁闷。苏轼虽说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在登上楼台一看后,便认定这是游遍江南从未见过的美景。这使得他愿意在东园多多逗留。 秋天的日照很短,鲜红的枫叶如织棉一般。清白的秋霜降下后,深暗色的菊花卷缩成一个球团状。苏轼回顾自己的青春年华,发觉都已交给了东去的流水。想要借助潘安的能耐,延缓自己的双鬓发白,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了。 南歌子 宋 苏轼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 苏轼的这首《南歌子》是在游览途中所作,他感受自己亲眼所见的东园美景,能够消解自己身为异乡人的苦闷,沉浸其中,是愿意多加停留的。不过现在正处秋日,季节的荒凉难免会勾出积压已久的消极心态。都知道人生短暂,不过异乡的光阴似乎过得更快,这里的深秋也似乎更容易催人老去,与其说担心生命像这里的秋景一样变得衰败,不如说在他乡老去不比在故乡安心。 愁闷的情绪过后,总还需找到些许心理安慰,就像衰败的秋日也有美景,即便在他乡仍有故友相伴,自己的青春年华不会如秋景一样衰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