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历史]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

[复制链接]
乄iǎoシㄨī 发表于 2023-8-9 08: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白马过隙弹指间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自五代十国以来,首次恢复统一。但宋自开国即为偏安之局,北面辽国不仅较强,建国也较早(916年),宋虽勉强统一中原,但不能如秦汉、隋唐那样建立强盛国力,在我国历史上遂有所谓“强汉”、“盛唐”、“弱宋”之说。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jpg

对于宋朝积弱,大家可能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幽云在契丹之手,中原无险可守;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冗官,财政入不敷出等等,但这些既不全面,也未触及根本。
小编总结了五点,相信没有比这更准确、更透彻的解释了!
一、以文制武:宋廷尊重文人,抑制武人。军人对国事无发言权,且丧失自尊心,自不可能雄姿奋发,勇敢善战。

宋代开国与汉唐不同,赵匡胤取得政权乃由军人拥立,并非凭借武力征服。所以建国后之基本政策即为以文制武,当年赵匡胤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2.jpg

于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即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明确提出“兴文教,抑武事”,广开科举文选,重用文人。后来赵光义又进一步将文官政治发扬光大。据统计,太宗一朝,共取士5800多人,文官遍及朝野上下。
宋朝的崇文尊士前所未有,可以说是前越汉、唐,后逾明、清。唐人尚武,所以有“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宋人尚文,“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3.jpg

抑制军人使之不再发生政变,确实为宋室确保生存之唯一途径。就此而言,赵匡胤可谓完全成功,但其政策又留下严重后遗症:优秀的军人很难自立于朝堂,更不用说对军事行动施加影响了。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狄青。
狄青作为宋初一代名将,战功累累,却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他进京赴任枢密副使,被文人贬呼为“赤枢”,就连一代名臣欧阳修也多次上奏免去其枢密使之职,理由竟是“为国家消未萌之患”;仁宗对文臣说:“狄青是个大忠臣!”文彦博却答:“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乎?”一句话,直捅到宋朝皇帝的心窝。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4.jpg

《哨亭杂录》载:“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才之道?狄公终以忧惧而卒。其后贼桧得以诬陷武穆者,亦袭故智也。”
秦桧是奸臣,欧阳修是忠臣,但在对待武将上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让武将掌大权,不能让武将有发言权,不能让武将翘尾巴。秦桧诬陷岳飞“莫须有”,就是跟欧阳修学的。
岳飞是冤死的,而狄青却是被吓死的。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5.jpg

狄青当了四年枢密使,一直处在文臣的猜疑之中,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后来京师发大水,狄青就因为穿了一件浅黄色的袄子,谣言就传遍全城:“狄枢密穿黄衣,登大殿指挥士卒了!”朝野之间甚至还流传一首儿歌:“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川河子畔。”暗示狄青有不臣之心。
不久,狄青就在朝野的议论以及群臣的攻击下罢官,到陈州后仍受到宋廷的严密监视,“每月两遣中使抚问”,最终,狄青夙夜忧惧,痛苦难当,惶惶不可终日,不到半年,便发病而终,年仅49岁。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6.jpg

史载,狄青在罢官前曾找过文彦博,向他坦承自己的忠心,表白自己的心迹,结果文彦博冷冷地答道:“无他,朝廷疑尔”,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对于武将,宁错三千,不漏一个。
二、强干弱枝:宋廷为防军阀割据,采取高度中央集权制。州县毫无自卫兵力,亦无建设财力,召募而来之军队,较优秀者都集中于开封,号称禁军,其余分驻各地,称为厢军,毫无战斗能力,同样吃粮,成为国家财力重大负担。

很多人以为,宋朝禁军战斗力弱,其实不然,真正弱的是分驻各地的厢军。而战斗力较强的禁军又被开封这个四战之地给锁死了,为了保卫开封,宋军每次出战,最多也就是一半禁军,一半厢军,除非皇帝御驾亲征。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7.jpg

