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留言板
广播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淘帖
0
返回列表
现实题材作家柠檬羽嫣:每个普通人的生命经验都值得被讲述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主页
发表于:2025-5-16 15:58:10
122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柠檬羽嫣 ,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医学博士,目前就职于北京三甲医院神经科,国家级课题负责人。从事文学创作16年,创作网络文学作品10余部,
出版
图书8部,代表作《治愈者》《柳叶刀与野玫瑰》,并改编为有声剧、广播剧、影视剧等。荣获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首届新人榜获奖作者,作品入选2021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024年第四届泛华文网络文学金键盘奖(现实题材类优秀作品奖)、2024年平遥国际电影节“迁徙计划”、中国网络科技科幻文学创作扶持项目等。
2007年,我上初二,第一次接触网络文学,偶然发现了
网文
平台,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原来写作不需要权威认可,只需要一颗敢写的心。某个深夜,我偷偷注册账号,写下了人生第一个故事,稚嫩,但也收到了编辑签约邀请。父母发现后差点没收电脑,勒令我停笔专注学业,可那种被读者期待的兴奋感,像一剂多巴胺,让我在课业间隙秘密坚持写完30万字。现在回想,这或许也是“新大众文艺”的样子——没有科班训练,只有纯粹的表达欲。就像我后来在医院见过的许多患者,他们的故事未经雕琢,却因真实而动人。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中学时代就萦绕在我心头。进入医学行业后,我接触到了许多携带致命遗传基因的患者——他们年轻、健康,却注定要面对一个逐渐失控的未来。这让我开始思考:如果生命被宣判了倒计时,你会如何度过剩下的时光?《治愈者》的女主角苏为安,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她携带亨廷顿舞蹈症基因,发病后会出现不可控的舞蹈样动作、认知衰退,最终走向死亡。面对这样的命运,她选择了退学、环游世界,然而,巴黎的浪漫、纽约的繁华,都没能给她答案。直到在中国援非医疗队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遇见了援非医生顾云峥,他看到了她内心深处对医学的热爱。最终,苏为安选择回到实验室,与顾云峥投身亨廷顿舞蹈症的研究。她知道自己等不到治愈的那天,但她希望自己的努力能为后来者铺路。
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奇迹。德国医生沃纳·福斯曼将导管插入自己的心脏,发明心脏导管术;屠呦呦以身试药,提取青蒿素;苏为安最终死于药物副作用,但她的研究数据成为后续科研的关键。《治愈者》出版后,我收到了许多罕见病患者和家属的消息。他们告诉我,苏为安的故事让他们不再孤独,也让更多人关注到罕见病群体,甚至想要捐款。这让我明白,文学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力量——它能在绝望中点燃希望,在黑暗中照亮前路。
《柳叶刀与野玫瑰》中,神经外科女医生苏归晓与AI科学家叶和安的冲突,折射了当代医学的深层矛盾。苏归晓坚信“柳叶刀救一人”,叶和安则致力于“AI救千万人”。这种分歧源自我的从医经历:一位产妇因罕见的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并发静脉性脑出血伴梗死,我们赞叹于主刀医生敢于顶着巨大压力为患者站上手术台殊死一搏,然而依据有限病例做出的手术决策最终未能挽回生命。术后讨论时,主任们叹息:“要是有足够既往病例可以参考就好了……”
不光是对于这样特殊的患者,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而言亦是如此,当一个药物对70%的人有效的时候,就会有30%的人无效,对90%的人没有副作用的时候,就会有10%的人出现副作用,群体上一个小小的比例,落在每个人的头上却可能成为100%的痛苦,如何才能够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提供最精准的治疗?一两个专家的经验积累是漫长而难以琢磨和推广的,但医学科技例如AI的发展将基于无数医生和患者长久的数据累积中,从更高的维度上为医疗赋能。
另一方面,女性的特殊职业困境更是包括我在内的职业女性不可回避的话题。30小时连台手术的体能考验、十年培养周期的职业压力、以及隐形的性别偏见。但苏归晓用无数个通宵的坚持证明,性别从不是能力的边界。现实中那些开创先河的女神经外科专家们,用柳叶刀在医学史上刻下女性的名字,为后来者照亮前路。
成为医生后,我的创作发生了微妙变化,时间的压力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平衡临床与写作?我的秘诀是利用好碎片时间,也记录好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灵感。工作间隙用手机记下同事们的口头禅;夜班时把监护仪的滴答声想象成倒计时悬念;甚至患者的一句“医生,你说遗忘算不算另一种死亡?”都会成为作品中重要的情节。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16年?我想,那是因为文学具有治愈的力量,不光是对读者,也对作者。几年前在加拿大做科研时,作为一个满怀热忱的理想主义者,却也因为“科学”和“人学”两方面的原因,抑郁到质疑医学意义。恰逢《治愈者》剧版开机,重读自己写过的台词:“每个重大的医学突破都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触碰上天所给的那束光。”突然泪流满面——原来当年的文字,早已为今天的我埋下解药。
这就是网络时代创作的神奇:我们既是治愈者,也被自己创造的故事治愈。当我在值班室、通勤地铁或深夜书桌前写下第一个句子,就已经加入这场全民叙事——毕竟,新大众文艺的本质,不就是让每个普通人的生命经验都值得被讲述吗?
来源丨文艺报2025年5月16日第五版
#现实题材作家
#现实题材作品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话题
约稿
500-800元/千字 | 「香港文学」杂志长期征稿
南京书迷追来上海,这一抹黄席卷五角场,网络文学有了自己的线下
4
高考,真还有一考定终身的奇效?
5
日本网文,给中国作者,带来新启发
6
1200元/篇 | 「鹿鸣」杂志长期征稿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