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对于古人来说,最主要的寻乐方式不过观美景,赏名胜,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心中的愁绪会得到缓解,把浊气倾吐向天地间,私欲和杂念会获得包容。文人常常借助眼前的景观将心中所想一同幻化入诗和词中,放纵自己的思绪乘风而去,再倾听耳边的歌声伴云而归。 千年前的苏轼游览到十三楼时也曾有这番感受,从词句中,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祐五年,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州,恰逢一个端午节时,他和友人游览到了杭州名胜十三楼,兴致高时,便用词句记录下了游玩过程以及感受。 遥望远处,可见山的颜色和歌女的黛眉一样,眼前的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般流淌,游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再羡慕古扬州的竹西亭了。 桌上摆放着粽子,旁边是一盘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正在这时,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歌头,那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南歌子 游赏 宋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苏轼的这首《南歌子》是在记述游赏之乐,词中主要场景和中心叙述都以十三楼展开,但并未对它进行细致刻画,而是从游人的角度,将十三楼与竹西亭整体的对比,这样省去许多笔墨,借助竹西亭达成想要的艺术效果。此外,对于远山与水波描写时所用到的移情手法也非常值得一提,利用远山与黛眉的相似,水波与眼波的相似,将景物比作人的形象,同时也赋予了人的情感。类似的还有声去晚云留的情景,移情入景,耐人寻味。 从词中来看,美景虽在十三楼,但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在楼上饮酒听歌,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同样,摆宴也不是为了口腹之欲,壶中的酒不断倒入杯内,品着酒香去聆听远处的歌声,不失为一种心灵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