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学观点] 王安忆:小说不应该忘却“生计”问题

[复制链接]
萧盛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官方 发表于 2017-7-7 14: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W020120820329633984640.jpg

现代社会,物质、生计变得唾手可得,比较简单(我是指全球性的),但需要每个人都劳动。如果物欲不那么强,也可以做到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像《红楼梦》这样,比较专心地考虑精神问题。可是,我觉得事情总是有连续性的,从饮食男女中走过来的人,总是不可能那么没有烟火气。现代人也都在考虑生是什么、死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可是考虑的东西会越来越物质化,范围会越来越小。譬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洛丽塔》,你不能说他不痛苦,他的痛苦绝对是非常强烈的,他就在想一个简单问题,什么是欲念?什么能够刺激欲念?在林黛玉那边,爱情是一个知己,你知道我,我知道你。到这边,就变成一个物质化的问题,欲念。因为“知己”也已经不缺乏,欲念的一般性解决也不成其为问题,要的是顶级欲念,所以他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是顶级欲念?“超过我们需要的东西”多到这样汹涌澎湃的地步,你说不要,它还拼命给你,它侵蚀了精神的领地。于是如何挣脱出来变成现代性的一个非常大的主题。生计的题目隐蔽起来,这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我们又可以纯粹地面对精神问题。事实上呢,我们已经是物化的人了。

这里可能还是有一部分人会担当精神价值追求的角色,那就是知识分子。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个例子,就是西蒙·波伏娃的《女客》。首先她是一个知识分子,衣食无忧,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过高的欲望,在物质上不要求奢侈品,但精神上要求奢侈品。他们精神上的奢侈品是什么呢?我和某个人那么相爱,可是周围还是有那么多的诱惑,我们如何在诱惑当中洁身自好,或者说保持爱情的纯度。西蒙·波伏娃给自己提出一个艰巨任务,实际上却是一个圈套。就是说,我和我的爱人相爱,相爱的前提是没有任何的强迫性,绝对不是说,因为你是我的爱人,所以你不能去爱别人;我们是如此自由地相爱,直到有一天,一个女孩子介入到他们中间来。“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思想劳动。我把她引进来,三个人共同相处。衣食不分,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谈话,任意和其中一个约会,等到性欲的问题来了以后,她发现爱情如果没有一点外力,一定是失败的。这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工作,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也许是分工担当精神价值取向的阶层。

在这一阶段,我重点想谈中国的当代小说。现代性是如此之迫切,我们每人都是那么急于要走进现代性,如果走不进去,你就觉得在全球化这个空间里没有你的位置,会被抛弃。那么,中国当代文学在现代性的追逼之下,如何来处理生计和精神的关系?这个关系,对读者来讲,不一定需要了解那么多,但作为一个小说,它的合理性会表现在它的表象上,在表象形成特征。

我主要谈三个作品,第一篇是苏童的《一个朋友在路上》,这是一个短篇。苏童的这个短篇,也可以作为我观点的一个佐证。小说写“我”大学里有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有很高的精神追求,研究萨特,研究海德格尔,研究种种西方哲学思想、思潮,可他不工作、不劳动,开支的来源就是问同学借钱,他借钱已经借到别人看到他就绕路走了。当“我”想去问他讨债的时候,他说,你怎么那么庸俗?世界上有那么多深奥的事情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钱太无聊了。“我”也被他说服了,确实觉得自己很猥琐。毕业以后,他继续借钱,另外,他还会把他的朋友介绍到“我”这儿来吃住。这些朋友都是不事生产、专攻精神劳动的人,他们把生计问题一股脑儿交给“我”,于是,“我”也变成一个借债的人,别人看到“我”也要绕路走了。

第二个作品是王朔的小说。我后来看了很多王朔的小说,可是还是抵消不了对这篇小说的强烈印象,就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它由两个故事组成,我只说前一个故事。小说向我们描绘了一群现代人的生活,它描绘得非常好,正面告诉你,他们追求自由精神的时候,是怎样来解决生计问题的,而解决生计问题又使得他们的追求怎么样地变形。“我”、方方、卫宁和亚红,是一伙儿的,都不好好读书,也不好好工作。为什么?不是他们智能不够,是因为不喜欢这种生活,辛苦读书,毕业之后不过做个职员,一个月拿几十块钱(从工资水平看,是1980年代初写的),每日里早九晚五地上班,他们要求有更合乎个性的生活。那么怎么去得到呢?卫宁是在一个大酒店的总台工作,可以把亚红这些女孩子安排给嫖客,然后再让另一些人化装成警察去捉,然后敲诈。于是他们就可以过着悠闲的生活,进出酒吧,看足球赛,睡觉从凌晨睡到中午,买车,在这个城市里面兜来兜去。完全可以和你们正面的生活保持距离,并且持讥诮的态度。

