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感悟] 一、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溯源拜师奇缘

[复制链接]
卢老师手机认证 发表于 2018-1-23 15: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梁羽生先生武侠文化溯源拜师奇缘
梁羽生先生原名陈文统,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根植于蒙山,成长于蒙山,从蒙山的大山中走出,毕生服务于中华文学及中国文化事业,不仅是广西蒙山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毕生笔耕不辍,所创作的一千多万言新武侠小说传遍天下,还有大量的文史随笔、棋话联语,更展现了渊博的才具与识见书写了一部充满开拓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华章,他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尽管迭经变更,几度迁徙,历尽了坎坷曲折,人在海外,但心在中国这块多民族的土地上,不断成长壮大,并铸就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武侠精神爱国、爱乡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首开新派武侠小说之先河令人敬佩梁大侠名士风流,著作等身,与金庸一道将武侠小说发扬光大,他们的武侠文化陪伴我这一辈度过难忘的岁月。
梁羽生先生自幼博览群书家地近瑶山,是考察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和游览的好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熟读古文,好弄词章,经常填词作赋,一抒情怀。特别在抗战期间饶宗颐简又文、赵文炳(笔者岳父)等为民办学堂,梁羽生便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关系,与法学教育家赵文炳先生(广西大学教授)也结了 忘年之交,从中学到了极为丰富的各方面知识,亦生亦师,诗词作证自古英雄出少年灵山秀水的陶冶,家乡风物文化的熏陶,使本来就极具文学潜质的梁羽生迅速成长创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被国人誉为琴剑书生。
1943年,在广州与宁沪一些学者避难来到广西桂林文化城工作当时简又文、赵文炳不但是老同事,而且都为双重身份,即立法委员兼大学教授学者。
19449月,桂林因战火疏散,20岁读中学的梁羽生被迫返家。此时,一大批文人学者,为免遭日寇侵华劫难,只好避难到桂林东面的小县城蒙山,国学大师饶宗颐、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简又文、法学教育家赵文炳等均滞留在蒙山。简又文酷爱历史,尤对太平天国之研究最深,他和家人至平乐避难,闻日军来寇的警报,准备再次疏散,想到临近的蒙山县有学生陈文奇,即通信联络,打听当地情况。陈氏一家自是盛情相邀,允诺招待其全家去县内避难。陈文奇听说简又文到县城租了房子住下,立刻进城欢迎,后又把三叔陈品瑞和弟弟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介绍给了老师。陈品瑞和简又文一见如故,结成好友。梁羽生则服膺简又文的学问、人品和见识,经常向他请益。
梁羽生家是广西蒙山望族,其父陈信玉是位乐善的乡绅,抗战时曾组团抗日保乡,冒死保护避难之文化名人,适逢其堂兄陈文奇是简又文先生的门生,由他联络梁羽生的父亲陈信玉接济,患难之中见真情,使数位学者避难蒙山陈家(梁羽生家)。与简又文一起搬到屯治陈家避难的还有赵文炳、沈宜壬(实业家)、陈寿恒(浙江大学教授)、陆献其(铁道工程师)、罗家模(蒙中老师)、郑兆田(陈文奇留法同学之弟,广东商家)等六户及陈文山在蒙中的一些同事约四十人。陈家有史以来从未住过如此多人,顿时热闹了起来。大批文化人的到来使偏于一隅的蒙山文化盛极一时。梁羽生在桂林读高中时与之来往密切的孔宪铨,这时已经是蒙山中学的校长。他巧借东风与另一位擅长词学的蒙中教师何觉夫,以及陈文奇等议在县城创办了“黄花学院”,孔宪铨、陈文奇、吕仲竾、钟文会等人为校董。
