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本版
帖子
用户
登录
注册
快捷登录
投稿
每日签到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写手之家
›
写手服务区
›
百家争鸣
›
葛剑雄: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叫有文化
返回列表
[文学观点]
葛剑雄: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叫有文化
[复制链接]
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1-17 15: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导读:成都人喜欢吃兔子头,要是以前的话,把本地兔子头吃完,那么这个风俗就保持不下去了,现在没有关系了,欧洲的兔子不都运来了吗?当然再不行,再扩大生产,多养一些兔子,也可以。
作者:葛剑雄,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历史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时叫我讲《互联网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城市特点和吸引力》这个题目,开始的时候我有顾虑,因为我的观点和这个主题有点不同。
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说是后工业化时代,一个地方要保持它的特色是非常困难的。但后来一想,如果把这个话讲清楚,恐怕也正是以这个题目来讨论的目的,因为事情总有两个方面。那么在讲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首先明白,我们现在讲的文化,它到底是指什么?如果大家概念是不同的,或者你讲的是方的,我讲的是圆的,那没有办法讨论。
我觉得我们讲的文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在论证他的历史唯物论时,用最简单的话讲的,就是人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
我们现在讲的文化,它的基础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群体,一群人,他们的生活生产、生存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或者提升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念,一种他们共同的信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规范,包括法律这些。所以文化的基础,就是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愈是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交流比较缺少,交通不便的社会里,文化的地方特色就愈是丰富多彩。为什么呢?因为必须要依靠自己所生存的这个环境里的自然条件,没有办法利用外界,人际交流也很少,当然特色就保存下来了。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方言呢?其实老祖宗当时他有几个孩子,他们讲话口音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分开到不同的地方,原来微小的差距、差异就越来越扩大了,最后就演变成了不同的方言。所以你看北方大平原上没有太多的方言,最多有个别的词汇发音不同,但是到了南方隔一座山大家都不能通话,一条河两边的也不能通话,一个县城城里和城外的不能通话,这就是地理条件所致。
我们说古代一个地方的文化表现最突出的其实不是什么观念,或者什么儒家的观念,或者道家的什么观念,而是他们的衣食住行。我曾经归纳过,地域文化的特点是表现在方言、民间日常的饮食、民居——就是老百姓住的房子,还有民间的信仰,还有婚丧节庆,服饰等。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讲的,我这个地方文化特色——勤劳勇敢,尊老爱幼,哪个地方不是这样的?不勤劳的话不早完了吗?你说尊老爱幼,那什么叫尊老爱幼?一定要讲出你的地方文化特色,你就要讲出来你这里的尊老爱幼和我这里的比有什么特点,你有我没有的,这才叫地方文化。
正因为这样,我们读《史记》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司马迁曾经引用当时的谚语,叫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那就是说你走一百里路这个风就变了,不同了,你走一千里路这个树也不同了。
风跟俗是不同的。“风”我把它解释为时尚,时尚变化很快的。以前哪怕一个比较封闭的、保守的年代,我注意到我那些学生怎么突然之间穿鞋子鞋带不系了,把舌头塞在里面,我说你干吗?他说现在很流行,这叫时尚。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带子系起来了?我说为什么现在又系起来了?他说现在系带子是时尚。一会儿裤脚要小,小到包不住,再过一段时间又流行喇叭裤了,这就是“风”。
那么“俗”呢?俗就已经形成了习惯,形成了习惯以后就比较稳定,所以往往一千里路的范围里面大家的俗都是一样的,而且俗往往就变成一个观念,变成行为的方式,所以它就比较稳定,时间一长这就成为我们讲的“传统”。
活动现场,摄影:小甩工作室
今天很难处理这个现象,成都今天流行什么?可能同时上海、纽约都看到了,如果这个流行是大家能够接受的,马上就成为比较普遍的,这就不是你的地方特色。你看现在实际上流行什么?1949年前,上海市和纽约是一个月的差距,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主要不搞飞机,是靠船的,所以纽约有什么电影片或者什么东西,它一个月以后就到上海了。那么现在呢?大片上影是同步的,对吧?
