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揭秘] 从物价分析明人实际经济实力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7-9-3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货币介绍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下明朝的主要货币,根据时代不同,明朝的货币先后使用也不尽相同。明初使用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后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正德年间废止。例如明洪武年间,以宝钞一贯折米一石,到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改为十贯折米一石,洪熙元年,也就是1425年,为二十五贯一石米,五十年间米价涨了二十五倍。 )、钱。明代中期以后,使用银子蔚然成风,钱、银并用。这里举个例子略作对比。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关于武松打虎的章节,之后知县大人给武松赏金是一千贯宝钞。而成书于隆万年间的《金瓶梅》相关描述为赏金五十两白银。我们虽然不能明确知道一千贯宝钞是否等于五十两白银,但是至少这里我们能了解到宝钞的流通时间基本绝迹于隆万。(图源网络,所以没有加我自己的水印)

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

宝钞版图

宝钞版图
宝钞版图

天启元宝

天启元宝
天启元宝
        而银钱比也是一直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稳定性并不强,从现有资料来看,就是银子价值逐渐拔高,钱的价值越发低贱。这对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来说,影响极大。​
  明朝的制钱有京、省之异,京钱称为“黄钱”,每文约重1钱6分,70文值银1钱,亦即700文折成银子1两。外省钱称为“皮钱”,每文约重1钱,每100文值银1钱,亦即1000文折成银子1两。一般说来,明代北京的银钱比价,大致为纹银1两,可以兑换制钱600文。自崇祯六、七年(1633—1634)之后,制钱价格渐轻,银价日涨。至崇祯末年,京钱100文,仅值银5分,即京钱2000文,才能兑换1两银子;皮钱100文,仅值银4分,即皮钱2500文,才能兑换1两银子。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一《银价米价》条中载:“明时京师钱价,纹银一两率易黄钱六百,崇祯末,贵至二千四百。顺治新钱初行时,以七文作一分,一千文作纹银一两四钱,后不能行,改为一厘,渐减至每百五分。当时苏州钱价,一千文可直银二钱,或一钱六七分,银成色低,只直五成耳。”  ​​
消费​        

粮食及菜品原料

        粮食的价格是决定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命脉的东西,米价是足以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同时也最能反应物价指数。所以我们也从粮食价格入手,分析米价从而和RMB的购买力做实际对比,取得一个直观的感受。
        前文已经提到,明洪武一贯宝钞可以购买米一石(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给的数据,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这个斤不是现在500克的斤,而是明代594.6克的一斤。折合现在约90千克)。但是宝钞作为衡量米价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用白银作为单位进行计算。
明代米价表
年 号       每公石价格     (单位:银两)

  • 洪武(公元1368—1398年)   0.461
  • 建文(公元1399—1402年)  ————
  • 永乐(公元1403—1424年)   0.285
  • 洪熙(公元1425年) ————
  • 宣德(公元1426—1435年)   0.291
  • 正统(公元1436—1449年)   0.254
  • 景泰(公元1450—1457年)   0.413
  • 天顺(公元1457—1464年)   0.256
  • 成化(公元1465—1487年)   0.441
  • 弘治(公元1488—1505年) 0.518
  • 正德(公元1506—1521年) 0.475
  • 嘉靖(公元1522—1566年) 0.584
  • 隆庆(公元1567—1572年) 0.591
  • 万历(公元1573—1620年) 0.638
  • 泰昌(公元1620年)             0.638
  • 天启(公元1621—1627年) 0.927
  • 崇祯(公元1628—1644年) 1.159
​        就在这里只列出每个时期的平均数(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我们也不难发现米价的波动十分突出,但是这其中很大因素因为天灾丰收歉收的价格波动。我们这里抛开这个因素,使用明朝最为繁盛的嘉靖到万历作为模板。米价取平均数0.6两一公石。根据2017年7月的米价据粮油信息网公布的信息,全国形势约4元一公斤,也就是360元可以购买一石。与0.6两作比较,一两大约等于如今500元的购买力。(PS购买力不是说等值兑换,一两纯银在今天也就200+。更别说明代黄红杂色的银两了)
        据明代史料记载,一个僧人或道士,一年大概需要吃米6石。这应该是一个饱食的食米数,若仅仅免除挨饿之苦的食米数,可能一年用不着6石米。如成化年间,朝廷赈济京城流民的食米数,是保证大口每人每月食米3斗,小口食米1斗5升。折算下来,大口每天的食米数为1升。若按最低标准匡算,大口一年需食米3.6石,小口一年需食米1.8石。一个小家庭约为7人,两老两中三小,其中老小都算小口,一共需要14.4石米,折均价约8.64两(事实上应该比这个数值偏大)。我们现在一年一个成年人大概吃150公斤米(菜品占用比例较之明代有很大提升),一般家庭就是四口或者三口(二大二小或一小),大米的消费约1500元。(纳尼我们一家人一年才吃三两银子的米。)
这里再贴出《万历会计录》关于帝都的粮食脚价和正价表(粮料都为石,白银都是两)。