当时,辗转流离求生,备尝艰辛简又文先生鼎力相助租黄氏宗祠为临时院舍迅速起了黄花书院。饶宗颐、赵文炳、何觉等人为教授。因而他们时相过从,每喜为诗酒宴集,唱和既频。他们频经世变,思以学术文章,为精神寄托,于是讲学著述之风兴起,使梁羽生从千年传统文化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黄花学院”设有文专三、五年制各一班,及附中班两班,学生百余名。文专班在苏元春的家“武功书院”上课,附中班在县城“陈家祠堂”上课。简又文、饶宗颐、赵文炳、何觉夫、向培良、周培克、孔宪铨、李瘦之等均义务任教。成立仅有月余日军围攻桂林平乐沦陷荔浦为日寇占领蒙山县城紧急疏散黄花学院也不得不停办,虽校办学时短,但治学严谨,勤教好学,分别时师生含热泪依依不舍。此时,教授文人们迫于生计,饶宗颐在龙头村的祠堂里开办了一所私塾,学生约十余人。梁羽生遵父嘱,每天上学听饶宗颐引经据典的讲课,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也提高了对通俗文学之认识,终身受益不浅。当时,与简又文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有过同事之谊的赵文炳(于右任之亲信),亦常到村,与简又文晤面。
陈文统(梁羽生)后得父命拜简为师拜师称为拜先生(又称学师),只见陈家上下人等无不净身革面,隆服盛装。参加仪式的有梁羽生的父亲陈品瑞、堂兄陈文奇、继母李郁芳、家兄陈文山、简又文的夫人杨玉仙、陈寿恒教授、罗家模老师。地点在陈家两间书房之间的一个厅屋,中间摆着一张太行师椅,先请简又文入座,梁羽生家人、和简夫人及其他几位人士分列两旁。梁羽生身穿蓝色卡叽布学生装,打扮整齐,恭恭敬敬地行至简又文面前,欲施三跪九拜之礼,简又文说了声:“免。”梁羽生便改行三鞠躬之礼,再向简又文呈上拜师帖。按照陈品瑞的意思,必须要梁羽生接受中国传统礼节拜师,但简又文是基督教徒,最后便以西礼进行,梁羽生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文化基督徒是文化知识界人士,他们从传统价值观转换到现代价值观,尤其吸取现代西方文明,积极入世,为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文炳一家当时也住在龙头村(文圩镇大明村龙头组),赵出身于中国书画之乡书香门第之家,幼承庭训,好学聪慧、学识渊博,追求上进、办学育人,多才多艺是个 西北才子,著名的法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易学家,一生中思想进步,爱国爱民的民主人士,治学谨严,为学界楷模。赵曾留学苏联(就读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至毕业),虽然出身军伍,双枪能手,却颇富文才,词学造诣很深。梁羽生拜简又文为师后,经师介绍赵文炳是他老同事,于19266月,留学苏联毕业后,促成赵文炳回国的是西北国民革命军冯玉祥。冯此前曾赴苏联考察演讲革命,后于右任受李大钊之请,赴莫斯科敦促冯回国参加国民北伐战争。冯接受共产党人和苏联的支援后速返国,急需一批已在苏联受这军事、政治训练的清廉政治人到其部队工作,聘赵文炳任冯玉祥政治部参谋工作,参加民主统一战线运动和北伐战争,随部出师甘陕老家。据<<冯玉祥传>>中国民军政治化一文中记载: 政治工作之第一困难即是人才。至宣传品两箱则特派赵文炳等二人由海参崴经西伯利亚铁路至库伦,转乘汽车经戈壁滩沙漠前去。二人历尽辛苦,费时六月,耗款数千元始到达。余带去之文件运到之日,全军奉为至宝,盖国民军之宣传及政治工作资料正缺乏也。时年9月,冯玉祥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正式宣佈全体将士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赵文炳 以法治军,善练兵,善双枪,注重校风教育,强调纪律是命脉而得冯赞赏。这时,梁羽生父子因赵先生研易好武,又遂按中国传统礼节拜赵文炳为先生,结下忘年之交( wàng nián zhī jiāo ),即不拘年岁、辈分的人所结成的深厚友谊。后赵先生讲《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等古典给梁羽生听。