有宋一代,宋军的主要来源就是“募兵”,而募兵制的特性就是发薪,这使宋朝的兵源素质极高。据《宋史》记载,宋仁宗募兵时的场景是“每有招募,必奔走而告,奋勇踊跃”,每处招兵站人满为患,为此,宋廷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选兵标准,要求应征者身穿三层衣甲,能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带剑,裹三日之粮,负重奔跑,由拂晓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应征入伍。
而且,赵匡胤还将高大强壮的兵士作为“兵样”,送到各募兵站,以木尺为准,身高达到此标准的才可录取,身高1.76、“挽弓三百斤,弩八石”的岳飞就是在征兵站投军被选为上等兵的。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8.jpg

除此之外,宋廷还对各级军士每年或不定期进行拣选,不合格的军士须降低军种和军级。老弱残疾的军士,领取一半军俸,担任军中杂役,也可消除军籍,回乡务农。
当然,北宋中期以后,因官僚腐败,拣选徒具形式,训练又差,才使禁军的战斗力有所下降。
三、分权制衡:政府中皇帝、宰相、谏官互相制衡,导致政治瘫痪,尤其是军权三分,使政府在军情紧急时丧失决策能力,所谓的“宋人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并非无稽之谈。

宋代的军权由三个部门——枢密院、三衙、帅臣分别掌控,“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9.jpg

五代时,枢密院由武将掌握,虽然对君主来说,兵权有旁落之嫌,但毕竟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而到了宋代,枢密院的职权不仅被削弱,而且枢密使只能由文臣担任,武将至多能担任副使。外行管内行,造成了军队系统的政令不畅、士气低落。
另外,枢密院虽然是两宋最高军事机关,却无统兵之权,只掌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而“三衙”不仅统管全国禁军、厢军,还分管开封的治安,所以三衙无发兵之权,却有统兵之重。
率臣则是禁军出师征战或戍时临时委任的统军大将,统领当地三衙禁军,事毕则罢。后来又在路或州设经略安抚使为率臣,兼管地方军政,由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军事行动须听命于皇帝和枢密院。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0.jpg

由此,宋朝由文臣主持的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终实现以文制武,防止武夫兵变的目的。
此外,尚书省还设有兵部,掌管仪仗、武举、兵器、马政等事宜,另外地位尊崇的三公之一太尉,有时也能与枢密使分庭抗礼。
所以,虽然宋朝的枢密院、三衙、帅臣以及兵部、太尉职权分割、互相制衡,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但多如牛毛的军事指挥机关也使各单位互相推扯皮,一旦有事就会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宋军怎么会有战斗力?而形成战斗力的部队,也只是靠将帅的个人魅力来支撑罢了,比如岳飞的岳家军。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1.jpg

四、先南后北:宋朝开国时采取先南后北的作战规划。南方平定后,即已成强弩之末,再无余力北伐。于是北面强敌遂始终构成致命威胁。

其实,赵匡胤时代北宋本来有一战定乾坤的机会,却因赵普的一句话而失去。
陈桥兵变前,柴荣已经击败后蜀,夺其4州之地;迫使南唐称臣,江北、淮南14州已经划入后周版图;北伐又大败契丹,夺其二关三州十七县,并且柴荣在病逝前就已经制定了北取幽州的详细计划,可以说已经为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2.jpg

而且,当时辽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辽穆宗刚被随从刺杀于行宫,辽景宗继位后,诸王争权,严重影响了辽朝秩序的稳定。
另外,当时“将帅才谋无人能出其右”的大将曹翰向赵匡胤献“取幽州图”,策划北伐辽国,夺回幽云。
可以说,北伐幽州天时地利都已具备,就差赵匡胤点头认可了,而赵匡胤也清楚燕云对于宋王朝的重要性,所以看过此图后认为,若使曹翰去攻取幽州,必然攻克,“时辽国多隙,取之必矣。”
然而这时赵普却“亦知翰能之,而不胜嫉媚之心,巧为之阻。”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赵匡胤打消了北伐的念头,“孰取幽燕?孰可代之?”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3.jpg