这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子,吴迪。他看她一个人坐在那儿,看一本书,一边嗑瓜子,这是一个非常清洁的形象,没有受污染、没有被生活的不正当歪曲的一个形象。所以他被她吸引,然后就去勾搭她,并且他以把她勾搭到手作为自己的成功,什么成功?是他的负面的生活对正面生活的成功!吴迪是一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她也看不懂他们是干什么的,不晓得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些人过着这样的生活。所以她还看不起他,只觉得这个男孩子这么犹豫地走过来,他挺怯场的,她觉得自己很老练,她说,你一个毛孩子,你怕什么呀,你又想过来泡,又不敢。“我”就讽刺她,我看你什么都不懂呢。这个女孩就很骄傲地说,我都谈了一年多恋爱了。然后男孩说,我已经和一百个女人睡过觉了。这话一方面使吴迪感到很害怕,另一方面也触发她的冒险心理。当他们一块儿去参加一个“五四”青年讲演会,女工啊、积极分子啊、学生会代表都在那儿讲演,“我”则哈哈大笑。吴迪的态度,一方面觉得很难堪,一方面也是觉得自己很幼稚。这时候吴迪开始对自己不满意了,觉得他们很成熟,他们的生活比我的生活好。就在这天晚上,“我”把吴迪弄上手了。

一旦把吴迪弄上手以后,他就发现是个极大的麻烦,原来吴迪是处女,而吴迪经过这个晚上以后跟定他了。这个时候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一方面他要把吴迪甩掉,因为吴迪不是他们圈子里的人,他们圈子里不时兴这样正经的恋爱;但是呢,吴迪身上有一种严肃的东西,对性爱、对感情的严肃性在某一方面又使他觉得他不能够轻慢。当吴迪发现他和亚红在一起睡觉时,就非常愤怒,王朔将她的愤怒写得惊心动魄。而更有意味的,是亚红的态度,亚红看到吴迪发脾气,就很恼火,她对“我”说,你看你,把我拖到你们这些破事里来。“破事”,她说。吴迪决然和他分手了,同时决心报复他。吴迪报复他的手段是非常凄惨的,她就从卫宁这边着手,也加入他们的团伙。当有一次“我”和方方去捉拿的时候,捉到的这个嫖客就和吴迪在一起。这件事情给他打击是非常之大,他对卫宁发火,怪他不该拉吴迪进来,这至少说明他潜意识里也认为这是一种不幸的命运。从此以后他就觉得事情好像走上了下坡路,变得不可收拾,变得非常怪异。吴迪加入他们一伙来,成为其中一员,而且行为更加放纵,化妆化得越来越浓,越来越放荡。而他呢,变得非常焦虑,学会打嫖客,每次都打嫖客,打得要出人命。他行为随便,很不警惕,因此就被警察盯上了。

这个故事,使我震动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为那种背叛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他们本来是追求精神的价值,但生计让他们支出的恰是精神的成本,他们的精神越来越走下坡路,越来越变形,越来越龌龊。“我”的生活比《一个朋友在路上》更加正面和充分,它是一个中篇小说,更有容量,所以内容要结实得多。事实上他的生计的方式,已经规定了他的精神生活的形态。

然后,我就想非常冒险地分析一个作品,棉棉的《啦啦啦》。这些作家我很警惕的,不敢轻易发言的,他们已经被这样规定好了形象和含义,必须要谨慎对待。我是想说,王朔毕竟还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在考虑生计的问题,他还是要把生计问题解决好了,然后再开始谈其他,否则他心里面就好像放不下。王朔以后的作家,我发现就很简单了,他们很快就把人的处境清理得干干净净,生计问题快速简单地处理掉,然后专攻精神生活。

《啦啦啦》的故事也是关于一男一女,不过更单纯了。女孩子应该叫OTIS吧。她一上来就说,OTIS已经死亡了,是在她的初夜,故事就是从她的初夜开始的,从此以后这个名字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个女孩就是“我”。“我”和赛宁,她在好几处强调,他们两个人的生活来源——看来这个问题总是逃不过的,你总是要有个交代——她的交代很简单,爸爸妈妈给的,爸爸妈妈给了他们好像是取之不尽的钱。在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里有一个细节,“我”和吴迪有过一段短促的平静的同居生活,那时候,户籍警好像已经注意他们了,来他们的住处探访,也注意到了生计问题,他们给户籍警的印象也是,靠着爸爸妈妈的遗产生活。看来,解决生计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遗产,一笔可以带过,然后让故事兀自进行。