赵先生还讲在人世间缘分是天定的,情这东西就是难说。无论年龄、职位、经济等等有多大的差异,只要有缘就能结为好友。这表面上看来是两辈人(父辈和子辈)或(祖辈和孙辈),明显存在着年龄、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因为们的兴趣、爱好等等相似、相同即投缘对意,有其共同的“理想”、理念,相逢愉悦开心,话语投机,大有相识恨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同道中人很有可能成为“忘年之交”情结,我们就是一范例他们师生“忘年交”情结,有共同兴趣为要,突破他们年龄的鸿沟界线,可将“天堑变通途”,“忘年之交”建立在“共性”的基点上,重点选择诗词与文史上的朋友;把老师作为朋友带来快乐,促进身心健康之有意义的事情,受到社会、家庭的关注与理解并支持。忘年交情结,以老带新、以青带老,潜移默化,互敬互勉,使社会更和谐,家庭更幸福产生于师生关系。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在一起,忘年交的感情很微妙,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经常会一起动,共同探讨武艺问题和人生,也有时相邀一起出游观景增写诗文的灵感赵文炳先生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人没有朋友不但生活不好,连生存都会有问题。”人,交好友不易,而邂逅“忘年交”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一生中有幸,就遇上了这样的好事,碰上了这个不错的“忘年交”。 忘年交,不仅仅只是友谊。有时候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的滋养。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观察、欣赏、解读,不知不觉产生一种耳濡目染。
  蒙山艰难是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人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锤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但人生所碰到的绝不仅是艰难而已,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途,会经历很多的事情,需接受一次又一次各种各样的考验。俗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你所在的工作环境里,如果身边一直有个年长、成熟、练达的好友相伴,交谈中他们常言:“人所谓的成就,不在金钱也不在地位,而在做人。”确实是这样,人应当不卑不亢,陶渊明采菊东篱,弯腰下田园,让自己的汗水变成颗粒饱满的收成,人格依然挺立,佳话流传了上千年。忘年交,没有功利没有承诺,只有真情和守望。
他们的忘年交,因学习工作而分离,那种不舍,令人感动,但他们依然通过各种渠道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那种频率里,那种关切中,时时会散发出家人般温和的芳香。他却时不时的托人带来信函,惦念着一个远方的孩子。从他的惦念中,我们读出了温暖,更懂得了幸福。
当时,天资聪慧,好学的梁羽生完全被赵文炳先生的演讲文章强烈的吸引了于是,在的内心深处,赵先生就成了心目中的偶像。
赵文炳是一位儒雅的军人,喜欢填词作诗。梁羽生和他熟悉之后,经常向赵先生请教,以〈水龙吟·洞庭湖畔斜阳〉向简、赵请教,甚得赵氏赞赏。梁羽生日记小序:“甲申仲秋,余一新声数阕,就正于简驭繁(又文)、赵文炳二先生,训以格调凄婉,宜更换作风,因赋此以避”后写入《江湖三女侠》十五回,改‘蒙城’为‘石门’。”此时的梁羽生对于填词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他非常感谢赵文炳的指教,为感谢知遇之恩特作一首《忆旧游》赠赵文炳先生:问秋寒塞外,月冷眉江,骚客凄清,可有思家意?只连天烽火,难寄深情。聊暂妻梅侣鹤,林表养冰心。算市朝易改,沧桑历劫,风雨多经。龙蛇惊世俗,直上追怀素,墨泼南溟。