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身处于社会之中的人们,说话做事都不能再如儿时那般随意。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又离不开人情世故。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它能教会人们包裹好自己以变得圆滑,在一些既定的法则轨迹上方便前行,即便这样可能会导致谄媚。尤其在封建时期的官场,面对严苛的上下级关系,为人做事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前途,甚至是生死命运。 正因为有这种潜规则,所以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就显得非常可贵。苏轼就是这样一位有气节的作家,他厌恶官场,面对多次贬谪,都能随遇而安,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回到当时情景,看看他的所思所想。 熙宁六年三月,在寒食节的清晨,苏轼与众官员同游西湖,迎接太守的到来,他以词记录下当时情景,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寒食节的早晨,天还没亮,太守尚未到达,不过两个县令已经来了。 因为天色尚早,乌鸦还在啼鸣,官家的朱红大船已经占满了西湖,礼仪乐队正在准备,还没有开始吹奏迎接太守的乐曲。但向湖面望去,可见远处的水面上两个县令的船只正迅速驶来。 青山在湖中形成倒影,用篙撑船的年轻人正在驾驶着龙舟,岸上青烟缭绕,是从香炉里升腾起来的。能见到这样晴朗的春日真的难得,年老多病的苏轼只想好好的睡一觉,只希望有一方僧榻,容他歇息片刻。 瑞鹧鸪 宋 苏轼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苏轼的这首《瑞鹧鸪》是在寒食节迎接太守时所作,词的上阙无论是对乌鸦,还是对乐队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表现一个“早”,进而顺理成章的说明太守未来,县令先在。下阙清新的表现了西湖的湖上景色,还有岸边景色,不过这时的苏轼已经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或许是年老多病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他去尽情的欣赏这一番美景,又或许是苏轼对于官场的厌恶,影响到游玩的兴致,总之他只希望有一方僧榻能供他歇息,在僧榻上睡去也正能暗合他此时的出世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