“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她是想弄懂生活是怎么回事的女孩。其实,寻求来,寻求去,都是差不多,都是要搞清楚生活是什么,生是什么,死是什么,但是我们出发点不同,生计的方式不同,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故事。那么,生活,具体在她,问题是什么?一个是,什么是高潮?一个是,什么是爱?这个“爱”是到很后面才延伸出来,但是我还是很欣慰她最后产生出什么是爱的问题。起先,她和赛宁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高潮,这也是非常物质化的一个问题。她是摇滚乐队里的一个歌手,在南方的一个小城市里生活,她和赛宁是在一个酒吧里认识的。她自己的生计问题已经给我们讲了,爸爸妈妈给的,但是小说里有这么一句话,“有很多来自各个城市和乡村的女孩在这里讨生活”,以此看来,她也承认了是需要“讨生活”,只是她有这个幸运,不要去“讨生活”。“讨生活”的人里面有一个旗,后来参与到她和赛宁之间。

赛宁这个人,身上好像有很多符号。首先,赛宁是个从小受过很多惊吓的男孩子,因为父母受了迫害,什么样的迫害,我们并不知道,大概总是社会政治的迫害。等到迫害结束以后,父母就离婚了,妈妈去了日本,爸爸去了英国,于是,他又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跟了爸爸到了英国,在英国学了音乐,做了音乐人,可能是一个吉他手,所以他是不大会说中文的。可是,他又特别地想唱中国歌,他总是写中国歌,唱中国歌。所以,他又有着身份认同的处境。家庭离异,受惊吓,英国,摇滚,不会说母语,一定要说母语,这些特征都和全球性质的现代化接上轨了。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英国病人”,一会儿背叛“我”,一会儿又回到“我”身边。他很爱“我”,但是他又不能只爱“我”,他还要去爱旗,可是他和旗做爱以后,还非要回到“我”的身边,因为没有“我”,他不行。“我”也是无比的痛心,又生气,又欲罢不能。最后他就吸毒了,被“我”送去戒毒,“我”却又开始酗酒。等到两个人终于聚在一起,他又出走,听说他死了,可是他又回来。但是,当他最后一次从死亡里面回来时,“我”就决定和他分手了,“我”已经遍体鳞伤。故事写的非常伤心,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叙述首尾,令人泫然。我觉得,作者对人物不能说没有认识,她有一句评语说到了要害处,她说,我们都有“恋物癖”,但是单凭一句话远不够说明问题。事实上,故事是在一个过于干净的环境进行,干净到孤立。

这个“我”,有过几次,透露出她的社会关系。一是给她钱的爸爸,她的父亲在她的小说里出现过这么两次到三次。第一次,她在这个城市碰到车祸的时候,她父亲来了,她才想到了一个生她到世界上来的人。你想,她是一个想知道生活是什么的人,可是她的爸爸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而这个爸爸是给她生计的人。第二次是她又一次自杀,她自杀了两次,前面是割腕,这次是煤气,她爸爸叫来救护车,她听到救护车上的人很凶,要她爸爸一手提氧气筒,一手帮他们扶担架,她觉得很刺耳。还有一次出现的社会环境,是她在戒毒所。她听到戒毒所里的那些女的戒毒人员在齐声地没有感情地唱一首情歌。她感到很震撼,她说以后我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听到这首歌,都会把手里的事情放下来,把这首歌听完,它使我想到我生活当中的这段经历。“我”的生活环境,有过这么一点点信息。而赛宁几乎是没有任何生动的细节,只有符号,赛宁是符号拼凑起来的人。我觉得,赛宁和猫王何其相像,当然,他说过,他不喜欢猫王。他说不喜欢猫王的时候,已经令人相信他和猫王是一伙的了。

我说了那么多的话,归纳起来还是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把你的生计问题合理地向我解释清楚,你的所有的精神的追求,无论是落后的也好,现代的也好,都不能说服我,我无法相信你告诉我的。来源:《小说月报》 王安忆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半途人号故事 发表于 2017-7-8 00: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她的一个见面会,在场的还有骆以军还有一个马来西亚的华文作家。王安忆当时就提出现在的小说的人物都不知道靠什么生活的,也就是不知道他们的钱怎么来的。
点下面的
约稿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关注

125粉丝

2523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