这句话表面意思很简单,内涵却很丰富。
如果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必须要派遣大将,而最佳人选就是曹翰,这样的话,曹翰就掌握了兵权。
如果有大将收复了燕云,就是建立了盖世之功,必定会威胁到皇权,也就是功高盖主。这个人也极有可能是曹翰。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4.jpg

如果收复了燕云,就必须派重兵镇守,意味着镇守幽州的大将,拥有重兵,而且还处于边境,远在开封的皇帝,恐怕不好控制。
所以赵普的一句话正击中了赵匡胤的命门。
最后赵匡胤犹豫再三,否决了攻取幽州的计划,与赵普定下了“先南后北”的战略。
对此,明代的张燧就说:“金、元之祸,中国人类几为匈奴之牧马场,皆普一言,兆数百年之祸也!其渝金匮之罪,犹在此下乎!”
因为赵普,北宋失去了收回幽云的最好机会。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5.jpg

五、定都开封:开封位于黄河南岸,缺乏天然屏障,敌军渡河即能直接威胁都城。同时对于西北地区,距离甚远,难以控制。

其实,赵匡胤选择开封作为国都只是权宜之计,他看重的还是关中的洛阳和长安。
关中从周武王开始,就一直是帝王之地,无论是周公旦还是张仪、张良对关中的评价都是:“被山带河,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关中乃四塞之地,四周皆有天然屏障,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西南有武关,东南有萧关,四座关隘牢牢把关中护在中央,再加上北部的黄土高原,西部的陇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华山、崤山,可谓是易守难攻,地形安全系数极高。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6.jpg

所以,无论是周朝、秦朝,还是汉晋隋唐都是以此为都,赵匡胤一开始选择开封只是因为当时的长安、洛阳久经战火,在五代时已经是一片废墟,在一片废墟之下再建都城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新生的北宋政权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是赵匡胤一直对易守难攻的关中念念不忘,他曾经直言:“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所以,976年,赵匡胤逝世前一年,就打算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此他还专门亲自去洛阳、长安考察了一番,但是当他回来后将这个想法公之于众,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赵光义更是用一句“在德不在险”来堵赵匡胤的嘴,最终赵匡胤放弃了迁都,但留下一句:“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殚矣。”结果不出其所料,为了防守四战之地的开封,冗兵成了北宋的一大负担。

宋朝为什么积弱?没有比这更准确、透彻的解释了!-17.jpg

北宋灭亡后,赵构重建南宋,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大臣李纲就建议:“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
但是此时的关中已经不是“四塞”,而是“四险”,北临漠南,西靠西夏,南有吐蕃,东边又是强敌金,以赵构的胆量,自然不想身处险地,所以他最后选择了下策的建康。
以上五点就是宋朝积弱的根本原因,大家认为呢?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1

正序浏览
开心胖哥 发表于 2023-8-9 08: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儒家治国的弊端,先天看不起武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平反而知足常乐 发表于 2023-8-9 08: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后来南宋末年一大批武将投降了蒙古,转头灭了南宋,一个没有威武之气的王朝在经济富裕,科技先进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比如国外的迦太基,中国古代的宋朝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神星尘 发表于 2023-8-9 08: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名只应马上取,军人本应最终尊重,宋非要反着来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紫虞 发表于 2023-8-9 08: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误国,屡试不爽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山子88 发表于 2023-8-9 08: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朝非军功不封侯所以武德充沛,唐朝是有名的出将入相,到宋朝真就好男不当兵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th2462 发表于 2023-8-9 08: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靖康之难,弱宋不值得同情。完全是自己作的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nana831025 发表于 2023-8-9 08: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赞]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瑶妹。 发表于 2023-8-9 08: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如果在金国,早就统一天下了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吢思 发表于 2023-8-9 08: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经历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乱世,采取重文抑武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