写拿空老树,任纵横天际,尚发千茎。遥想休闲冯异,过眼几疏星。听日暮荒山,猿啼可似边马鸣。赵文炳先生读过后,非常喜欢,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放在身上,时常看看,喜赞学生陈文统(梁羽生原名)的文学天才,教莘莘学子,学习勤奋好学的人生品德。他们亦师亦友,重学重情,并结下忘年之交。这段拜师学习经历,使梁羽生从中学时代起,得到与一班学者研经论文的机会骈文诗词样样都会,直至成为中国武侠小说鼻祖。简又文感谢而诗吟上述诗二,其中:赵何饶孔联翩来,松风映带须眉碧等诗词杰作,往来论学,互受切磋之益。(诗中赵何饶孔指赵文炳、何觉、饶宗颐、孔宪铨四位大师) 。他们互相往来,并诗唱和,和睦相处成一家,使梁羽生从千年传统文化中更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据母琴心生前常忆黄牛山故事时讲起陈家爱抱赵先生在流离重庆时出生的二岁女儿,关照无微不至,甚至教她学蒙山话,他们真是亲如一家人。
  1945115日,日寇占据蒙山县城简又文一行只好再避入蒙山文墟镇屯治村陈家祖屋16日,陈家上下同简又文等人去六排山暂避,次日清晨抵达;住约牛矢山房半月返回。期间为梁等学生教授英语或口授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满江红》等。饶宗颐与赵文炳二位先生还特地跑了几十里山路去访简又文学兄,使简先生中欢欣无限。彼时,赵文炳曾赋词泼墨答谢陈家救命之恩,并教梁法学、书法、历史,讲《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及天山敦煌飞天故事等。然而,牛矢山房的平静日子过了没多久,4月,日军又血洗文墟,16日,众人只能再一次往山中鹏汉村逃去暂避,次日晚七时抵达。这一次由梁羽生带路,于悬崖峭壁的崎岖山路上艰难爬行。简又文说,此次转移乃是他自抗战后避难搬迁之第11次,而那条山路就是当年太平军由陆路进入蒙山的道路之一。他不由得感慨:于患难中也得些史料,再踏上太平军北伐路线,方知当年大军之劳苦进军也。所谓三句不离本行,作为一名太平天国研究专家,这样的特别研究也是其他专家所无法体验的。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蒙山之后,这批避难的文人个个大喜过望,大有漫卷诗书喜若狂的激情。饶公有《九月三日》诗一首:举杯同祝中兴日,甲午而来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莞尔,楼船兼作受降城。后他乘船东下广州,又转至香港大学任教,自此定居香港。赵文炳一家先返家乡,在西北大学任教。后回第二故乡,在浙江英士大学任法学院院长。在文圩避难的几家人也都各回原处。同年926日,简又文离开蒙山,下梧州返广州。梁羽生舍不得恩师,也欲去岭南大学读书,就一路同行,考入其学费由简先生负责全免,使梁静心读书,专事学问,并加入艺文社。梁羽生有《拜师记》一文登于广州《人间世》评述此时期拜师学习之生活。其有<<木兰花慢·谢西江万顷>>一词之: 百年难得逢知己,避荒山治学发幽潜。吩咐轻舟且慢,待君遥望金田。先生文光映日、炳照四方。他们之间书信来往密切,梁羽生有<<拜师记>>一文登于广州<<人间世>>评述此时期师之生活。当时国内众多高校也与文人一样,经过曲折的避难旅程。据梁羽生从悉尼返家回忆: 因为那时我专爱结交年纪比我大的人,向人家请教诗词。日本人打到家乡时,有位西北来的赵文炳先生,他和简又文是老朋友,字写得非常好,此人在抗战胜利后,曾在西北大学任教。我是通过老师的关系,与这位赵文炳先生也结成了忘年之交。曾写了一首<<忆旧游>>赠先生赵文炳。师生含热泪分别后有多次信函来往问侯,相互学习。现尚健在港国学大师饶公也知情。公宗颐先生联:“旧游萦美梦,羁旅忆皋桥。上联右题曰:“曩昔自桂林奔蒙山寄居龙头村梁鸾寓皋伯通赁舂之处庾信赋予皋桥羁旅者也。在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钟文典及蒙山旅游局长等人的奔走下,这幅对联终被刻石于蒙山文墟镇的一座廊桥上,此桥是通往梁羽生故乡的必经之道。文人回忆永存,梁公天堂含笑。
