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感悟] 农村80年代的童年

[复制链接]
宇虹剑 发表于 2018-1-16 19:1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转眼已人过中年,突然间觉得应该把我们70年代出生的成长经历写下来,给年轻人有一个认识前人成长细节的机会。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文革中的北方农村,等到记事时文革已经结束了。记忆中八十年代那段日子还是很清苦的,好在实行责任制后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会挨饿,也没有像父辈人闹饥荒时吃榆树皮和棉桃那样艰难。我小时候没有吃粗粮的记忆,但是油水特少,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好几个月吃上一次肉就跟过年似的,兄弟姐妹每个人都数自己的碗里到底有几块肉,而且肉也就是个肉丁大小。用的碗也很有时代特色,家里现在还有一个碗上面写的是“备战备荒”,而且瓷也是特别粗的那种瓷。当时母亲偶尔说吃顿“好饭”,无非就是多炒两个鸡蛋,我和姐姐就觉跟下馆子吃了多好吃的东西一样开心。
我刚懵懂记事时,已经搬到新盖的窑洞里了。窑洞是用土坯垒砌起来的,那是父亲用箍好的模子一块块打出来的。打土坯时找一块平整的地,地上放上一个平平的水泥板子,把箍好的土坯模放在上面,底上撒上草木灰,再把湿粘土放在里面用石墩子砸结实,一块土坯就制作完毕了。土坯很大,相当于现在的两块砖大小,也比砖块厚些,随着时代进步现在早已不使用了,只能在一些旧房屋的墙上看见,迟早会湮没在历史长河里风化、瓦解。窑洞一共有五孔,每一孔之间大约有一个两米长的过道相连,其中三孔是住人的,中间的是厅,东边是厨房兼卧室,另一边是卧室。另两孔一孔是牲口棚,另一口是库房,放草料,柴火、木料等。窑洞顶是厚厚的黄土层。记得当时用又宽又厚的门板架了一座高高的桥,人们用独轮车一车车的从后面的土崖上取土,把这个窑洞顶垫成人字形,上面再铺上瓦片儿建成一个带有屋脊的屋顶。窗户是那种带有好多木头小格子的,中间一般有不大的一块玻璃,其余地方都是用麻纸糊上。风大的时候,窗户总是忽闪忽闪的响。窑洞顶部开一个小窗户,是天窗,我们这里叫做山窗,里边做了一个可以活动的窗户,便于排气和烟,最外层再罩上一层窗纱。窑洞挺深,但是比较窄,里面墙壁两米以上就变成弧形了,不像房子那样四方四正,虽然模样不好看但真的是冬暖夏凉。
小时候因为家庭困难,父母几乎不买什么玩具,玩具都是自己制作。男孩子最喜欢玩的还是刀枪剑戟之类的,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制作,找一个杨树棍,拿刀子削啊削削成一宝剑的样子,每天在手里把玩,就跟古代的侠客一样心里美滋滋的。那时候院子里面每年都种植向日葵,向日葵收获以后那个杆晾的干透以后,把那个厚度大约三毫米厚的皮弄下来,用刀子小削成箭镞的模样。再找一个有弹性的树枝弯起来,拿绳子系在两头做成弓,就可以射箭了。还有一种玩的主要是用晾干的高粱杆制作各种玩具。记得当时拿高粱杆做的什么眼镜啊,小推车啦,跳蚤啊。每一个玩具都玩得津津有味,比买的差不到哪里去。
男孩子在一起玩打仗,拿上自己削好的宝剑一阵对打。那时候玩的一种叫做开火的游戏。双方各有队员3到5名,各有一块阵地,找好掩体,然后找土块互相砸,玩的不亦乐乎。但是这种游戏有一定的风险性,土块儿不小心打头上了容易受伤,都是大人重点制止的。(未完待续)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