比如饮食,以前四川吃什么?有的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所以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而其他地方因为不可能一下子就吃得到。我记得我第一次到美国去,1985年,我们想到中国商店去买点东西,看到有辣酱,但仔细一看,虽然它说是四川辣酱,但是是在台湾桃园县生产的。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当时还不可能直接从四川进口。而那些到台湾的人,要吃四川辣酱,只有就地生产。而今天“老干妈”在美国很普遍。
所以,在今天的条件下,要靠衣食住行来保持一个地方的文化,不可能。而一些观念形态,包括艺术时尚都可能在同步发展,如果有优势,很快就会成为全国性的或者全球性的,当然它往往是一种风,要真正变成俗还不能够。
但是再一想,这也为我们保持一种地方的生活方式、地方文化创造了条件。比如四川吃辣椒这是清朝的事情,辣椒是到清朝才大规模传播到中国来的,明朝的时候很少吃辣椒,以前只有花椒,中国是没有辣椒的。但是现在呢?有办法,如果本地没有,可不可以去外地寻求呢?成都人喜欢吃兔子头,要是以前的话,把本地兔子头吃完,那么这个风俗就保持不下去了,现在没有关系了,欧洲的兔子不都运来了吗?当然再不行,再扩大生产,多养一些兔子,也可以。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现代化、后工业化,包括互联网,又为我们自觉地保持某一种地方性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自己的信念、我们的价值观念也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个是两个方面来看。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我们自觉,因为不自觉的话,随波逐流的话,城市里的生活方式,曾经这些文化、这些时尚,自己就放弃很快,就把人家的接受过来,对不对?或者我们整个城市就把它毁掉,我重新建一个。所以你必须要有自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明确,我们今天讲的我们城市的文化,或者我们城市的传统,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传承的?如果这个基础不保存,那么要想保持地方文化,特别是保持地方文化的优势,是做不到的。
我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城市的传统以及它的本质,一个物质方面。物质方面有哪一些呢,我把它分为几个:
一个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的建筑,也就是这个城市它有一个塔,你如果把这个塔毁了,那么它的标志性建筑就没有了。当然不一定是一个塔,有的城市他是某一个建筑,某一个艺术品,某一样东西,一般的城市特色通常都是这个。以前我们建的民居都一样,因为民居是满足需要,不是标志性建筑。那你跑到欧洲的城市看到都差不多,但是它的标志建筑是什么呢?往往是教堂、市政厅或者博物馆。所以如果一座城市要保持,从物质条件讲,一个是它的标志性建筑。
第二个是什么呢?街道网络。我们现在到意大利、西班牙或者到英国的小镇、小城去,走进去觉得古风尤存,其实有的建筑也变了,但是基本的街道网络还是保持下来了。那为什么到我们这些城市有的就没有呢?我们本来三条街,就把它盖成一个大广场,五条街把它变成一个八车道的大马路,那这个城市怎么保存?把一个城市基本的网络,原来城墙里面的那些小街小巷基本网络保持住了,哪怕旁边建筑更新了,那基本上这个城市还在。
那为什么保不住呢?一是那些有权力改变城市面貌的人他没有文化或者没有这种意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过早地消灭了私有住房。不是有一个故事吗?德国的国王要动那个磨坊,磨坊的主人就是不卖给他,国王都拿他没有办法,为什么?这是私有财产。所以你到欧洲也好,我到阿拉伯国家去也好,有些弯弯曲曲的小巷子,只容一个人走得过,为什么保存下来呢?因为两边都是私人住房,动不得的。我们原来城市里的小巷子两边大多数住房都是私人的,那就动不了。我们到了城市社会,一改造,基本上就改成公房了。那很简单了,今天要把马路拓宽,晚上住在这里,明天早上推土机就过去了。
所以这个城市,它本身的物质条件就是有标志性建筑,还有城市街道的网络,包括它原来的城墙。
活动现场,摄影:小甩工作室
还有一个城市里面天然的水系。原来很多城、很多镇发展的都是河网,像我们小时候,走到前面就有河,房子的背后也是河,船可以开到这里,你马上可以上船,买什么东西都是靠船的,交通都是靠船的。现在都把河填掉了。
苏州,原来有人称它为东方威尼斯,你现在再看,它哪像威尼斯?剩下的河没有几条,而且都是臭水,这两年稍微恢复了一点。但是你到真的威尼斯去看,它全部保留下来了,所以现在还是这样。威尼斯很严格,火车不能进城的,汽车也不能进城的,原来大大小小的河都还在,那么就保存下来了。所以这是一方面,是物。
