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告别肤浅阅读!原来我们都被“看”书骗了这么久?
[ 复制链接 ]
潇雨歇
版主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7
好友
56
回帖
297
银子
版主
积分
395
主页
发表于:2025-5-15 13:20:47
211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读书,也叫“看书”“阅览”“阅读”,眼睛和视觉似乎是读书的主导器官,“看”往往就是人们“读”的方式:目不斜视,目不转睛,专注浏览,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所谓“过目不忘之才”,可能只是不认真读书的人编出来、找偷懒借口的神话,包含着一种人们在读书上根深蒂固的视觉自负,以及对“看”不切实际的期待。只用眼睛看,其实是最肤浅、偷懒和低效的读书方式。传统时代,起码还得捧着一本书去“看”,电子媒介时代,书都不用去翻着看了,本来肤浅的“看”,又被所谓的“人性化技术”简化到更浅的程度:眼睛跟着页面滑动就行。漫画版、干货版、视频版、名家导读版、趣味版、速读版、拆解版,迎合着视觉的愉悦和便捷,将内容最大限度地视觉化。电子阅读封闭了其他感官,只剩下视觉投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书,其实是离不开触觉的。当下电子媒介主导的读书方式,认为光靠眼睛就可以完成读书,视觉成为知识输入的唯一“感官”入口,将对读书至关重要的“触觉”驱逐出阅读场景,使阅读方式变得越来越浅。
捧卷而读,倦极则眠。捧着一本书去读,不只是“捧着”书去看,在这个最传统的阅读场景中,“捧”不是一种方便“看”的姿态,而是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触觉投入。触摸着书卷,让身体全面地浸润、渗透、融化到书本新知中。读到妙处,或用手戳划重点,或掩卷沉思,或拿笔圈圈点点,或大声诵读,或踱步琢磨拍手叫好。这些“积极的身体参与”,不是以眼睛为中心的“读书小动作”,而是深读所不可缺少的感官投入。光靠眼睛去读书,常常会产生“觉得读了,又好像没有读”的感觉,就是缺乏其他感官——尤其是“触觉”的投入。读书如果只剩下眼睛,等于是截肢式读书。
在阅读的问题上,人们向来有一种视觉自负,也可以叫视觉自欺,将眼睛当成与书本连接的关键焦点,而没有意识到读书应该是一件全身心的事,眼睛只是看得见的“接触点”,而不是全部。“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这个著名的比喻,见证着视觉在人类感官中的核心位置,笛卡儿认为视觉是所有感官中最高贵、最复杂的感官,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眼睛直接、客观地呈现着外在世界,一个可见的世界才是一个可理解的世界。不过,哲学家赫尔德挑战了这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感官政体,发掘出触觉的价值。他批评视觉太快、太轻、太肤浅了,直言它“无法把握任何最彻底、单纯、首要的东西”。视觉只发现形状,触觉是感觉其他事物实体质感的官能。触觉直接地与世界进行身体性连接,这种“直接在场”在某种意义上,拒绝自由飘浮的想象力的介入,紧紧咬合触摸对象,而不是像视觉那样“游戏”“滑行”。
捧书、翻书、找书、查书、抄书、啃书,通过具身化的身体接触,让知识“可触摸”,才能在身体参与的“紧紧咬合”中让知识进入不会流失的深层记忆。
这里涉及对视觉、听觉、触觉的哲学认知,在对“知觉”的深度抽象分析中,这个区分很深刻:“相邻之物构成表面,最简单、纯粹的相续之物构成声音,相渗之物就是身体或形式。”表面、声音、形式,分别对应着视觉、听觉和触觉。触觉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是通过与对象的实质性“相渗”去完成认知的。所以赫尔德说,触觉之所以给予我们更为可靠的知识,在于:其不同于视觉把握的瞬时性,触摸的进展是缓慢的;不同于视觉的清晰,触觉是模糊的。他说:“触觉是最模糊的、迟缓的、懒散的官能了。”诚然,与视觉的清晰性相比,触觉呈现对象的方式是模糊的;与视觉的快速相比,手的行进如此缓慢,“眼睛如同闪电般迅疾,于一瞬间把握对象。然而,手却从未触摸到对象的全部。它无法在一瞬间把握形式……它要不间断地去触摸”。但是,触觉的缓慢的进展为认知做出了较好的保障。
深度读书的过程,不正是如此吗?不是“闪电般浏览中于一瞬间把握对象”,而是在缓慢触摸中“笨拙”地把握,在手脚并用的触摸中把那些深奥的内容啃下来、吃进去,在身体的渗透中“吃透”它。翻书、折书、闻书、舔书、抄书、啃书,这些都不是可以忽略的小动作,以触之手观看,以看之手触摸,这个过程包含着深读所需要的触觉的深度参与。读海登·怀特的《元史学》,读彼得斯的《对空言说》,读《文赋》《诗品》,没有触觉去对话,很难深读进去悟到“此中有深意”。
身体其他感官的投入越多,读书的效果就越好。我看过关于“学习吸收率金字塔”的一张图,很有意思。被动学习,吸收率非常低,听讲只有5%,阅读10%,听与看20%,示范与展示30%。而主动学习才有高吸收率,主动包括,小组讨论50%,实作演练70%,转教别人或立刻应用有着90%的高吸收率。可以看到,“主动学习”的内涵就是高度的身体卷入,通过身体的参与和劳动让思想涵化进身体记忆之中。所以,我读完一本书,一般都会就此写一篇书评,或者将其融入新近的讲座课件中,用自己的语言把那些经典的思想叙述出来,转教给学生。身体的感官触觉充分参与了“劳动”,而不只是看书时画线标重点,读过的内容才能物质性地沉淀入身体。
(本文节选自《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
《时评中国5: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曹林 著,北京大学
出版
社2025年出版
原标题:告别肤浅阅读!原来我们都被“看”书骗了这么久?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袁琭璐
来源:作者:曹林
#告别浮华
#告别cf
#告别昨日
#告别浮躁
#告别ie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家还在,真好
这个世界怎么了
戏题写手之家
散文舍第一帖?!!
无题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网文作者规模首次突破3000万
昔日网文巨头,消失了
阅文集团陷危机:盈转亏,月活用户减少近四千万
行业IP衍生 网络小说折射新阅读习惯
现实题材跃升为网文增速第二大品类
话题
约稿
500-800元/千字 | 「香港文学」杂志长期征稿
南京书迷追来上海,这一抹黄席卷五角场,网络文学有了自己的线下
4
高考,真还有一考定终身的奇效?
5
日本网文,给中国作者,带来新启发
6
1200元/篇 | 「鹿鸣」杂志长期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