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历史]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明朝

[复制链接]
nomoneyboy 发表于 2017-10-16 15: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居正的改革有人说,明朝在张居正当政时期,没有提高商业税,依然做到了国家“财政赢余”。“国家储粮可支十年,国库积银四百万两。”这国库积银四百万两,可明代当时一些工商业巨头的财产资本远超过四百万两,国库里的银子居然还不如私人银子多,这已经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了。
这样的“财政赢余”是从张居正改革的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尽可能收缩政丨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尽可能在农业上榨取更多的油水。张居正的改革仅仅是在保持原有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挖掘原有制度的潜能,提高原有制度的效率,修补原有制度的漏洞。而对于真正需要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已经和经济现实与国家需要严重脱节的税收结构制度,张居正则并没有触动。
  
并且,张居正改革期间的行为也侵犯了众多文官的利益,造成在其死后的被清算,改革措施也多被废除。这样的改革所带来国家财政困难的缓解,是相当脆弱的,并由于它建立在国家财政的收缩,及无意外事变发生的基础上,治标不治本。一旦发生大的军事危机,或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国家需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的时候,改革带来的财政好转假象马上就会消失。故而当戚继光要求训练更多的军队和更大的军事行动来彻底消除北边游牧民族的威胁时,张居正坚决不同意。
明英宗以后政丨府甚至丧失了对货币的控制权。“对明朝的禁私钱政策,商人便联合起来予以抗拒,而且往往这些商人甚至能够迫使明王朝让步。如嘉靖八年禁私钱,由于奸‘党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至‘货物翔踊,其禁遂弛’,乃至于七八年后,明朝官吏再次提出严禁‘私钱’时,不得不担心他们‘昔既得计,今必踵而袭之’。(《明世宗实录》卷191)”62这也是爆发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6.千年罕见的自然灾难17世纪初期到中叶,也就是明朝晚期末期,中国连续发生在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的超大规模自然灾害。而且当时的自然灾害是全球性的。许靖华在《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说“我和我的同事过去30年来一直在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湖沼地质实验室从事古气候研究。通过与欧洲、亚洲、南美、北美的同行合作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观点,我们的数据表明,自大约一万年以前的冰川融化期以来,存在全球变暖时期和变冷时期的交替。全球温度变化对地区降水有可预见的影响。”“在近4000年以来有4个全球气候变冷的时期(也即小冰期)”。63而明末所处的17世纪上半叶到中叶正是这样一个向“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尤其以末期的1580-16丨44最为寒冷。这段时期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灭亡后的1650年左右。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7-10-16 15: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隆生说:“17世纪中叶是一个全球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几乎整个旧世界和新世界的部分地区都发生动荡和**。例如16丨48-1653年法国投石党运动;16丨42-1660英国发生的大反叛(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16丨33、1634、16丨37、1645、16丨48年发生在莫斯科的**;16丨28-1644年中国的农民**;16丨24、16丨47、16丨64发生在墨西哥的**。”
“17世纪中叶,普遍发生的全球性危机(17世纪危机),除了每个事丨件背后的地区性原因外,一定存在一个共通的因素。……17世纪中叶的气候异常,导致农作物减少变成了一场大灾难,发生饥荒、瘟疫和政治与社会的动荡不安。”
“Romano考察欧洲的国际贸易、工业、农业,发现如下的三项重要结论,……大概在1600年以后,欧洲的农业发展停滞,在失去农业部门的支持,商业和工业部门在162丨0年以后也失去成长动力;162丨0年以后的17世纪,除荷兰外,整个欧洲经济处于停滞状态。Romano因此认为162丨0年前后,‘不仅代表一个世纪的断裂,也决定一个新世纪的特性’。”
“1630年代末期和16丨40年代初,日本北方一连串不寻常的凉夏以及其他地方的旱灾、水灾、减少谷物收成,特别是16丨41-16丨42年的大饥谨,造成许多人畜死于饥饿与疾病。……到16丨4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复苏。”56p151-153
在这场全球性的灾难与危机中,中国的情况最为严重。

“远东地区也没能逃过全球变冷的冲击。17世纪明朝末年华中地区又冷又干。最后两位皇帝天启和崇祯统治期间出现了最恶劣的气候。在40多年里(16丨01-1644年),历史学家记载了两次‘八年大旱’,即连续八年的严重干旱。在河南,据记载在整整三年里未下过一滴雨。”63
王家范说:“韩国学者朴根必、李镐澈在我国《古今农业》上发表了题为‘《丙子日记》(16丨36—1640)时代的气候与农业’的论文,指出‘17世纪的东亚通常被称为近代前夜的危机时代,即所谓的寒冷期(小冰河时期)’,这种灾害性的气象危机。”
“因有《丙子日记》的发现,在朝鲜境内已经得到确证。我国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院编著出版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以及相关论文集刊,也证实1470年至16丨44年为我国旱灾严重(且旱涝互生)的历史时段,其中全国性大范围有旱象的年份为18年。现在看来,由于气象史专家搜索的历史资料不全,实际情况远比他们已经调查的要严重得多。”
“河南商丘人郑廉在清初著有《豫变纪略》一书,因对农民战争期间河南省情熟悉,记载详尽,在明清易代诸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对河南全省灾害,作了详细的统计年表,阅后触目惊心,摘录于下:

崇祯3年 旱。
4年 旱。
5年 大旱。
6年 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
7年 夏旱蝗。
8年 夏旱蝗,怀庆黄河冰。
9年 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
10年 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
11年 大旱蝗,赤地千里。
12年 大旱蝗,沁水竭。
13年 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
14年 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
15年 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6丨4

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肆虐了20余年。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导致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如此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也变得越来越频繁。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被轻易攻占。
从上可知,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困难。明朝极低的税收所造成的社会治理能力低下,罕见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饥荒、瘟疫,以及政丨府无力赈灾和发饷导致频繁的农民起义和兵变,给明朝带来的是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打击的后果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返回列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4帖子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