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红楼这一年
每隔几年,我都会重温一遍《红楼梦》。
这一次,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与《红楼梦》再次相约,完成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阅读过程。
以往看红楼时,对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错综的故事情节、众多的草蛇伏线,理不清、看不透、弄不明。经常是刚弄明白,过了几回又忘了。这一次,决定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好捋一捋。
如何捋?是一个难题。得找到一种方法,简单、实用、一目了然。2016年,接触到《思维导图》这本书,爱不释手,被它强大的功能所吸引,书中介绍可以用思维导图作读书笔记。去年初,我就在想,可不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来做《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于是,重新找来《思维导图》一书,再次认真研读,并且在电脑上尝试如何画出思维导图来,从简单到复杂,一张张,一步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明确了方法,接下来是确定阅读《红楼梦》的版本。
关于《红楼梦》,有多种版本。对其版本包括作者的考证颇有争议。对后四十回,到底作者是谁?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不是曹雪芹,而白先勇却坚信就是曹雪芹,张爱玲则认为后四十回不堪入目。为了找到一个好的版本,先找来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和白先勇的《细说红楼》,看看谁说的更有道理。
几经比较,决定选用周汝昌先生历经57年、综合《红楼梦》各种版本、逐字逐句汇校、他认为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汇校版本。周先生的治学精神,令世人惊叹!比如第三回黛玉出场时,对黛玉眉眼的描写二句,周先生阅遍国内所有的版本,都认为不是曹雪芹的原笔,直到有机会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图书馆,阅读其馆藏的《红楼梦》时,看到“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这两句,才眼前一亮,认为这才是最符合曹雪芹原笔原意的。
准备工作做好,便开始阅读起来。
要画好图,得先有文字的读书笔记作基础。于是边看边做笔记,把每一回中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的看点,值得关注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每回下来,都有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要画好图,还得先打草稿。在电脑正式作图之前,先在纸上画草图,反复在文字和内容上修改。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何提炼出适合图片阅读特点的文字,着实伤透了脑筋。我明确了一个原则:既尊重原文,又要有自己的特点。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要画好图,还得博采众长。为了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为了客观反映原著的内容,为了探求文字背后的东西,我又找来周汝昌、刘心武、蒋勋等“大家”研究红楼的著作和文章,和原著一起对照阅读,这些“大家”交给了我一把把探求红楼之谜的钥匙,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将第一至五回的图画出来后,向身边的亲友及相关人员征求意见,请他们从内容上,构图上等方方面面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再反复修改完善。终于,一张张红楼梦思维导图次第呈现出来。
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来阅读,使我对《红楼梦》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很多过去看后即忘的情节,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众多若隐若现的草蛇伏线,终于捋清弄明,豁然开朗。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这个共享经济蓬勃的时代,知识同样需要共享。自己研究的成果,让更多的人共享,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其乐无穷。于是,从2017年7月起,我将画出的红楼梦思维导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发布。
为了能有一个好的视角效果,在编辑微信公众号时,又对思维导图进行反复的编辑修饰。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公之与众,被赶上架的鸭子,再也不能下来。尽管每画一张图,前后所需的时间要五六个小时,但唯有坚持,才能善终。自己给自己定下任务,每周完成二张图。
随着阅读、笔记、画图、编辑的推进,进一步感觉到,仅靠一张思维导图,还是显得有些单薄。从第30回开始,我又尝试在每一回用简单的文字,与导图相配,取名:红楼梦导读与导图。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已经过去。我的80回《红楼梦》思维导图也终于画上了句号。一年来,我为其劳,我为其痴的过程,应了《红楼梦》中的一句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尽管解读比较粗糙,有些地方可能还不甚精准,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解读一部名著,也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
我要说的是:我尽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