饶宗颐谈曾及当年的情况:“来到桂林的第二年,日军猛攻桂林,无锡国专的近百名师生及家属由桂林南迁蒙山。之前我已判断日军将攻陷桂林,因而已先行离桂林到蒙山。从桂林逃难到蒙山有简又文、赵文炳等,在蒙山县开设‘黄花学院’。我又在一个‘李家祠堂’教一些学生,也有一些无锡国专学生追随我,在当地边听课,其实也可以说是学生边带着我不断逃难吧(笑)。当时,有一位青年学生陈文统是简又文朋友的家人,他拜我为师学制诗填词,他就是后来著名的香港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他与池田先生曾对话的金庸先生原都为《大公报》同事,后来先后写作武侠小说,成为名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梁曾多次从港邮北京中国新法学研究院(今中国人民大学)和通州师范(今北京师范大学)函问好赵先生,并托简转告梁生 自强不息为人民,历史决不会忘记好人的。1950年1月,赵文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支部活动,并于11月12日联名发表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言刊登在<<人民日报>>第二版上: 坚决拥护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决心献出所有力量,来击退美帝的侵略,来争取持久和平与巩固人民民主,为全人类的自由幸福而斗争。其中有吴晗、胡愈之、罗隆基、马叙伦、柳亚子、周建人、沙千里、赵文炳等。赵积极捐献书画等支援前线正义战争。此期间,梁羽生不负赵先生之期望,于1954年初,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正式拉开新派武侠小说的帷幕。但赵文炳先生在江西南昌大学因长期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而离世,生前赵文炳先生教育我们 蒙山陈家大恩大德,我们世代不能忘却,爱国爱民典范永存
赵文炳一生中有难以忘却之大事,其终身伴侣---百岁老人叶琴心以老人家亲历、亲闻、亲见及亲感实录难忘岁月,其子赵淑林(生前曾首任慈溪市副市长唐廷文秘书)传记下述珍贵诸事,以励后昆,我们并正在征编<<百年三园丁>>许兰田、卢维新、赵文炳办学从教传,以示纪念之。
数十年后,屯治村的人们还对这场仪式记忆犹新,说:“文统真是有机缘和造化。”《蒙山文情》重阳节赵与简共聚文人酒会,互以此诗勉之:蒙山拜师情,黄花书院兴。笔塔结文缘,乐词问史勤。立委为庶民,功过后人评。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蒙山避难时的文化人,后来都在香港做出了一番文化事业,这一段历史也将成为研究香港文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的一个重要史料,亦师亦亦友重学重德重情国难当头,简又文、饶宗颐、赵文炳、孔宪銓、梁羽生等这些文人们不忘治学,坚信一定会有未来,为蒙山的文化、旅游事业写下了厚重的一笔,淳朴善良的蒙山人收留保护了这些国宝,益及子孙后代。      
广西历史学会会长钟文典教授作了题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发言,他呼于大家团结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看到桂林山水,看到桂林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人民,了解人民勤劳奋斗精神,增进了与世界交流,团结和谐,共同创造新世界。
这里值得重笔一提,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2005年在浸大演讲时,他首度公开解释笔名由来,指由于南北朝分先于,也是文人辈出时代,故取姓,结合台湾友人赠句羽刻传高,万纸入胜成名。金庸、梁羽生一直被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创始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小说界的泰斗金庸在海宁老家时的国文教师是诸暨的陈未冬(抗战后改张光), 查良镛(金庸)曾说 陈给他的文学功底打了很好的基础。我们也准备写一篇文<<保卫金庸的老师张光>>,据天元姨夫熊长源回忆警卫张光县长录。

TA的其他文章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