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知识付费产品加入网络购物大战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官方 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7-11-28 14: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MAIN201711280817000007299203791.jpg

今年“双十一”期间,知名公号“新世相”发文,推出一款文化优惠礼包,阅读量迅速超过十万。用一年时间,请至少12位名家提供12个读书专栏,每天用20到30分钟为用户品读一本书。产品365元的年费,相当于一天一元,其打出的口号正是“我把未来的365天,一天一天卖给你”。一款典型的网络知识付费产品,选择加入一场全民购物大战中,除了营销之外,也预示着知识付费已成为网民的日常购物体验之一。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退烧”成了知识付费产业观望者口中的一个关键词。这样的判断来自一个个现实案例———先是曾在两周内收获五万付费用户的某“商业内参”改名“知识内参”,标价变为免费,之后又是“得到”和“分答”上不少收费栏目停更。近期,一篇题为 《×××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 的文章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知识、技能、经验,真能待价而沽吗?这些因为二次加工而显得“更易吸收”的知识商品最终能否实现购买者预期的“知识获得感”? 一连串的问号在不少人心中升腾。

  “知识付费仍处于产业早期,从把产业分成早期市场、主流市场和末端市场的技术产品接纳曲线看,知识付费现在仍处于技术爱好者和产品尝鲜者主导的早期市场。”《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一书的作者方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风口已过”为时尚早,但两岁的知识付费产业的确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从早期市场到主流市场的“鸿沟期”。这背后凸显的问题是,面对愈发理智的市场需求,从业者如何去伪存真,做到用匠心创造知识、设计知识产品、服务不同需求的知识消费者。

  “高频、日更、小额、碎片”是高浓度知识配方的共性

  “知识付费发展才两年,却已经超过了发展多年的电子书,以及被寄予厚望的慕课。”方军坦言,在新技术、新用户环境下,知识正在被重新生产一遍,而知识付费的兴起就是开端。互联网专家戴维·温伯格曾在 《知识的边界》 中提到,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已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大家上课的那位,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容纳了其中所有人的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联系的这个网。因为知识付费的出现,“最聪明的房间”对知识的重塑,更为直观。

  日前,知识付费的弄潮儿之一姬十三就在腾讯媒体峰会上讲述了当下学习与知识的巨变。知识的简化与浅化、知识的超载与爆炸、专家的变迁以及知识付费成为一种信息的筛选机制,是当下可见的四大变化。他分享了一个出现在知识付费领域的真实案例:一位在网络上受追捧的心理学“大师”,心理学界许多专家们对这位“大师”普遍评价不高,学术上也并无出色建树;然而,网友却觉得他分享出来的案例分析,接地气、答案清晰明了,听了让人很有收获,付费者众多。

  这个案例正是当下“知识生态链”变迁的缩影。互联网将庞杂的知识推到大众面前,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学习讲究全面、深入,从理论到实践有着较远的距离;与此相比,某些特定领域,给出简单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学习,似乎针对性强,效率更高,更受欢迎。尤其是,随着手工、美妆、育儿等各种知识门类的兴起,专家的定义也在改变,谁都可能是专家,关键看面对的是什么问题。付费意味着内容供给者对购买者的承诺,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筛选靠谱信息的有效机制。

  互联网也在改写知识本身的定义、边界与形态。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李天田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知识付费产品“得到”希望做两种知识———存量知识与增量知识,前者对标的是传统出版业,后者则瞄准信息浪潮中来不及成书的“知识”,做到第一时间同步给用户。“高频、日更、小额、碎片”,已成为时间单位里,最高浓度知识配方的共性。

  愿你为知识,而不是“焦虑”买单

  与此同时,“花钱能否买到更好的自己”也成为一些知识付费尝鲜者的质疑点。被知识付费改写的知识样态受到的争议越来越多。知识被待价而沽,其中售卖的到底是一场场包装大于内容的营销故事,还是真正能启迪智慧、造福生活的内容本身? 各种质疑声的背后,是市场对更有意义的内容以及更专业个性服务的需求升级。

  爆款网文 《×××的骗局! 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 提到,目前在知识付费领域最活跃的往往不是知识的生产者,而是善于营销的“中间商”,他们对市场上的基础材料进行加工整合,以“畅销品”面目推向市场。专业、艰深的知识被“压缩”“包装”成极易吸收的“二手货”,能有多少知识含量或者思想营养,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联想到知识付费领域对“知识焦虑”这一概念的强调与热炒,碎片化、浅显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顺势成了治疗焦虑的特效药,让知识付费的兴起更像一桩“事先张扬”的营销事件。

  “要小心知识付费的变味,成为某种盲目跟风甚至‘炫耀性消费’。”有学者犀利指出,网上有些课程中主打的“几分钟讲解诗词”“带你品读名著”“三分钟学到几大技能”等栏目,将一些趣闻常识的串联,追求浅白轻松,没有学术门槛,甚至信手拈来,错漏百出。这种“知识”付费,其实是牺牲了严谨与深度的学习,恐怕买到的只是缓解知识“焦虑”的安慰剂而已。(文汇报,张祯希)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