但是光有物不行的,还要有人,那就是能够传承这个城市文化的人。一个地方,你说这个人,刚才不是讲王笛先生是研究成都文化的学者,如果这个地方老的文化人都传承不下来,最后都靠一波外国人来研究成都,都靠外地人来说成都怎么样怎么样,那这个文化怎么传呢?它需要一些人。那么这些人有两个任务,一个是传,一个是承。
有些文化的确今后传不下去了,因为对于人来讲,生命总是有限的,那么就要及时的把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让他带徒弟,那他的记忆就传承下来了。还有一些注定是小众的,比如今天的某一种技艺,如果要它自己维持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就应该有公众,有纳税人或者有财力的人来资助他们,让他不要自己去找解决谋生的手段,而是供奉在那里给他任务,目的就是把这种文化、这个手艺什么的传下去。这样才保存得了。
现在,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争,你这个城市有五项,我这个城市有八项,他有一百项,以至于现在出现了造假的、伪造的。但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没有把它真正的传下去,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给你一个月五百块钱的津贴,五百块钱光够吃饱饭,其他的就不行了,那怎么办呢?自己去演出,自己去卖东西,那么为了适应市场,本来不用话筒的也用上话筒的,本来没有伴奏要了伴奏了,还有其他的包装……那这还是原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已经变了。
你看日本有些民间技艺就保持得非常好,有这个技艺的人被称为“国宝”,非但保证他衣食无忧,而且给他比较好的待遇,但并不要求他自己去演出解决谋生,就是为了保住技艺的纯粹性,再带两个徒弟就行了。这才是真正的保存。
我们有误解,就是认为值得保存的都必须是今天先进的、是有用的。从文化“传”这个角度,从历史“传”这个角度,不必考虑它是不是先进的,也不必考虑它将来还能不能起作用,它就是化石也要把它保存。
因为,一方面不管它怎么样,它是我们这个城市、我们文化历史的一部分,那怕它是落后的、迷信的,也得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走过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种文化曾经起过作用。
第二方面,不一定今天认为它落后了,它就是真的落后。古人有些智慧我们今天不能够理解,那先留着。匆匆忙忙把它都去掉了,那将来是没有办法恢复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物质文明、物质文化是不断进步的,但是人类的精神,某一个天才人物、杰出人物他所达到的高度,也许后来的人没有办法超越,甚至不能理解。不要说是文化,就是科学,你看爱因斯坦当年他自己提出引力波,后来自己怀疑是错的,但现在证明没有错。如果因为爱因斯坦自己说错了,那我们把有关引力波的信息和资料全部毁掉不再保存,还有今天吗?
很多地方的民间有些意识,有些观念,有些记忆,有些文化,不要轻易的定义它是先进还是落后,有用还是没有用,从保护的角度来讲,有办法的全部都要保存下来。当然推广、运用那就要谨慎,那就要适应今天。
总而言之,从城市的物质方面,如果注意保存,还有从城市人的方面,把一些重要的文化传承人,把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保存下来,那么这样这个城市地方的特色文化才能够得到延续,才能够得到弘扬,而今天我们有这个条件。但今天缺的是保存地方特色文化的自觉。
也有人对我说的质疑,说你把一个老城市街巷的脉络都保存了,那怎么适应新要求呢?很简单,把新城建到外面去,把老城保存下来。这个老城的价值将来一定会超过那些新建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宝贵。
(本文根据葛剑雄先生在腾讯大家·天府文化年度沙龙“大家之选:城市文化生命力与互联网时代的写作”上的发言整理)
TA的其他文章
作家练立平带你探寻《诗经》里的写作密码
文艺批评岂能只“抬轿子”“贴标签”?
旧体诗的现代性问题
言情女作家锦凰:灰姑娘和王子不会有好结局
历史名家酒徒:携新作《宋魂》入驻七猫
科幻“大神”刘慈欣会读什么书?这份书单请收下
《延禧攻略》原班人马打造 《皓镧传》即将开播
2018网文研究专辑丨警示与反思:网络文学IP中的两种误区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关注
粉丝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