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写作素材
›
中国古代攻守城技术
返回列表
[历史]
中国古代攻守城技术
[复制链接]
萧盛
发表于 2016-10-5 15: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在春秋之后,城池的争夺战就成为一个重点。乐毅连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碰上田单,没能攻下孤城即墨。俩人就是因为攻城守城而成名。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十万大军却被郝昭的三千人在陈仓挡住,粮尽而退。
长期的攻守博弈,让中国古代的城池充满了智慧。据《墨子》所载,战国时期的攻城方式就有12种: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尥?和轩车。除掉其中因文献缺失而其意不明,以及互相类同的,也有10种攻城方法。而守城器械、防御工程,到宋元时期已经多达百种以上。在这里,我们仅仅结合电视剧《三国》中的战争场景,介绍一点中国古代的城防工程、攻守器械。
城防工程
说起一座城池,大家最熟悉的自然是城墙、护城河,还有城楼、瓮城,然后大概就不多了。其实在中国古代,一个完善的城池系统必须还有很多其它土木工程设施。
最早的城墙是夯土而成。砖在战国就有了,但很晚才大量用来包城墙。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砖在成本、性能等方面还不够理想,无法用到面积大、又经常要面对冲击的城墙上。战国、汉代墓葬中倒是普遍采用了砖。前不久热闹非凡的曹操墓,就是用砖修砌的。汉代和曹魏时期,南北方都出现了在城墙修筑中用砖的实例。例如在四川广汉发现的东汉雒城遗址中,城墙主体用泥土分层夯筑,外部用砖包砌,砖长约45厘米,宽22厘米,厚9厘米,多印有“雒城”和“雒官城墼”等铭文。在曹魏邺城中,据说城墙砌筑也已经用砖。但是直到明代以前,砖砌城墙并不普遍,大量使用的依然是夯筑城墙。用石灰、沙粒和粘土夯筑的城墙,也异常坚固。
在电视剧《三国》中,包砖城墙与夯土城墙都出现过,基本算合理,但在细节上有太多了“现代”感。如果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是尽量用夯土城墙合适。
另外在城门样式上,我们熟悉的拱形门洞是宋代以后才有的,汉代仍旧是大过梁式城门洞。这并非中国人不知道拱形结构的优点,因为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已经用砖砌出半圆拱顶。但它也仅仅局限于墓葬中,房屋、桥梁、城门上还没有采用,可能也是成本、强度方面的原因。《三国》中没有这方面的明显错误。
但是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那就是没有护城河、护城壕。早在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村落就已经普遍采用环形护壕保护自己。东汉都城洛阳,在城外有与谷水相连的护城河环绕,而且宽度在18~40米。护城河几乎是中原城池的基本配备,不仅用于防御,还经常是城中的水源之一。一马平川地让敌人直接跑到跟前来攻城,任何有头脑的守将都不会乐意。
当然在护城河的细节上,各地各时还有一点区别。比如为了便于通行,战乱又不频繁时,某些大型城市的主要城门外可能不采用吊桥,而是用固定的木桥。有的甚至在主要城门外把护城河切断,只用涵道连接两侧河水。但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城市防守的关注。《墨子》中就记载了一种名为“发梁”的机关,在敌人上桥后启动,结果桥面倾侧翻转,把敌人掀入壕中。
战国时期、人们还经常在城门两侧向前筑起两段不长的墙,前端有宽大的高台,上面甚至有角楼。这称为“城阙”,与城门上的城楼一起组成了三面夹击的态势,加强对城门的防护。在没有护城河的城门外,这种防护措施就更为必要。现在的影视基地中就按照汉代画像的图案建造了城阙,但似乎没有在拍摄影片时把它作为守城的助力,仅仅当成了一件摆设。秦汉时期,西北边塞的小城缺水,又没有经济能力筑垒这种高台,于是有的小城在城门外再砌一道短墙,称为“障墙”或“曲墙”。它有点像四合院里的影壁,只不过一个在外,一个在里。这种障墙也是瓮城的起源。
