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让眼界更开阔些
一两万年以前,出现了人类最早的艺术:原始人在欧洲的阿泰密拉石窟里,如实地描绘了野牛、野鹿的形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四五千年以前,当埃及人创造了世上并不存在的司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当我们祖先创造了谁也没见过的龙和凤时,浪漫主义的幻想闪现出了奇光异彩。这表明:早在历史的黎明期,人类的艺术就突破了创作方法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这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可是谁能想到:直到二十世纪的后半期,“四人帮”还想靠文化专制主义的镣铐,推行一元化的绝对统治。它以所谓“三突出”的创作方法划线,对线外的一切,包括国内卓越作家秦兆阳、邵荃麟的现实主义理论,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作,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的作品,一律视为异端,不许翻译,不许介绍,不许研究,只许“批”字当头,一棍子打死。这样,创作道路越走越窄,终于走上了用八个“样板戏”架起来的独木桥。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冒牌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拒绝接受人类智慧的成果。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西方成为一种强大的文艺思潮,在许多国家中成为文艺主流。它既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仙。对它应该实事求是,吸取它的创新成果,吸取它的探索经验,也吸取它走弯路、栽跟头的历史教训。就以小说的开篇手法来说,它的一些流派就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法国“新小说”派的著.名作家米歇尔·布托,在同中国作家交谈的时候,曾经这样说:
“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之一是,传统小说总是开头、高潮和结局;“新小说”却掐头去尾,先从中间写上一段,然后回溯到过去,再又跳到将来。这就把时间的次序颠倒了,打乱了。……按这种写法,小说往往是从事件的当中写起,而后倒叙过去,最后再到结局;次序不是1,2,3,而是2,1,3。……以前,人们对这种手法谈得很少,不大予以注意,自从“新小说”派出现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就被唤醒了,视野也扩大了。
其实,这种拦腰写起的开篇手法,在现代主义的其它一些流派中,也经常采用。这种手法,为开篇挑起悬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显然,在事件的中间,各种矛盾已经暴露,越来越激化,胜败却未见分晓,因此,作者不必花费很大力气,就能从这里选择出引人入胜的悬念作为开篇。等读者已经被领进故事的主流,完全被吸引住了,小说再回头倒叙,补写事件的由来,然后再继续发展下去。这样,尽管时间的次序被颠倒,被打乱了,却增强了小说开篇的艺术吸引力。这就是它不容忽视的优点。
这种开篇手法并没有专利权。现代主义作家固然在采用,浪漫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又何尝不可以采用呢?在我们八十年代许多优秀的小说家笔下,这种开篇手法,不是一再出现并且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吗?
现代主义的其它许多流派,在开篇手法上,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创新。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在这方面就构思新奇,不同凡响。这部花了十八年时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是这样开头的: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面对着行刑队,准会想起他父亲领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这个开头,他花了很大力气,重写过多次。他虽然也采用了倒叙手法,可是并不象“新小说”派那样从现在回溯到过去,而是从未来的角度回忆现在。这种独创的开篇手法,巧妙地挑起了悬念,只要读了它,必然想知道:奥雷连诺上校在多年以后,为什么要被处决?在那生死关头,为什么偏偏想起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热带本来没有冰块,他父亲要领他到哪儿去见识呢?……这些悬念就象魔幻似地在眼前浮现出来,吸引着读者看下去。
超现实主义在小说的开篇上,也进行了独特的探索。法国著名作家布勒东的小说《娜嘉》,就展现了另一种新的天地。它的开头是出人意料的,第一句就提出:“我是谁?”这是超乎一般常理的问题。如果说不知道别人是谁,这毫不奇怪;可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这就挑起了很大的悬念,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开篇,新奇,独特,带有超现实主义的鲜明印记,读来既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又可以活跃思路。
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编选了一本《1984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博得了西方评论家的一致称赞。他在前言中强调说:“我要的故事必须是:在头几分钟里,能令我惊奇,不忍释手;读到一半的时候,能开阔或加深我对人物活动的认识;读完以后,能给我结局完整的感觉。”这里,他把开篇引人,列为入选标准中极重要的一条,显示了当代西方作家、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说明了一些现代派作家,为什么那样重视开篇引人,那样热衷于探索挑起悬念的新手法。
仅仅从小说的开篇也可以看出: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必将带来多样化;也只有多样化才能充分体现百花齐放,促使我们社会主.义文学满园春色,欣欣向荣。让“四人帮”那座杀气腾腾的一元化金变殿,跟“文化大革命”一道儿见鬼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