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17年即将过去,记者刚刚获悉了一个数字:北京今年人均纸书阅读量10.97本。虽然居全国之首,但听上去似乎并不乐观,尤其和几个耳熟能详的阅读大国比。
一方面,为了推动全民阅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已经七年探索。刚刚过去的一周,12月5日至8日,为期4天的第七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在天桥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公布了一系列喜人且感人的奖项。
另一方面,是每一个“文化”人普遍的担心——还有何人在读书?放眼四处,都是“举头望明月,低头看屏幕”,不是吗?
说到此,想起好久前一个同事的观点:古人读书是捧着竹简的,写字是用刻刀的。倘若先秦之人活到汉唐后,会不会怒斥纸书不是书?统计阅读量仍要看韦断了几次?累坏了几头牛?
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现场的几位嘉宾。
对于大众担心书店的路越走越窄,中信书店的总经理、总编辑方希女士一语惊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阅读的人好像是少了,其实把关注点放到阅读内容而不是平台上,会发现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如果囊括纸质和电子媒体上各种的深度阅读,每个人的阅读量一定大于5年前的一年阅读总量。难道电子阅读就不是阅读吗?当然是,只是改换了方式。”
而称“放弃新东方容易,放弃阅读比较难”的俞敏洪,也是各种阅读形式相互补充。
“我的阅读分三个方面。第一,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比如在家里坐在非常舒服的沙发上泡着绿茶或者红茶,我就会读纸质书籍。所谓的书香不就是书的油墨香味嘛。我家里的纸质书籍有一万多本,每个月还以30-50本的速度在增加。
“第二,读电子书。kindle24小时不离身,上面已经购买的有三千多本书。我是一个总在路上的人,纸质书带多了很重。所以出门就会带电子书,现在新书上线速度非常快。其实电子书和纸质书,电子书平台和实体书店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从来不是一种互噬关系,也不是矛盾。这在我身上体现得可以说淋漓尽致。
“最后,还要读些碎片文章。微信中所读到的一些观点其实在正式书籍中是读不到的,尽管这些观点的表达有时候碎片化,有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长篇大论的陈述,但它可能会对我们的思想和思考带来冲击性的影响。纸质书、电子书,加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挑选的文章和信息,这些并不冲突。”
俞敏洪称一年翻阅一百多本书,认真读的达十几到二十本。有些书因为外出等原因是纸质和电子交替着读。
周围其实很多这样的朋友,如不同的场合穿衣不同一样,切换着合适的读书形式。
当然,排除影响视力的因素,对电子书尚不接纳的文化圈人士也不在少数。资深媒体人杨浪说,经常问周围年轻人最近都看什么书,如果一时语塞说只看微信,“就离我炒掉你差不多了”。
但作为书店的经营者,方希更乐现:“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正在溶解。在溶解过程中,强调冲突不如化解障碍。一天只花20分钟的通勤时间获得一本最前沿图书的精华,这难道不是阅读吗?它只会给你提供更多阅读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拒绝电子?”
坊间曾传,《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那么无限量的电子阅读,也许对新一代人最大的能力考量是遴选。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快乐和痛苦,但却又无从比较。当仿生人梦见电子羊的时候,会不会痴笑当年选书的纠结?
我们深知,书店是城市精神的表达,是思想的策源地和发布地。所以无论是什么表达形式,心之所在,书之所在。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