粮食脚价正价表(保留小数点后两位,0省略,别吐槽我做图水平)

粮食脚价正价表(保留小数点后两位,0省略,别吐槽我做图水平)
粮食脚价正价表(保留小数点后两位,0省略,别吐槽我做图水平)
​        表1中的正价,是纯粹的粮食价格,各仓场虽有所不同,但相差较小;表中的脚价,即运输费,因各仓位置、上纳难易不同,相差较大,如御马仓粮料每石脚价多达0.17两,而吴家驼仓粮料每石脚价只有0.02两。有些粮料的总价,不同仓场之间差别较大,主要是因脚价差别较大所致。牺牲所、神乐观、司牲司的粮料,未说明脚价数目,但其估价远高于其他仓场的正价,显然包括脚价在内。 (小麦与大米价格基本相似,无论是作为北方还是南方人,实际主食消费应该相差不大,加上各种豆类的辅食,一年都在10两上下。)
        相对于粮食,肉类更偏向于“奢侈品”了,对于富人来说只不过平常之物,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却就是逢年过节的享受了。在明代,诸如猪肉、鹅一类的肉食,属于普通奢侈品;而燕窝菜、虾与鲍鱼、大绒、山东茧绸、葛布、毡单、细瓷、眼镜一类,则属于高端奢侈品。

肉类价格表

肉类价格表
肉类价格表
​        第一是猪肉。在崇祯初年,松江府的猪肉价格一般为每斤值银2分上下。豆油和菜油的价格,一向视猪肉的价格为低昂,说明食用油对小民而言,也是一种奢侈品。在肉食制品中,在晚明,一只金华火腿,其价格更是高达银子3—4钱。 第二是鹅。鹅在明代属于美味,价格相对也比较高。万历三十九年1只鹅的均价已经接近4钱银子。

《宛署杂记》还记载的其他一些畜、禽、鱼的价格

《宛署杂记》还记载的其他一些畜、禽、鱼的价格
《宛署杂记》还记载的其他一些畜、禽、鱼的价格


        普通的蔬菜水果价格还比较合适,而对于那时候比较少见的瓜果蔬菜,价格倒是喜人。不过毕竟不在老百姓餐桌上,影响也不大。比如蘑菇菠菜西瓜等等。

以及蔬菜水果价格表

以及蔬菜水果价格表
以及蔬菜水果价格表

香料还有调料

香料还有调料
香料还有调料
​        除了刚从美洲传回来的香料之外,价格也在一个合适的价格之中。
        其他消费品不一一论述,直接贴出表格。
其他消费品

柴炭

柴炭
柴炭

蜡烛灯油

蜡烛灯油
蜡烛灯油

香料

香料
香料


丝绸原料

丝绸原料
丝绸原料


成丝

成丝
成丝

棉麻毛料等

棉麻毛料等
棉麻毛料等


皮料

皮料
皮料

服饰

服饰
服饰


纸张

纸张
纸张

文具

文具
文具

食具

食具
食具

家具

家具
家具


农具

农具
农具

染料

染料
染料

杂料

杂料
杂料

金属

金属
金属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明朝整体的经济水准和物价水平都是趋向较为平稳的方向。老百姓实际生存所需金钱并不是十分巨大。甚至于在保持基本温饱的情况下一年还能有几次玩玩奢侈品的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并不出现某些小说里面路边摊吃顿饭也需要20两银子的尴尬气氛。
​收入

        前面说了支出与消费,我们现在聊聊收入。
        明代也是需要分成士农工商等等阶层,这些阶层收入能力有所不同。  首先说说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 “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3/5,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5-6两,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3-4两,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年盈余15两左右, 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再说说商人,例如《三言》里面描写的卖油郎,本金3两, “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最后年剩余16两,一个人预估4两可以保证生活,若是偶尔还有“其他消费”,可能略比这个多。毕竟这位秦某人,最后是作为老实人,成功接盘了某花魁。姑且算作20两。
        村头的屠户,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钱银子一天,一个月能有3.6两,一年43.2两,也是能活的比较滋润了。
        学生也是有国家机关补贴的, “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再来就是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至于当官的,每个官员工资水平都不同,这里只举例县长大人。 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
        还有就是政府专用马夫,一年收入约40两。(明朝工资水平还是不错的,稍微动点心思还是能赚大钱的。)
        这里再列出一些工资表作为参考。

帝都劳工水平

帝都劳工水平
帝都劳工水平

杂役工资

杂役工资
杂役工资
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 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
社会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过节。  
        春节、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对于现代瑞午节来说来说明代比较这个节日。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写在最后

        明朝是一个充满商业的帝国,虽然一再“重农抑商”,但是实际上统治者对商业还是充满了不少照顾的,一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造成了明后期江南空前繁盛的世界商业中心。至于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我想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高层虽然“重农抑商”,而下层官员对商业却是抱有希望的,既然能对自身有益,又为何去干涉?这样政策的执行力就下降很多了,而到了后期,这繁复的商业帝国已经不是政策可以去干涉的,或许那会儿连庙堂都已经放弃了吧。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