除了这些,中国古代的城墙结构上还有一些特殊设计,充分考虑了各种条件下的防御作战,而且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得很全面。虽然很难有遗存下来的考古实物,但仅仅从各种文献资料的描述上,我们都能发现很多智慧的火花。
爵穴,是一种夜间照明设施,以防敌人趁黑爬城。因为古文献的描写不完全一致,对于其具体结构还没有定论,比如它究竟是在女墙底部贯穿,还是在女墙下方、城墙外壁上挖出的凹陷。不过仅仅从《墨子·备城门》中的“内苣爵穴中,照外”来看,我们就能发现它居然都考虑了如何在照亮敌人的同时不晃了守城士兵的眼。仔细一想,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在城头上举着火把,那不是守城,而是照亮自己给敌人当靶子。
悬门,是设在城门道中的一道暗门,用绞车操纵升降。这显然要比那种对开的普通城门更不易打开,关闭却很容易。很多诱敌战术中,都会采用它来截断入城之敌的退路,然后予以消灭。孔子的爹,?邑大夫叔梁纥,就是一个曾经托起悬门、解救战友的英雄人物。
马面,在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推广,但它其实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固定为方形,而是呈马蹄形,或为墙体直接外凸,或附建于城墙外侧。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城防工程,因为没有它,守城士兵的弓弩就只能对离开城头一定距离的敌人射击,无法攻击贴到城脚下的敌人。这将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死角。马面的最佳间距,基本上相当于当时弓弩的有效射程,因为这样可以互相之间掩护,消除马面外侧的死角,、消除城下死角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战国时期墨家设计的坐候楼,一种挑出于城墙之外的木楼。他们还设计了一种名为“悬脾”的活动板屋,安装于城墙外沿,用绞车操纵着沿外壁升降,内载兵士,攻击攀爬攻城的敌人。
有时这样的“侧射火力”还不够,于是人们在城墙外一定距离建一高台,上面架弩,只有绳梯可以上去,存放一定的军械、粮草。它可以威胁攻城敌人的后背,是一种很有效的“倒打火力”。这也相当于加大了防御纵深,另外一种增加防御纵深的方法是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修建羊马墙,一道有垛口、射孔的矮墙。
城墙里面,也要为城防进行考虑。除了我们经常见到的登城阶梯、坡道,还要挨着城墙修建一条环路,让守军可以快速机动、运送器械。如果在战斗过程中出现什么“环路拥堵,请减速慢行”,那可就要命了。
拍影视剧时,限于成本、工程量的限制,城墙这类土木工程确实很难追求很逼真的效果。不过在建影视基地时,没有考虑基本的城壕、马面,确实有点可惜了。而在攻守城的各种器械、战法上,逼真效果应该还是容易追求
标签:
中国古代
技术
TA的其他文章
网络文学新人奖引导网络文学走向主流
茅盾文学奖,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三足鼎立的文学新格局背后是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的转型
写作是件细水长流的事——苏兰朵访谈录
武侠小说之狗血定律阅读
《三生三世》爆款炼成记 研讨会解析成功之道
徐皓峰写青春文学男人是借女人成长的
2016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年榜在京揭晓
相关帖子
•
《宁安如梦》没播?片方致歉:技术原因
•
“祓魔与返魅”:网络文学的技术迷思与市场境遇
•
看似是幻想,实际是航天技术方案?“黑科技”科幻小说...
•
技术文章写作方法(ai智能写作网站免费下载)
•
中国古代常识之十二时辰
•
技术员 Ghost Win(x86/x64)旗舰/企业 2020 10
•
技术加持,网文“出海”跑出加速度
•
【山行文化】收网文,不会可带,提供技术辅助
•
写古言你不得不知道的知识!中国古代称谓详解
•
石油化工生产论文投稿石化技术怎么样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萧盛
管理员
29
关注
125
粉丝
2523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